羅燕翔 高曉敏
摘要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以省編《勞動與技術》教材為依托,探索構建全方位設計、全學科融合、全過程鏈接的立體化勞動育人體系。一是對各學段勞動教育課程進行一體化設計,優(yōu)化教材的縱向銜接。二是突破學科邊界,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橫向滲透,建立多種樣態(tài)、充分融合的勞動教育課程以及實踐體系。三是優(yōu)化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人人動手,開展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的體驗式學習。
關鍵詞 勞動教育;勞動教材;縱向銜接;橫向滲透;體驗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1)05-0036-03教材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校勞動教育要善用教材、活用教材,并超越教材。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探索小學勞動教育的生活化實踐,以省編《勞動與技術》教材為依托,構建全方位設計、全學科融合、全過程鏈接的立體化勞動育人體系,實現勞動和育人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真正實現“以勞樹德、以德樹人”。
江蘇省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的內容包含勞動、家政、技術、職業(yè)準備四個方面,涉及紙藝、泥塑、結藝、布藝、小金工、小木工、種植、烹飪等十二個模塊。這些教學內容在十二冊教材中由易到難螺旋式交替出現,每冊教材一般不少于五個模塊內容。該課程在每學期大約20個課時(每周1課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對某一勞動技能的教學在同一個模塊中往往無法充分展開,導致學生只能進行蜻蜓點水般的淺層次學習。加上教材中有些內容難度偏大、對設備要求較高、有安全隱患,很多教學項目變成了現實中難以開展的“惰性”項目。[1]為了進一步細化不同學段和不同年齡段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任務、方式方法,我們探索對各學段勞動教育課程進行一體化設計,優(yōu)化教材的縱向銜接。
1. 整合教材,創(chuàng)新重組
只有全面掌握教材,認真研究教材,靈活運用教材,才能設計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勞動育人的功效。從優(yōu)化教材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根據課程綱要中教學目標螺旋上升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學校相關活動,重組、整合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是整合不同年級相同主題的內容。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應該掌握一些制作多功能課表、折筆帽、包書皮、整理書包等基本學習和生活技能,然而教材卻把這些內容都安排在一年級下冊。我們將該主題內容前移至一年級學生入學后一個月內學習,再將三年級下冊的抽拉式課程表和多功能課表的學習合并。一年級下冊的掃地、拖地與四年級上冊的“我是家庭小主人”部分內容重合,我們將這些內容整合起來,指導學生掌握簡單的勞動技能,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形成自理自立的小主人意識。同時,我們結合學校、班級的德育活動,進行包書皮、學具整理、拖地、掃地等“生活自理小達人”評比,強化習慣養(yǎng)成,激發(fā)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
二是整合同一年級相同主題的內容。我們將每冊教材按照模塊進行整合,如四年級上冊的洗茶具、洗衣物整合為家務勞動,泥蔬果、泥碗、泥筆筒整合為泥塑;六年級上冊烹飪主題教學中的涼拌黃瓜、香干炒芹菜、做蛋糕和七彩小圓子整合為菜肴和糕點制作兩個主題,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教師重點指導學生學習其中一個方面的內容,再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
2. 擴充教材,活動延伸
教材中有些內容受篇幅限制不是很全面,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充,拓寬信息渠道,給學生提供動手機會,強化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
一是指向文化精神的擴充。教材中許多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挖掘,彰顯勞動育人的功效。例如:二年級下冊編排了折彩粽、做月餅、制印版、做皮影等傳統(tǒng)文化項目,我們以此為載體,讓學生在這些文化項目的制作學習中了解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蘊含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親身體驗并感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學生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人的意識,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二是指向科技創(chuàng)新的擴充。教材中有些內容更新不及時,我們把一些符合時代發(fā)展、有創(chuàng)意的內容補充進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在結藝、電子小制作等模塊的教學中,學習了電池盒以后,我們讓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制作水果電池等其他電池;學會用方形網格編織網袋以后,讓學生嘗試用菱形等其他網格編織網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學會編織球網、漁網、護欄網等;學會制作兔子燈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制作荷花燈、南瓜燈等其他燈籠。這樣,勞動教育從課堂走向課外,通過實踐探究讓學生真正領略到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快樂,掌握生活智慧。
勞動教育要突破學科邊界,在其他學科教學中進行橫向滲透,建立多種樣態(tài)、充分融合的勞動教育課程以及實踐體系。
1. 學科滲透融合
在獨立設置的勞動課程基礎上,我們嘗試合理整合利用其他學科課程中的相關內容,把分散在各冊《勞動與技術》教材中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的勞動教育滲透內容進行整合,使學科內容彼此融合、相互滲透、有機整合,著眼學生長遠發(fā)展,創(chuàng)新課程形態(tài)。
一是適當補充,提高認知。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語文《鄧小平爺爺植樹》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簡單交流植樹的方法和意義,明白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將語文學科中的“節(jié)氣”這一傳統(tǒng)文化與勞動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在觀察、描繪、記錄等一系列探究自然的實踐中了解農作物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組織學生進行詩文朗誦或創(chuàng)作,將傳統(tǒng)文化和勞動實踐相結合,滲透文化傳承教育。
二是外向延伸,激發(fā)情感。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時,教師可以適當地教給學生包粽子、折彩粽的方法,讓學生試著折一折、包一包,將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習密切聯(lián)系,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農具的發(fā)展歷程,引導學生認識農具,了解農具的不同用途,用中華民族璀璨的農耕文明熏染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感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光輝歷史,激發(fā)學生對充滿智慧的古代勞動者的崇敬之情。
三是實踐體驗,賦能成長??茖W學科教學中,在學生認識了簡單電路后,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制作手電筒、花燈、信號燈、簡單發(fā)動機等,通過課中學、課外做、生活用,學會自己動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班級文化建設、學校德育活動中,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如結合不同節(jié)日,動手剪紙團花,制作風鈴、立體賀卡、書簽、書卡,舉行創(chuàng)意報紙時裝比賽等,讓學生懂得用雙手為生活創(chuàng)造美。
2. 注重生活體驗
“生活”不僅僅是教育的目的和歸宿,也是教育的過程和手段,學生的生活世界是勞動教育的本源。勞動教育要突破單純知識教育的壁壘,鼓勵學生手腦并用,身體力行,提升勞動素養(yǎng),從而改變已往重課內輕課外、重說教輕實踐、重形式輕實干的空談式教育,形成以“生活體驗”為主體的實踐性教育模式。
一是梳理細化教育內容。針對學生勞動意識和自主管理能力培養(yǎng),我們創(chuàng)立了“我是小當家”四位一體的勞動系列內容,開展“班級當家-班級崗位我擔當;校園當家-校園管理我參與;家庭當家-家務勞動我有責;社區(qū)當家-社區(qū)服務我奉獻”系列勞動實踐活動,全方位實施勞動教育。
二是發(fā)掘家庭勞動教育資源。我們設立“家長志愿者課程群”,形成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長勞動者系列共享課程”,充分利用優(yōu)秀家長教育資源為學生成長服務,形成勞動育人的家校合力。
三是合理分配時間安排。我們在實踐中注重抓好三個勞動教育的時間節(jié)點:首先是值日、勞動周、校內勞動實踐基地的種養(yǎng)活動等校內勞動時間;其次是家務勞動時間,根據小學低、中、高不同年段學生的年齡和生理特點,安排每天10~30分鐘的彈性時間要求,再結合自我評價、班級打卡、家長反饋等形式來跟蹤監(jiān)督;最后是由學校組織的走進社區(qū)和實踐基地的公益勞動時間,如每學期開展的研學和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
總之,學校要整合包括綜合實踐活動、家務勞動、志愿者服務、社會小義工等在內的勞動教育活動課程,充分開發(fā)家長與社會資源,潛心研發(fā)勞動校本課程,構建出有創(chuàng)意的勞動社團類課程,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為學生健康發(fā)展開拓新的路徑。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闭n堂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改進“激趣、講授、示范、操作”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單純注重知識與技能傳授的課堂轉變?yōu)樽⒅貙W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學堂”,將只關注間接經驗的掌握性學習轉變?yōu)榛谥苯咏涷灥捏w驗式學習,積極構建“提出問題-師生共同研究探索-解決問題并拓展應用”的學習模式。課堂上教師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對于簡單的作品盡量讓學生人人動手,每人完成一件甚至多件;對于部件較多、結構較為復雜的作品,教師可以合理分解任務,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根據不同任務的特點與技術難度,合理設置個人與小組任務,確保順利完成課堂任務,有效達成學習目標。
例如:在進行四年級紙藝項目“自制收納盒”教學時,由于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具備了初步折紙技能和制作其他物品的技巧,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圍繞“收納盒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而成?利用鞋盒制作有六個格子的收納盒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這兩大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歸納,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貼一貼”,通過動手實踐體驗,感知用舊鞋盒制作收納盒的方法和正確的制作步驟。在學生初步完成制作任務后,教師通過展示評議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及時的評價反饋,以促進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肯定,激發(fā)他們勞動的自豪感、成就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和變廢為寶的節(jié)能環(huán)保意識。在拓展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教師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變廢為寶有妙招”的內容,引導學生巧用廢舊材料,多渠道開展實踐活動,以提高勞動技能,增強環(huán)保意識。
總之,用好教材,優(yōu)化模式,既要緊扣勞動學科課程教學這條主線,又要編織好多元化實施勞動教育的網格,明確不同實施路徑的著力點和核心點,即在其他學科課程教學中側重勞動觀念和態(tài)度培養(yǎng),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偏重于勞動技能訓練,在有組織的勞動活動中則更關注分工合作、互助和責任意識養(yǎng)成教育,在校外實踐中則偏向于強化學生認知、體驗,經歷發(fā)現、探究、操作這一勞動教育過程。
參考文獻:
[1] 丁宇紅.勞動技術“微項目群”的建構與實施[J].上海教育科研,2020(4):58-61.
(編輯 崔若峰)
注釋:
①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智能實驗教學系統(tǒng)的構建與應用實驗研究”(課題編號:DCA190327)、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生活化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b/2020/02/2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