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石任之 編輯| 吳冠宇
揚州在明清易代之際曾苦難深重,而康熙初年王士禛在揚州紅橋的雅集,則是一種成功的以文化消融對立的嘗試。紅橋修禊在這里,用詩消弭了貧士與達官之間看似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這樣一場盛會之上,世俗身份被擱置,席上一律以文人雅士視之,這不能不說是文學的力量。
瘦西湖的春天,萬紫千紅,群花爭艷。 攝影/東方IC
揚州瘦西湖景區(qū)的“大虹橋”,初建于明崇禎年間,原是一木板橋,圍以紅色欄桿,故名“紅橋”。清乾隆年間,將板橋改建為石橋,后于橋上修橋亭,形若長虹的單孔石拱亭橋,遂將“紅橋”改為“虹橋”。1972年改建,加長加寬為三孔石拱橋。 攝影/視覺中國
“虹橋攬勝”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第一景觀,而虹橋則為揚州著名的古橋之一。橋初建于明代,原是木橋,南北橫跨瘦西湖南端,因圍以紅欄,所以被清代名仕王士禛稱為“紅橋”。如果生在清代,出鎮(zhèn)淮門,沿著小秦淮曲折向北,就會看到水岸起伏,一路之上翠竹碧樹郁郁蔥蔥,沿波多有園亭溪塘。幽窈明瑟,頗盡四時之美。乘小船沿河向西北,林木的盡頭,會看到一座宛如垂虹下飲于澗、麗人靚妝照鏡的拱橋,那就是紅橋了。站在紅橋上,瘦西湖風光幾乎盡收眼底。乾隆元年(1736)郎中黃履昂將木板橋改建為單拱石橋。乾隆十六年(1751),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恒俱經(jīng)重建,于橋上建過橋亭,因為石拱橋沒有紅色木欄,但還保留著彩虹的形狀,所以將“紅橋”又改回了最初的“虹橋”。在清人的觀念中,紅橋是僅次于平山堂的城市地標。而這一觀念的形成,要從康熙年間王士禛修禊紅橋,與眾名士賦詩于此說起。
所謂修禊,是一種上巳日風俗。上巳原指陰歷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魏晉以后,被固定在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人們在這一天會在水邊聚集,借以除災(zāi)祛邪,稱為祓禊。祓是祓除疾病、不祥,禊是修潔。修禊的歷史悠久,源起于周代,是一種上古巫覡的遺風,通過沐浴洗濯以祛除兇疾的儀式。而除了沐浴、洗濯等活動外,文人雅士往往于此時縱酒賦詩,所以又稱為修禊。最為著名的修禊,除東晉永和九年(353)王羲之與謝安等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外,就要數(shù)紅橋修禊了。
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
虹橋修褉,《續(xù)泛槎圖三集》,清代張寶撰,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供圖/緣紫舞/FOTOE
康熙三年(1664)三月九日,王士禛在揚州紅橋與林古度、張剛孫、許承宣、許承家、孫默、孫枝蔚、吳嘉紀、汪輯等名士修禊紅橋,王士禛即席做了《冶春絕句》十二首。當時的詞壇大家,名重一時的陽羨派詞宗陳維崧也參與了和詩。一時廣為流傳,留下“冶春詩社”名號。
王士禛是清初詩壇盟主,標舉“神韻”之說,推崇含蓄蘊藉的詩學。順治十七年(1660),二十七歲的王士禛到揚州任州府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與諸名士游無虛日,結(jié)交了不少遺民詩人,時時過訪贈詩。因他的詩風詞風上的某些特質(zhì),很得遺民的好感,因此名聲愈重。他的《冶春絕句》中有一首:“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背驼邿o數(shù),以至有一時“江樓齊唱冶春詞”的說法。后來王士禛為《紅橋唱和集》作序詩,也不無得意之情說:“紅橋即席賡唱,興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時盛事,當使紅橋與蘭亭并傳耳?!彼鳛槲娜耍胍尲t橋修禊和蘭亭雅集一樣留后世名,這是非常真誠而有遠見的想法。
而王士禛的紅橋修禊真正成行是康熙元年(1662)六月十五日的紅橋唱和。那一日,王士禛與袁于令、杜濬、丘象隨、蔣平階、朱克生、張養(yǎng)重、劉梁嵩、陳允衡、陳維崧等江南名士泛舟揚州紅橋。王士禛寫了《浣溪沙》三闋,眾人和之,這些作品編成了《紅橋唱和詞》,播頌一時。《浣溪沙》其一最為知名:
柳湖春泛局部。此景位于揚州虹橋南面,因游人站在虹橋上感覺“楊柳依依,波光粼粼”而得名。 供圖/文化傳播/FOTOE
北郭青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西望雷塘何處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煙芳草舊迷樓。
細玩詞意,是很有意思的。這一天正值盛夏,為什么王士禛眼中,紅橋風物竟有衰敗的秋色呢?看到下闋就會有一種更濃重的愁緒,詞里表達了古今一慨的興亡:西望隋煬帝葬身之處的雷塘,不知在何處,而那些曾在迷樓中的妖嬈粉黛也已經(jīng)香魂零落,迷樓亦不知何處,只有芳草間的迷離煙靄。詞中愁絲不絕,王士禛當然不是真的只在感慨隋煬帝國破家亡的歷史事件,而是另有寄托。這其中隱隱暗含的,是一種對于故國的感懷。相較于文章而言,詩詞文體更為蘊藉。尤其是詞,在清人的筆下,承襲了南宋遺民的詠物傳統(tǒng),往往有含蓄不盡、意內(nèi)言外的寄托功能,能在言說不相干的物事時表達看似迷離惝恍、實則知音人一望而知的情緒。
王士禛的詩詞中那種江山代謝的感慨,使江南士人感到心靈與情感的熨帖:國家大勢已無可挽回,他們只能逐漸凋零,成為守衛(wèi)舊正統(tǒng)的寂寞之士。而后輩和后世人不可能完全不食周粟,能允許他們保有一點對故國的懷悼,便可贏得這些人的認同。這當然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但王士禛做到了。學者嚴迪昌有句話很誅心:“漁洋山人的詩學學術(shù)交游或唱和酬應(yīng)活動,實在是多與權(quán)術(shù)心機相輔而行的?!蓖跏慷G確實是有千秋萬世名的野心,他有心讓紅橋成為揚州的標志性景觀,能與平山堂這樣的文章太守千古風流之地相媲美。同時也有現(xiàn)實的野心,想以文學的感發(fā)力量贏得江南名士的心,為了坐穩(wěn)文壇盟主的位子,也為了彌合天下士人與新朝之間的歷史裂痕。文化的潛移默化的認同有如春風化雨,是比刀矢相加更能令人在情感上易于接受。因此他得與歐陽修、蘇軾同入三賢祠為揚州人民奉祀,除了政事外,也有文章之力。
江蘇揚州,煙花三月,春光明媚,瘦西湖風景區(qū)內(nèi)的柳樹吐綠,梅花、桃花競相開放,呈現(xiàn)出“桃紅柳綠”的春日美景,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踏青賞花。 攝影/東方IC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納蘭性德扈駕巡幸江南到了揚州,因思慕紅橋唱和的盛事,這位清代最知名的詞人特意和韻王士禛的《浣溪沙》寫道:“無恙年年汴水流。一聲水調(diào)短亭秋。舊時明月照揚州。曾是長堤牽錦纜,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鉤斜路近迷樓?!奔{蘭性德是滿人,自然沒有什么故國之思,說明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休養(yǎng)生息,民間對清廷的認同越來越強,紅橋唱和、紅橋修禊字面下隱含的辭意已逐漸為人淡忘,而只留下一代文壇宗主的風流盛舉。
楊柳江城日未曛,蘭亭禊事共諸君。酒家只傍橋紅處,詩舫偏迎袖翠群。久客消磨春冉冉,佳辰引逗淚紛紛。撲衣十里濃花氣,不借笙歌也易曛。
當然更大的致敬行為來自孔尚任,他又一次發(fā)起了紅橋修禊。
孔尚任是山東曲阜人。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短一ㄉ取肪褪撬淖髌?,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并論,稱“南洪北孔”??滴醵迥辏?686),孔尚任奉旨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前往淮揚疏浚黃河???,與揚州結(jié)下了緣分。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三日,孔尚任在揚州紅橋舉行修禊,在《三月三日泛舟紅橋修禊》中寫道:“楊柳江城日未曛,蘭亭禊事共諸君。酒家只傍橋紅處,詩舫偏迎袖翠群。久客消磨春冉冉,佳辰引逗淚紛紛。撲衣十里濃花氣,不借笙歌也易曛?!边@次參加雅集的名士多達數(shù)十人,來自八省,所以孔尚任稱這次聚會為“八省之會”??咨腥斡芯湔f:“阮亭合向揚州住,杜牧風流屬后生。”把王士禛與杜牧相提并論,很有點追慕致敬的意思。后來他在《紅橋修禊序》中記下了這段雅事:“康熙戊辰春,揚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紅橋,橋下之水若不勝載焉。予時赴諸君之招,往來逐隊??磧赡爸疾萏伊?,新鮮弄色,禽魚蜂蝶,亦有暢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氣之睛雨,百物之舒郁系焉?!碧焐髅?,景物之鮮妍,寫得鮮明可愛。
不過呢,王士禛有王士禛的野心,孔尚任也有自己的小小心思。除了紅橋之外,他還有屬于自己的一處景觀——傍花村。傍花村在紅橋的東北,緊鄰著原先種花的“花村”,到孔尚任去游玩的時候,花村已經(jīng)不在了,那片野地就叫做“傍花村”。那附近原有唐代詩人張喬《寄維揚故人》詠過的十五橋:“離別河邊綰柳條,千山萬水玉人遙。月明記得相尋處,城鎖東風十五橋?!钡鍢蚓唧w在哪里早已無考。而傍花村竹林里有一間簡陋的酒肆,因主人喜歡梅花,紅梅白梅綠萼梅參差種了不少。到了梅花開時,花與竹籬茅屋相映,更顯出梅花精神??滴醵吣辏?688)的二月多有雨雪,直到二月十二日花朝那天梅花方盛開。孔尚任不去簫鼓游舫聚集的紅橋湊熱鬧,而是選擇了傍花村。他帶了二十多個友人及仆從到傍花村尋梅,黃昏于小小酒肆開筵,亦有笙歌唱和,歸來寫成了《傍花村尋梅記》一文。
孔尚任尋梅詩中有“莫怨春寒花事減,陰晴總是為梅花”句,但他此行絕不是什么“冷落薄游”,而是為了給二十天后的“紅橋修禊”預(yù)熱。而其更深層的目的,是像王士禛一樣打造一個“紅橋修禊”式的與自己有關(guān)的盛會,使“傍花村”成為揚州的新經(jīng)典,后人一到此便會將“傍花村”與自己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傍花村尋梅記》充滿了對王士禛“制造”紅橋的歆羨:“阮亭先生宴集后,而橋始傳?!倍埠敛恢M言希望自己與傍花村的關(guān)系能像王士禛與紅橋一樣,為人銘記:“安知今日之紅橋,不勝于十五橋,后日之傍花村,不勝于花村也哉?!蹦侨胀蔚挠讶俗谠φf:“定九云,傍花村一野店也,先生尋梅買醉,遂成名勝。”更可從側(cè)面窺見孔尚任尋梅買醉的真實目的,而他也確實做到了。盡管傍花村的名頭沒有紅橋大,但同樣成為城西北維揚一景。
看花都是白頭人,愛惜風光愛惜身。到此百杯須滿飲,果然四月有余春。
在王孔二人之后,兩淮鹽運使盧見曾主持的紅橋修禊人數(shù)最多、規(guī)模最大。盧見曾與之前二位主持者一樣也是山東人,以此向鄉(xiāng)賢致敬,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主持了第三次紅橋修禊。盧見曾于乾隆二年(1737)任兩淮鹽運使,次年免職流放,乾降十八年(1753)又做了兩準鹽運使,身世起伏,而為人頗豁達,所交多通才碩學,又常折節(jié)相交貧士。比如吳敬梓創(chuàng)作《儒林外史》就得到過他的幫助,后來吳敬梓卒于揚州,也是在盧見曾的幫助下才得以歸葬南京。
盧見曾發(fā)明了一種雅集上的新玩法。他與靜慧寺僧文山定揚州二十四景之名,將圖刻在象牙骨牌上,席上之人依次摸牌,以所拈之景,作詩或吟誦古人相近詩句,不能及時對出者罰酒一杯。這同樣是一種制造經(jīng)典,且每一次經(jīng)典的成功打造,都不止在于內(nèi)容,同時是因為制造者當時在文壇的影響力。
盧見曾紅橋修禊詩中有一句“十里畫圖新閬苑,二分明月舊揚州”,詩不甚佳,但流傳很廣,依韻相和者達七千人,后來編成三百余卷詩集,繪成《虹橋覽勝圖》紀之。鄭板橋在和詩中寫道:“年來修禊讓今年,太液昆池在眼前。回起樓臺回水曲,直鋪金翠到山巔。花因露重留蝴蝶,笛怕春歸戀畫船。多謝西南新月掛,一鉤清影暗中圓?!睂@一次的盛會很是推許。
到了盧見曾的時代,遺民盡已凋零,因此詩中無需也不會出現(xiàn)欲吐不吐的愁緒。但紅橋修禊在這里,用詩消弭了貧士與達官之間看似不可逾越的鴻溝?!峨S園詩話》中記了這么一個故事,盧見曾曾經(jīng)請二十多位名士暮春到紅橋看芍藥,席上獨布衣金農(nóng)詩先成:“看花都是白頭人,愛惜風光愛惜身。到此百杯須滿飲,果然四月有余春。枝頭紅影初離雨,扇底狂香欲拂塵。知道使君詩第一,明珠清玉比精神?!北R大喜,一座為之擱筆?!安家隆倍衷谶@里與盧見曾的身份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對比,而與舉座擱筆又形成了另一種張力。金農(nóng)是布衣,也是天才卓越的名士。在這樣一場盛會之上,世俗身份被擱置,席上一律以文人雅士視之,這不能不說是文學的力量。
上:揚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小金山。 攝影/圖蟲創(chuàng)意
下:徐園一景,揚州瘦西湖。 攝影/閻建華/FOT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