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光 黃 羽 王春艷 蘇 丹 周樹生 金 魁 查 渝
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難治性心肺衰竭有效的體外生命支持方式,尤其在治療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治愈率達到60%左右。雖然原發(fā)病的可逆性是ECMO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年齡、輔助時間、啟動時間和實驗室指標等,均與ECMO的成敗和遠期預后相關。目前對ECMO預后影響因素的研究有限,且各結論不一。故本研究收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接受ECMO治療的2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資料,旨在分析ECMO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收治的應用ECMO輔助治療心源性休克患者25例,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治療時間少于2 d、臨床數(shù)據(jù)嚴重缺失和未能追蹤隨訪者。
1.2 數(shù)據(jù)采集 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學特征、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以及ECMO治療過程中的相關信息。具體采集的數(shù)據(jù)包括:性別、年齡、既往基礎疾??;ECMO治療信息:發(fā)病時間(發(fā)病至住院時間)、上機時間(發(fā)病至ECMO上機時間)、輔助時間(使用ECMO輔助治療時間)、聯(lián)合應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和連續(xù)腎臟替代療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等。實驗室檢查包括:分別采集ECMO輔助后第0、24和48小時的肌酐、肌鈣蛋白(troponin,Tn)、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膽紅素(bilirubin,Bil)。比較ECMO輔助治療后第0小時與24小時差值(24 h差值)、ECMO輔助治療后的第24小時與48小時差值(48 h差值),差值>0,則說明指標趨于正常,指標改善;反之為指標惡化。此外,還需記錄臨床指標、撤機結果和出院28 d存活情況。根據(jù)撤機結果,分為成功組(n
=18)與失敗組(n
=7);根據(jù)出院28 d存活情況,分為存活組(n
=11)與死亡組(n
=14)。1.3 ECMO輔助治療 患者均接受ECMO(Medtronic或Maquet公司)治療,選擇靜脈-動脈模式治療,設置合適的轉流途徑(股靜脈-離心泵-人工膜肺-股動脈),ECMO操作及管理均按標準流程實施。參考臺灣大學附屬醫(yī)院ECMO操作標準:①難以復律的惡性心律失常且伴有血流動力學異常;②血管活性藥物:多巴酚丁胺>15 μg/(kg·min)或去甲腎上腺素>0.5 μg/(kg·min),平均動脈壓MAP<60 mmHg;③全身濕冷,尿量<0.5 kg/(kg·min)。撤機標準:①平均動脈壓>50 mmHg;②左房射血分數(shù)>35%;③去甲腎上腺素≤0.5 μg/(kg·min)或多巴酚丁胺注射液≤5 μg /(kg·min);④混合靜脈氧飽和度>60%;⑤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ECMO輔助流量<1 500 mL/min,并維持2~3 h。
P
<0.05);存活組患者住院時間高于死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2。表1 成功組與失敗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存活組與死亡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患者Tn、CK-MB、肌酐和Bil不同時間差值的比較 成功組患者Tn 24 h、Tn 48 h 和CK-MB 48 h的差值均高于失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存活組患者的Bil 24 h 和48 h的差值均高于死亡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6。表3 成功組與失敗組患者 Tn、CK-MB、肌酐和Bil的24 h差值比較
表4 成功組與失敗組患者Tn、CK-MB、肌酐和Bil的48 h差值比較
表5 存活組與死亡組患者Tn、CK-MB、肌酐和Bil的24 h差值比較
表6 存活組與死亡組患者Tn、CK-MB、肌酐和Bil的48 h差值比較
2.3 ECMO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連續(xù)變量以原值錄入,以是否撤機成功和28 d存活為因變量(成功=0,失敗=1;28天存活=0,死亡=1),采用Enter法進行多因素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n 24 h差值是撤機的保護性因素(P
<0.05),Bil 24 h差值、住院天數(shù)是28 d存活的保護性因素(P
<0.05)。見表7、8。表7 ECMO患者撤機成功影響因素的 logistic回歸分析
表8 ECMO患者28天存活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4 不同指標對患者預后的預測效能分析 以Tn 24 h差值為檢驗變量,以撤機成功為狀態(tài)變量;以Bil 24 h差值和住院天數(shù)為檢驗變量,以28 d存活為狀態(tài)變量,分別繪制ROC曲線。Tn 24 h 差值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 AUC)為0.825(P
=0.013),對應的95%CI為0.630~1.000;最佳截斷值為20.41(敏感度為1.000,特異度為0.571)。Bil 24 h 差值的AUC分別為0.786(P
=0.016),對應的95%CI為0.592~0.979;最佳截斷值為3.65(敏感度為0.818,特異度為0.786);住院天數(shù)AUC為0.893(P
=0.001),95%CI為0.760~1.000,最佳截斷值為14.50天(敏感度為0.909,特異度為0.429)。見圖1、2。圖1 Tn 24 h差值與撤機成功的ROC曲線
圖2 Bil 24 h差值、住院天數(shù)與28 d存活的ROC 曲線
心源性休克臨床病因多樣,常見為爆發(fā)性心肌炎、急性冠脈綜合征等疾病,常規(guī)治療效果欠佳,病死率較高;而ECMO輔助可迅速改善循環(huán)灌注,為危重癥患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在救治急危重患者中意義重大,尤其在爆發(fā)性心肌炎中治療效果理想,生存率在75%左右。但目前國內運用ECMO經(jīng)驗較少、操作復雜、并發(fā)癥多,故而如何早期評估預后的影響因素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Tn和CK-MB是臨床常用的檢測心肌損害標志物,其變化趨勢與心肌細胞功能變化趨勢一致。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成功組Tn 24 h、48 h差值和CK-MB 48 h差值均高于失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提示Tn和CK-MB的變化趨勢在預測撤機結果中有一定的價值,與國內外研究結果基本一致。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Tn 24 h差值是撤機的保護性因素,其差值水平可作為早期預判撤機結果的重要依據(jù);ROC曲線結果顯示,Tn 24 h 差值AUC為0.825,其預測價值理想。這說明如在ECMO輔助后24 h內Tn快速改善,則ECMO撤機成功可能性較高,考慮原因為Tn在24 h內好轉提示患者心功能及循環(huán)灌注迅速改善,臟器功能仍處于可逆階段,故而撤機成功概率較高。但Tn、CK-MB在28 d存活組與死亡組間未見明顯差異,與國內部分研究結果不同,可能與研究樣本量和入組病種有關,其關系需進一步研究。國外研究表明,住院時間是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提示,存活組患者住院時間、Bil 24 h 差值和Bil 48 h 差值均高于死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歸顯示住院時間是28 d存活的保護性因素,且ROC結果顯示住院時間AUC為0.893,提示其預測價值理想,與1項涉及全球26家醫(yī)院的研究結果不同。分析原因:此次入組病種均為心源性休克,這類疾病如短期內未改善,則患者迅速死亡,住院時間較短;而存活組的患者均在院治療至各項指標基本正常后出院,導致住院時間明顯高于死亡組。同時Bil 24 h 差值也是28 d存活的保護性因素,AUC為0.786,預測價值較好,與國外研究結果類似。表明如Bil 在24 h內改善,反應臟器功能尚處于可逆階段、功能損害較輕,而肝功能改善后凝血功能紊亂、低蛋白血癥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下降,繼而生存率上升;但ECMO撤機與心功能變化密切相關,而Bil不能完全反映心功能情況,故其對撤機的預測價值不足。國內外不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的預后影響因素均有所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除住院時間外,年齡、性別、上機時間、ECMO輔助時間、肌酐、是否聯(lián)合CRRT、IABP等因素在成功組與失敗組和28 d存活組與死亡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其他研究結果部分一致,可能與樣本量較少、病種和評價標準等因素相關,如條件允許可開展多中心、大規(guī)模、前瞻性研究以證實不同因素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ECMO是治療心源性休克有效的輔助手段,ECMO輔助后,Tn在24 h內變化趨勢可作為預測ECMO撤機的指標,而能夠有效預測28 d存活則需關注Bil的恢復情況。治療期間動態(tài)監(jiān)測上述各項臨床指標是實施早期干預、提高ECMO成功率和遠期生存率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