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柱 駱文龍 張祖普 賈長敬 李斌斌
摘 要:泰兩優(yōu)1332是浙江科原種業(yè)有限公司、溫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和深圳粵香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用不育系泰1S與優(yōu)質恢復系R1332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秈稻早熟新組合,具有米質優(yōu)、抗性好、熟期早、產(chǎn)量高等特點,適宜在江南及沿江稻區(qū)作再生稻,2020年5月通過浙江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文介紹了泰兩優(yōu)1332的選育過程、產(chǎn)量與性狀表現(xiàn),提出了其作為再生稻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合肥市;泰兩優(yōu)1332;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0-0038-02
Application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igh-quality Two-line Variety Tailiangyou 1332 Ratooning Rice
WANG Tianzhu1 et al.
(1Tongling Seed Management Station, Tongling 244001, China)
Abstract: Tailiangyou 1332 is a two-line hybrid indica early maturity bred by Zhejiang Keyuan Seed Industry Co. Ltd. Wen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Shenzhen Yuexiang Seed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ale sterile line Tai 1S and high-quality restorer line R1332. The new combin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rice quality, good resistance, early maturity, and high yield. It is suitable for ratooning rice in Jiangnan and Yangtze River rice regions. It was approved by the Zhejiang Province Major Crop Variety Approval Committee in May 2020.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breeding process, yield and character performance of Tailiangyou 1332, and puts forward its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as ratooning ric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Hefei city; Tailiangyou 1332; Ratooning rice;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合肥市地處江淮丘陵中緯度地帶,位于江淮之間,全年氣溫冬寒夏熱,春秋溫和,屬于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類型。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7℃,降雨量近1000mm,日照2100h左右。水系發(fā)育分別源于江淮分水嶺兩側,或南流注長江,或北流入淮河。全市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1億m3,多年平均攔蓄量9.6億m3。土地資源類型多樣,耕地面積279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8.3%;水面76萬hm2,占10.5%;林地2.5萬hm2,占3.4%;其他用地347.5萬hm2,占47.8%。境內農業(yè)、水產(chǎn)資源豐富,適宜稻、麥、棉、油料、菜、瓜、果、麻等多種作物的種植。
再生稻作為一種栽培方式,非常適宜在合肥地區(qū)種植。再生稻即種1季收獲2季,在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禾蔸重新發(fā)苗、抽穗結實再收一季的水稻。這一技術高產(chǎn)實惠,省工省力,且再生稻米品質優(yōu),具有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綜合各個方面,筆者選用生育期適中的水稻品種泰兩優(yōu)1332在合肥地區(qū)進行了再生稻種植的高產(chǎn)栽培試驗。
1 選育過程
泰兩優(yōu)1332是浙江科原種業(yè)有限公司、溫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和深圳粵香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用不育系泰1S與優(yōu)質恢復系R1332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秈稻早熟新組合。2012年夏季在溫州進行優(yōu)勢鑒定,泰1S//R1332組合表現(xiàn)出產(chǎn)量高、米質優(yōu)、抗性好等優(yōu)點。2013—2014年在浙江溫州、湖州、諸暨、杭州、嘉興等多點進行品比試驗。2015年以泰兩優(yōu)1332為組合名稱參加浙江連作雜交晚秈稻聯(lián)合鑒定試驗,2016—2017年參加浙江連作雜交晚秈稻區(qū)域試驗和生產(chǎn)試驗。2018年5月通過浙江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浙審稻2018020),2021年通過安徽省引種試驗(皖引稻2021029)。
2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16年連作雜交晚秈稻區(qū)試的平均產(chǎn)量8757kg/hm2,比對照岳優(yōu)9113增產(chǎn)4%,差異未達顯著水平;2017年區(qū)試平均產(chǎn)量8993.5kg/hm2,比對照增產(chǎn)7.7%,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兩年省區(qū)試平均產(chǎn)量8871kg/hm2,比對照增產(chǎn)5.9%。2018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產(chǎn)量8172kg/hm2,比對照增產(chǎn)5.4%。2020年安徽省引種試驗平均產(chǎn)量8797.5kg/hm2,比對照Ⅱ優(yōu)838平均增產(chǎn)2.2%。
3 性狀表現(xiàn)
3.1 特征特性 該品種作為雜交晚秈稻,植株較矮,株型松散適中,長勢繁茂,分蘗力較強,劍葉較長、挺、略卷,葉色淡綠,無芒。谷粒細長,谷殼黃亮。2年浙江省區(qū)試平均全生育期130.2d,比對照岳優(yōu)9113長6.2d。有效穗280.5萬/hm2,株高101.7cm,每穗總粒數(shù)169.7粒,實粒數(shù)143.3粒,結實率84.9%,千粒重22.2g。
3.2 品質與抗性 經(jīng)浙江省農科院植微所2016—2017年抗性鑒定,穗瘟損失率最高5級,綜合指數(shù)為4.8,為中感;白葉枯病最高5級,為中感;褐飛虱最高9級,為高感。經(jīng)農業(yè)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測中心2016—2017年檢測,平均整精米率64%,長寬比3.3,堊白粒率10%,堊白度1.5%,透明度1級,膠稠度66mm,直鏈淀粉含量16.3%,米質綜合指標分別達部頒食用稻品種品質一等和三等。
4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
4.1 適時催芽,播種育秧 參考合肥地區(qū)的氣候條件,頭季稻在4月10日播種,選擇用農膜覆蓋。浸種采用一浸多洗,少浸多露的方法催芽;先用清水洗種,將浮于水面的秕谷撈出,用35℃溫水將強氧精溶化,1kg種用2g強氯精兌水1~1.5kg溫水,浸種4~6h,瀝干水后保溫催芽。經(jīng)約8h后每隔1h檢查1次,發(fā)現(xiàn)谷殼顯白后用35℃溫水再浸10min,以后經(jīng)常保持32~35℃的溫度,如此反復幾次,達到理想的芽谷時,涼開一下,1~2h后過稈分廂播種。秧田施足底肥,施N/P/K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225kg/hm2,秧苗2葉1心時,施尿素112.5kg/hm2作斷奶肥,同時用900~1200g/hm2多效唑兌水450L/hm2噴施,促使根粗苗壯。播種時分廂過秤,并每廂分兩次播完,以保證稀、密均勻一致。
4.2 土地選擇平整 田塊為空閑田,灌溉條件好,交通方便。田塊肥力水平中等,耕作層較厚。5月1日進行第1次翻耕平整;5月4日再次進行旋耕,達到田間整潔無殘物,表土松軟適中,上爛下實,田間高低落差小。
4.3 適期移栽,合理密植 在5月1日秧田施尿素75kg/hm2作為斷奶肥,同時用阿維菌素+吡蟲啉+三環(huán)唑進行病蟲害防治1次。5月5日在秧苗4葉1心進行移栽,采用手工栽插的方式,按16.67cm×26.67cm密度插植,每蔸插2~3粒谷苗,穴數(shù)保證在225000蔸/hm2以上。5月10日進行田間查苗補苗,保證田間無死苗缺苗現(xiàn)象。
4.4 肥水管理 采用淺水插秧、有水活蔸(除草期),濕潤分蘗,適時曬田,有水養(yǎng)胎、抽穗,濕潤壯苗的方式管理。保證頭茬稻的肥料充足。移栽大田在5月4日,施N/P/K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375kg/hm2作為底肥。5月12日,用除草劑野老和芐·已拌尿素150kg+N/P/K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225kg/hm2作為追肥施用。保證田間水層在3~5cm,保持7d;6月10日,當田間總分蘗數(shù)達到最多時放水曬田。6月20日進行田間復水,后期田間干干濕濕管理。
4.5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全程采用飛機噴灑的方式,6月5日,用康寬、阿維菌素、三環(huán)唑防治螟蟲、稻縱卷葉蟲、稻瘟病等病蟲害;6月25日,用康寬、阿維菌素、三環(huán)唑、葉枯唑、戊唑醇吡蚜酮防治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蟲、紋枯病、稻瘟病等病蟲害;7月15日,用康寬、阿維菌素、富士1號、戊唑醇、吡蚜酮、吡蟲啉防治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蟲、紋枯病、稻瘟病等病蟲害。
4.6 頭茬稻收割留樁 頭茬水稻達到90%成熟時采用機械收割,8月10日收割前10d開始排水曬田,稻田曬干到能承載起收割機力度,不能使稻樁壓入泥中,減少稻樁損傷;機收時留樁高度為35cm,使用窄履帶收割機收割,少量多次分批缷谷,以減少稻樁損傷。
4.7 再生季田間管理 8月21日,頭茬稻收割完畢,田間灌水,水深保持3~5cm,施用尿素150kg/hm2+NPK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300kg/hm2作為催芽肥。施肥后不灌水不排水,任其自然晾干,后期管理采用干濕交替,保持土壤濕潤直到成熟。9月25日,在再生稻抽穗期間,用磷酸二氫鉀+滅黑1號+三環(huán)唑葉面噴施,進行根外追肥,防治稻曲病、稻瘟病。
4.8 再生稻收割 11月8日,在再生稻90%成熟時進行機械收割,此時稻米品質最好,綜合產(chǎn)量最高,經(jīng)濟效益最好。根據(jù)收割時天氣情況,適時快速地完成收割。
5 小結
泰兩優(yōu)1332在合肥地區(qū)作為再生稻種植產(chǎn)量表現(xiàn):8月20日收割頭茬稻谷,收割面積533.6㎡,晾曬干谷重量575.7kg,折合產(chǎn)量10794kg/hm2。11月8日收割二茬稻谷,收割面積533.6㎡,晾曬干谷重量183.5kg,折合產(chǎn)量3441kg/hm2。2季合計產(chǎn)量759.2kg,合計折合產(chǎn)量14235kg/hm2,單位面積產(chǎn)量顯著提高,產(chǎn)出增加,經(jīng)濟效益提高,投入產(chǎn)出比最優(yōu)。
再生稻作為一種高效的栽培方式,一種兩收,節(jié)約勞動力成本和肥料、農藥成本的投入,同時減輕了勞動強度,單位面積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效益明顯高于單季種植的方式。同時,因兩季種植水稻抽穗、揚花、灌漿期間都避開了高溫天氣,所以稻米的綜合品質好。因此,泰兩優(yōu)1332作為再生稻種植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偉,屠乃美.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栽培技術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作物研究,2002,S1:235-239.
[2]楊秋生,孫小成,朱志華,等.湘南中稻-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高產(chǎn)栽培模式及技術[J].作物研究,2017,31(4):446-447.
[3]林明貴,林仁東.優(yōu)質稻佳輻占晚季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及其推廣應用[M]//姜紹豐.福建再生稻.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56.
[4]林文雄,陳鴻飛,張志興,等.再生稻產(chǎn)量形成的生理生態(tài)特性與關鍵栽培技術的研究與展望[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5,4:392-40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