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飛飛
上課了,教師打開互動課堂,手機上實現(xiàn)畫筆、翻頁、挑人、分組、統(tǒng)計、互動等功能。下課了,教師利用人人空間APP,布置家庭作業(yè)?;氐郊?,在手機終端平臺上,教師可以實現(xiàn)查閱學生的作業(yè),尤其是以前很難掌控的朗讀背誦作業(yè)。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教師的工作已經與信息技術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也給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如何正視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現(xiàn)狀,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下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做出反思,思考如何能讓信息技術給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為教師的教書育人插上騰飛的翅膀,是我們現(xiàn)階段廣大的教師需要高度關心的話題。我也有一些想法,以供大家參考。
一、從“被動”到“主動”,轉變教育觀念
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教師的天職。但是在信息技術呈現(xiàn)爆炸式成長的大時代下,教師應該要有全新的教學意識。海量的網絡教學視頻,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充斥學生的眼球,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的學生在不斷地變化。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引領者的教師更應該具有轉變的思維,不要再固守著書本這一畝三分田來教學,而是應該變被動為主動,走在信息的前沿。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尤其是在對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和對信息的資源利用。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實現(xiàn)教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通過高科技演示知識,在教學內容中,融入所掌握的新型知識,利用網絡資源和公開課平臺,拓寬學生的視野。實現(xiàn)“集百家之長,為我所用”的原則。唯有具有這種主動的意識,才能在不斷變革的信息時代下,處于潮流的先鋒,唯有對信息技術抱有敏銳的觸覺,才能帶領學生適應這個不斷進步的社會,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
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教師的職責已經由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偏向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與成長,教師與學生關系從權威性轉向民主型,教師應該主動地接受信息,運用信息,才能在這個網絡時代與學生進行無障礙無阻攔的溝通,建立新型的教師學生關系體系。
二、從“搬運工”到“儲藏室”,積累知識儲備
互聯(lián)網的使用,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云平臺的普及,使得信息的容量更大。信息技術使我們處于一個無所不備、無所不能的大環(huán)境。海量的教學資源開闊了教師的視野,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源,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正是這個便利性,讓我們教師也漸漸成了網絡“搜索”一族,“有問題找網絡”也成了我們教師的法寶。遇到教學問題,甚至是有些學生的問題,我們總是第一個想到網絡。網絡是個巨大的字典,能給我們想要的答案。我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往往過分地依賴網絡,一旦答案搜索到位,便不做進一步的處理,草草結束網絡搜索步驟,而忽略了“收集”的重要性,然而這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知識的儲備幾乎為零。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收集”的意識,要將平時看到過的好的資料、有用的信息進行及時的收集保存,以備將來不時之需。不然等到了某時,我們又要用到這一類信息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
總之,我們可以很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不同的文件系統(tǒng),用來收集不同的有價值的資料,不斷增加自己的積累儲備,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專業(yè)素養(yǎng)。
三、從“拿來主義”到“沙中淘金”,體現(xiàn)知識甄別消化
信息技術配合學科的要求,催生出很多學科的網站。有備課網、教師網,有教學資源網,還有提供各種試卷、課件教案,乃至上課筆記等。這些資源平臺大小不一,風格迥異,參差不齊,讓人看了眼花繚亂,不知所云。這些資源平臺的催生,一方面可以說是為我們教師的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仔細想來,我們一旦習慣了索取資源,照搬全抄,拿來主義,等于也是變相地慫恿懶惰的細胞肆無忌憚地成長。長此以往,將對教師的自身學習能力造成制約。
面對這些資源平臺,我們要從“拿來主義”到“沙中淘金”,學會甄別,學會消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科學的態(tài)度,拒絕搬用。甄別消化有三個層次:首先我們要學會選擇,帶著批判的眼睛去看待這些資源。面對網絡上魚龍混雜的教學資源,我們要有火眼金睛,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做好去偽存真的步驟。其次是網絡上資源再好、再多,有它自己的使用范圍,不一定就是最適合你的。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際的教學水平。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實際的學生水平來有選擇性地挑取資料。最后,面對不適合的資源,我們還可以主動改編、修改和完善,更加有效地服務于你。我們要消化吸收,主動創(chuàng)新。面對網絡資源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分析原因,作為另一種經驗加以吸收利用。對網絡資源的傳播、改編,其實就是對自身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理解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我們也能在這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不斷地消化,提升自己。
四、從“獨樂樂”到“眾樂樂”,實現(xiàn)知識互動交流
分享可大可小,可單向也可眾向。我們習慣遇到問題打開網絡,在海量的網絡資料中搜答案,一旦心中認可的答案浮現(xiàn),便關掉網絡,萬事大吉。習慣了網絡分享給我們的無窮的知識體系,習慣了網絡帶給我們的無限的能量。我們也在這種分享中不斷地提升著自己,發(fā)展著自己。但是這種分享只停留在獨樂樂的層面上,只是一種狹隘的分享,是單向的、是孤獨的,沒有達到共享的境界。網絡的本質是分享與交流,正是因為有了互動和交流,微信才能那么火爆。同理,網絡資源如果能夠共享,教育教學成果能夠供廣大的教師一起交流,實現(xiàn)由“獨樂樂”到“眾樂樂”,我想,我們的隊伍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會提高一個檔次。
網絡信息的本質是分享與交流,在信息技術時代下,我們教師需要從單向到眾向的轉變。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具有重大的推進作用。它主要表現(xiàn)在:體現(xiàn)教師的博大胸懷。擺脫小氣的行為,把好東西發(fā)出來讓大家共享。其次是擺脫那種懶得上傳共享的惰性思維。再次這更加有利于教師的自我審視,一旦好資源要共享,無形間就給上傳的人施加了壓力,不斷地改進自己的資源,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逼迫自己創(chuàng)造出更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會在自己的資料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其實也是一種無形的動力,帶動著自身的教學專業(yè)成長,讓知識借著網絡的平臺越飛越遠,實現(xiàn)知識的交流互動,受益廣大的教師隊伍成員。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我們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既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機遇。只要我們學會儲藏,能夠沙中淘金,再實現(xiàn)知識的眾樂樂,我們一定能在信息的大時代中乘風破浪,碧波前行。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漓渚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