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為城市化建設,幼兒多以塑膠,水泥地等場所進行活動,遠離自然,與自然的接觸逐漸減少,因此筆者通過課程案例示范研究中班關于科學領域的課程活動。
關鍵詞:中班;科學領域;課程;親自然
《指南》的科學探究目標一中指出“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彼杂H自然作為一種較為新興的理念,能有效幫助幼兒在自然界中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漸推進,近年幼兒與自然的接觸次數逐漸減少,較多的自然生態(tài)野外環(huán)境被占用,建立起了高樓、工廠等。而幼兒基本的活動范圍除去休息時間則較多都是在家庭與幼兒園,幼兒在幼兒園多以室內的活動區(qū)、戶外的塑膠場地、人為設置的場地等。而教室的區(qū)角有自然角,導致幼兒可開展的活動較少。此時教師引導幼兒開展親自然的課程等活動,顯的特別重要。
一、親自然的含義
親自然的“親”的含義指的是親近,喜愛,有情感和行為動作的偏向?!白匀弧钡暮x較為廣泛,主要有自然界,自然狀態(tài),自然規(guī)律。而本文中的“自然”指的是一種較為狹隘的自然,是除了人類社會活動之外的各種自然元素的總和,即指天然環(huán)境(如原始森林、大海沙漠等)也指人為創(chuàng)設的自然環(huán)境(如公園、景觀、梯田等)
二、中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
中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且中班幼兒對事物的判斷依賴于對當前景象與已有認知經驗的連接,筆者通過在自主生成親自然課程當中,發(fā)現中幼兒在缺乏對已有經驗的認知和教師正確指導的情況下,他們呈現出對事物和現象之間的聯(lián)系存在誤差,所以在進行親自然的課程活動中,教師鼓勵他們多次嘗試,多次觀察,用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予以指導,并且支持他們自主選擇進行合適自己的記錄方式進行記錄并加以討論,產生新的結論和新的問題,促使他們再次探究,以提升他們對事物的探究能力。
三、實踐與反思
在親自然的科學探究當中筆者通過讓幼兒認識動植物的方式進行了課程探索。比如在《蚯蚓的故事》當中課程進行了較長時間,幼兒通過教師的前期經驗鋪墊,問題導入,讓幼兒有目的的探究觀察,進而開始進行討論,教師根據本次活動進行反思與總結,了解親自然課程開展時存在的問題,并作以總結,在之后該活動深入探索做了鋪墊,為誘餌搭建鷹架框架,讓幼兒在能夠得到的高度進行科學探索。現將課程《蚯蚓的故事》案例呈現。
案例:
故事的開始要從一次下雨天孫暢杰的心情日記開始,“下雨了,小蚯蚓的家灌滿了水,他想:“誒呀,我的家,都灌滿了水,我得出去溜達一圈,等干了我再回來,我現在在雨里爬呢,就像洗了個澡,我真干凈,等雨停了......”老師與他在班里展開了小討論,問題好多啊。
“蚯蚓有沒有耳朵和眼睛?”
“蚯蚓哪邊是頭哪邊是尾巴?”
“為什么土上面是干的下面是濕的?”
通過和家人一起探索結果,接著他給小朋友們分享了自己的知識,引起了小朋友們的討論。
快看看他們之間又發(fā)生了什么樣子的思維碰撞呢?
“蚯蚓到底是怎樣出生的?”
1.蛇蛻皮→變成浮游生物→蚯蚓
2.小蝌蚪→蚯蚓
3.從天上掉下來的,因為下雨天才出來
4.從蛋里面出來
5.直接由蚯蚓媽媽生出來
“如何區(qū)分蚯蚓的頭和尾巴?”
1.細的那一邊可能是尾巴,因為尾巴一般都比較細。
2.蚯蚓可能和高鐵一樣,兩邊既能是頭也能是尾巴。
3.蚯蚓向前爬的時候哪邊在前面哪邊就是頭。
“蚯蚓的耳朵和眼睛在哪里?”
1.它的眼睛和耳朵肯定很小很小,小到我們都看不見。
2.蚯蚓的眼睛可能和它的身體是一個顏色,不容易被發(fā)現。
3.只有火眼金睛的人才可以看到它的眼睛和尾巴。
帶著這些疑問,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展開了調查。
蚯蚓的出生:
蚯蚓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借由環(huán)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
被截斷的蚯蚓還可生出兩條或者多條。
如何區(qū)分蚯蚓的頭和尾:
蚯蚓的前端稍顯的尖,后端稍微有點圓圓的。離蚯蚓一圈一圈的環(huán)帶近的一端就是頭部。
蚯蚓的五官:
蚯蚓是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的,因為蚯蚓生活在土里,土里沒有光線,所以蚯蚓的眼睛在進化時逐漸退化。蚯蚓頭部凸起的地方就是蚯蚓的嘴巴蚯蚓的嘴巴是用來吃東西和挖土鉆洞的。
多次進行親自然課程后,教師應善于在共性中發(fā)現幼兒的個性,積極引導幼兒愿意去觀察新的事物,解決問題,從而能在較長時間維持他們的興趣度。其次在進行課程中,必然會出現幼兒興趣度下降的情況,從而他們逐漸出現不愿意思考的情況,所以教師在日?;顒又幸饾u培養(yǎng)幼兒獨立思考,獨立提出問題,獨立分析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發(fā)展中班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應該從身邊的自然物開始,充分運用社區(qū)資源,教師更要引導幼兒通過課程去關注周圍的生活和環(huán)境中常見的事物,發(fā)現其中的樂趣,“做中學”。幼兒在探究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團體討論,培養(yǎng)合作意識,用合作的力量去攻克在生活或者課程中遇到的困難,學習多種探索方式,交流方式,分享方式,使自己獲得更符合自己的科學經驗和科學方法,了解到生活自然中處處充滿科學與探索,讓幼兒成為一個了解生活,了解自然,了解科學的小主人。
參考文獻:
[1]倪亞君.在親自然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J].新課程學習,2015
[2]彭琦凡.3-6歲幼兒科學探究的年齡特點及其指導[J].學前教育研究,2010
[3]焦榮華.兒童與大自然的關系對兒童教育的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12,(11)
[4]劉鳳梅.幼兒園“親自然”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9:19
咸陽市秦都區(qū)秦都花苑幼兒園 李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