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加林
大好春光、百花盛開的四月天,我在上海戲劇學院觀看了由黃昌勇編劇的充滿青春氣息的原創(chuàng)話劇《前哨》。該劇首演取得了成功,受到觀眾的好評。劇本是寫1931年上海五位青年作家被國民黨殘酷殺害的故事。五位烈士:柔石、殷夫、馮鏗、胡也頻、李偉森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他們?yōu)榱俗杂珊透锩硐?,以文藝為武器辦刊物、寫小說、做詩歌、培養(yǎng)工人作者;翻譯外國進步文藝作品,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英勇的斗爭。他們的青春是勇敢的、堅強的、壯麗的,像春天盛開的鮮花充滿青春的美麗,他們的斗爭引起了社會的關注。魯迅是他們的朋友和師長。在五烈士犧牲之后,魯迅寫了《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回顧贊美他們的斗爭情誼:“不是年輕的為年老的寫紀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這是怎樣的世界呢,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是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边@出戲的誕生見證了魯迅先生的說法。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是我國農(nóng)村貧困人口實現(xiàn)全面脫貧的第一年;又是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前后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在這偉大的背景下,由當代上海的藝術家演繹上海前輩青年作家們的英雄事跡,使我們感到特別親切。以他們的生命與鮮血開辟的道路對后來者繼承革命傳統(tǒng)、砥礪前行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編劇黃昌勇是資深的文化學者。他在30多年前讀博士時,五烈士的事跡就是他研究的課題之一。創(chuàng)作《前哨》是他長期孕育、厚積薄發(fā)的結果。在劇本創(chuàng)作上,他認為不必一味追求戲劇沖突,而是以真實表現(xiàn)五烈士的斗爭史實為主組織戲劇情節(jié)。這個設想本身就有一定的新意,現(xiàn)已體現(xiàn)在《前哨》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戲一開場就是五烈士被殘殺,未作任何交代,雖有突兀感但也引起觀眾的好奇。第二場是戲的正式開端,時間是2020年在上海某藝術大學的教室里,兩個研究生在商量如何完成寫排練五烈士事跡的劇本。當他們找到劇本的切入點之后,第三場的情節(jié)就自然地轉到了1930年五烈士參加上海左聯(lián)成立后的大會。第四場又跳回到2020年大學的排練廳,第五場是1930年的魯迅沙龍,第六場又是2020年大學的排練廳……戲的情節(jié)基本上是“現(xiàn)在”與“過去”交錯出現(xiàn)。四幕戲雖有二十幾個小場次,但“過去”與“現(xiàn)在”的因果關系連接推進,顯得順暢合理、一氣呵成,過去的場景顯得鮮活,而當今的戲又涌動著過去的血脈。
整個戲未出現(xiàn)反動派方面的代表人物,只是一些小嘍羅執(zhí)行他們上司的命令,這也符合生活的邏輯,殺害者與被殺者常常是并不直接見面的。劇本寫的是烈士就義的題材,但未出現(xiàn)烈士受刑的場面,斗爭的殘酷性并未削弱,重點體現(xiàn)了五烈士的光輝形象。
劇作者以自然的筆法,通過細節(jié)與語言塑造人物。柔石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樂觀與積極的態(tài)度。在監(jiān)獄中,他還要寫獄中通訊,找不到筆,就把一只筷子劈開,插入鉛筆頭也要寫。當時他的作品《為奴隸的母親》與《二月》在社會上已有一定影響。他對馮鏗的愛情又是那樣純潔與堅定,面對死亡兩人互相支撐。殷夫作為一個年輕的詩人,充滿激情,立場鮮明,從小就有革命志向。在他與哥哥決裂的一場戲里,立場堅定、愛憎分明,他與哥哥雖有親情,但階級立場不同,走了不同的道路,在他和撫養(yǎng)他的兄長告別時說,“二十年來的保護和撫養(yǎng),請在這最后的一滴淚水里收回吧,作為噩夢一場”。這一細節(jié)也非常感人。而當他和戰(zhàn)友們在一起的時候,則顯露出詩人的氣質,熱情開朗非??蓯?。特別是他第三次從監(jiān)獄里被放出,在魯迅家中與戰(zhàn)友們見面時,大熱天穿著寬大的棉袍汗流浹背,仍積極為刊物寫詩歌發(fā)表,令魯迅非常感動,關照立刻發(fā)給他稿費買件單衣;后來在魯迅家中,殷夫想要吃沙琪瑪?shù)募毠?jié)也很好玩,說明他還是一個只有十九歲的孩子。馮鏗是個女孩兒,她從一個普通的中學生成長為一個革命的青年作家,她開朗樂觀、勇敢堅強的性格也給人留下了生動的印象。至于胡也頻、李偉森則是更成熟的革命青年。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立體,是本劇的成功之處。
同時,在劇情交錯中,作者也塑造了當代大學中導師與研究生的生動形象。
一般的劇本是以一個主要人物展開情節(jié),而這個劇本有五個主角再加一位魯迅先生,雖然都是左聯(lián)文藝家,但他們?nèi)宋锞€是不同的。主題也是貫穿的,但似乎主題思想的焦點尚可更集中、更精準。我有一點建議,供作者參考:可否在最后幾場戲中加強柔石的作品《為奴隸的母親》與《二月》在社會上的影響。《為奴隸的母親》的故事類似魯迅的《祥林嫂》是對封建社會的強烈控訴。而《二月》對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命運也會有相當?shù)挠绊憽D芊駨娀@一條情節(jié)線,讓讀者與作者,獄內(nèi)與獄外,歷史與現(xiàn)在,交匯成更強的抗議聲勢,使以文藝為武器喚醒大眾向封建統(tǒng)治進行殊死搏斗的主題思想得到更強烈、更深入的揭示而達到戲的高潮。
這個劇組的大多數(shù)都是年輕人,他們有朝氣蓬勃的創(chuàng)作熱情,導演馬俊豐,制作人張蕾、佟姍珊都是上戲的青年教師。導演在場面處理上有一定的氣勢,加強了戲的史詩風格,但最后舞臺揮灑花瓣的處理應以意境為重,不宜過于夸張。關于多媒體的使用,有好也有過于隨意的感覺,還有在場面中今人偶然插入過去的場面或過去的人偶然插入當今的場面都似乎與戲的體裁感不夠妥切,應以真實為底線。
扮演柔石的袁弘顯得忠厚與誠實,他對馮鏗的愛與面對死亡的堅定也令人感動。謝承穎扮演的馮鏗樂觀可愛、性格鮮明。杜光祎扮演的殷夫與哥哥決裂也演得很動情。其他演員基本都是上戲的校友,各自完成了自己的角色創(chuàng)造。整臺戲顯得和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飾演魯迅的王洛勇,他不久前剛演過影視劇《焦裕祿》非常成功,而這次他演的魯迅,在青年面前和藹可親,創(chuàng)作了魯迅形象中可親近的那一面,顯示了老演員的深厚學養(yǎng)和創(chuàng)作能力。
總之,《前哨》是一臺頗有新意的好戲。正如文學批評家萊辛在以亞里士多德學說衡量莎士比亞戲劇時說:“……不是規(guī)則創(chuàng)造天才,相反,天才時刻都可能破壞規(guī)則?!币驗橹挥袆?chuàng)新才能發(fā)展、豐富規(guī)則?,F(xiàn)在黃昌勇院長仍在對劇本做進一步的加工,相信這出好戲經(jīng)過不斷的演出和修改,將成為一臺優(yōu)秀的保留劇目。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