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艷
【摘要】藝術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而這個“勢”該如何定義,所謂優(yōu)勢的衡量標準是什么,直接影響指導思想。拋開普通的觀念和考試的種種要求,我們再觀察學生的畫面,你會發(fā)現(xiàn),標準里的劣勢都可以通過思維引導變成優(yōu)勢,而這個才是符合學生本體特性的優(yōu)勢,可以生長的優(yōu)勢。
【關鍵詞】灰;平;美;規(guī)律;減法;個性
藝術和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有傳承和發(fā)揚的光輝,也有打破和創(chuàng)新的晦澀。而這個孵化的過程,除了需要給出足夠的耐心、毅力,還需要有足夠獨立的審美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這樣,你才有在不斷學習積累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特點并形成獨立風格的可能。
藝術統(tǒng)一的考試讓藝術趨向一個的審美標準,個性被忽略,藝術的更多可能性被腰斬,就像畫家陳丹青說,如果梵高來中國參加美術高考,可能連準考證都會拿不到。因為他太“特別”,他不一定講究明暗五大調(diào)子、色彩的既定規(guī)律,他從始至終都是由熱愛和渴望出發(fā)。他是天才的藝術家。
繪畫需要因材施教。繪畫在某種程度上和文學、哲學等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中國畫的審美傾向,就深受禪宗影響,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中國畫的綱領,也是中國美學中一個重要學說。一個畫家、設計師,和他受到的文化熏陶和個人喜愛是關聯(lián)的。所以,貢布里希說:“沒有所謂的藝術,只有藝術家?!彼囆g史是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
一、關于共性與個性問題的思考
很多人會說,“我沒有個性,有的只是很多問題,比如,我的顏色用得不夠美,過于雜亂”等等。他們理解的“美”,乃是狹義的“美”,即“優(yōu)美”。但是,“優(yōu)美”只是“美”的一種形態(tài)。我們討論的“美”乃是廣義的美,所以,它包括多種審美形態(tài),有優(yōu)美,也有崇高,還有悲劇、喜劇、丑、荒誕等等。
但是,在短時間里要讓學生具備應試能力,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只能是糾錯??偨Y下來,教師統(tǒng)籌出色彩問題的常用語如下:①臟:色彩純度不夠,色相不明確,畫面不透氣;②粉:色相不明,純度不夠,過多使用白色等粉質(zhì)顏色;③火:缺乏冷暖對比,純度太高,過多暖色;④灰:明度、冷暖、純度沒有拉開,缺乏對比;⑤碎、花:沉醉局部塑造,用筆零碎,用色多且亂,忽略大關系;⑥平:平涂,沒有體的概念。這些問題貫穿于整個高中美術專業(yè)教學的課堂。教師們把各種問題總結歸類,繼而研究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在反復練習中,很多問題畫面看起來越來越“合適”了,學生“進步”了。這里要說一下“合適”的標準。中國的美術高考風向標審美大概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央美,一個是國美;一個是京派,一個是浙派,其它各省的風格基本在這個審美的梳理下微調(diào)。浙派更注重色調(diào)中色彩的運用,強調(diào)舒適的美感。京派更傾向于塑造、灰色調(diào)的控制。
眼看學生離“標準答案”更近了,筆者只想思考:有沒有更有利于每個學生本人的思維引導呢?
二、轉(zhuǎn)變畫面劣勢的思維引導
我們所認為的問題,有可能就是學生獨特的習性。有的學生喜歡細膩深入,有的喜歡粗狂簡潔,并不是一定“盡精微,致廣大”。筆者對精微素描不反感,但以這個為標準練習,不太認同。梵高從來沒有畫過現(xiàn)在標準的精微素描,一點兒也不影響他藝術史的高度。
首先,過于“灰”的問題。專業(yè)教師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加強明度、純度、冷暖的對比,尤其是主要物體。筆者觀察過一些學生作畫,都帶有個人的某些喜好傾向,可能這種喜好還不夠成熟到可以支撐起風格,但這個非??少F。如果他長時間有這個“灰”的特性,可能是他的觀察思維方式和別人不同。那可不可以先別“改正”,試著去用這種觀察方式去引導。
1.總結方法,架構思維
關于灰調(diào)子的,我們一點都不缺好的藝術家,國際上如被稱為高級灰的鼻祖——莫蘭迪,其畫面幾乎平涂,更突顯構成和形態(tài),給人孤高、純簡、和靜、至真的感受。蘇軾有詩謂:“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在無爭、無斗、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靜寂的,一日有兩日,甚至片刻有萬年的感覺都有可能產(chǎn)生。中國藝術極力創(chuàng)造的靜寂意象,原是為了實踐的超越,在靜中體味永恒。看看荊浩的《匡廬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使人感覺到,這樣的山水“總非人間有”,紛擾的塵寰遠去,喧囂的聲音蕩盡,這是一遍靜寂的、神秘的天地。中國藝術追求冷寂的境界,就如同一件明代的青花,寧靜而淵澄,有一種寂然而平淡的美。無疑,莫蘭迪的畫面和中國這種審美趣味有相通之處。另外還有畫面體現(xiàn)出的“孤獨感”,與現(xiàn)實不同的是,它不是從具體的生活體驗中獲得,而是思考人類在浩浩宇宙中的地位,從而油然而生一種“宇宙般的孤獨”。如莊子所說,通過體驗達到“見獨”的境界,從而“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國內(nèi)藝術家,如張冬峰,也同樣結合了中國畫的筆法和山水畫的形式美,再有何多苓、毛焰。這種特點讓油畫展示出新的語境。毛焰說:“灰色調(diào)跟我的童年記憶、一路走來的心境有關。我小時候生活在廠礦,這邊一個工廠,那邊一個工廠,煙囪成天在冒煙。我的衣服都灰了吧唧的,不是解放軍綠就是工裝藍。我的童年一直不太快樂,讀書沒什么樂趣,總之那時候世界特別小,也沒有什么色彩和溫度?!敝?,他將畫面色彩不斷縮減,繼而有了后面的《托馬斯》系列。從毛焰的畫面沒有看到“灰”成為問題,而是成為一種語言。我們可以從他的畫面得出幾點思考:①注重營造“氛圍”,光在畫面中的運用,拉長畫面情緒;②灰里面的層次對比,不同色階的比例應用;③畫面“主次”,哪里松動,哪里精進;④對于輪廓的處理。把這幾點帶入到練習中,可以挑選臨摹畫家的作品,架構思維,再在寫生中尋找適合的方式。這是個急不得的程序,需要足夠的耐心。毛焰早期大量臨摹、閱讀戈雅和維米爾作品,他的古典情節(jié)是畫面的骨骼。
2.歸納特點,提高審美
人們審美的積累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所謂“圓者規(guī)體,其勢自轉(zhuǎn);方者矩形,其勢自安”,這就是人們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圓”和“方”的形式感。凡真正的藝術家,都有耐于高明的技巧。技巧,既是對藝術手段的熟練運用,其中又充滿了創(chuàng)造性。石濤的“‘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夫畫,天下變通之大法也”里,所謂“法”,就是創(chuàng)作規(guī)律;所謂“無法而法”,就是對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的自由把握??ㄎ鳡栒f:“外形化意味著不只是體現(xiàn)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某種特殊的物質(zhì)媒介如黏土、青銅、大理石中,而是體現(xiàn)在激發(fā)美感的形式中:韻律、色調(diào)、線條和布局以及具有立體感的造型。在藝術品中,正是這些形式的結構、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們?!蔽覀冎?,形狀、排列、線條、色彩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故這些排列歸納出美的“規(guī)律”是需要不斷實踐積累的,我們的“灰”和大家的“灰”,看起來特性一樣,喜好一樣,但對美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是有區(qū)別的。我們需要實踐、整合表達美的技巧,才能找到通往的美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