逵雅萍
內容摘要:莎士比亞基于歷史事件所創(chuàng)作的《裘力斯·凱撒》是一部充滿戲劇張力與政治意蘊的羅馬悲劇。劇中勃魯托斯為首的共和派合謀刺殺裘力斯·凱撒以維護幾近瓦解的古羅馬共和體制,而事件的核心人物卻雙雙覆滅。為何會導致這樣的局面?這場政治暗殺是否是正確的選擇?本文將著重分析這兩個問題,探索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該劇時可能抱有的政治主張。
關鍵詞:莎士比亞 《裘力斯·凱撒》 凱撒之死 君主派 共和派
1599年問世的《裘力斯·凱撒》不僅是一部羅馬歷史劇,還是莎士比亞偉大悲劇的開山之作。莎士比亞巧妙地借用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里的兩章《凱撒》和《馬可斯·布魯圖斯》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凱撒之死”為中心題材,將裘力斯·凱撒與小勃魯托斯分別作為君主派和共和派的代表,圍繞君主制與共和派之間的斗爭而創(chuàng)作該劇。理解這部戲劇的關鍵之一便是解決這一問題:凱撒該不該殺?
一.凱撒因何被殺?
羅馬最初是君主制國家,約公元前509年,內部動亂導致君主制覆滅,被共和制取代。該體制努力阻止任何一個人掌握太大的長久性的權力,因此將權力賦予不同的機構,其中最重要的是行政長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1。此后近四百年中無人試圖恢復君主制。共和末期爆發(fā)了長達百余年的內戰(zhàn)(前146-前27)2,凱撒就出生于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凱撒一生戎馬兵戈,歷下無數(shù)戰(zhàn)功。他三次擔任執(zhí)政官,公元前44年還被授予終身獨裁官一職。在他生命后期,他手握實權之大已遠遠超過任何人。凱撒儼然成為了一名還未授予王冠的君主。他的戰(zhàn)績與威名觸及了羅馬的政體,并且,羅馬共和派認為凱撒即將成為一個滿腹野心,專斷獨裁的君主。
在莎士比亞的《裘力斯·凱撒》這部劇中開場,羅馬的平民們都在廣場歡慶英雄凱撒凱旋,幾度欲獻王冠給他。從幾個貴族角色的談話當中,也可窺見凱撒的地位與影響力。如凱歇斯對勃魯托斯說道“我們這位凱撒究竟吃些什么美食,才會長得這樣偉大?……要是羅馬給一個人獨占了去,那么它真的變成無人之境了”(莎士比亞85)。凱斯卡也談到了有些元老在策劃立凱撒為王。此外,劇中還有描述凱撒專斷暴力的言行。護民官馬魯勒斯與弗雷維斯被殺死了只是因為扯去了凱撒像上的彩帶。三月十五日,元老院中,麥泰勒斯·辛伯請愿,希望能撤銷放逐他的兄弟出境的命令,但凱撒堅定的拒絕道“……只有一個人能夠確保他的不可侵犯的地位,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動搖。我就是他;讓我在這件小小的事上向你們證明,我既然已經(jīng)決定把辛伯放逐,就要貫徹我的意旨,毫不含糊地執(zhí)行這一個成命,而且永遠不讓他再回到羅馬來”(110)。凱撒的堅決在共和派看來是暴力地壓制。凱撒已然為君主制鋪平了道路,他將羅馬城邦已運行近四百年的共和體制棄之不顧。共和國體制危在旦夕。凱撒擁有的集權與民主共和國的理念相抵觸,以勃魯托斯為首的共和派相信只有除掉凱撒,結束凱撒的政治生涯,才能恢復共和國自由民主的狀態(tài)。勃魯托斯認為若讓凱撒稱王,那就等同于“他們把一個毒刺給了凱撒,使他可以隨意加害于人”(116)。因此共和派的貴族精英們打著維護共和政體的口號,決意殺死凱撒以阻止他建立君主制國家。
二.勃魯托斯為何自殺?
勃魯托斯在眾人口中是德行高尚的“仁人義士”,他是“激于正義的思想,為了大眾的利益”才暗殺凱撒。劇中,勃魯托斯在暗殺行動成功后,已然掌握了主動權,既是為了民眾,為何民眾倒戈?為何以自殺收場?莎士比亞以凱撒被殺為引,在安東尼復仇的框架內,借由一個接一個的從屬事件不斷深入,將勃魯托斯的失敗原因由淺至深的揭露出來。首要原因是民眾背棄了勃魯托斯。勃魯托斯決定刺殺民眾愛戴且尊崇的凱撒時,并沒有什么正當?shù)拇虤⒗碛?。不是因為當下的凱撒真的做了誤用權威的事,或其有讓人可以指摘的地方,而是“要是再擴大了他的權力,一定會引起這樣的后患”(莎士比亞 94)。勃魯托斯只為一種可能性就殺害了凱撒。他向民眾解釋,因為他不愿民眾“作奴隸而死”(116),而凱撒的野心會使民眾失去自由。勃魯托斯自認為他的行為高尚,是出于公心,民眾應當會理解他。他甚至仁慈地給凱撒的同派后裔安東尼陳說悼詞的機會。然而安東尼描述的凱撒更像是一位“開明君主”。俘虜?shù)内H金都充實了公家財庫;凱撒會哀愁貧苦平民的生活;凱撒留下的遺囑表示:他將給每個羅馬市民七十五個德拉克瑪,他還將他所有步道、私人園亭,新辟的花圃,全部贈與市民。這些都可以看到凱撒的仁心,這般慷慨無私,如何說他利欲熏心?非但如此,凱撒還是一位為羅馬城邦考慮的公民。他雖知集權能夠提高統(tǒng)治效率,更利于國家發(fā)展,但他也深知羅馬共和制深入人心,他必須順應民心,因此安東尼三次獻上王冠之時,他極力拒絕了王冠??梢钥吹?,勃魯托斯全程只是用個人的榮譽在做擔保,只是猜忌,他并未像凱撒般有實際的為民奉獻的作為。民眾自然選擇倒戈。其次,勃魯托斯逃跑途中,一路征斂,民眾都心懷怨恨,被迫歸順。在戰(zhàn)爭過程中,勃魯托斯深知他麾下的民眾將轉向安東尼方,為了防止對方兵力不斷壯大,他做出了錯誤的決斷,迎擊安東尼戰(zhàn)隊,導致慘敗。第二個原因在于勃魯托斯自我懷疑,信念崩塌。他的妻子鮑西婭因為他的遠逃,迫于安東尼不斷強大的勢力選擇了自殺。他那無可指摘的好友凱撒,只因他懷疑威脅共和政體,就被殺害,致使羅馬失去一名偉大的將士。勃魯托斯的內心痛苦自責,甚至出現(xiàn)幻覺,在薩迪斯的夜里,在腓利比的戰(zhàn)場上,他看到凱撒的鬼魂來向他復仇。他的好友凱歇斯也在戰(zhàn)爭中死去。再看現(xiàn)在的形勢,國家還是落入了主張君主制、凱撒的后裔手中,七十多位元老也被殺害,有能力支持共和制的人還有幾個?未來不可知,勃魯托斯的信念悄然崩塌。
三.凱撒該不該殺?
勃魯托斯堅持共和制是否是正確的抉擇?共和體制下的民眾就自由嗎?凱撒在世之時,共和國早已問題重重,常常會突然爆發(fā)野蠻的政治暴力,主宰共和國的一小群元老院精英往往濫用職權,剝削壓榨中下層人民3。在該劇開場,精英階層的護民官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十分抵制凱撒回國,更是嚴厲驅趕迎接凱撒回歸的民眾。按照劇中主張除掉凱撒的共和派的認知,凱撒獨攬大權會成為暴君??稍谑罆r的凱撒當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凱撒雖然權力很大,但他一生始終支持民眾的事業(yè),執(zhí)行了不少為大眾造福的舉措4。莎士比亞有意將凱撒刻畫為年老體衰的形象,從而突出了凱撒精神的偉大。通過鋪寫密謀者對凱撒的指責,從反面證實了凱撒為王的無可非議。而勃魯托斯雖是羅馬共和體制的堅決守護者,為避免暴政而選擇弒殺凱撒,但他卻沒有預測到刺殺凱撒的后果:為了崇高的目的也會使國家陷入混亂與血泊之中,使大量無辜慘遭殺戮。劇中,民眾被煽動燒毀叛黨們的房屋;詩人辛那僅僅是因為與參加叛黨的辛那同名,就被民眾當街打死;七十個元老被非法處死。勃魯托斯等人想要避免共和制覆亡,卻使羅馬陷入了長達13年的內戰(zhàn),加速了羅馬實行君主制政體。君主派奧科泰維斯與馬克·安東尼帶著強兵挺進腓立比,攻擊勃魯托斯與凱歇斯的軍隊。勃魯托斯與凱歇斯在兩次腓利比戰(zhàn)役中兵敗,其后羅馬新的三頭同盟5建立起來又迅速卷入內戰(zhàn),在公元前31年的亞克興角海戰(zhàn)中屋大維打敗安東尼,成為羅馬實際上的唯一統(tǒng)治者,建立了帝國。
從反叛結果上來看,或許可以說凱撒實際上是新型政治體制的犧牲品。隨著帝國主義的擴張,羅馬從意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國家迅速崛起成為地中海的霸主,而其后為平衡各國之間的關系以及深入擴張,就必然要求有統(tǒng)領國家大局之人,因此羅馬走向君主制,共和制解體或許也只是時間問題。凱撒作為這一過渡時期的人物,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替罪羊。
四.結語
該劇凱撒雖然僅僅出現(xiàn)三場,但毋庸置疑凱撒或凱撒精神支配著劇中所有的人。凱撒站在共和國的頂點,帝國的開端,他的悲劇似乎不可避免。莎士比亞并沒有著力批判某一政體,但通過分析共和派竭力維持共和政體,略有理想化之嫌來看,莎士比亞似乎更贊成順應時代變革,國家在一種更為務實的政體下運行才是切實可行之策。
參考文獻
[1]阿德里安·戈茲沃西《凱撒:巨人的一生》,陸大鵬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阿蘭·布魯姆,哈瑞·雅法 《莎士比亞的政治》,潘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3]陳會亮 《論<裘利斯·凱撒>中的矛盾沖突與“凱撒精神”》,外國文學研究載2017年第2期,第137-143頁。
[4]馮偉 《羅馬的民主:<裘力斯·凱撒>中的羅馬政治》,外國文學評論載2011年第3期,第5-15頁。
[5]李偉民 《莎士比亞是共和派嗎?——試論<裘力斯·凱撒>》,外國文學評論載1997年第4期,第125-131頁。
[6]列夫·舍斯托夫 《論莎士比亞的<裘力斯·凱撒>》,張冰譯。世界文學載1997年第1期,第240-259頁。
[7]普魯塔克 《希臘羅馬名人傳》,席代岳譯。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20。
[8]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全集(五)》,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9]王維昌 《莎士比亞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
[10]張源 《莎士比亞的<凱撒>與共和主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載2014年51卷第3期,第44-56頁。
[11]鄭土生 《莎士比亞:研究和考證》,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注 釋
1.參見阿德里安·戈茲沃西《凱撒:巨人的一生》,陸大鵬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9-19.
2.參見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席代岳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854-856.
3.同1.引言,第3頁.
4.同1.見第668頁。以及阿蘭·布魯姆,哈瑞·雅法《莎士比亞的政治》,潘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75-80.
5.公元前43年,安東尼、屋大維和雷必達三人達成協(xié)議形成后三頭政治同盟。公元前36年,屋大維解除了雷必達的軍權,變成兩頭對峙。公元前30年,安東尼被屋大維擊敗后自殺,屋大維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統(tǒng)治者.
(作者單位:新疆醫(y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