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綜
陰差陽錯美國開餐廳
江孫蕓原名孫蕓,1920年出生在無錫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留學歸來的工程師,爺爺是中法鐵路的總長,舅舅拿過“梁思成”建筑學獎。家里一共有十個孩子,她排行第七,人稱“七姑娘”。
5歲時,父親孫龍光出任中法鐵路材料廠廠長,全家遷居北平,住進史家胡同51號。這座大宅有七進,52個房間,家里有12個傭人。孫家對美食非常講究。為品嘗不同地域的美味,家里聘用了兩位廚師,一個做上海菜,一個做北方菜。閑暇時,一家人常常圍坐在餐桌前,就菜肴的不同風味和制作方法,進行品評和交流;吃飯時父親會要求他們坐要坐得端正,吃的時候也得慢慢咀嚼。一桌菜的搭配還得主食佐小菜,再配一杯法國產(chǎn)的葡萄酒,才算完整。見得多,嘗得多,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她對美食精準的記憶和不俗格調(diào),也暗暗記住了不少關于中國菜的品鑒方式和做法。
父親曾留學法國,思想開明,孫家的女孩子全部接受了大學教育。結識了輔仁大學的教授江梁后,二人很快結婚。1949年她隨夫赴日本任外交官,成為“江孫蕓”。 但她吃不習慣當?shù)夭耍秃蛶讉€朋友合伙開了一家名叫“紫禁城”的中餐廳,沒想到頗受歡迎。
1959年,江孫蕓遠嫁美國的六姐喪夫,她飛去舊金山陪伴,姐妹倆吃遍了唐人街所有餐館。當時,很多的美國中餐廳衛(wèi)生臟亂,菜品口味也是酸甜的,江孫蕓希望能把真正的中餐介紹到美國。恰巧有一天,有兩位在東京認識的朋友,想在唐人街開一家中餐廳,請江孫蕓幫忙去翻譯兼談合約。她一口應承,并慷慨幫朋友墊付了1萬美元房租定金。然而后來朋友卻突然變卦不開了,房東又不愿意退定金。江孫蕓做出了大膽決定:自己開好了!
將中國菜帶進美國主流社會
江孫蕓提出想開一個高級餐廳,親友們紛紛勸退:“傳統(tǒng)中餐的口味美國人可能接受不了”。但她卻不以為然:“只要是食物好吃,所有人都會喜歡!”想在美國做出地道的中餐,談何容易?首先好廚師難找。江孫蕓尋覓好久,才找到一對山東夫婦。值得慶幸的是,受多年家庭飲食環(huán)境的影響,每道菜的味道與做法都已牢牢地刻在了江孫蕓的腦海里。就這樣,以自己的口感和記憶力為食譜,江孫蕓和廚師的反復試驗、討論,最終一點點復原了家鄉(xiāng)味道,排列出了200多道原汁原味的中式菜肴。
1960年,江孫蕓的“福祿壽”中餐廳終于開業(yè)。從此,這個嬌貴小姐開始每天周旋于后廚和菜市場。但由于餐廳所處位置偏僻,再加上中餐廳給美國人留下的印象不佳,“福祿壽”開業(yè)前兩年可以說舉步維艱,后來連丈夫都忍不住勸她放棄。經(jīng)過冷靜思考,江孫蕓決心用特色菜品、迷人的氣氛和整潔的桌布來改變這一切。首先她將菜肴的品種進行精減,改成了以北方菜和川菜為主的特色菜肴。然后派人給潛在的客人送去各種試吃菜,例如叫花雞、樟茶鴨、魚翅羹等,都是絕大部分美國人從來沒吃過的美味。這種推廣方式十分奏效。除了要做真正的中餐,江孫蕓也堅持在店內(nèi)推行地道的中國飲食文化。她把餐廳裝飾得古色古香,摒棄了中餐廳常見的大紅、金色和龍鳳裝修,改用中國山水畫、書法作為裝飾。江孫蕓說,除了食物要好吃外,服務更為重要。她本人會穿著漂亮的旗袍佩戴珠寶親自招待客人,教客人如何品嘗地道的中餐,例如“整條魚端上餐桌是中國習俗”“吃菜要配白米飯而不是炒飯”“在中國我們覺得連著骨頭的肉是最好的”,并耐心講解每道菜的亮點和背后的寓意。讓美國人了解,中餐是一種有品位的烹飪文化。
有一天,江孫蕓父母的一位白俄老友走進她的餐館,認出她驚問:“你是七姑娘?你在這里打工啊?太可憐了!”吃了她的菜后,聽說是江孫蕓自己開的店,又說:“這菜太好吃了。你出身名門卻來這兒開這個小館。我要幫助你。”過了幾天,他帶了一個陌生男人來吃飯,兩人為餐桌上的美味贊不絕口。第二天,店里的電話一直響,全部是訂位的,晚上門口甚至開始排隊,很多客人拿著報紙來,指著標題“新發(fā)現(xiàn)一個提供真正中國食物的餐館”,點名要專欄里寫的菜。江孫蕓這才知道,那個陌生男人,就是赫伯·凱恩,《舊金山紀事報》的美食評論家。赫伯·凱恩對餐廳的推崇備至,讓“福祿壽”一下子火了起來,引得不少上流社會食客紛紛前來打卡。不到兩年,“福祿壽”便搬離了唐人街,落戶于舊金山高檔區(qū)域。新餐廳開張那天,江孫蕓把當天的收入,全部捐給了舊金山歌劇院。凱恩在專欄中寫:“餐館捐出的錢,要賣成千上萬個餃子才能賺回來。”但江孫蕓認為,這是一次最好的公關投資。
此后,全世界各地的名人來訪舊金山,如果吃中餐都會選擇“福祿壽”,江孫蕓的餐廳成為舊金山著名的社交場所,經(jīng)常舉辦重要的聚會。而當時福祿壽餐館的粉絲有多牛呢?有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好萊塢導演施瓦辛格、丹麥國王、歌唱家帕瓦羅蒂,“披頭士”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夫婦、著名芭蕾演員紐瑞耶夫等??梢哉f,是江孫蕓將中餐帶到了美國主流社會。
93歲獲得“餐廳奧斯卡”
此后風風雨雨30余載,江孫蕓的餐館得到過無數(shù)嘉獎。甚至連《花花公子》雜志,都專文推介“福祿壽”是最好的中國餐館之一。而江孫蕓本人也被譽為可以與茱莉亞·蔡爾德齊名的“中餐女王”,后者是普及法餐的美國烹飪界女神。CNN稱,江孫蕓盡管不是職業(yè)廚師,但她以敏銳感覺、細致習慣與專業(yè)精神,打造出一個知名餐廳品牌,并徹底改變了美國人對中餐的印象。
1991年,71歲的江孫蕓賣掉了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餐廳“福祿壽”,瀟灑退休。雖退身幕后,江孫蕓仍在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做著貢獻。退休后,她依舊還在傳承中華飲食文化的道路上忙碌著,不僅為好幾家中餐廳擔任顧問培養(yǎng)青年廚師,同時出版了自傳《七姑娘——我從北京到舊金山的烹飪之旅》和自己的獨家食譜。1993年,江孫蕓的兒子江一帆子承母業(yè),在福祿壽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美國最著名的中餐館P. F. Changs(華館)。開張當年,就創(chuàng)下年營業(yè)額逾400萬美元的佳績,并獲得當?shù)刈罴阎胁宛^、最佳新餐館獎。只是相比媽媽純正中國菜的“福祿壽”餐廳,菜品是中西融合。在店里,人們可以享用到純正的江氏生菜包雞肉、蒙古牛肉、天婦羅蝦、薄餅脆皮酸甜雞、亞洲風味烤牛排、成都香辣羊肉、中式炸魚薯條、福建街頭炒面及本幫紅燒肉等美食。裝修也充滿了濃濃的摩登氣息。大紅色的瓷磚立柱,金色的水晶吊燈,圓弧形的鏡子和拼貼了刺繡的沙發(fā)。如今,P. F. Chang's在全美擁有200多家連鎖店。此外,在美洲、中東以及中國上海,也都有分店。幾乎每一家分店都非常火爆,餐點時刻常常座無虛席。
2013年,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向93歲的江孫蕓頒發(fā)終身成就獎,這相當于烹飪界的奧斯卡獎。在領獎的那天,她穿著一襲喜氣的大紅旗袍,戴著中國人心中高貴象征的翠玉,對著鏡頭說,“我所有的堅持和付出就是為了讓你們知道: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就是中國菜!” 2018年,美國人還拍攝了紀錄片《宴會之魂》,講述江孫蕓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2020年10月28日,江孫蕓于舊金山家中離世,享年100歲。許多新聞媒體不約而同發(fā)表了這個消息,遺憾地宣稱:“她的離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編輯/劉洋F07E3CE3-06E5-40A5-B448-43285118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