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耀文 田永衍
【摘 要】 《圣濟經》一書,十卷,四十二章,成書于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乃宋徽宗敕編《圣濟總錄》時親自撰寫,以闡發(fā)《內經》之奧旨。本書流傳較廣且未有散佚,南宋與金元時期,多見于史書、私家藏書載目。明清時期版本流傳完整,清人陸心源刊行《十萬卷樓叢書》時收錄《宋徽宗圣濟經》,始得以流傳至今。當代有關《圣濟經》多以研究的方式見于著作、論文以及點校方面?!妒洝妨鱾髌陂g,諸多醫(yī)家吸收發(fā)揮了運氣學說、法象藥理以及兒科理論,為宋以后乃至于今天的中醫(yī)學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圣濟經》的深入研究,有利于進一步從整體上把握兩宋之際醫(yī)學理論的特點,深入理解宋以后醫(yī)學理論衍化的內在理路。
【關鍵詞】 圣濟經;宋徽宗;成書;流傳;文獻
Abstract:The book,Sheng Ji Jing contains 10 volumes and 42 chapters,it was written by Emperor Huizong of the Song dynasty when he was compiling The Sheng Ji Zonglu during the reign of Zhenghe (from 1111 to 1118 A.D.) to elucidate the essence of Nei Jing.This book is widely spread as well as not scattered and lost,it is often seen in history books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books in the southern Song,Jin and Yuan dynasties.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version spread intact.Lu Xinyuan of the Qing dynasty included Sheng Ji Jing when he published Shi Wan Juan Lou Cong Shu,which has been handed down to this day.In the contemporary era,the relevant Sheng Ji Jing has been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research in the works,the papers as well as the punctuation and collation.During the spread of Sheng Ji Jing,a great deal of doctors absorbed and developed the Yunqi doctrine,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and pediatric theory,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ter the Song dynasty and even today.Therefore,the in-depth research of Sheng Ji Jing is beneficial to further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theory in the period betwee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whole and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cal theory after the Song dynasty.
Keywords:Sheng Ji Jing; Emperor Huizong of the Song Dynasty; Creation Process; Spread; Literature
我國早期醫(yī)史學家謝觀[1]曾作過一個判斷:“中國歷代政府,重視醫(yī)學者,無過于宋。”其說不免有過譽之嫌,但在推動中國古代醫(yī)療發(fā)展史上,宋代的確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妒洝芬粫Q生于那個時代,該書共十卷,四十二章,成書于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為北宋皇帝徽宗趙佶所親撰。如徽宗在序言[2]7-10中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若能明曉醫(yī)道,則“可以養(yǎng)生,可以立命,可以躋一世之民于仁壽之域”,便可知此書旨在闡述醫(yī)道,為民求長壽之所在。其中亦有依據《素問》理論論述人體生理、病理,探討疾病診斷治療,形成了一套較為精煉的醫(yī)學理論體系,且發(fā)揮運氣學說,起源法象藥理之說,可視為北宋時期《黃帝內經》教本,《中醫(yī)基礎理論》學本,對中醫(yī)經典及理論的學習具有很好的橋梁作用,為宋以后的醫(yī)學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 成書概況
1.1 文化背景 歷史上,舊朝一旦被崛起的政治力量取代后,新的王朝為宣誓其繼承的合法性,將會頒布新律法、編寫新經典,然而在通過文化建設方面,宋代創(chuàng)造性地加入了醫(yī)學元素。北宋建立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遏制武人跋扈的局面,提倡重文抑武,使文人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印刷術的發(fā)明使得印刷業(yè)空前發(fā)展,文人學者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遇鉆研學問,促進文化創(chuàng)新繁榮,基于此形成了一個文化繁榮、科技昌盛的時代,當然醫(yī)學也隨之得到發(fā)展。
1.2 醫(yī)政背景 作為繼承者的徽宗皇帝,將宋朝歷代先帝對于醫(yī)療事業(yè)的熱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采取一系列利于醫(yī)藥發(fā)展的舉措,醫(yī)療政策的推廣幾乎達到了兩宋的最高峰。其中,尤其以擴大醫(yī)學教育制度與詔令編撰、校訂醫(yī)書兩部分貢獻較為突出。
教育制度方面: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醫(yī)學改隸屬國子監(jiān),學校實行“三舍法”,其中上舍生四十人,內舍生六十人,外舍生二百人。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醫(yī)學歸入太醫(yī)局[3];并開展地方醫(yī)學,由州、縣向“醫(yī)學”升貢學生。此項醫(yī)學教育制度,是徽宗在位期間對醫(yī)學教育的重大貢獻,其影響力直接關系到北宋后期乃至南宋時期國家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4]。
詔令編撰、校訂醫(yī)書方面:兩部宋代最著名的醫(yī)書匯編《圣濟總錄》和《圣濟經》于1118年在徽宗的重視下發(fā)行,相比于100卷的《太平圣惠方》,徽宗的《圣濟總錄》不僅在卷數上翻了一倍,收錄的藥方達到20000種[5];《和劑局方》始創(chuàng)于宋神宗時期,后于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徽宗命醫(yī)官陳承、裴宗元等人加以校訂,在“熟藥所”的配方底冊的基礎上,編成《和劑局方》[6]。
1.3 宋徽宗與《圣濟經》 《圣濟經》又名《宋徽宗圣濟經》,成書于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兆谠谖黄陂g將《圣濟經》頒于天下學子以供太學和醫(yī)學學子學習、考試之需的教本之一。政和八年五月十一日“詔頒之天下學校”,政和戊戌五月十八日“班(頒)《圣濟經》于兩學”[2]16,在京城開封南門外建立辟雍,辟雍為太學外舍生,又稱為“外學”,據其注者謂“辟雍太學生”,故私揣測其中“兩學”應為太學與醫(yī)學。后又令全國內外學校根據《圣濟經》內容“課試”命題,與《內經》《道德經》同為內外學校的教學考試用書,并請專職人員進行講讀,《宋徽宗圣濟經》后跋言:“大司成李邦彥等言:乃者從侍臣之請,令內外學校課試于《圣濟經》出題。臣等切謂今《內經》《道德經》既已選遵博士訓說,乞更以《圣濟經》兼講。從之?!盵2]177因以“外學”稱辟雍,故而此處所令“內外學校”應是太學之內外,可見徽宗在位期間,《圣濟經》之于教育方面受重視程度極高,學習者眾多。
其后,辟雍生吳褆為之作注,吳褆本為辟雍太學生,方志未記載其詳細生平。現有《直齋書錄解題》[7]“《圣濟經》十卷,政和御制。辟雍學生昭武吳禔注”言吳禔為昭武人氏,《中醫(yī)醫(yī)學大辭典》《中國醫(yī)學人名志》均有記載。除辟雍生吳褆為《圣濟經》作注之外,另宋史[8]有載黃維《圣濟經解義》一書“黃維《圣濟經解義》十卷”,現已亡佚,因而可知為《圣濟經》作注者有吳褆、黃維二人。
《圣濟經》該書上遵《內經》之義而闡釋其要、發(fā)明《內經》之妙,并對前賢諸多名家理論進行整合,其間又引入了趙佶本人的理論總結與發(fā)揮,論述了陰陽五行、天人關系、孕育胎教、臟腑經絡、食療養(yǎng)生等理論內容,故而該書可視為北宋時期《黃帝內經》教本、《中醫(yī)基礎理論》學本有據可言。宋徽宗《圣濟經》五運六氣理論內容多集中在“正紀篇”,大多內容為對自然運氣的解釋說明,“藥理篇”則多論述中藥方義內容,提出藥物法象思想,并且分析了藥物治病的原因與過程,《圣濟經》五運六氣、中藥方義理論被諸多后世醫(yī)家引用和發(fā)揮,對后世醫(yī)學存有一定影響。徽宗個人結合儒道兩家哲學思想,建構出《圣濟經》哲學理論,其中內容多見于卷一“體真篇”,尤其對生命繁衍生育機理進行闡發(fā),以“道”論生命生成的終始,涉及坎離、水火既濟理論思想等,其中不乏閃光之處。
2 《圣濟經》流傳情況
2.1 南宋與金元時期 南宋與金元時期流傳多見于史書目錄、文人私家藏書目錄,未詳論該書內容及流傳,但于《圣濟經》對該時期醫(yī)學的影響來看,該段時期流傳仍然較廣,主要見諸于醫(yī)家載錄及醫(yī)理發(fā)揮,如《幼幼新書》多處引用《圣濟經》原文以進行文獻支持而證其理論,其后以劉完素發(fā)揮其法象藥理影響較為深遠。
《宋史·藝文志》《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以上南宋與金元時期書目只載《圣濟經》十卷之說,皆提及宋徽宗所著,間以有載注者,未詳論該書內容及流傳。譬如《宋史·藝文志·醫(yī)書》[8]載“《本草括要詩》三卷,雷斅《炮灸方》三卷,宋徽宗《圣濟經》十卷”,《文獻通考》[9]載“《圣濟經》十卷,晁氏曰:徽宗皇帝御制”,只言著者及卷數,而《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三》載“《圣濟經》十卷,政和御制。辟雍學生昭武吳禔注”載目之外,也談及注者吳禔身份及祖籍。
至于醫(yī)家載錄,則見于南宋劉昉等編撰《幼幼新書》[10],全文收錄了《圣濟經》之“原化篇”中對孕養(yǎng)胎氣、稟賦差異、小兒胎教、胎中受病等理論方面的篇章,分別對其理論作文獻支持;收錄《圣濟經》之“慈幼篇”中關于嬰兒得病之源、乳母忌慎等理論的篇章,以論述兒科理論;并且引用《圣濟經》之“慈幼篇”中“形氣變成章”,詳細闡述“變蒸”規(guī)律、機理、分類以及癥狀表現內容,以解釋嬰幼兒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
徽宗《圣濟經》[2]158提出了“法象”一詞,并首闡其要,認為天地萬物皆稟陰陽之氣,又因陰陽造化而生成,造化之機不同即有不同的性質。其后劉完素所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藥略》[11]中提出了藥物的“形色性味,皆隨臟腑所宜,此處方用藥之大概耳”,為《圣濟經》[2]164所言“形色自然,皆有法象……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腎。黃石脂法土,色黃而主脾”之發(fā)揮,認為應明辨自然之理及物之形色,使五臟形色性味與藥物相應,與后世乃至于今天的中藥藥性理論關系密切,可見劉氏論言有吸收《圣濟經》卷九“藥理篇”的法象藥理學說的可能。
2.2 明清及民國時期 明朝史書、文人載錄均不常見,但依然可以在醫(yī)家載錄評述中找到只字流傳線索,后至清一直保存完好,但未入《四庫》,清人陸心源刊行《十萬卷樓叢書》時收錄《宋徽宗圣濟經》,始得以流傳至今。
明代醫(yī)家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12]評述道:“《圣濟經》十卷,宋徽宗所作,大要祖述《內素》而引援六經,旁及老氏之言,以闡軒岐遺旨。政和間頒是經于兩學,辟雍生吳褆為之解義,若達道、正紀等篇,皆足以裨益治道,啟迪眾工者也”。對《圣濟經》作者、內容、注者都有評述,認為以達道、正紀等篇對醫(yī)生有較大啟迪。又如《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方伎》[13]載有呂復之于《圣濟經》有所辨論:“呂復,字元膺,鄞人……其于《內經》《素問》《靈樞》……《圣濟經》等書,皆有辨論?!眳螐完P于《圣濟經》辨論書目今雖已不可考,但可見明時期,《圣濟經》一書在醫(yī)家之間仍有流傳,不至散佚。且《本草綱目》[14]釋黃橘皮時,其中集解言“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其說出于圣濟經”,與《圣濟經》權通意使章“陳橘消痰,穰不除乃以致痰”有所關聯(lián),除穰中“穰”通“瓤”,多指果肉之類,與陳皮之“去白”雖有區(qū)別,但都是在說明藥物炮制變通方法,其引多有發(fā)揮《圣濟經》原旨之疑;又《本草蒙筌》[15]解代赭石可鎮(zhèn)怯浮之氣,引“《圣濟經》曰:怯者驚也”以為據,后有《景岳全書》《證治準繩》《廣嗣紀要》《濟陰綱目》《醫(yī)學綱目》,以諸書所引據亦可見《圣濟經》一書在明時期仍有流傳。
而至清及民國時,清人陳夢雷等編纂《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16],《小兒未生胎養(yǎng)門》對《圣濟經》“孕元立本章、凝形殊稟章、氣質生成章”等理論進行了引用、注解和發(fā)揮,無疑推動了該時期中醫(yī)兒科學的發(fā)展。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7]載“《圣濟總錄纂要》二十六卷……初,徽宗御制《圣濟經》十卷四十二章”,從載錄情況來看,內容有著、卷、章,說明該書在此段時期保存完好,然而《四庫》未收,且未有人將該書整理成冊以刊行。而至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清人陸心源刊行《十萬卷樓叢書》,《宋徽宗圣濟經》整理在其中,始有刊行本;后又有清代手抄本《圣濟經解義》及另無年代標記清抄本,以及1936年商務印書館據陸氏本排印叢書集成本《宋徽宗圣濟經》[18]4,進一步繼承了《圣濟經》文獻方面的流傳,為現在及以后研究《圣濟經》提供了寶貴文獻資料。
2.3 當代流傳與研究 1990年劉淑清對《圣濟經》進行點校,校注內容全面,學術思想發(fā)揮較好;后又有李順保、程玫校本《宋徽宗圣濟經》,從產生背景、版本流傳、真?zhèn)慰闭`等問題上研究頗為豐富。當代對于《圣濟經》的流傳多以研究的方式見于著作、論文以及點校方面,近年尤其在論文方面研究較為活躍。
論文方面,對法象藥理闡述的文獻較豐富,但仍有對《圣濟經》先天稟賦學說進行闡述者。如劉珊等[19]在《法象藥理與中藥自然屬性的相關性研究》一文中指出,北宋末年的《圣濟經》可為法象藥理理論之代表,即目前為止所能見到的文獻中最先明確提出藥物法象思想的醫(yī)學文獻為《圣濟經》。焦健洋等[20]認為,程頤理氣視域下體用一源的思想所派生的藥物法象思想被《圣濟經》所吸收,從而使《圣濟經》能夠在醫(yī)學之中率先提出藥物法象的理論。鄭洪等[21]對《圣濟經》關于稟賦學說的“凝形殊稟章”、“形氣變成章”、“氣質生成章”、“扶真翼正章”進行了引用,并且詳細探討了體質稟賦等理論。近兩年,《圣濟經》研究較為活躍,谷建軍[22]關注《圣濟經》與《圣濟總錄》之間的關系,認為《圣濟經》言道,關注《黃帝內經》之意、旨、理,而《圣濟總錄》載具;又言《圣濟經》以函述醫(yī)道為出發(fā)點,儒道兼融,將《素問》論病、證、治的基本法則貫穿其中,形成了一套以氣本體論為核心的較為精煉的醫(yī)學理論體系[23],并且從天地陰陽、坎離水火的哲學角度闡釋、建構了精神-坎離-水火-心腎的關系模型,認為《圣濟經》形成心腎相交與腎本元思想為金元以后腎命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4]。
3 小結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yī)理論形成和成熟的標志,而《圣濟經》被清代藏書家陸心源譽為“為讀《素問》之階梯”[18]6,可見此書遵循《素問》之義而闡釋其要、發(fā)明《內經》之妙,論述了陰陽五行、天人相應、孕育胎教、察色診脈、臟腑經絡、病機治法、五運六氣、食療養(yǎng)生、中藥方義等諸多理論,對中醫(yī)經典及理論的學習具有很好的橋梁作用。通過對《圣濟經》成書與流傳的考略,發(fā)現本書流傳較廣,歷代皆有傳本,未有亡佚,并且對該書的文獻整理、載目引據研究較為充分,但有關《圣濟經》的研究者只散于少數醫(yī)家著作及期刊文章中,醫(yī)理學術思想方面的研究亦不充足,故而探討《圣濟經》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厘清《圣濟經》的流傳淵源,彰明《圣濟經》運氣學說、法象藥理以及兒科文獻理論,考察《圣濟經》對后世醫(yī)學理論的影響,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兩宋之際醫(yī)學理論的特點,對促進中醫(yī)學術體系的傳承、中華醫(yī)學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謝觀.國醫(yī)學源流論[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3.
[2]趙佶.宋徽宗圣濟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7-10,16,177,158,164.
[3]田勤耘.“崇寧興學”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
[4]呂文艷.北宋中后期醫(yī)政若干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8.
[5]王永恒,馮偉,周計春.宋徽宗對中醫(yī)學的貢獻[J].中醫(yī)學報,2013,28(2):303-305.
[6]太平惠民和劑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M].劉景源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
[7]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84.
[8]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56.
[9]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1794.
[10]劉昉.幼幼新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20-161.
[11]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M].孫洽熙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41.
[12]徐春甫.新安醫(yī)籍叢刊·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上)[M].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21.
[13]張廷玉.明史·第二十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7635-7636.
[14]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1787.
[15]陳嘉謨.本草蒙筌[M].張印生,等校注.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8:321.
[16]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兒科上(401-458卷)[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3-8.
[17]王育林.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醫(yī)家類匯考[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127.
[18]趙佶.圣濟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4,6.
[19]劉珊,王永春,滕佳林.法象藥理與中藥自然屬性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36(3):370-372.
[20]焦健洋,孫竹青,劉更生.程頤理氣思想對中醫(yī)學理論的影響——以《圣濟經》、朱丹溪、黃元御為例[J].醫(yī)學與哲學,2019,40(10):75-77.
[21]鄭洪,任繼學,鄧鐵濤.中醫(yī)稟賦學說探微[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2(4):15-18.
[22]谷建軍.論宋徽宗《圣濟經》《圣濟總錄》之言道與載具[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8,33(9):3789-3792.
[23]谷建軍.論宋徽宗《圣濟經》儒道兼融的氣本體論醫(yī)學思想[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8,33(10):4325-4328.
[24]谷建軍.論宋徽宗《圣濟經》坎離致用,嗇精守神的心腎觀[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8,33(11):4843-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