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迎 賈煥煥
聊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精神科 252000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長期治療過程中,常存在突出的社會功能受損現(xiàn)象,不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明顯,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完全不能生活自理等情況,對患者重返社會生活造成極大困難。研究證實,綜合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的同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促進治療效果及改善預后〔1-2〕。分級護理〔3〕是指醫(y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后,按照病情與生活自理能力,確定并實施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的護理。落實分級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基礎護理質量,并且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密切相關〔4〕。同伴互助學習法〔5〕源于英美的教學與學習策略,是一種由地位平等或者匹配的同伴相互進行積極主動地幫助與支援,以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活動。目前,同伴互助學習法在國內(nèi)慢性病患者管理及護理教育等多個領域已取得一定成效〔6〕。鑒于此,本課題組自2019年10月起,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引入了基于同伴互助學習法的分級護理,探討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選擇在聊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對象,研究時間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按照入院時間編序,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偶數(shù)40例進入對照組;奇數(shù)40例進入試驗組。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5~55歲,平均(40.17±7.87)歲;學歷:初中10例,高中及以上30例。試驗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5~55歲,平均(39.48±8.05)歲;學歷:初中8例,高中及以上32例。納入標準:①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7〕中的相關標準;②病情穩(wěn)定,抗精神病藥物用量相對穩(wěn)定;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精神疾??;②伴嚴重軀體疾病、癲癇、腦器質性疾病及其他嚴重疾病;③藥物依賴與酒精依賴。對照組與試驗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時間從入院至出院;干預內(nèi)容包括與患者積極溝通,解決患者心理危機與問題,指導患者功能訓練,指導家屬建立積極向上的家庭環(huán)境,提供完善的社區(qū)服務等。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之上,實施基于同伴互助學習法的分級護理,具體如下:①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ADL)測評,根據(jù)測評結果進行分級護理,每周測評1次。測評使用ADL量表〔8〕,內(nèi)容共10個項目,各項目賦值0~10分。按照總分劃分ADL等級,100~61分為三級,表示能獨立完成日?;顒忧疑罨咀岳?;60~41分為二級,表示日常活動及生活需要幫助;40分及以下為一級,表示多數(shù)日常活動不能獨立完成且生活完全或明顯依賴。②根據(jù)ADL量表得分制作具體的生活護理計劃,第1~2周為洗澡和梳洗的訓練,第3~4周為穿衣的訓練,第5~6周為如廁的訓練,第7~8周為公交情景的訓練,第9~10周為洗衣服的訓練,第13~14周為做家務的訓練,第15~16周為備餐的訓練,第17~18周為打電話的訓練,第19~20周為購物的訓練。ADL一級給予完全輔助,即由護理人員完成全部的生活護理項目;二級給予部分輔助,即由護理人員督促或者協(xié)助患者完成生活護理項目;三級為獨立完成,即護理人員鼓勵患者自己完成生活護理項目。③運用同伴互助學習法實施生活護理計劃,每周實施2次,每次30~40 min。首先,結合患者愛好、性格及病房等情況,將ADL分級相同的5例患者分為同一個小組,使用一對一演練、小組演練等方式進行生活護理項目訓練。護理人員記錄每例患者的演練情況,小組其他患者進行觀摩,引導患者發(fā)現(xiàn)問題、相互糾正與相互學習。其次,選擇平時、康復及晨起的時間,向每組患者播放提前錄制的生活護理視頻。各小組患者按照一對一的方式進行相互指導與監(jiān)督,完成視頻中的生活護理項目。最后,護理人員以口頭或者物質獎勵等方式,對掌握熟練的患者表揚,鼓勵小組其余患者進行相互協(xié)作與學習。
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護理干預前后,使用ADL量表〔8〕進行測評。量表內(nèi)容分為軀體生活自理能力(4個項目)和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6個項目)兩個部分,共10個項目,各項賦值0分、5分、10分,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強。②社會功能。護理干預前后,使用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9〕進行測評。量表內(nèi)容分4個部分,各部分均為單項評定,賦值1~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社會功能越好。③生活質量。護理干預前后,使用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10〕進行測評。量表內(nèi)容分為3個部分,共30個條目,賦值從0分至4分,經(jīng)線性轉換為100的標準分,評分越低表示主觀生活質量越好。
干預前,兩組ADL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社會功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社會功能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患者可全面喪失日常生活及工作學習能力。據(jù)調查顯示,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主要體現(xiàn)在使用交通工具等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11-12〕。究其原因,可能與多次及長期住院治療脫離社會及住院綜合征等相關。研究顯示,通過加強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改善社會生活技能訓練等護理干預措施,可促進患者的社會功能,并對患者康復等有積極作用〔13-14〕。
本研究顯示,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試驗組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及社會功能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與相關研究〔15-18〕結果一致。說明在促進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基于同伴互助學習法的分級護理較常規(guī)護理的效果更好。常規(guī)護理雖然也涉及或實施了分級護理,然而其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評價主要依靠護理人員的主觀因素,缺乏全面性及客觀依據(jù),這不利于分級護理具體項目的落實,從而未能在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中取得滿意成效。
同伴互助學習法是基于同伴互相關照的可能,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與方法,組織匹配同伴進行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本研究采用ADL量表進行測評,并依此進行分級護理的等級劃分。在此基礎上,結合患者愛好等個體因素,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級相同的患者作為匹配同伴,實施了生活護理項目的分級護理,結果顯示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均有顯著的提高效果。分析原因,首先,在分級護理計劃的制定過程中,采用量表評價的方式,彌補了傳統(tǒng)分級護理關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等級劃分的不確定性,每個護理級別都兼顧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情況。這就使分級護理更加具有科學性及客觀性,避免隨意或不當執(zhí)行,使每例患者都能獲得相應的護理服務,從而落實分級護理,充分滿足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需求。其次,運用同伴互助學習法指導分級護理各項干預內(nèi)容的實施,一方面由于患者多樣性,為學習共同體的創(chuàng)建提供了可能。相同等級的患者相互關照與共同發(fā)展,建立了學習共同體的互惠關系,可充分發(fā)揮同伴互助的作用,有利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更好地掌握分級護理項目,從而顯著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同伴互助學習法要求所有患者主動參與,強調主動學習。這就使患者可學會與他人交往并不斷調適自我,從而顯著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此外,關于護理效果的評價,基于同伴互助學習法的分級護理,從單向的護理人員評價,擴展至護理人員評價、患者自評與互評,評價的內(nèi)容也擴展至學習表現(xiàn)及互動技巧等,既評價了分級護理的效果,又促進了患者進一步相互學習,從而顯著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同伴互助學習法的分級護理,可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促進患者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改善等積極作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