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鋒
摘 要:隨著應試教育邁向素質教育改革的腳步,我國各級學校也逐步提高了對德育課程的重視程度。素質教育不是簡單的教會學生琴棋書畫,而是以育人為前提,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方向來教育學生,所以在素質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因此,能夠引領學生德育發(fā)展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越來越重要。鑒于此,本文就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率做相關探究,給出一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4-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4.056
一、意識上提高重視程度
(一)校方與教師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校方與教師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副科看待,意識上對該課程存在看輕的問題,所以不會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水平,教學效率自然難以提高。在教育教學中,思想意識上的重視程度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根本原因,校方與教師的重視程度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和家長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如果不能增強意識,轉變態(tài)度,那么教師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做再多的改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再高也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要提高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就必須首先從根本上改變校方與教師對該課程的看法,要將其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第一陣地去對待,提高重視程度,用與其他學科同等的重視程度看待道德與法治課程。
(二)學生
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教師與學生,那么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看法也至關重要。如果學生對該課程不以為意,沒有興趣去主動學習,即使教師與校方的意識有所改變,教學質量也只能得到有限的提高。學生看似是教學活動中的從屬者,其實不然,學生是教學活動和課堂活動的主導者,學生的學習興趣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所做的努力能夠被學生接受多少,質量高低。如果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不以為意,沒有興趣學習,那么學生的學習時間就不會較多地被用于該課程中,教學質量也就難以提升。
要改變學生對于某個課程的看法方法有很多,一是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二是增加該課程在所有課程評價機制中的占比,以此作為獎勵機制,促使學生重視該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改進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下文會詳細說明,此處不再贅述,而增加最終成績評價機制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占比是完全可行的。
(三)家長
父母的思想和家庭氛圍對于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也就是說,家長要長期樹立一種重視學生德育,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在家庭的長期影響下讓學生形成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
二、教學模式改進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自主意識已經萌芽并且有所發(fā)展,但是其個人能力有限,這樣的矛盾之下,學生較為叛逆,心理狀態(tài)不夠穩(wěn)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采用比較強硬的手段逼迫學生學習的話會適得其反。介于上述情況,首先,教師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使其自主意識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同時對學生做得好的方面給予充分的肯定,用心理手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教師注意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與學生相處,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以朋友的身份關注學生內心動態(tài),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改正不足。這樣處理師生關系,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配合默契度,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建設良好課堂氛圍
作為一個重在理論講授的課程,道德與法治課堂通常會有些枯燥無味,如果再加上教師的強勢與古板,這樣的課堂氛圍很難對提高教學效率有所幫助,甚至會使學生厭惡該課程,產生對本課程的厭學情緒,最終會使教師和學生與教學效率提高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要建設良好的課堂氛圍,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課堂秩序好。課堂不是市場,即使要建設輕松愉悅的課堂,其首要的要求都是要有好的課堂秩序。好的課堂秩序可以讓學生重視該課程,改變散漫、消極的態(tài)度和習慣。2.以例子佐證理論。要解決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的問題,吸引學生興趣,就需要教師在講授理論的過程中用生動的生活例子來佐證。3.教師自我改變。教師教學時強勢的態(tài)度、古板的觀念都是使課堂氛圍凝滯呆板的原因,教師在這些方面的改變,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改革課程評價機制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機制顯然是不夠完善的,其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第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成績在總體的課程評價成績中占比較低,導致教學各方不重視該課程。第二是評價內容單一化,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容易導致學生在考試中的“言”與在實際生活中的“行”不一致。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機制改革需要分兩步進行:
1.提高評價成績占比。增加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成績在總的學科評價成績中的占比,以成績要求促使學生認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2.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學生實踐能力、情感成熟程度及思維方式等因素作為補充項目加入該課程的最終評價。避免單一化考試成績評價造成的學生口不對心,言行不一的情況。
三、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一)探究性學習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需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教學中所涉及的理論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深度挖掘教學內容,尋找合適的探究點,設置符合學生思維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教師在設置相關問題時要注意:首先問題設置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心理成熟程度,避免學生過早地接觸一些不符合其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或理論。其次教師設置問題是供教學探討,所以問題要避免傾向性嚴重的表述,以免學生思維單一化。最后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如設置的問題超越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那么在表述問題時教師需要對問題情境加以描述,以便學生理解。
(二)辯論性教學
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偏文科類和理論性,根據(jù)這種獨特的學科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具有爭議性和矛盾點的觀點為主題促使學生針對這一主題進行辯論。辯論式的課堂教學新穎,能夠使學生高度關注課堂,及時思考問題,但辯論教學不是現(xiàn)在才出現(xiàn),早在千年前的古希臘及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辯論教學,但是現(xiàn)在的辯論教學有現(xiàn)代人的特色。
首先,辯論教學可以與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結合,小組共同探討同一問題,同時對外辯論,對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很有幫助。其次,教師要在課堂上出現(xiàn)辯論勢頭時及時加以引導,在不打壓學生的辯論熱情的前提下組織好課堂秩序。最后,學生對站在自己對立面的觀點要學會理解與包容,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爭取他人的成果為我所欣賞,為我所運用,當然教師在這一點上要做好引導。
(三)實踐性教學
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多的是與學生德育工作相關的內容,所以該課程不僅要有理論知識學習,還要進行一定的實踐學習,所謂的實踐學習,也就是說學生在課外進行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理論知識來源于生活,就要反過來運用到生活中。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法,課程理論知識都停留在了解、記憶的學習階段,只有實踐性學習能將理論知識推入到實踐運用的階段。學以致用,學是為用,學而不用則理論總會被遺忘,只有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做到學而不忘。但是生活實際與理論知識總是有差別的,所以教師在開展實踐性教學前首先要為學生講解清楚這一點,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其次教師在實踐性教學中要“退居二線”,將舞臺留給學生,讓學生放手去做,自己只承擔學生有困惑時的引導工作和學生完成實踐時的評價工作,避免學生依賴心理過強。最后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避免學生在課程實踐時受到傷害或發(fā)生意外。
四、教學不離生活
(一)教師講授聯(lián)系實際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以教材理論為基礎進行講授,但是單純理論的講授空洞乏味,既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去甚遠,不易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將理論向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以隨處可見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教學理論,使學生理解程度提高,并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產生情感共鳴。此外,由于現(xiàn)代社會信息大爆炸,學生能夠獲得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渠道增多,教師將這些內容與教學理論相結合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接收正面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少走彎路。
(二)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
教師與學校方面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首先,學生可以參加的社會實踐有參觀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尋找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機會并引導學生在相關活動中實踐自己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校方也可以組織集體性的參觀活動,這在學生獲取生活經驗方面有所助益,能夠幫助學生將課程理論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學生完成社會實踐時,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撰寫一定數(shù)目的實踐報告或心得體會,幫助學生總結社會經驗,得到自身感悟,提高其感受能力、觀察能力及表達能力。
五、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理論的興起,學生德育工作走進大眾視野,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前沿陣地,道德與法治課程也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多年積弊非一日能改,想要提高本門課程的教學效率,還須走很長的路。首先要從根本的思想上解決問題,要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受重視程度,樹立起要學好道德與法治的觀念。其次要從表面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改革創(chuàng)新,讓學生擁有想學好道德與法治的心理。最后在理論知識的運用中使教師與學生看到學好該課程的成果。走完這三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就能夠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吳佳佳.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7).
[2] 韋乂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
[3]臧柳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評價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新課程(中學),2017(10).
[責任編輯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