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吳麗萍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遼寧沈陽 110136)
蕭軍(1907—1988)是東北作家群的重要代表人物。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學在海外傳播的現(xiàn)狀,探尋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有效途徑,有必要對蕭軍作品在美國的譯介狀況做一次全面的梳理。根據(jù)俄亥俄州立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資源中心提供的數(shù)據(jù)(http://u.osu.edu/mclc/bibliographies/lit/translationsaut/u-x/#X),目前已翻譯出版的蕭軍作品都是由美國譯者翻譯的,包括伊萬金、愛德加·斯諾和葛浩文等,其中伊萬金翻譯了《八月的鄉(xiāng)村》、愛德加·斯諾翻譯了《大連丸上》和《第三支槍》、葛浩文翻譯了《五月的礦山》和《羊》。
圖書館的文學作品藏書既是學術研究的資源,也是普通讀者的讀物。藏有某作品的海外圖書館的數(shù)量可以用來衡量其譯介效果[1]。調查端木蕻良作品在美國圖書館的藏書狀況利用了WorldCat 數(shù)據(jù)庫。WorldCat 是OCLC(聯(lián)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的聯(lián)機聯(lián)合目錄,是目前唯一一個全球圖書館聯(lián)合目錄,包含了OCLC 覆蓋全球186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5 萬多所圖書館的館藏信息。根據(jù)WorldCat 數(shù)據(jù)(檢索時間為2019年1月4—15日),蕭軍作品英譯本在美國的藏書情況見表1。
蕭軍作品英譯本包括文學選集收錄和獨立發(fā)行兩種形式。排名前三的都是文學選集,藏書量占總量的67.58%,可見文學選集收錄是蕭軍作品英譯本的主要形式。雖然選集影響范圍廣,但是留給每一位作家的展示空間畢竟有限。從年代上看,蕭軍作品英譯本藏書種類變化比較大。其英譯本藏書種類在1930—1949 這20年里增長最為顯著,共有9種,表明這一時期是蕭軍作品在美國譯介活躍的時期;在1970—1989 這20年里次之,共有5 種;而在其他時期都沒有英譯本問世。美國圖書館對已經出版的蕭軍作品英譯本悉數(shù)收藏。出版蕭軍作品英譯本的出版社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 種)、柯林斯出版社(2 種)、雷納爾和??驴斯荆? 種)、世界出版公司(2 種)、喬治·G·哈拉普公司(2 種)、格林伍德出版社(1 種)、亥伯龍出版社(1 種)、史密斯和達雷爾出版社 (1 種)、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1種)。這些出版社在蕭軍作品的譯介過程中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專業(yè)性較強,外國文學作品研究的讀者不會多,但因這一讀者群體是知識分子,其社會影響超過暢銷書的普通讀者[2]。海外學術界對中國文學作品研究的成果數(shù)量,也可以用來衡量其譯介效果。調查蕭軍作品在美國的研究狀況利用了JSTOR 和PQDT兩個數(shù)據(jù)庫。JSTOR 全名為Journal Storage,是一個對過刊進行數(shù)字化的非營利性機構,于1995年8月成立于美國。該數(shù)據(jù)庫提供超過2 千種期刊、7 萬5千種圖書的全文檢索,主要聚焦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科。PQDT 全名為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性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庫,該庫收錄了來自歐美國家2 000 余所知名大學的優(yōu)秀博、碩士論文,目前可提供200 多萬篇論文的全文,數(shù)據(jù)每年更新。
根據(jù)JSTOR 數(shù)據(jù)(檢索時間為2019年3月13—15日)和PQDT 數(shù)據(jù)(檢索時間為2019年3月17—19日),蕭軍作品在美國的研究情況(圖書、期刊和學位論文出版地均為美國)如下:論及蕭軍的圖書1 種、期刊論文21 篇、期刊評論7 篇、學位論文(檢索主題為“亞洲文學”)55 篇。學術書刊和學位論文論及蕭軍的成果在1990—2009 這20年里顯著增加,分別占比44.83%和56.36%,這表明美國學術界在這一時期對蕭軍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出版論及蕭軍及其作品的圖書、期刊論文和期刊評論的出版機構包括:(加州)世哲出版公司的《現(xiàn)代中國》(6 篇)、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隨筆、論文、評論》(5 篇)、俄亥俄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5 篇)、俄亥俄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4 篇)、俄亥俄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現(xiàn)代中國文學通訊》(3 篇)、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中國國際評論》(2 篇)、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比較文學研究》(1篇)、亞洲研究協(xié)會出版的《亞洲研究雜志》(1篇)、韋爾斯利學院出版社的《女性書評》(1 篇)、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 種)。發(fā)表論及蕭軍的學位論文的出版機構包括:哥倫比亞大學(8 篇)、哈佛大學(6篇)、康奈爾大學(4 篇)、普林斯頓大學(3 篇)、斯坦福大學(3 篇)、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3 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3 篇)、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3 篇)、紐約大學(2 篇)、普渡大學(2 篇)、芝加哥大學(2 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 篇)、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2 篇)、華盛頓大學(2 篇)、南加州大學(2 篇)、耶魯大學(2 篇)、加州大學(1 篇)、加州大學河濱分校(1 篇)、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1 篇)、匹茲堡大學(1 篇)、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1 篇)。研究成果出版單位大都是開設有中文系的知名大學,漢學研究學術氛圍濃厚。正是這種對中華文化的持續(xù)關注使得這些大學成為中國文學研究成果展示的首選平臺。
表1 蕭軍作品英譯本在美國的藏書情況
美國普通民眾主要是通過媒體和網絡了解中國的,可以說媒體和網絡是他們了解中國的眼睛。美國媒體對中國作家或作品報道的數(shù)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美國普通民眾的關注度,而以中國作家或作品為關鍵詞的搜索熱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關注度所具有的特點。調查美國普通民眾對蕭軍作品的關注度利用了LexisNexis 數(shù)據(jù)庫和谷歌趨勢。LexisNexis 是1993年成立于美國的大型資訊資料庫,收錄來源包括:全球各地出版的近3 000 多種報紙;2000 多種雜志和期刊;600 多種新聞簡報;多家主流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的文字新聞稿;50 多家通訊社的服務等等。根據(jù)LexisNexis 數(shù)據(jù) (檢索時間為2019年6月1日),美國媒體沒有對蕭軍及其作品的相關報道。谷歌趨勢是谷歌推出的一款基于搜索日志分析的應用產品,它通過分析谷歌全球數(shù)以十億計的搜索結果,告訴用戶某一搜索關鍵詞各個時期下在谷歌被搜索的頻率和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谷歌趨勢可以揭示出美國普通民眾對蕭軍的關注度在時間上和地域上所具有的特點。關鍵詞“蕭軍”(檢索時間為2019年6月6日)在美國的搜索熱度隨時間變化趨勢顯示美國普通民眾對蕭軍的關注度自2004年以來一直較低。峰值出現(xiàn)在2013—2014年間,雖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視的是這一時期正值兩部相關電影《蕭紅》和《黃金時代》的檔期。
在譯者的翻譯、圖書館的館藏和學術界的研究等合力的作用下,蕭軍作品是東北作家群作品中最早譯介到美國,并產生一定影響的。但是令人擔憂的是,美國普通民眾對蕭軍的關注度很低。蕭軍作品在美國的譯介還局限于學術層面,沒有廣泛的讀者群體,譯介效果有限。
通過全面調查和反思,筆者認為蕭軍作品在美國的譯介目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蕭軍作品被翻譯成英語的種類太少。
從20 世紀30年代以來,蕭軍的作品中被翻譯成英語的只有《八月的鄉(xiāng)村》《大連丸上》《第三支槍》《五月的礦山》和《羊》。蕭軍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還沒有“走出去”。
(2)蕭軍作品缺少美國媒體的關注與宣傳。
在美國,蕭軍及其作品缺少美國媒體的宣傳,已有的關注主要來自于那些開設中文系的大學,而蕭軍作品在美國的譯介需要更多來自大學以外的目光。
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做好下面的功課。
(1)給予更多的翻譯關注。
近年來,國內外譯者更多致力于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的翻譯,致使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作品的譯介不暢。所以,如果現(xiàn)代作家的作品不在譯者們的日程表上,是否還能有更多優(yōu)秀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譯介到西方,走向世界呢?當然,這里說的翻譯關注應是政府、出版社和譯者等多方面的關注,而不僅是譯者個人的選擇。
(2)注重中外譯者的培養(yǎng)。
一方面,加強與國外知名譯者的合作。根據(jù)胡志揮先生的《中國文學作品英譯本索引手冊》來看, 中譯英的主力軍是國外的漢學家和華裔、華僑翻譯家。他們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3]。更多的合作可以加快中國作家作品在歐美國家的譯介進程。另一方面,注重國內譯者的培養(yǎng)。中國譯介史上,出現(xiàn)過蕭乾、楊憲益、傅雷、朱生豪、葉君健、楊絳等中譯外優(yōu)秀的譯者,時代呼喚更多這樣的人才出現(xiàn)。
(3)增強海外的宣傳力度。
首先,需要政策的扶持。定期的大型文學交流政策可以提高中國文學的影響力,增進國外學術界和普通民眾對中國文學的了解。行之有效的獎勵政策可以激勵在中譯外文學作品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外譯者,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譯者投身中國文學的譯介事業(yè)。
其次,建立專業(yè)的海外版權代理人機制。中國目前缺乏一批專業(yè)海外版權代理人。一些作家自己充當代理人。比如,賈平凹以前在國外出版的十幾種譯本都是別人零碎找上門談的,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找他們[4]。一些譯者自己充當代理人。比如葛浩文曾坦言自己的抽屜里堆滿了只譯了50 頁的書稿,大多數(shù)則成了無起死回生可能的廢稿[5]。應該將作者和譯者從代理人的身份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作品中。
再次,加大宣傳的力度。一些在中國文學界可能大名鼎鼎的漢學家,在西方讀者界其實無人知曉,經由他們翻譯介紹并在西方國家出版的中國作家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6]。根據(jù)中國作家或作品改編的電影可以成為一種推動海外譯介的有效手段。1988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紅高粱》獲得第38 界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使得1993年小說《紅高粱》(葛浩文譯)和作者莫言更順利地被英語世界的讀者所接受和認同。
最后,開展區(qū)域性合作。面對中國文學譯介的現(xiàn)實,重點是利用和扶持傳播中國文學的國際隊伍。一方面,一些海外出版社有著出版中國文學翻譯作品的學術傳統(tǒng),應該積極加強這方面的合作,使得更多的翻譯作品能很快進入西方的發(fā)行渠道,得到有效的傳播。另一方面,美國圖書館的藏書、學術界的研究和普通民眾的關注度等方面都存在著熱點區(qū)域,可以加強與這些熱點區(qū)域的文學合作,提高文學作品傳播的有效性。
該文從翻譯狀況、藏書狀況、研究狀況和普通民眾的關注度等方面對蕭軍作品在美國譯介的狀態(tài)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蕭軍的作品在美國還局限于學術層面,沒有廣泛的讀者群體,譯介效果很有限。針對譯介過程中存在的翻譯種類太少和缺少媒體宣傳等問題,筆者提出了給予更多的翻譯關注、注重中外譯者的培養(yǎng)和加大宣傳的力度等幾點改進建議,希望能為東北作家蕭軍作品在美國的譯介盡一點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