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紀平,姜澤威,楊永軍*,姜傳杰,姚樹強,劉 彬,于建林,吳 瑞,楊 凱,徐梓耀,殷培良,楊小霞,譚遠超,劉永強
(1.山東省文登整骨醫(yī)院,山東威海264400;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14)
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面臨的困擾:客觀因素上,椎弓根表面解剖形態(tài)復雜,存在變異性,這對椎弓根螺釘的精準置入造成很大的障礙。椎弓根周圍有許多重要的組織,一旦螺釘位置欠佳很容易導致神經、血管等損傷,另外微創(chuàng)通道下手術視野小,徒手置釘的難度和風險更高。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徒手置釘有4.9%~37.5%的誤置率[1~4],而這其中有0.8%~2%出現(xiàn)永久性神經損傷。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與醫(yī)療環(huán)境的改變,患者越來越重視自己在接受治療前后生活水平質量的變化,而這無形中就為臨床醫(yī)生增添了更大的壓力。此外,微創(chuàng)置釘術中需多次透視,增加了放射線暴露風險[5]。為了提高脊柱椎弓根置釘的準確率,脊柱手術機器人導航系統(tǒng)逐漸發(fā)展起來,其中通過FDA和CFDA認證的Renaissance手術機器人導航系統(tǒng)在臨床應用中表現(xiàn)良好,受到廣大脊柱外科醫(yī)生的青睞[6]?;贑T基礎上制定的3D術前計劃,其準確性不依賴于解剖標志以及術中視野的大小,克服了來自臨床的挑戰(zhàn),學習曲線較短,顯著提升醫(yī)師的手術能力[7]。國內相關研究數據較少,為此作者團隊設計并實施了本項臨床研究,探討Renaissance機器人在胸腰椎骨折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發(fā)掘其在胸腰椎骨折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中的潛力和應用價值。
納入標準:(1)明顯近期外傷史,影像學檢查顯示單節(jié)段胸腰椎骨折,且骨折累及前中柱或三柱[8](圖1a);(2)無手術禁忌證,可耐受手術治療。
排除標準:(1)多系統(tǒng)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2)影像學檢查顯示椎管Ⅱ度及以上梗阻;(3)骨密度檢查結果示嚴重骨質疏松者。
回顧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單節(jié)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共97例患者符合上述標準,納入本研究。其中,男62例,女35例。依據術前醫(yī)患溝通結果,將患者分為兩組。兩組術前一般資料見表1。兩組在年齡、性別構成、損傷至手術時間和骨折部位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山東省文登整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定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與比較
機器人組:術前患者均行手術節(jié)段薄層CT掃描及MPR重建,將機器人組薄層CT數據輸入Renais?sance系統(tǒng),可以直接在患者虛擬3D CT片上試用不同規(guī)格的螺釘,來指導術中螺釘選擇,不需要測量,即可規(guī)劃最優(yōu)置釘路徑(圖1b)。患者全麻后,俯臥位于碳纖手術床上,按正常流程進行消毒,鋪無菌巾單,將術前規(guī)劃的置釘方案導入Renaissance系統(tǒng)。連接橋軌至患者,平臺固定要牢固,否則影響操作的精準度,C形臂X線機拍攝脊柱正斜位影像,自動注冊術前CT,與術前的手術計劃同步(圖1c),將RBT設備以及套筒操作系統(tǒng)導引至計劃軌道,在機器人引導下完成椎弓根螺釘的置入(圖1d)。
圖1 患者,男,54歲,腰椎爆裂骨折 1a:術前MRI顯示L2椎體爆裂骨折,累及三柱,后側韌帶復合體損傷 1b:在手術模擬系統(tǒng)中設置椎弓根置釘參數并設計最佳置釘路線 1c:安裝橋軌,透視定位,自動注冊,與術前的手術計劃同步 1d:機器人引導下完成椎弓根螺釘的置入 1e,1f:術后正側位DR片顯示骨折復位滿意,內固定物位置良好 1g:CT橫切面顯示T12椎弓釘位置良好 1h:術后矢狀面CT顯示L1~3椎弓根釘位置良好
徒手組:C形臂X線機透視定位置釘椎體,確定手術節(jié)段,并在體表對雙側椎弓根投影做標記。在雙側椎弓根投影區(qū)作一1 cm縱向切口,在C形臂X線機正位與側位透視下,于手術節(jié)段上部、下部鄰近椎體經雙側椎弓根穿刺并放入穿刺針;正側位透視確認穿刺針位置滿意后,完成椎弓根置釘。
記錄圍手術期資料,包括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射線曝光時間、單釘置入時間、下地行走時間、住院時間等。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協(xié)會腰評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價臨床效果。術后1周內行CT+MPR重建及DR檢查,測量DR側位片Cobb角,對后凸畸形的矯正和椎體高度恢復情況進 行評估,采用Moddi法評估螺釘位置。
機器人組34例,置入178枚椎弓根螺釘,其中0級175枚,1級3枚,2級0枚,置釘準確率98.31%;徒手組63例,置入334枚椎弓根螺釘,其中0級287枚,1級21枚,2級16枚(穿透內側骨皮質6枚),3級10枚(穿透內側骨皮質4枚),置釘準確率85.93%,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機器人組無1例神經損傷,安全置釘率達到100.00%。徒手組8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神經損傷,其中,2例3級置釘患者因為術后神經癥狀加重,表現(xiàn)為平臥位無法伸直腿,再次手術調整釘道后癥狀緩解,經3周營養(yǎng)神經、脫水藥物治療后癥狀消失;余6例患者術后神經癥狀較輕,經術后常規(guī)藥物治療、護理后癥狀消失;安全置釘率達到92.20%。兩組安全置釘率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資料見表2,機器人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射線曝光時間和單釘置入時間均顯著優(yōu)于徒手組(P<0.05),但是,兩組在術后下地行走時間和住院時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資料(±s)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資料(±s)與比較
射線曝光時間(s)單釘置入時間(m i n)下地行走時間(d)住院時間(d)1 2.2 5±2.1 0 3.2 5±2.2 0 2 0.9 9±1.0 1 1 3.9 5±1.0 2 7 2.4 4±6.5 2 6.5 0±1.8 5 2 1.0 2±1.2 0 1 4.0 2±1.1 0<0.0 0 1<0.0 0 1 0.2 0 9 0.2 0 5
兩組患者均隨訪12個月以上,隨訪過程中,兩組患者均無再次損傷發(fā)生,無疼痛和神經癥狀加重者;無椎弓根螺釘松動或斷釘現(xiàn)象,兩組均無再次手術翻修者。
兩組患者VAS評分及JOA評分結果見表3。隨時間推移,兩組患者VAS評分顯著下降(P<0.05),而兩組JOA評分均顯著增加(P<0.05)。相應時間點,兩組間VAS評分及JOA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隨訪結果(±s)與比較
表3 兩組患者隨訪結果(±s)與比較
機器人組(n=3 4)徒手組(n=6 3)P值6.1 0±1.3 2 6.0 4±1.8 1 0.2 3 1指標V A S平分(分)術前3.0 5±1.0 0 1.2 6±0.4 6<0.0 0 1 2.9 8±1.2 2 1.3 0±0.3 8<0.0 0 1 0.1 2 2 0.2 7 6術后6個月末次隨訪P值J O A評分(分)術前術后6個月末次隨訪P值1 4.1 0±2.2 0 2 1.3 4±2.6 3 2 2.2 5±2.2 0<0.0 0 1 1 4.0 2±2.4 1 2 1.2 5±2.2 5 2 2.1 4±2.0 6<0.0 0 1 0.2 4 2 0.1 8 8 0.1 0 9
末次隨訪時,機器人組34例中,34例患者均完全無痛;34例均行走正常,無跛行;患者均彎腰活動正常;全部恢復傷前運動和勞動能力。徒手組63例中,63例患者均完全無痛;患者均行走正常,無跛行;61例彎腰活動正常,2例彎腰活動輕度受限;61例恢復傷前運動和勞動能力,2例未恢復至傷前運動和勞動能力水平。
兩組患者影像測量結果見表4。與術前相比,術后兩組患者的傷椎后凸Cobb角均顯著減少(P<0.05),而兩組椎體前緣高度均顯著增加(P<0.05);與術后1周相比,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的后凸Cobb角和椎體前緣高度均無顯著變化(P>0.05)。相應時間點,兩組間后凸Cobb角和椎體前緣高度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影像評估結果(±s)與比較
表4 兩組患者影像評估結果(±s)與比較
指標機器人組(n=3 4)徒手組(n=6 3)P值2 0.0 0±2.2 0 1 9.8 0±2.1 0 0.0 9 3傷椎C o b b角(°)術前9.4 1±3.2 0 9.0 2±2.1 0<0.0 0 1 8.9 8±3.2 0 8.9 0±2.4 4<0.0 0 1 0.0 6 4 0.2 9 7術后1周末次隨訪P值傷椎前緣相對高度(%)術前術后1周末次隨訪P值4 4.8 2±4.2 6 9 1.2 0±3.2 5 9 0.2 0±3.0 6<0.0 0 1 4 5.2 4±4.1 0 9 1.4 2±3.4 0 9 0.0 6±3.1 2<0.0 0 1 0.1 4 6 0.0 5 8 0.2 2 5
至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均未見內固定物松動、斷裂者。
臨床中,脊柱胸腰椎骨折相對較為常見[9,10],容易導致脊柱畸形和神經功能損害[11]。目前,大量的脊柱外科手術需要通過置椎弓根螺釘來進行固定、矯形,但是個體間椎弓根形態(tài)存在差異,且周圍毗鄰脊髓和重要神經血管,易對其造成損傷從而導致各種并發(fā)癥[12,13]。傳統(tǒng)的徒手置釘方法風險較大,對手術操作人員的經驗要求較高,且存在置釘過程中需要反復透視、頻繁調整所置螺釘的位置以及螺釘易突破骨皮質的缺點[14]。運用Renaissance機器人引導系統(tǒng),可以術前直接在虛擬3D CT片上設計出最優(yōu)置釘路徑,實現(xiàn)個體化精準醫(yī)療。俞陽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機器人輔助行胸腰椎椎弓根內置釘,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射線曝光時間、單釘置入時間以及置釘準確度和安全性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徒手置釘。付松等[16]通過機器人導航系統(tǒng)共置釘234枚,其中226枚(96.6%)螺釘位置滿意,8枚(3.4%)未完全在椎弓根內,按照Raley-Mobbs分類法,置釘欠佳率為1.3%。在本次研究中,通過機器人輔助置釘的患者術中出血量相對較少,且能夠更早的下地活動,從而減少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術后長時間臥床形成血栓、褥瘡及骨質疏松的風險相對較高,因此Renaissance機器人輔助置釘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適用性;機器人組和徒手組的置釘準確率分別為98.31%和85.93%,安全置釘率分別為100.00%和92.20%。Renaissance機器人輔助置釘,操作精度高、穩(wěn)定性強,降低了手術操作難度;放射線暴露時長機器人組遠少于徒手組(P<0.05),減少了輻射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且Renaissance機器人輔助置釘學習曲線短,年輕脊柱外科醫(yī)生可在短時間內掌握,從而提高手術治療水平。兩組VAS評分及JOA評分、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恢復情況無顯著差異。總之,Renaissance機器人導航系統(tǒng),使得脊柱椎弓根螺釘的置入更加精準和安全,在沒有顯著增加手術時間的同時,解決了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中置釘精確度不足、安全性不高、輻射暴露過多、操作疲勞等問題。
Renaissance機器人導航系統(tǒng)在脊柱外科領域的應用才剛剛起步,還有許多臨床研究期待進一步開展,但機器人系統(tǒng)的智能化、微創(chuàng)化以及精準、穩(wěn)定的優(yōu)勢已充分展現(xiàn)了其在臨床應用的巨大潛能;機器人導航系統(tǒng)將來在脊柱外科微創(chuàng)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會是廣大患者的福音。
本研究同時也存在不足:(1)研究樣本量較少,需要更大樣本量的臨床研究;(2)患者出院后未對其長期隨訪,長期治療效果有待大樣本量、長時間隨訪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