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1.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2.安徽體育運動職業(yè)技術學院 體育教育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51)
2019與2020年之交,我國爆發(fā)了遍及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指揮下,疫情控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此次疫情,不僅對全國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同時也影響著大眾的社會生活方式。與此同時,2020年1月30日,國家體育總局下發(fā)《關于大力推廣居家科學健身方法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積極倡導科學健身。此后,全國各體育系統(tǒng)累計發(fā)布千余條科學健身方法,為居家科學健身提供系統(tǒng)性幫助。同時,醫(yī)療系統(tǒng)也通過新聞媒體呼吁社會大眾應通過科學健身抵抗疾病和加速疾病康復進程。
不難看出,在疫情開始到發(fā)展已過去的三個月時間內,社會各界已經(jīng)構建了“健身抗疫”的集體呼吁,充分認識到了體育鍛煉的積極作用。這既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一步,也是健康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審視疫情期間體育人口增加情況,不僅可以揭示疫情對推進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社會效應,還有助于了解體育人口增減過程中的內在影響因素。本文將以疫情期間是否可以增加父代體育人口為切入點,基于面向三省一市的調查數(shù)據(jù),從反向社會化理論出發(f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體育參與作為伴隨人類終生生活方式的一種,它關系著社會制度、社會發(fā)展與管理和經(jīng)濟生活等諸多領域。同時,特定的生產(chǎn)的方式也將構造新的生活的方式。盧元鎮(zhèn)(2006)曾指出“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動因多元化,但首位因素是增強體力和健康”。[1]湯國杰、叢湖平(2009)通過研究城市各階層體育活動的參與度,也指出強身健體是各階層參與體育活動的首要目的。[2]楊彩如等(2020)通過對廣州市社區(qū)居民體育鍛煉行為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的社會階層間參與體育目的以健身最多。[3]不難看出,盡管體育鍛煉的參與動機可能多元化,但是首要的還是強身健體,這也沒有背離體育運動的初衷。
在這場新冠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均采取不同程度的“隔離”措施,對大眾而言,居家?guī)缀醭蔀榱松畹娜?,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逐漸變的單一。與此同時,社會從在兩個方式上呼吁體育參與:一是改變,改變以往對體育的參與態(tài)度和方式,以前快節(jié)奏的生活和壓力導致參與體育意愿淡薄的民眾改變觀念參與體育,以往習慣室外或者專業(yè)場館運動的人改變場所進行居家鍛煉;二是注意,不同的社會群體根據(jù)個人的身體體質和運動基礎采取合適的運動量進行鍛煉抵抗疾病。同時,有統(tǒng)計顯示2020年春節(jié)期間啞鈴、跳繩、瑜伽墊、泡沫軸等健身產(chǎn)品持續(xù)熱銷,部分產(chǎn)品同比增長超過50%。[4]而也有研究表明,在2003年“非典”出現(xiàn)后深化了人們鍛煉身體,提高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增加了體育人口。[5]似乎我們看到了通過新冠肺炎疫情增加體育人口的可能性。但是,不容忽視的卻是此次疫情期間的大范圍“隔離”已對社會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這么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停滯”背景下樂觀的談論促進了群眾參與體育的積極性,可能并沒有太多的實質意義。
反向社會化(retroactive socialization)是由Riesman and Roseborough在1955年首次提出,主要是指年輕一代群體對父母一代的代際影響。通常的家庭代際互動以父代資本為中心對子代進行研究。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代際間雙向互動明顯加強,作為社會化主體的父母需要被其相對應得客體進行社會化。當下,反向社會化的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點,一是周曉虹提出的文化反哺:快速的文化變遷背景下,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的文化吸收過程;二是社會學視角下青年對上一代人社會化的過程上;三是瑪格麗特·米德基于文化學上的“后喻文化”,即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學習的青年楷模文化。[6]
此次新冠疫情期間,新浪微博熱搜出現(xiàn)“如何優(yōu)雅地勸說長輩帶上口罩”和“家庭聚會疫情的防范”在某些側面即是反向社會化的一個體現(xiàn)。反向社會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代際間的相對地位。張志剛(2002)研究認為在文化生活領域,子代的日常行為等對父代產(chǎn)生重要影響。[7]楊立(2002)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時代子代向父代的逆向傳遞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包括生活方式和價值觀。[8]周曉虹(2000)通過對父代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代在日常行為上受到子代的影響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9]體育作為生活的方式的一種形式,可以認為子代的體育參與將會影響父代的體育參與可能性。這一點Hyatt(2017)通過對20名體育愛好者的父母進行訪談發(fā)現(xiàn),在其中15名體育迷的父母中發(fā)現(xiàn)了反向社會化的證據(jù)。[10]
反向社會化理論和實證的研究都是基于社會實際現(xiàn)象而展開的分析,盡管國內缺少理論或實證研究反向社會化對體育參與的影響。但不可否認,反向社會化的理論印證了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即體育參與是父代和子代間的重要親子互動方式。為此,在簡單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文本分析基礎上進行回歸分析探討反向社會化對父代體育人口的增減仍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假設1:在疫情期間,父代的鍛煉頻率和體育人口略有下降。
新時期以來,國家體育總局通過構筑老百姓身邊場地、老百姓身邊活動和老百姓身邊組織來營造面向大眾的群眾體育服務體系。其中,老百姓身邊場地是體育活動的客觀載體,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老百姓身邊活動是群眾體育的重要內容,例如全民健身活動、社區(qū)體育活動、民俗體育活動等。老百姓身邊組織則是群眾體育的工作保障,主要是體育活動組織的民間組織載體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無論是自行鍛煉還是參與組織活動,群眾體育的參與離不開這“三個邊”,而在疫情的“隔離”期間,身邊場地短缺且去不了,身邊活動的停辦和身邊組織的“失去”都是在抑制父代體育鍛煉的發(fā)生頻率。因而本文提出“在疫情期間,父代的鍛煉頻率和體育人口略有下降假設”。
假設2:在疫情期間,父代體育人口的增減和其基本社會屬性不相關。
體育活動參與具有濃厚的社會屬性。Putnam(2000)曾說:“體育鍛煉為公民創(chuàng)造社會資本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韓秋紅(2015)通過職業(yè)聲望、經(jīng)濟月收入和文化程度三個變量的模型分析發(fā)現(xiàn)社會分層和體育鍛煉有著高度相關。[11]周叢改(2014)研究發(fā)現(xiàn)職業(yè)聲望的高低在參與體育項目的選擇上有顯著性差異。[12]Bvanresel(2002)通過對意大利佛蘭德斯地區(qū)1969-1999年間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教育、職業(yè)和經(jīng)濟等社會因素在體育參與中的影響顯著。[13]同時不可否認,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體育活動也是獲得社會資源的重要手段。通常我們在研究某一事物的影響機制時,會有很多干擾變量影響著我們的判斷,而新型冠狀肺炎期間的“隔離”讓群眾體育參與的選擇變的單一,也基本消除了以社交為目的的鍛煉,同時為我們的研究控制住了社會因素變量,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社會環(huán)境。因而本文提出在“疫情期間,父代體育人口的增減和其基本社會屬性不相關的假設”。
假設3:子代對父代體育人口增減起到反向社會化作用。
在對體育人口的聚焦研究分析上,家庭體育行為的傳遞性研究表明:家庭行為具有明顯的代際傳遞效應,父代參與體育頻率的增加則會影響子代參與體育的可能性。[14]胡俊杰(2016)研究指出上海市中學生參與體育與家庭存在顯著性相關。[15]而反向社會化理論支持子代可以影響父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為此,本文通過疫情期間父代體育人口的增減數(shù)據(jù)提出“子代對父代體育人口增減起到反向社會化作用假設”。
本文的個體數(shù)據(jù)來源于本人通過問卷星面向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等三省一市7所高校發(fā)放問卷所得,共回收1946份問卷。由于網(wǎng)絡問卷無法實現(xiàn)面對被調查者,為了提高問卷準確性,特將問卷填寫時間小于30秒、缺失數(shù)據(jù)和無效問卷刪除,最后納入分析樣本量共計1832份。
3.3.1 因變量:疫情后期父代增加體育人口、疫情后期父代減少體育人口
“疫情后期父代增加體育人口”和“疫情后期父代減少體育人口”是通過您的父母親疫情期間體育鍛煉頻率進行測量的,該問題答案分為4個:每天鍛煉=1、一周三次以上=2、偶爾鍛煉=3、從不鍛煉=4。為了回應相關體育人口概念①,本文將該問題選項為1和2的定義為為體育人口=1,選項為3和4的定義為非體育人口=0。
3.3.2 自變量:城鎮(zhèn)+社會地位+子代情況
本研究主要基于反向社會化理論探討疫情期間父代體育人口增減影響機制,選擇城鎮(zhèn)、社會地位和子代情況等作為自變量,主要是為了做好排他情況分析。
城鎮(zhèn)主要是被調查者居住地,我國城鄉(xiāng)二元制結構和市場化程度導致城市體育設施健全且人均占有量多余農(nóng)村,城鄉(xiāng)群眾體育參與差異明顯。[16]考慮到城鎮(zhèn)因素可能會造成體育人口增減,本文直接采用城鎮(zhèn)居住地(城鎮(zhèn)=1,農(nóng)村=2)作為測量指標,因此居住地納入自變量指標。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參與體育行為具有明顯的社會分層特征。按照布迪厄的社會文化階層視角框架,主要含有社會資本、經(jīng)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在這里三個資本在父代中的測量參照埃里克森的方法,即夫妻中采用較高一人的標準進行階層判斷比較。[17]社會資本通常使用的方法是職業(yè)定位法,[18]考慮到被調查者為子代且為網(wǎng)絡問卷,無法現(xiàn)場督導其按照職業(yè)分類進行填寫,因而問卷中將父母職業(yè)選項進行五類劃分:務農(nóng)打工=1、企業(yè)單位性質=2、事業(yè)單位公務員=3、經(jīng)商=4和其他=5。經(jīng)濟資本一般包括家庭收入和財富,本文采用家庭年收入作為策略指標:10萬元以下=1、10萬到20萬=2、20萬元以上=3。文化資本在一般較多的用受教育程度作為測量指標,問卷中指標為學歷,研究中將教育轉化成接受教育年限:初中及以下=9、高中(中專)=12、大學???15、大學本科=16、研究生=19。
本研究中的核心是子代對父代的反向社會化影響,也就是說子代的是否是體育人口對父代疫情期間成為體育人口或者不再成為體育人口是否有顯著性影響。②為此,將子代(被調查者)參與疫情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按照體育人口標準進行轉化:體育人口=1、非體育人口=0。
本文使用的所有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1。
表1 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冠狀肺炎期間對父代體育人口的增減分析,鑒于本研究的因變量是疫情發(fā)展后期父代增加體育的人口和父代減少的體育人口,故涉及兩個回歸模型:一個是疫情后期父代增加體育人口回歸模型,這里的父代體育人口增加的比較對象是疫情前父代非體育人口,為此,此回歸方程樣本量采用疫情后父代增加體育人口=1和疫情前父代體育人口=0指標,累計樣本量1168份;二是疫情后父代減少體育人口回歸模型,這里的父代體育人口減少的比較對象同樣是疫情前父代非體育人口,此回歸方程樣本量采用疫情后期父代減少體育人口=1和疫情前體育人口=0指標,累計樣本1384份??紤]到因變量均為二分類虛擬變量,故采用Logit回歸模型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根據(jù)列聯(lián)表統(tǒng)計結果顯示:第一,疫情后期父代鍛煉情況比疫情前期均有下降。如表2所示,疫情前后父代鍛煉人數(shù)從357人下降到281人,一周鍛煉三次人數(shù)從307人略有上升到315人,偶爾去鍛煉人數(shù)從925人上升到951人,而從不去鍛煉人數(shù)卻從243人上升到285人。第二,疫情前后期農(nóng)村父代鍛煉降低比例情況略低于城鎮(zhèn)。如表3所示,疫情前后期父代鍛煉人數(shù)下降上在每天都鍛煉的人數(shù)上城鎮(zhèn)下降40人,農(nóng)村下降36人;而在一周鍛煉三次人數(shù)上城鎮(zhèn)下降9人,農(nóng)村卻上升20人。體育鍛煉非生活所需必需品,但體育項目的選擇上有階層差異,[19]職業(yè)聲望較高的城市居民主要參與成本較高的體育設施類項目,職業(yè)聲望較低的鄉(xiāng)村居民則主要以跑步為主。[20]客觀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各地倡導居家且兩天出去每戶允許外出1個人采購生活必需品,因而人們的理性選擇會發(fā)生轉向,以往的健身房、場館運動可能會被跑步所替代,而跑步恰恰又是中國人最常見的鍛煉方式,[21]疫情期間城市的居家隔離造成無處鍛煉,而農(nóng)村地區(qū)相對空曠空曠而導致農(nóng)村相比較城市鍛煉人數(shù)略有增加。而農(nóng)村文化生活貧乏和子代從學校返鄉(xiāng)后對父代生活方式的影響是造成疫情前后期農(nóng)村父代鍛煉降低比例情況略低于城鎮(zhèn)的重要原因。綜上所述,整體而言疫情期間父代體育人口數(shù)相比疫情前是減少的,這也恰好印證了表4的結論:父代體育人口數(shù)從664人下降到596人,降幅占樣本總量的3.7%。此項描述性統(tǒng)計驗證了假設1。
表2 疫情前后父代鍛煉情況
表3 疫情前后父代鍛煉城鄉(xiāng)差異
表4 疫情前后期父代體育人口變化數(shù)
本部分內容將重點討論新型冠狀肺炎期間父代體育人口變化的影響因素,通過反證法推導出父代體育人口變化并非受到社會階層文化影響,唯獨受到子代影響而證明反向社會化對父代體育人口的增減作用。表5呈現(xiàn)出2個Logit回歸方程的估計結果,模型整體檢驗均顯著(Prob > chi2=0.000)。模型1是疫情后期父代增加體育人口,通過回歸方程可以看出有3個變量顯著,分別是疫情對家庭收入影響、子代對體育節(jié)目的喜好程度和疫情后期子代體育人口。而城鎮(zhèn)化、經(jīng)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在對疫情期間父代成為體育人口均沒有顯著性影響,這也驗證了假設2在疫情期間,父代體育人口的增減和其基本社會屬性不相關。而疫情對家庭收入影響對父代體育人口增加呈正相關顯著,且影響收入越大父代體育人口越多說明這部分群體多為自由職業(yè)或者經(jīng)商,平時的時間限制讓其無法進行體育鍛煉。同時,子代對體育節(jié)目的喜好與父代體育人口也呈正相關則也是從側面驗證了子代的喜好反向社會化作用于父代。疫情后期子代體育人口變量則說明在疫情后期子代一直沒有中斷體育鍛煉,此變量在P<0.001上顯著并體現(xiàn)出父代在子代是體育人口還是非體育人口的比例差達到4.5倍(e的1.515次方)。模型2是疫情后期父代減少體育人口模型,通過回歸方程可以看出父代職業(yè)和疫情后期子代體育人口具有顯著性影響,其中父代職業(yè)僅僅是其中一類在P<0.05上具有顯著性,而疫情后期子代體育人口在P<0.001上顯著且成負相關,此模型也驗證了假設3。兩個回歸模型的系數(shù)都在疫情后期子代是否為體育人口變量上顯著,則說明無論父代體育人口的增加和減少都受到子代的影響,這也恰恰驗證了反向社會化中子代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對父母生活的影響。
表5 新型冠狀肺炎期間父代體育人口變化Logit回歸模型
本研究從反向社會化理論出發(fā),通過對調查數(shù)據(jù)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Logit回歸模型分析實證了新型冠狀肺炎流行傳播期間體育人口的反向代際機制。具體而言,主要發(fā)現(xiàn)及結論如下:1)在疫情期間,家庭中父代的體育鍛煉頻率和體育人口略有下降;2)在疫情期間,父代體育人口的增減和其基本社會屬性相關性不顯著;3)在疫情期間,子代對父代體育人口增加起到反向社會化作用,即子女的體育鍛煉行為會影響到父代的體育鍛煉行為。其中子代是否為體育人口對父代成為體育人口的影響達到4.5倍;4)在疫情期間,父代體育人口減少與其子女非體育人口高度相關,其中子代為非體育人口的對減少體育人口的概率多出1倍。換言之,通過對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在疫情期間,家庭中父代的體育鍛煉頻率和體育人口相比較平時是減少的。而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其中重要的一個內在因素就是子代的推動作用。
討疫情期間父代體育人口的增減與子代反向社會化的意義何在呢?反向社會化的內涵給了我們三個視角:第一,文化先鋒說,即在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遷徙中,年輕的一代從古至今都是文化改革的先鋒,在家庭中子代體育文化養(yǎng)成會影響父代體育鍛煉行為;第二,直接因素說,即年輕的一代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的生活觀念、新思潮,青年文化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可以預測的是未來在科學鍛煉的推廣上,家庭中子代的科學鍛煉會推動父代群體的科學鍛煉習慣養(yǎng)成;第三,正面功能說,青年群體的亞文化對社會文化推進具有導向功能,[22]可以通過子代對體育文化的普及和升華推動社會體育文化的進步,為健康2030和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廣和實施做出貢獻。實際上,本研究的回歸方程模型同時還說明了另一個問題,即父代與子代的體育人口的關系存在相互期望的關系,也正是這種相互期望才得以反向社會化得到發(fā)生,在父代和子代的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和子女都能收獲體育鍛煉帶來的健康與心理滿足,同時這種反向社會化也對代際關系起到正向維護作用。
注釋:
① 在這里主要測量頻率,并假定每周鍛煉三次以上者能夠達到體育人口判定依據(jù):中等強度和30分鐘以上。2003年曹衛(wèi)等《“非典”期間人們體育鍛煉情況透析》(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9))也是按照此種假設進行研究。
②考慮到學校體育的現(xiàn)狀,本文中的學生均不作為當然體育人口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