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彪,徐德龍,王秀明,朱晨輝
(1.中國科學院 聲學研究所 聲場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0;2. 北京市海洋深部鉆探測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100190;3.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稠油是指在地層條件下黏度不低于50 mPa·s、相對密度大于0.920 g/cm3或在油藏溫度條件下經(jīng)脫氣后黏度不小于100 mPa·s、相對密度大于0.920 g/cm3的原油[1-2]。稠油的黏度大、密度大、凝固點高、含蠟量高,從地下開采到地面運輸都十分困難[3-5]。常規(guī)的稠油降黏方法可分為物理降黏法和化學降黏法。物理降黏法主要包括加熱降黏、摻稀油降黏等;化學降黏法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劑降黏、催化裂解降黏、加油溶性降黏劑降黏等[6-7]。超聲波降黏是從20 世紀60 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降黏技術,與其他降黏方法相比,超聲波降黏技術具有環(huán)保、節(jié)能、見效快和適用范圍廣等優(yōu)點[8-11]。
正交實驗設計是在全部實驗中挑選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組合,通過部分實驗結果分析了解整體的情況,并找出最優(yōu)水平組合的實驗設計方法。正交實驗法的實驗點具有均衡分散性,實驗數(shù)據(jù)具有綜合可比性,不僅可以比較各個因素間的主次關系,還可以得到最佳因素組合,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較復雜的實驗中[12-14]。
本工作利用超聲波技術對中國西部某油田原油進行降黏處理,通過正交實驗法考察了油樣稀稠比、超聲波作用時間、測量溫度和超聲樣機電功率對稠油降黏過程的影響,并利用SEM 表征探討了超聲波降黏的機理。
原油:中國西部某油田提供的稠油和稀油,20 ℃時,稀油的黏度為13.3 mPa·s、密度為0.883 0 g/cm3,稠油的部分參數(shù)見表1[15]。
TJS-3000 型超聲變幅桿:杭州成功超聲設備有限公司;RV DV-Ⅲ型流變儀:Brookfield 公司;S-4800 型掃描電子顯微鏡:Hitachi 公司。
實驗流程見圖1。
表1 稠油的密度和黏度Table 1 The density and viscosity of heavy oil
圖1 實驗流程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從圖1 可看出,流程為:1)根據(jù)設計好的實驗方案,在實驗開始前配制不同稀稠比(質(zhì)量比)的稠油油樣,為防止稀油油樣在加熱混合過程中揮發(fā),使用保鮮膜將燒杯口密封,將盛有待測油樣的燒杯置于90 ℃恒溫水浴中加熱4 h 左右,并不斷攪拌,使稀油和稠油混合均勻。2)調(diào)試流變儀,開啟與流變儀相連的恒溫水浴,設置溫度為50 ~90 ℃。3)將混合好的油樣等體積(50 mL)分裝于完全相同的燒杯中,待油樣冷卻至室溫后開始實驗。使用不同電功率的超聲波分別作用于稠油油樣不同的時間,并將處理后的稠油試樣緩慢倒入裝有轉(zhuǎn)子的凹槽內(nèi),固定凹槽并將轉(zhuǎn)子與流變儀連接,在不同的待測溫度下測量經(jīng)超聲作用后的稠油油樣的黏度。4)與油樣初始黏度對比,計算降黏率。本工作所有試樣的黏度均在流變儀扭矩為50%的條件下測定。
結合超聲波稠油降黏的實際情況,主要考慮油樣稀稠比、超聲波作用時間、測量溫度、超聲樣機電功率這4 個因素的影響,對4 個因素分別選擇3個不同的水平,設計的因素水平表見表2。將各因子安排在L9(34)正交表上,并以降黏率為評價稠油黏度變化的指標,由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的結果見表3。
本工作通過極差R評價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程度,極差R越大,表明該因素對降黏率的影響越大。表3 中Ⅰ~Ⅲ為不同因素對應的三個不同水平的降黏率的單獨加和(如第Ⅰ行第A 列的71.31 為稀稠比1∶4 時即第1 ~3 組實驗降黏率的加和),K1~K3為每種因素對應的三個水平的三組實驗降黏率加和的平均值(如第K1行第A 列23.77 為第Ⅰ行第A 列的71.31/3),極差R=Kmax-Kmin(對應列)。從表3 可看出,R(A)>R(B)>R(C)>R(D),所以對油樣的降黏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油樣稀稠比,其次是超聲波作用時間、測量溫度,最后是超聲樣機電功率。通過比較得到針對本稠油油樣的最佳降黏條件為:油樣稀稠比1∶3、超聲波作用時間10 s、測量溫度90 ℃、超聲樣機電功率500 W。
表2 因素水平Table 2 The factors studied by orthogonal method
表3 實驗結果分析Table 3 Th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在正交實驗法得到的最佳工藝參數(shù)條件下進行單因素實驗,分別考察油樣稀稠比、超聲波作用時間、測量溫度、超聲樣機電功率單獨對降黏效果的影響。
2.2.1 油樣稀稠比的影響
油樣稀稠比為1∶5,1∶3,1∶2,2∶3,3∶4 時,油樣的初始黏度分別為1 290,332,132,73,60 mPa·s。油樣稀稠比對降黏效果的影響見圖2。由圖2 可看出,隨著油樣稀稠比的增大,降黏率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大最后再降低,但除油樣稀稠比1∶3外其他條件下降黏率均相差不大。油樣稀稠比較低時,超聲作用對油樣黏度的影響占主導作用,可將油樣中某些大分子的化學鍵打斷使之成為小分子,從而降低黏度;但當稀油濃度逐漸增大時,油樣稀稠比的影響大于超聲作用,此時稀油與稠油的相似相溶作用增強,導致油樣的初始黏度較低,超聲作用對油樣黏度的影響減弱。
圖2 油樣稀稠比對降黏率的影響Fig.2 The effect of the dilute ratio on viscosity reduction rate.
2.2.2 超聲波作用時間的影響
超聲作用時間為10,20,30,40,50 s 時油樣的初始黏度分別為332,325,340,356,364 mPa·s。超聲波作用時間對降黏效果的影響見圖3。從圖3 可看出,隨著作用時間的延長,降黏率先降低后增大,在超聲作用時間為10 s 和50 s 時降黏率均超過了10%。不同超聲作用時間的影響差異很大,原因可能是作用時間不同,在油樣內(nèi)部發(fā)生的物理和化學反應也在變化,具體原因仍需進一步研究。
2.2.3 測量溫度的影響
測量溫度為50,60,70,80,90 ℃時油樣的初始黏度分別為14 943,4 204,1 506,653,332 mPa·s。測量溫度對降黏效果的影響見圖4。由圖4 可知,隨著流變儀轉(zhuǎn)子內(nèi)測量溫度的升高,降黏率增大,其中,當溫度低于60 ℃時,隨著溫度上升,降黏率迅速增大;高于60 ℃后,隨著溫度的升高,降黏率增幅變緩,在90 ℃時降黏率最大為10.15%。這可能是因為,稠油的黏度對溫度變化比較敏感,溫度越高,稠油的流動性越好,黏度越低。
圖3 超聲波作用時間對降黏率的影響Fig.3 The effect of the ultrasonic irradiation time on viscosity reduction rate.
圖4 測量溫度對降黏率的影響Fig.4 The effect of the measuring temperature on viscosity reduction rate.
2.2.4 超聲樣機電功率的影響
超聲樣機電功率為200,300,400,500 W時油樣的初始黏度分別為290,313,336,332 mPa·s。超聲樣機電功率對降黏效果的影響見圖5。由圖5 可看出,200 W 時降黏率最低為0.85%,隨著超聲樣機電功率的增大,降黏率逐漸增大,但當電功率超過400 W 時,降黏率增幅變緩,在500 W 時降黏率最大,為10.15%,說明了一定的輸入功率對于增大降黏效果的必要性。
圖5 超聲樣機電功率對降黏率的影響Fig.5 The effect of the electric power of ultrasonic prototype on viscosity reduction rate.
利用SEM 對原始稠油油樣和經(jīng)最佳降黏條件作用后的油樣進行了微觀形貌觀察,結果見圖6。由圖6 可看出,超聲作用前后油樣的表面形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未經(jīng)超聲作用的原始油樣微觀結構褶皺較多、排列較規(guī)則、剛性較強,這種規(guī)則的結構導致了稠油的黏度高、流動性差;而經(jīng)超聲作用后的油樣微觀結構排列無序、更柔順、更平整,說明超聲作用打破了油樣的“固有平衡”,破壞了稠油規(guī)則的微觀結構。經(jīng)過分析,本工作中稠油油樣超聲波降黏的主要作用機理為:1)超聲波激勵的空化作用產(chǎn)生局部的高溫高壓,它作用在稠油上,打斷了稠油的長碳鏈分子,形成短碳鏈分子,破壞了稠油的“籠狀結構”,從而降低了稠油的黏度[16];2)稠油的黏度大主要是因為瀝青質(zhì)、膠質(zhì)的含量高,超聲激勵的機械剪切作用會使分子間具有較大的振動速度,促使大分子斷裂形成小分子,降低了膠質(zhì)和瀝青質(zhì)的含量,從而導致黏度降低[17]。但是,因為稠油的組分會因地而異,所以超聲降黏的機理對不同的稠油會有一定的適用性,還需深入研究。
圖6 稠油的SEM 照片F(xiàn)ig.6 SEM images of heavy crude oil.
1)針對本工作選取的稠油油樣,影響降黏率最大的因素為油樣稀稠比,其次是超聲波作用時間、測量溫度,最后是超聲樣機電功率,最佳降黏條件為:油樣稀稠比1∶3、超聲波作用時間10 s、測量溫度90 ℃、超聲樣機電功率500 W。
2)不同作用條件會導致降黏效果有很大差異,測量溫度和超聲樣機電功率對降黏率的影響基本呈線性變化,而油樣稀稠比和超聲作用時間的影響較為復雜,需進一步研究。
3)超聲波作用破壞了稠油原始的規(guī)則結構,改變了稠油的化學組分,從而使稠油的黏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