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淘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要想把整堂課“導”好“導”活,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提高能力”。如何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切實有效地轉化為數(shù)學教師的教學行為,轉變成數(shù)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已成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實現(xiàn)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關鍵。《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學生應該能了解數(shù)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學態(tài)度。實踐證明“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不僅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還有利于小學數(shù)學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成長,但同時很多問題也開始凸現(xiàn)出來,致使“導學案”的教學效果與預期目標存在著一些差距。
一、“導學案”的含義
“導學案”是經(jīng)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zhì)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yōu)化發(fā)展的學習方案。
二、“導學案”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導學案”包括:預習自學、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達標拓展四個部分組成。
三、“導學案”的作用
1.集中教師集體的智慧,使學生受益
2.可以更好的將課堂還給學生
3.創(chuàng)造機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5.及時評價,樹立信心,不斷進步
四、“導學案”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導學案”預習效果不好
課前教師下發(fā)預習學案,布置學生根據(jù)導學案進行學習,而事實上對學生該預習什么、怎么預習、為什么要預習,并沒有仔細琢磨,當然也談不上布置明確的預習任務,只是讓學生通過看教材,完成幾個簡單的填空,預習質(zhì)量怎樣,無從知曉。甚至學生是否預習,教師也沒有辦法落實,更無法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反饋。教師布置學生預習,內(nèi)容基本是舊知回顧和新知預習兩部分內(nèi)容,形式一般也是填空題與計算題,較少涉及質(zhì)疑問難和開放性問題,更談不上通過一些有趣的活動來帶動或促進預習。這種預習既沒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沒有靈活多樣的形式,學生缺乏興趣。這種預習,教師是設置式樣,學生是應付了事,效果甚微。
2.小組合作探究參與度不高
“導學案”教學采用了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學習的方式,但在此過程中,有些的學困生在交流中不愿意主動參與,并且對于那些調(diào)皮的學生來說,討論簡直是一種輕松,以此有正當理由說話的機會,說話不少卻什么也沒有學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分化日趨嚴重。
3.學生沒有做到及時反思
“導學案”既是學生的學案,又是教師的教學模式,在每一次課后,教師講完新知識,學生也就隨即完成導學案的填寫,下課后教師要收回批閱。雖然在下課前,教師會帶著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但是離反思遠遠不足。學生交完導學案也就不管不顧了,不會再課后進行反思,甚至有的學生導學案都不是自己完成。也就想著下課去玩,隨即胡亂寫一點在導學案上。根本談不上什么反思。
五、解決“導學案”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設置恰當合理的目標,使學生通過學習真正達成目標
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所以可以設置清晰、明確的目標。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章可循、 有的放矢。明確的目標更比模糊的目標具有更大的激勵作用,因此在給學生布置任務時,應當盡可能將目標明確化,清楚化,使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要做到什么程度。例如,數(shù)學教師在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yè)時,如果簡單地說“回去預習第幾頁到第幾頁的內(nèi)容”,目標要求就太模糊了,學生根本不清楚在預習時要注意什么。例外,設置恰當?shù)木哂刑魬?zhàn)性的目標。困難的目標比容易的目標更有可能帶來好的成績。這是因為在學生看來,挑戰(zhàn)性目標不僅向他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且也具有更大的爭取價值,它促使學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堅持性,進而取得較高的成績水平。
2.課前巡視檢查,將預習落到實處
預習本身是一種自主學習的行為,在這種行為習慣養(yǎng)成之前是沒有多少樂趣的,行為的堅持需要教師的激勵。布置預習的內(nèi)容和學案,要做到有效落實。對于學案,課前教師可抽查批閱,每個小組抽閱一份。對于完成好的進行表揚,對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要進行方法指導,逐漸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課上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展示,教師再針對學生在預習中在疑點、難點問題給予點撥。比如:對學生能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分析,能設計多種實驗方案,這時教師要及時評價激勵,這樣會大大激發(fā)學生預習的興趣,今后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完成預習任務。
3.明確合作目的,引導合作探究
“導學案”的使用更加要求教學只有課堂形式生動,才能讓學生心動。具體做法是,教師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huán)境,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先讓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間交流、探討,分享彼此的思考, 讓他們從合作學習中有收獲.然后,在小組充分互動交流的基礎上,通常將新課內(nèi)容層次,利用展示、匯報、動手操作等形式檢閱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互動交流的情況。這時教師與學生的脈搏一起律動,利用可生成的教學資 源開展教學,教師背地里 “煽動 ”“挑斗 ”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互質(zhì)疑、爭辯,疑難處教師 點撥,使課堂處在動態(tài)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同 時要注意,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不盡相同,其思維方式也各有特點,因此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認識、感受也不會完全相同,從而導致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偏頗,教師必須會發(fā)現(xiàn) “錯誤 ”中的閃光點,因為學生的 “異類信息 ”往往孕育著 創(chuàng)新的火花,是教學相長的最佳契機.教師必須 承認學生的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要滿足 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
4.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秘訣,一個不會自我反省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孩子可以通過反省及時修正錯誤。學習亦是如此,要學會反思,反思是對掌握知識程度的檢查。要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反思習慣。首先,可以教孩子如何梳理導學案。其次,可以要求學生再次做自己上課所做錯的題目。根據(jù)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先快后慢的特點,學生才會學了新知,是最容易遺忘的,即使反思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云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屏山小學?張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