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玩物記

2021-05-23 15:30張揚
湖南文學 2021年5期

這一組文章談收藏,說的是物,實在物里有人情。難得行文恬淡敦厚,深情蘊含著世事的態(tài)度,步入尋常街巷?;谢秀便泵駠f人身影穿過月亮門,一襲青布長衫飄逸出學問脫略出文采。

有風骨者難免跳宕,容易墜入不恭。心想張揚老成持重,幸虧不張揚。因為不張揚,字句收拾得整潔,又誠摯又懇切,這是他的本色他的胸襟。誠摯懇切雖非孤品,卻歷屬善本。如此作文,有與讀書人的開誠相見。

我偶爾也喜歡玩古,物件是古人的好。古人的文章更好,我輩后來者去先賢府上做客,擷得人家腕底三五片云彩,不只是舊味,還有似水年華的體貼與關(guān)照。一己之私見,文章字句接納過去人的諸多長處,然后別開生面最好。人生有些古意,不會過于慌張,因為真的從前慢。文章有些古意更好,梅蘭菊竹小窗疏影那是雅韻,向來從容向來殷殷。好文章亦如小窗疏影,倘或下筆駘蕩一些,春意更多。文人里我最佩服立身謹嚴、文章放蕩的一類,覺得有可喜的姿容。

鶴驚而琴喑的歲月,一葉輕舟風雨飄搖,兩岸山間的猿聲也幽怨。文章能避開行止搖落,遮擋些塵俗的浮埃,入世太深反而騎上虎背了。作文之路終究渺茫,如煉丹如學仙如求佛如訪道。即便渺茫,文心也不可不誠。心誠了下筆肅穆,于是面目莊嚴。張揚文章的好,大抵就在此間。修辭見真,端然的語感來得蘊藉。張揚文章的好,大抵又在此間。

——胡竹峰題記

香爐帖

案頭供桌上,香爐裊裊生煙。讀書彈琴之際,焚一爐香,有如添神。古時所謂“紅袖添香”,大抵是將香餅、香球、香丸擱于炭火上焙燃,之后不斷加些香料,使得香氣生發(fā)、散逸。在有線香出現(xiàn)前,焚香基本以炭火焙烤香料而致香氣滿屋?!都t樓夢》里男女老少人到哪里香就熏到哪里,若是有主子貴客到,丫鬟忙著往香爐香閘里放點特別的香料。張愛玲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將東方的古典意象與西式爐臺配置到一起,這一爐香實為虛無縹緲的隱喻,而非真正的香爐燃香。

古香爐莊重如西漢錯金博山爐、明銅質(zhì)宣德爐,小巧如宋湖田窯杯式爐、龍泉窯雙耳爐。至于定窯弦紋爐、官窯粉青簋式爐、哥窯乳足爐等,每一款均貴重超金玉。“類玉”正是古人鑒賞瓷器所好。越窯秘色瓷、邢窯透光白瓷、景德鎮(zhèn)青白瓷、南宋官窯和龍泉窯的厚釉青瓷等,均是“尚玉”代表,以近玉質(zhì)為美。

各類香爐中,個人獨愛宋瓷之質(zhì),宋瓷之中尤愛青白瓷。宋代青白瓷蓮花香爐,有“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之美。其造型與裝飾別致,為杯式并塑立體蓮瓣,胎土淘洗細膩,胎質(zhì)似糯米,瑩潤如青白玉,呈現(xiàn)出簡素空靈之美。爐身設有兩處通氣孔,爐外壁施滿釉,釉色純正而溫潤,積釉處如湖水碧青,爐內(nèi)底有墊燒痕跡,內(nèi)壁除小部分掛釉外,一律素凈無雜質(zhì)。爐外壁所裝飾蓮瓣同系一根,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六瓣,上層為十二瓣,上層花瓣又刻畫明暗兩層,巧妙相疊。

青白玉,青白瓷,均是青中有白,白中泛青。青白瓷又名影青瓷?!扒喟状伞敝钤绯霈F(xiàn)在南宋,“影青”說法則遲至清以后。青白瓷的受歡迎,契合了簡潔素雅之風。在景德鎮(zhèn)眾多窯口中,以湖田窯燒造的青白瓷為佳。湖田窯興燒于五代,到明代中晚期才停燒,延續(xù)燒造七百多年。南宋初期,受當時社會局勢影響,景德鎮(zhèn)青白釉瓷燒造質(zhì)量下降。偏安一隅后,歌之舞之,景德鎮(zhèn)瓷窯爐火隨之旺起。

天青色,卵白釉,釉里紅,類雪,如玉,這些形容瓷質(zhì)釉色的說法,模模糊糊中藏著妙不可言。瓷質(zhì)如玉的瓷香爐被冠以“玉爐”稱呼,玉爐之好在于一色的清亮瑩潤。宋代博山爐造型別致而高古,高足杯式爐、敞口蓮花爐體形較小,便于室內(nèi)擺放或把玩,元代瓷香爐以三足圓爐、鬲式爐居多,明代象耳爐、戟耳爐、筒爐均是新造型。

蓮花紋的美,很早就為人所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蓮花就有被模仿裝飾于陶器,到春秋戰(zhàn)國,青銅器與陶器上均有造型規(guī)整的蓮瓣紋,此后瓦當、銅鏡、造像等也都有類似紋飾。隨著西漢佛教傳入中國,蓮花紋被廣泛用于建筑、雕塑和陶瓷。一種名為寶相花的紋飾,于唐代臻至成熟,實由蓮花與牡丹組合演化而成。宋元時期的五大名窯都有采用蓮花紋飾,其他窯口也是跟風而上。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從自生自滅的自然界散播到熙熙攘攘的民間,在生活用具上乃至文人的書齋里都綻放著幽幽清香,裝飾了蓮花紋的瓷香爐隨之將清雅、祥瑞之氣,傳布于無數(shù)人心里。

水盂帖

寫字作畫時續(xù)水研墨,用水盂為雅,用水瓢則俗。水盂是筆、墨、紙、硯之外的“第五寶”,明代屠隆《考槃余事》記載有水中丞、水注等多種文房器玩。器型小的稱為水丞、水中丞,個大的叫水盂,有流有執(zhí)的被冠名為硯滴或水注。水盂的材質(zhì)以瓷器居多,也有銅質(zhì)、玉石之類的,常見器型為斂口、圓形器身、平底或圈足,用水盂一般以細長柄銅水匙配合著取水。

陸續(xù)納有幾件“第五寶”。一件為清代粉彩水注,盒蓋上題有墨字“吉筆永用”,水注兩面繪有花鳥,兩端題寫“其中清水”“筆力超群”字樣,器型規(guī)整完好,流的設計稍高于蓋,水注有四足,底有“同治年制”款。另有一只影青水注小巧素淡,水注口部飾有銅錢紋,為鏤空狀,所藏錫質(zhì)水丞的紋飾簡簡單單,以素雅為美。

某年應邀至張遠帆老人家里,見到她所藏祖?zhèn)魉?,水盂為白釉,略有縮釉。水盂上淺刻“拜師圖”,并有行書“巨森仁哥大人雅玩,如弟周昊奎持贈”?!熬奚奔磸堖h帆外公徐巨森,以教書為生,年輕時與朋友結(jié)伴到關(guān)外謀事,只因他一人被接納竟辭職不就,與友人返回故里,在肥西周家圩教書多年,雇他的東家敬重其為人與學問,不僅贈田,還贈送兩個丫頭以供使喚,徐巨森以禮相待,讓她們陪伴女兒讀書,并為她們找了婆家。

徐巨森在世時愛用水盂盛水磨墨,寫寫畫畫。水盂后來為張遠帆的母親徐韻如所藏,直到傳至她的手上??箲?zhàn)初期,張遠帆隨父母逃難到農(nóng)村,先在聚星小學讀書,后就讀于肥西私立初級中學。因日本鬼子掃蕩,師生百余人被迫遷入劉老圩上課。圩主劉文彪(字肅曾)是劉銘傳曾孫,正是獻出國寶虢季子白盤的劉家后人。當時圩內(nèi)有北書房和南書房,北書房有十多間房屋,一個大廳,兩個大院子,住了劉肅曾的族嬸龐智仁及其兩個未成年的兒子文麟、文驥。劉肅曾的族嬸龐智仁相中時年十六歲的張遠帆作為未來兒媳,后來張遠帆與劉文麟以一種中西結(jié)合方式在劉老圩舉行婚禮。

劉文麟祖父盛修為清朝誥授建威將軍,好鉆研經(jīng)史與書法。劉文麟父親琴棋書畫皆通。張遠帆從劉老圩出來后隨身帶了四幅繡屏,放在家里一擱幾十年,待老伴去世后因看文物展,想起家里的古董,回去翻出繡屏等物件。繡屏經(jīng)過裝裱,重現(xiàn)富麗之氣。與水盂一樣,舊物中藏著家族的如煙往事。

粥罐帖

盤山路又彎又陡,繞得頭暈欲嘔,在山里一戶人家歇息定神。這戶人家有位年過七旬老人,老人做過鄉(xiāng)間醫(yī)生,身體硬朗,一有空閑便騎上摩托車到山里山外搜集舊物。屋里柜上擺了粉彩人物粥罐,罐身及肩部四系完好,鼓腹上繪有福祿壽三星等圖案,整個粥罐器型飽滿周正,所繪器物與人物都較細致,畫面也不呆板,只是罐蓋裂成兩爿,鈕已斷裂不存。于山中歸來不久,偶得民國年間粉彩人物粥罐,罐身刻畫了送子娘娘,罐蓋繪有劉海戲金蟾圖。

長江南岸有人愛藏粥罐,數(shù)百只粥罐堆滿書櫥與木柜。清康熙年間的一只粥罐,其鼓腹上題有詩句,一面寫著“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麥車口流涎”,一面則是“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另一只,口沿微有磕沖,為雍正年間荷花粥罐,所繪圖案疏朗大氣,制作也精致。清嘉道年間帶蓋粥罐,青花發(fā)色濃艷,構(gòu)圖也較繁復。一九一二年所制的粉彩粥罐,為時人定做,罐腹及蓋上均繪了五色旗。

粥罐是用來盛放米粥的食用器具,使用中難免磕碰,存世之罐要么蓋子缺失,要么鈕斷鋦補。專門用來盛粥的瓷罐于明晚期出現(xiàn),是景德鎮(zhèn)工藝師的一項新創(chuàng)造,到清順治年間已為規(guī)?;a(chǎn)。南方人喜喝粥,粥罐在南方大行其道。粥罐的特征是直口圓體,比食物罐的口徑要大,有的帶蓋,有的鼓腹上留有兩個小孔,便于穿帶提用。肩部帶系的瓷罐,明以前即流行。無論陶罐、瓷罐,還是紫砂罐,初始均為實用器。明代瓷罐鼎盛,流行有天字罐、將軍罐、蓮子罐,由于“罐”與“官”諧音,求仕為官者多偏好,罐成為重要陳設器。風水流轉(zhuǎn),清代視瓷瓶為“吉慶平安”“平生富貴”之意,罐的陳設地位漸被瓶所取代。

錫器帖

錫為“綠色金屬”,有百般之好。舊時井水水質(zhì)差,將錫板置于井底以便凈化。德國與英國的皇室喜用錫器盛放啤酒。在中國,唐宋元明清都有用錫壺盛酒做法。明代出現(xiàn)仿紫砂錫器,以歸復初款錫茶壺最為有名,見錄于《揚州畫舫錄》。清代謝堃《春草堂叢書·金玉瑣碎》有詳細記錄:“歸壺為歸復初所制,系以生錫團光其外,而空其中,以檀為木把,以玉為嘴及蓋頂,取其夏日貯茶無宿味,年久錫生鯰魚斑者佳?!迸c歸復初同時代的蘇州人趙良璧、朱端和浙江嘉興人黃元吉等,所作錫茶具也各有其精妙。清代錫器名家所制錫壺與簪插因風格高古,且銘刻詩書畫,備受雅好者青睞。沈存周、盧葵生、朱堅等人所作“僧伽帽錫壺”“詩句錫壺”“錫胎人物漆壺”之類佳器,今已成世間珍品。南京博物院藏有朱堅一只方錫壺,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各藏有朱堅梅花詩句錫壺。民國時期,平民家庭若有兒女婚嫁,買不起大件錫器,會選配一對錫燭臺與兩只錫壺。

茶葉罐有瓷有鐵有紫砂,錫制茶葉罐密封性好,儲茶可防潮,也可留茶香。以錫壺泡茶,茶水更為清冽。癖好插花者如袁宏道,冬日以錫瓶插花,不僅花瓶不裂,花也不易凋謝。清賞如此,足見心思細微之至。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錫器受不得寒氣,若帶至嚴寒地區(qū),有如蒸發(fā)一般從眼前消失。因質(zhì)地較軟,錫常與其他金屬元素合成,用以制作各類錫器。此類器物所含錫的純度越高,越經(jīng)久耐用。云南個舊、山東煙臺、福建泉州等是中國錫器主產(chǎn)地。個舊有“錫都”之名,大約于明永樂年間,個舊匠人始用錫制作瓜形茶葉罐、酒壺、燭臺、祭祀用具等。明清時期徽州人好用錫罐貯茶,甚至家有多少種茶葉,對應就有多少只錫罐,做到專茶專罐存放。沉沒海底兩百多年的“哥德堡號”商船被打撈出水后,尚存的清乾隆時期茶葉可以飲用,蓋因裝茶葉的錫罐封裝嚴密,未受水浸變質(zhì)。

錫器若長期處于干燥環(huán)境,表面會生成極薄的氧化膜,并因其他金屬含量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黃褐、紫灰、紫黑、銀灰、黑褐等色澤,這些色澤與錫的質(zhì)感、光澤糅合在一起,形成老皮殼。老錫器的皮殼泛有幽幽亮光。民間所見老錫器多有劃痕,在使用中磕磕碰碰難免,重新焊接、沾染油垢甚至出現(xiàn)體壁凹陷抑或有之。老錫器上刻記的商號、文字、圖案,是當時產(chǎn)品標識,也給后人留下甄別線索。明清時,制作錫器的商號常鏨上“點銅”或“凈點包用”字樣?!包c銅”是為調(diào)節(jié)溫度、增加錫的強度而配加少量銅,顯示著制作工藝?!皟酎c”則說明商號未有以次充好,摻用油鉛、脆鉛之類。至于“包用”,是包您合用之意,屬王婆賣瓜。

過眼一只晚清瓜棱形錫茶葉罐,刻有散氏盤部分銘文,落款為“光緒十三年戲臨散氏鬲于吳中,林凹大人雅正,崇光陳”,并有“崇光”二字刻章,蓋內(nèi)及罐底刻有“德興自造”字樣。清末民初,王國維、羅振玉、陳介祺等好鑒藏甲骨、鼎彝器皿,散氏盤研究一度為文化人樂事,求拓片、迷臨摹者眾多。茶葉罐上選刻散氏盤銘文,正是其時嗜古之風印跡。錫茶葉罐上銘文刻寫者陳崇光,為晚清揚州人,在泰州一家煙具鋪做刻花學徒,受同邑畫家虞蟾賞識被收為弟子,太平天國時期一度隨虞蟾在南京作壁畫,到徽州徽商蒯氏家見識不少宋元畫真跡,晚年往返于揚滬之間,常披頭散發(fā)呼酒買醉于酒館,求其畫者幾乎踏破門檻。光緒十三年(1887年),即陳崇光為“林凹”刻寫茶葉罐當年,黃賓虹來揚州求藝,拜陳崇光為師學花鳥畫。陳崇光部分畫作為揚州市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所藏。陳崇光亦好書法,吳昌碩贊其“筆古法嚴,妙意從草篆中流出”。

蛐蛐罐帖

每年立秋后的二十天左右,正是逮蛐蛐好時機。過了白露,則要精心調(diào)養(yǎng)逮回的蛐蛐,將蛐蛐調(diào)養(yǎng)得有形有力有神。蛐蛐吃的是五谷雜糧,葷素搭配,比如大米飯、玉米、蝦、蚊蠅等,甚至可以喂些桂圓肉、西洋參等。待蛐蛐養(yǎng)精神了,得要拉練拉練,斗一斗了。

“玩蟲一秋,玩罐一世”,養(yǎng)蛐蛐須老罐子為佳,以逾二十年的蛐蛐罐侍弄更妙,至于新蛐蛐罐通身冒火氣,不利于調(diào)養(yǎng)蛐蛐。明嘉靖年間,姑蘇鄒宏發(fā)精于制罐,清代王云樵也是此中高手。蛐蛐罐有方有圓,形狀不一;有瓷有玉,質(zhì)地不一,以瓷質(zhì)與陶(泥)質(zhì)兩種為常見。景德鎮(zhèn)曾發(fā)掘并復原成套的蛐蛐罐,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癡人秘制”蛐蛐罐與清代“正齋主人制”彩瓷竹菊蛐蛐罐,均為稀罕玩意。老北京的蛐蛐罐,以明末萬禮張和清康熙年間趙子玉的制罐最有名?!白佑窆蕖币陨虾贸文酁榱希龉ぞ?,罐底和蓋上多有“趙子玉”款,自然一罐難求。

紫砂帖

紫砂壺在手,熱氣裊裊,愜意如蘇子所言“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繼之于銀壺、錫壺、瓷壺,紫砂壺泡茶尤顯清雅,而且用得越久,泡茶之味越醇厚。制壺陶土色色不同,紫泥含貴氣,綠泥如湖水,紅泥如冬棗,又適宜拿捏,有“百和丹砂”之稱。

紫砂泥經(jīng)由捏塑、燒制后成為紫砂器,于脫胎出世、流轉(zhuǎn)存世中,等待識貨之人明眸善睞?!扒囿枧f封題谷雨,紫砂新罐買宜興”,徐渭之好,亦是今人之求。明代供春,一介書童,腹內(nèi)詩書化為紫砂傳奇。供春所作“樹癭壺”勝過金玉,近似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邈而難尋。黃賓虹早年見過一把有供春名款的缺蓋紫砂壺,并斷為樹癭壺。供春之后,董翰、趙梁、元暢、時朋為“制壺四家”。時朋之子時大彬,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仿過供春,樂于制大壺,后順應時風,改做小壺。有清一代,制壺名家陳鳴遠才氣過人,創(chuàng)造力過人,凡核桃、花生、菱角、慈菇等一一入壺,精雕細作之后,一把紫砂壺生氣盎然現(xiàn)于眼前。陳鴻壽,擅于壺上金石之作,與楊彭年、邵二泉等人合作有珍品,因其號曼生,故而稱為“曼生壺”。鄭板橋、任伯年、吳昌碩等技癢難耐,將書畫、篆刻融于紫砂器,使得此類器物深染濃郁文人氣息。畫家亞明生前藏有數(shù)十把紫砂壺,奈何因書櫥倒地,悉數(shù)被砸,殊為可惜。

爐火騰焰,成器之壺如棗紅、海棠紅、紫銅、葵黃、墨綠諸種,因質(zhì)地細膩、滲透性好惹人愛戀。方方圓圓,內(nèi)有乾坤。精心搜羅之人,集藏邵大赦四方壺、陳蔭千竹節(jié)提梁壺、顧景舟高井欄壺、吳同芬頂戴花翎壺等,把玩清賞,優(yōu)哉游哉。

與紫砂壺相比,紫砂盆不大惹人注目??箲?zhàn)期間,作家周瘦鵑眼見日本古董商搶購中國古花盆,便使出渾身解數(shù)競購,收藏明清花盆一度不下百只。江城愛花之人亦愛古舊紫砂花盆,屢屢往上海、揚州、蘇州、杭州等地尋求。見過一對紫砂花盆,分別刻著“影深色淺”和“云癡雀老”的題圖。“影深色淺”刻畫精妙:山坡梧桐伸展枝葉,坡上長有青青草,寬袍大袖老人斜坐樹下,身旁有幾,幾下有書,老人手持一壺,意態(tài)散淡?!霸瓢V雀老”圖中,云雀獨立枝頭,況味深沉。

拾陶帖

陸續(xù)得到幾件陶器,陶器擱久了便落有灰塵,待到空閑時擦拭,默念小心些小心些。

有瓷之前的古陶世界,像沒有盡頭的原始森林,不知其貌也難以抵達最初的誕生地。依據(jù)文明的碎片所做的探究,不乏想象和推演??赡苋绱?,也可能南轅北轍。電光石火之間燃起的自然之火或人工鉆木生出的星火,炙烤了泥土,逐漸變硬變質(zhì)的現(xiàn)象啟發(fā)著敏感的先人,和泥、摶坯、焙燒,無中生有造就新的物質(zhì)、新的器皿,水、火、土三者奇妙地融于一體。

回望時光深處,古陶所呈現(xiàn)的美,大可歸為古拙之美。這種美源于陶器的質(zhì)感、造型以及先民手藝。近萬年中,簡約與繁復之風、前行與回眸之態(tài)時有交錯或者并行。古陶罐多用于裝水、存放食物,其功用后來逐漸為瓷器所替代?,F(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四系罐,飾有彩繪花卉紋、旋渦紋及水波紋。漢代始有瓷罐(原始瓷),既做日用品,也用作冥器陪葬。唐宋以降,罐的形制基本固定為直口短頸圓肩鼓腹平底,且大多有蓋子。內(nèi)蒙古征集到契丹早期文物瓜棱形黑陶罐,并發(fā)掘有遼代瓜棱形灰陶罐。浙江東陽出土西周波浪紋瓜棱形陶罐,其棱邊較突出。

多年前,經(jīng)由淮河支流潁河流經(jīng)之地,見到一件三足之陶,體量不大,造型與紋飾卻都非常獨特,通體散發(fā)著濃烈的古氣,至今仍時時想起它。又過些年,遇見一只水波紋瓜棱形陶罐,這只陶罐被撂在一個墻角,幸未被砸壞,陶罐肩飾水波紋,腹為瓜棱形,豐肩上用木篦或竹篦劃有七道規(guī)則的波折紋,紋飾呈波浪態(tài),工整而流暢,另有三道弦紋統(tǒng)領(lǐng)、銜接、襯托了波浪紋與腹部的瓜棱紋。由這些裝飾可知,當時的制陶、制篦手藝已趨向成熟。飾有水波紋的陶器,在河姆渡文化與仰韶文化中均有出現(xiàn),但兼有瓜棱形裝飾的古陶并不多見。晚于陶器出現(xiàn)的瓷器,借鑒了陶器工藝包括紋飾的使用,像唐代長沙窯六瓣瓜棱壺、宋代越窯瓜棱形執(zhí)壺以及明代流行的瓜棱形瓷罐,均有瓜棱形制與裝飾。陶瓷上所做瓜棱之狀,大體形如南瓜瓜瓣。仿作自然風物形態(tài),將自然元素融入器物,這類仿生工藝也見之于紫砂器皿。水波紋瓜棱形陶罐為侈口短頸,豐肩弧腹,器型規(guī)整,陶質(zhì)細膩,燒成溫度較高,比一般陶器堅硬,叩之發(fā)出金屬般聲音。

早些年到古城亳州或可見到老舊陶罐。界首彩陶以紅黃綠釉為主,造型實用性明顯,表現(xiàn)形式較直率、簡約。一只界首陶罐被用以盛糖腌菜,或空空地擺在柜子里,承接灰塵的落入與蜘蛛的攀爬。無數(shù)物件在腳下的這個星球上消失了,留存下來的手藝充當了火種、記錄員。界首彩陶工藝是民間藝術(shù)的一種,延續(xù)著民間藝術(shù)氣脈。土與火交融后,界首彩陶的胎體本源得以產(chǎn)生,其造型與雕刻寓巧于拙,融有民間生活元素。民間藝人少受束縛,不拘泥于外形,往往有神來之筆。一壇一罐、一瓶一缽給人以樸素美與親切感。界首彩陶為低溫釉,傳下來的古代實物稀少。

淮北柳孜古運河考古中,發(fā)掘出大量界首三彩陶片與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界首彩陶臨水而燒,潁河岸邊曾有十三個村子,每個村子都燒制界首彩陶,又因村里手藝人的姓氏而稱為盧窯、魏窯、殷窯、沈窯、張窯、朱窯、計窯等?!笆G”最興旺時,由潁河進入淮河流域的船只往來密集。潁河發(fā)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是唐三彩三大產(chǎn)地之一的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水路載船運物,也將漸臻成熟的民間手藝散播出去。唐三彩器物及其工藝,極可能通過水運延及界首等地。潁河兩岸,每一束窯火、每一朵浪花與每一抔黃膠泥演繹著相愛相殺的故事,它們凝聚于新器物,于環(huán)環(huán)相扣中重生。

在胎土上,界首彩陶與黃河、淮河均有關(guān)聯(lián)。因黃河泛濫而沉積下來的黃膠泥分布在潁河兩岸,其性軟而具可塑性,裝飾所用的“白土”(俗稱“化妝土”)一度購自宿州蕭縣。因以手工拉坯、模印、刻畫、剔花和彩飾等,胎面上常敷有兩層化妝土,粉色化妝土在上,白色化妝土在下。用竹簽在化妝土上剔畫出花卉、人物諸般圖案,接著用刮刀剔去輪廓線以外部分,露出第一層化妝土。然后入窯燒制,先素燒,掛釉后繼續(xù)進行釉燒。這當中,于一層透明鉛釉上隨意淋幾滴彩釉,經(jīng)烘燒后局部流淌交融,便會出現(xiàn)浮云若夢般的藝術(shù)效果。界首彩陶吸納有剪紙、年畫、戲曲、青銅、瓷器等藝術(shù)養(yǎng)分,花草魚蟲與傳統(tǒng)戲曲人物是其主要題材,“刀馬人”被稱為一絕?!棒~盆圓又圓,出在沙河南;有人買了去,富貴萬萬年。”民謠中所傳的,僅是三彩刻畫魚盆,界首彩陶還有民風陶、建筑陶等類別。盆、罐、壇、瓶、缽、盤、洗等民風陶對應的是民間日常生活所需。豐沛的民俗意味與藝術(shù)元素使得界首彩陶別有風采,可與磁州窯陶器、湖南銅官陶、石灣均釉陶、洛陽三彩陶等相媲美。

琉璃瓦帖

黃釉琉璃瓦閃現(xiàn)著蛤蜊光,這種光暈多顯于古瓷彩釉。以前黃釉琉璃瓦僅供皇家使用,名頭最響的琉璃瓦當屬北京琉璃廠所燒制,北京琉璃廠始建于遼金時期,原名海王村,因元代在此設官窯燒制琉璃器物而稱為琉璃廠。皇家宮殿巍峨之勢,與其規(guī)制以及重重建筑形態(tài)有關(guān),而每一座建筑的不凡也都與土木石瓦原料及其器型、色澤相關(guān)。清中期后,因京城皇家建筑已具規(guī)模,大興土木減少,熊熊窯火逐漸暗淡,琉璃廠火熄灰冷后,琉璃廠古玩字畫店鋪于有清一代勃興,到此尋尋覓覓的人絡繹不絕。

去北京報國寺、潘家園古玩市場,數(shù)次遇見老琉璃瓦。某年到京城,入住南新華街一處酒店,近旁正是琉璃廠文化街,修管道工人連日挖路,那一日傍晚,一處深坑旁團團圍了人,趨前發(fā)現(xiàn)坑里有老窯灰與一堆瓦片,瓦片大多殘缺不全。

琉璃瓦屬于琉璃制品。建筑上所用琉璃器物,其制作技術(shù)在唐代較成熟。琉璃器不止黃釉一種,另有綠、藍、白、黑等釉色,琉璃瓦亦有黃、綠、藍三種,以黃色為最高等級,限用于皇宮、社稷壇廟等。黃釉琉璃瓦色澤明快,與皇家御用色相符,被裝用后,有增皇家建筑富麗堂皇之氣。琉璃瓦與俗稱“料器”有別,后者為一種礦石質(zhì)的有色半透明體。琉璃瓦是在陶坯上施澆一層彩釉燒制而成。琉璃瓦有筒瓦、板瓦、脊瓦、檐頭筒瓦、滴水瓦之分。筒瓦最外端且朝外的部分,稱為筒瓦頭,筒瓦頭飾以瑞獸、花卉、吉祥文字,使得整齊劃一的莊重之風現(xiàn)出一些活潑。

琉璃瓦上有龍紋,明代到清中期的龍鱗細密,多為芝麻紋,背部刺成細長針狀條形排列,片片鋒利,由于采用木模制成,鱗片突兀,觸手如遇刀刃。清代后期瓦當上所飾龍鱗,多為魚鱗狀,背部突起的刺呈波浪形,舒展而又漂亮。明代及清早期的龍爪排列如傘,五趾分張為圓廓,到清中期,龍爪排列呈現(xiàn)多是四趾在前,一趾在后。

于京城所得琉璃瓦當,既有明代之物,也有清早期燒造,所飾龍紋多為昂首豎尾,五爪力張,鱗片凸出幾可扎手。這些瓦當中,素胎與施釉的形制都極為規(guī)整。燒造琉璃瓦的工匠,從選樣、拓模、制瓦、干燒、揀選到配釉、施釉、釉裝、釉燒、檢測等,所經(jīng)工序多達二十余道,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驚心。

景文石帖

冬陽照在水東鎮(zhèn)魚鱗狀的屋頂上,古鎮(zhèn)老街煙火氣尚濃,理發(fā)店、醬干豆腐攤、豬肉鋪、手工藝商品店都顯現(xiàn)著俗世生活的平常與安逸。在一處巷口,眾人圍攏于一爿小店。小店手工制作并售賣棗木梳,店主為一老者,門口放有一盆景文石,盆中未盛清水,柜上積著一層灰,擺了若干帶底座的石頭。這些石擺件均未打磨、上蠟,用水杯傾水于石上,水沁入石塊,自然紋理隨之顯現(xiàn)。

景文石出自宣城,較早發(fā)現(xiàn)于華陽鎮(zhèn)華陽山一帶,美學家王朝聞見后,稱其“稀奇之物”,當?shù)劐\紋石遂改名為“景文石”。涇縣蔡村鎮(zhèn)月亮灣里產(chǎn)有大量景文石。月亮灣景美,云霧繚繞里山茶清香,得清水、云霧與山氣濯洗浸潤,景文石稱奇亦是自然。我十余年前參拍專題片,行走于月亮灣河灘,個個低頭挑選。好友往月亮灣游玩,囑他留意撿拾,不知收獲幾何。

兜轉(zhuǎn)于老街小店,大半天的時光忽然變得悠長、醇厚。老者掌管木梳店,兼為他人售賣景文石。三言兩語問詢,略知他的脾氣又倔又硬,唯有巧勁或可談洽中意之石。果然正面進攻不如迂回包抄,費些口舌終是談攏,為兩位友人各選一塊景文石,一塊類古崖畫,一塊類三世佛;另自選一塊,類賓虹畫。三塊景文石均是原石原貌。以天然石上紋理類比賓虹積墨作畫,不過一時突發(fā)聯(lián)想。賓虹老晚年視力下降,別出心裁的畫法臻于化境。林散之手指受傷,同樣另辟蹊徑寫出新貌。以山水間的奇石參照畫家筆下的山水畫,是瞬間生出的念頭,這種念頭強化了得石的喜悅感。人難擺脫的戀物癖,大概就是這種自戀或者是自說自話。

走走頓頓,到了一處荒庭廢院門前,木門虛掩,從門縫與漏窗里窺見幾排竹架,竹架上掛著細長的高稈白,這是老街居民為腌菜所備。作家何立偉先生拍照時連贊:“此處好,大好!”水東之行后,何先生于長沙雅舍揮就《石頭記》,且連寫兩幅,不吝筆墨與精神。采風途中,何先生時有妙語并激起掌聲。得了奇石,說了趣話,這初冬留有幾抹暖意。

核桃帖

一花一草可品,竹木牙雕可品,金玉錫銅可品,世間物物可品,品物亦是品人。核桃是小物件,同樣有玩賞章法,文玩核桃不同于食用核桃。

冠以獅子頭、官帽、雞心、燈籠這類稱呼,是以形象化比擬、界定所玩賞的核桃。用于掌中盤玩的山核桃成熟于農(nóng)歷白露前后,山核桃類似其他干果,存在大小年現(xiàn)象,民間稱三年為一大年,五年為一小年。野生山核桃可劃分為東北地區(qū)楸子、云貴川地區(qū)鐵核桃與京津冀晉地區(qū)麻核桃三大類。獅子頭、虎頭、雞心、公子帽這四大名核桃都是皮厚仁小,屬于野生山核桃中的麻核桃。大別山里盛產(chǎn)板栗,也產(chǎn)楸子之類的核桃,這類核桃整體品級一般,尋常之物亦有不尋常之處,楸子樹上可能結(jié)出一兩對極品之果。極品難求,須自然界賦能,外加尋覓者運氣與眼力。千人有千般面目千般視覺,也有將楸子列為單獨品種的,以辣椒、蝴蝶、鴨嘴、蟹鉗等名形容,這種分類未嘗不可。

文玩核桃的正式名稱為揉手核桃,又稱掌珠。核桃長有尖刺,又有凸起與棱角之處,以揉、搓、壓、扎、捏、蹭、滾等手法施力,可以壓扎到掌上穴位,舒脈通絡。這般做法為梨園中人所采用,寫字作畫者也愛轉(zhuǎn)玩核桃,以讓手指舒展靈活。新下樹的核桃須先武盤,兩只核桃在手中轉(zhuǎn)動時有碰撞響聲。武盤之后是文盤,文盤屬于于無聲處得樂趣,可謂大地有潛流,晨夕間生煙火。亦有跳躍武盤階段,直接從果子下樹進行文盤,盤上三年左右,核桃漸顯包漿;揉動幾十年,核桃遂成深紅色,如瑪瑙,如木化石。若無耐心與閑情,小小核桃也是盤不成的,中途而廢、棄之如敝屣者屢見不鮮。行色匆匆者,正襟危坐者,手中盤玩核桃,確也不符其情境與形象。轉(zhuǎn)玩核桃以不發(fā)聲為佳,北方人偏愛聽其聲。聲音強化觸覺快感,觸覺與聽覺在聲響中得以會通。或有炫示之心作祟,如嗓門大者,有夸張之勢,有習以為常。玩核桃群體集中于北方,品級好的核桃也多出自北方。論品級,高樁核桃蓋過矮樁,尖者比過圓者,寬邊勝于窄邊,凸底賽不過凹底與平底;論健身,普通核桃與天價核桃并無實質(zhì)區(qū)別。

紐扣帖

紐扣,紐扣,粒粒如繁花,愛它之人納之如寶。以銅、銀、玉、石、骨、貝殼所制紐扣,在材質(zhì)上天然占了上風,塑料、有機玻璃之類紐扣大行其道后也就稀松平常。古舊金屬紐扣背面,有刻堂號或店名。曾過眼清代鎏金球形紐扣,大者如桂圓,小者似豌豆。鏤空銅紐扣、平面瑪瑙紐扣,紅黃青藍紫白綠琉璃紐扣,樣樣沉靜自然。清以后,機制平面型紐扣漸多,紋飾中有貓捉蝴蝶,亦有獅子戲球、喜鵲登梅種種,蓮蓬式紐扣讓人見了心生歡喜,它的設計端的是精巧,蓮花與蓮蓬合在一起,仿若天成。

紐扣中,帶鉤尤為特別。盡覆人體的寬衣大袍,所需的,是具有結(jié)系功能的帶鉤。由秦漢,延續(xù)到清代,帶鉤風行日久。帶鉤分鉤、頸、體、紐四部分,造型花樣百出,如條形、棒形、琵琶形、飛雁形、螳螂形、蟠螭形等,長約十厘米,短則兩三厘米,裝飾形似回首小鴨。帶鉤雖然主要便于束緊衣褲,但也并非完全屬于配角、附件。先秦時期貴族使用帶鉤作裝飾,顯示身份、地位。除束腰和裝飾以外,帶鉤還可裝在腰側(cè)一帶,用來懸掛寶劍、鏡子、印章或其他物件。

衣扣系帶上出現(xiàn)的較大變化,肇始于明代,最明顯的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幾千年承襲的帶結(jié),這種非鉤狀的紐扣也并非從明代才有,史前社會即已使用骨制非鉤狀紐扣。從樹葉裹體到專門織布縫衣,由帶鉤到紐扣,文明銖累寸積,而后相承,而后出新。

木具帖

木頭形形色色,木質(zhì)家具形形色色。蟹爪紋,虎斑紋,牛毛紋,形形色色木紋,添彩形形色色木質(zhì)家具。舊時大戶人家請木匠師傅吃住家里,短則幾月,長則數(shù)年,慢工出細活,鏤空窗櫸木桌靠背椅跋步床一應俱全,各式木質(zhì)家具擺設在廳堂內(nèi)屋庭院之中。

古典家具中,由商周至宋元,笨重有之,秀逸有之,華麗有之,簡雅有之。明代家具及藝術(shù)造型臻至巔峰,大玩家王世襄于明式家具有妙語,歸納為“十六品”:簡練、淳樸、厚拙、凝重、雄偉、渾圓、沉穆、秾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紙上議論,不如一一對應實物可以體察。

明季文人中,不乏精通家具之作。唐寅臨摹五代畫家顧閎中名作《韓熙載夜宴圖》時,竟然“移花接木”,對原作布局作了諸多調(diào)整,畫面增設有多款明代家具。文徵明曾孫文震享所著《長物志》涉獵龐博,古典家具是其中一項。戲曲家屠隆在《考槃余事》中羅列有折疊桌、折疊幾、衣匣和提盒諸種,這類輕便家具用于郊游使用,可見時風之好,也可知其設計者匠心。

皮影帖

燈光投射到白幕布上,幕后,皮影動起來,人物、駿馬時翻時躍……有著“世界最古老電影”之譽的中國皮影,帶著草根氣息,從民間走進殿堂,又漂洋過海至異域,德國柏林博物館現(xiàn)藏一批中國古代皮影??此评溟T的皮影,曾經(jīng)紅紅火火。紅紅火火的傳統(tǒng)手工傳統(tǒng)藝術(shù),時至今日,有天壤之別,也有殊途同歸,零落成泥。

皮影汲養(yǎng)多元,于壁畫、帛畫、剪紙、畫像石、戲曲臉譜、戲曲服裝等均有借力取材。皖北皮影所采用原料為驢皮,小驢、老驢的皮均不適用,黑驢的皮也不行,合乎要求的屬中年白驢皮。驢皮刮得只剩下筋,越薄越清明透亮,待曬干、壓平后,依樣摹圖刻制,再進行著色、上桐油。因山限壤隔,皖南皮影戲一度鮮為人知。由于影人、道具攜帶便利,且不受場地限制,俗稱“一擔挑”。迥異于皖北等地以驢皮為制作材料,皖南皮影選用一歲左右大小的水?;蛘唿S牛的皮,經(jīng)過藥物處理,又經(jīng)刮、磨、洗、刻、染色等多道工序,制作出來的皮影比北方皮影稍長些。皖南皮影雕工較細致、流暢,著色渾厚沉著,麗而不艷,通體透剔,四肢靈活??讨频娜宋镌煨?,一般常見陽刻刀法,也有用陰刻的。皮影人物若為女性,以花草、云彩、飛鳳之類裝飾;若為男性,匹配的是龍虎、云水等。如性格粗暴者,多用粗線,以陰刻為主;刻畫老奸巨猾者,多用變形細線,以陽刻為主;描繪美麗善良的人物形象,多用細膩、柔和的線條表現(xiàn)。在色彩上,皖南皮影以紅、黃、綠、黑為主,比較簡潔明快,也能對應人物形象,如紅臉的精忠、黑臉的驍勇、黃臉的狡猾、白臉的奸詐。用于演出的屏幕,多是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jīng)過魚油打磨后,變得挺括透亮。幕后,藝人一心多用,操縱“偶像”,手腳不亂,嘴里念唱,鑼鼓聲聲響起。

扇面帖

寄寓心跡或涵養(yǎng)性情的風雅之物為文人所鐘情。晉代陶淵明、王羲之喜帶畫扇出入,唐宋時期多紈扇,周舫《簪花仕女圖》中侍女手持長柄團扇,繪有“折枝花”式花鳥。蘇東坡在杭州處理民間訴訟時,用判筆在扇面上寫字畫畫,幫助一家扇子鋪店主還清債務。明代永樂年間折扇非常流行,文人墨客常于折扇涂畫以贈人或自存。清朝蘇州一帶出了不少狀元,新科狀元照例題寫扇面分送親朋好友,得扇之人招搖于茶樓酒肆以顯光彩照面。蘇州畫家吳湖帆性淡如菊,一生愛收藏,收集七十多把狀元寫扇,頗為自得。友人范煙橋求他將狀元寫扇陳列至蘇州博物館,吳湖帆二話不說悉數(shù)捐了。老舍先生生前藏有一百多把戲劇名伶的成扇,國粹的光影折成一扇扇臉譜,在他的心湖瀲滟成波。張學良將軍愛美人也憐愛奇奇巧巧的扇面,只是藏不過三代,煞費苦心集起的五百多面明清扇面終究流散,在拍賣會上被搶空。

清風月影木窗入扇,花鳥蟲魚果蔬入扇,經(jīng)由文人雅士渲染的扇子,搖起一室翰墨芬芳。扇面面質(zhì)由多層薄宣粘合成而不大容易鋪平,絹、色紙、金箋、發(fā)箋等落墨設色性能難以調(diào)控,一般人視畫扇為畏途,明代祝允明妙喻為瓦礫上舞蹈。小中見大,咫尺起風云,下筆扇面如同螺螄殼里做道場。方寸之間筆隨意轉(zhuǎn),化有限為無限,諸如張大千、傅抱石、吳湖帆、黃賓虹、潘天壽、謝稚柳,本業(yè)為丹青,通曉丹青之事,論之短長則是另一回事了。

好扇面之士,早些年在上海、南京、西安等地文物店搜得數(shù)量可觀的扇面,其時扇面要價不高,每有挑選可得十來面紙扇稱心而歸。他到江南古鎮(zhèn)訪得一位須髯花白的教書匠,老先生藏有一批名人扇面,祖上行醫(yī)積有口碑,自己晚年孤身一人。多次上門,漸熟而生誼,獲得老先生轉(zhuǎn)讓多幅扇面,包括黃賓虹、任伯年、任薰等名家之作。有一幀團扇,為張大千所繪,正面山水景,重彩,兼有一層黃金粉,背面寫了字,題了大千款;傅抱石的一面扇,山水遠淡近濃,人物氣定神閑,筆墨深邃飽滿,鈐有一枚朱文、一枚白文方??;海派名家陸抑非所作工筆花卉扇面精致入微,又有典雅方正之氣;清代吳淑娟花鳥扇面施有金彩,畫中兩位侍女手提燈籠,身邊柳枝翻飛?!安皇翘抑κ橇?,侍兒挽著過橋遲。越羅群衩芙蓉小,偷眼風前在少時”,這樣的題詩透著清新與風趣;“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智锕?jié)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幽微情思藏于扇中;“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深庭寂寞揮之不去;“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志士情懷穿透時空。展開扇面讀些題款閑章,涼熱人生如畫。

信札帖

信札是小品,小而有意味,寥寥數(shù)語而有爛漫風姿。史上名札書帖諸如陸機《平復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張旭《肚痛帖》、蘇軾《覆盆子帖》、米芾《彥和帖》,件件短小而精雅可讀。多少風雨往事,不及信札一通所述。信札里有家國興亡,有友朋敘誼,有病痛纏身,有鮮香味美。見信札如見人,見信札如見時風民俗。蘇子在《新歲展慶帖》中提及友人陳季常所收研茶器皿,打算依樣仿制,“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也。乞暫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此通手札被岳飛之孫岳珂評為“如繁星麗天,映照千古”。“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蔡襄致友人《暑熱帖》,解釋天熱避暑,并請教犀角棋子真?zhèn)危瓣粝髯右桓?,可直(值)幾何?欲托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彪S信附上“精茶數(shù)片”。

風雅信札行情看漲,蘇軾《功甫帖》拍出天價,近現(xiàn)代名人信札同樣受青睞。某年秋季,時有小雨,中年漢子馱來兩袋物品請人鑒賞,打開袋子可見多是近現(xiàn)代名家手稿與信札。待忙好雜七雜八記錄,找尋中年人時,他已消失于里三層外三層的人群中。十多年前,報界前輩為《萬金家書》專欄撰稿,多寫及徽州名人汪采白與友人往來信札。老先生為徽州歙縣人,早年于鄉(xiāng)間工作,遭遇破“四舊”,眼見一批批舊物被毀,痛心疾首之際撿拾不大惹人注意的信札紙片?;罩萦小拔奈镏!敝u,又有徽商行遍天下,各種信札極多,老先生自此集藏多年。

得藏一頁信札,為之雀躍。如得海量信札,不知歡喜幾何。抑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復歸于平淡。友人藏有一批近現(xiàn)代風云人物信札,薄薄幾頁紙上,李鴻章以中鋒行筆,規(guī)規(guī)矩矩如其人,林琴南筆下也是一派內(nèi)斂,寫得謹慎而小心,盛宣懷筆筆所寫不失清秀之色,錢鍾書信札字字蘊藏書卷氣。下筆信札之人,大多信手拈來,信手所寫出,三言兩語中可見世間百態(tài)萬象。

信札的流傳經(jīng)歷吸引人探究,其文獻價值尤其是充溢其間的書法意趣與靈性之美,更是為喜好者所研讀。熱心人士編寫信札鑒藏書籍,品讀文化風流往事,如方繼孝《舊墨記》系列、許宏泉《近三百年學人翰墨》系列。由信札之事,延及收藏之風,當屬珍視與撿拾遺落于歷史長河中的貝殼。漢唐如此,宋明如是。清代袁枚見聞好古之風,屢有記錄在冊。近人袁克文、張伯駒等精研古玩、書畫,王國維、羅振玉、魯迅、鄭振鐸或精金石或藏古籍,均有鑒有賞。畫家唐云、黃胄好藏而不疲,賈平凹亦文亦畫,喜納古陶罐。川中詩人鐘鳴與京城馬未都經(jīng)年累月好古,后聚力于民間博物館事業(yè)。文化人依賴學識修養(yǎng),于藏品或有獨到見解,或是從中獲得靈感與妙趣,借以觸類旁通。

美玉帖

得過幾塊玉,也轉(zhuǎn)贈過幾塊玉。幾十年中,時晤玉石收藏、雕刻、考古與鑒賞之士。盤玉玩家說,人養(yǎng)玉,玉養(yǎng)人。這般說法偏向于人與物親近長久可能出現(xiàn)物理反應,也可解讀成人的自我心理暗示。見過一位北方漢子,精瘦身上綴了十多塊奇形怪狀玉石、玉器,陰冷之氣森森。這多半是走了偏門,不識真玉美玉,跌入泥淖愈陷愈深。

某日見到一方和田青玉,形制似爵,上手后摩挲不停,友人見狀微笑,隨即玉成好事,不久得到文化耆宿鍾叔河先生題贈的一幀詩箋,老先生題寫了王冕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玉雕名家楊其鵬先生以精微刀法將題詩鐫刻于玉上,又得益青年玉雕師于原雕基礎(chǔ)上奏刀掏膛。合力之下,一尊玉器愈發(fā)光彩可愛。

作家李敬澤先生受邀講演《詠而歸》正是雪落淝水之日,晚間與友拜訪,談及古玉鑒藏,獲贈墨色濃郁條幅一幀,所書為三個大字“玉精神”。玉精神包含于中國精神之中,尚玉文化為中華文化一脈源流,水流潺潺不絕,衍及之地甚廣。五湖四海,各門各派手藝唯有精神正大光明。玉精神見于廟堂,也見于危難關(guān)頭,蕓蕓眾生從未缺乏。

傳說中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這一虛構(gòu)暗示著文字草創(chuàng)的劃時代意義與艱辛之狀。玉被剖出瞬間,會否風雨雷電交加,未有神話相傳與文字記錄。文明源頭諸多神奇與未知,恰如黎明前曙光與暗影共存。細繩穿玉,一片兩片三片,風吹玉片,玉振之聲如樂。見美玉,生出歡喜,屬見美而悅目而心花怒放。賞古玉,有如逆流而上追尋祖先,體悟先賢智慧與文化。在孔子定義里,“君子比德于玉”,玉被人格化,亦是以玉擬人,比喻君子美人,有溫潤之風、潔白之質(zhì)。珠玉在側(cè),如遇文質(zhì)彬彬之人。文質(zhì)彬彬風貌中,不乏寧為玉碎者,鐵骨錚錚可敬。

漢代許慎說,玉,石之美者。玉隱于石中,在長而又長的時間段里,即使有所謂天工開物,玉石仍并存一體。隨著琢磨加深,審美意識萌芽,玉漸露真容佳質(zhì),其天然光澤、色彩與溫潤特質(zhì)被發(fā)現(xiàn),或誤為天賜神物。當烈焰騰起,巫者手舞足蹈。以玉事神,以玉獻上蒼之風流動,從此地到彼地,從一個聚落到另一個聚落隨波逐浪。由巫師主導的神權(quán)時代,轉(zhuǎn)入由“帝王”統(tǒng)領(lǐng)的王權(quán)時代,玉仍被視為溝通天地、暗合鬼神的靈物?!吨芏Y》有記:“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鄙瞎牌鏁赌绿熳觽鳌分校浭鲋苣峦躐{八駿西行至昆侖山,即有尋玉之舉。

新石器時代晚期,玉流布之廣、雕琢之美令后人難解。其時,玉器的使用地區(qū),北起遼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瀕東南沿海廣大地區(qū),呈半月形分布,具有代表性的如東北、華北地區(qū)的紅山文化玉器,西北地區(qū)的齊家文化玉器,華東地區(qū)的含山凌家灘玉器與良渚文化玉器,以及受凌家灘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影響、具有自身特色的黃河流域地區(qū)的龍山文化玉器。近看凌家灘出土玉器,形神獨具的玉龍令人心跳加速,玉豬造型兼具寫實與寫意,形似喇叭的玉墜精巧到不可思議,通身雞骨白的玉鉞沁色純熟……中國玉文化綿延長達八千年,甚至有推斷,在石器時代與青銅器時代之間,存在著流光溢彩的“玉器時代”。大地厚土中,泱泱之水里,蘊藏著難以計數(shù)的古遺址。史前文明亙古邈遠,其追溯驗證,憑借的正是各式古器舊物與雪泥鴻爪?!坝砗现T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這是《左傳》里的一則短短記述。在四千多年前,成千上萬的氏族部落首領(lǐng)帶著當時最珍貴的禮品——玉禮器和絲綢布帛參加盛會,慶賀大禹治水成功。蚌埠涂山腳下的禹墟考古發(fā)掘,使謎一般歷史得以發(fā)出回響。商周玉神秘高古,漢玉雄渾豪放,唐玉富麗華美,宋玉素淡清雅,明清玉精雕細琢。惜乎《韓非子·和氏》所載和氏璧,不知所蹤;由藍田玉鐫刻而成的秦始皇傳國玉璽,僅記于史料而下落不明。借由出土或傳世古玉考工斷代,也可燭照幽微。

被視為天神相通的玉璧,平安吉祥的玉如意,光潔透明的玉光杯,斷然示決的玉玦,暗青流麗的玉蟬……各色玉器中,有寄寓先民原始圖騰的,有象征至高權(quán)力與赫赫財富的,有刻錄文人墨客風趣雅好的。當玉漸次走下神壇,由禮器神物衍變?yōu)閷嵱醚b飾乃至陪葬品,玉的道德與宗教色彩漸漸淡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尚玉、賞玉、佩玉、藏玉流風至今蔚然。

一葉帖

秋日到江南,散散淡淡行走。秋浦河的水倒映著云天,近旁田疇如畫,枯樹寒枝生風似吹哨。古城中,老街整修一新,穿過街巷,連訪數(shù)戶好古之家。待到晚飯后,與友人敘談不休。深夜中,秋雨忽地敲窗,瀟瀟秋意染遍老瓦舊構(gòu)。

江南古韻有時不在雨中,也不在瑟瑟秋風里,指掌可握的一盞青花盤,通身晶瑩如玉,盤中刻著歪歪扭扭的字句:梧桐一葉落,天下皆盡秋。書寫稚拙,那一行秋意卻似棒喝。字跡旁,繪了一片寬葉,見葉如窺古人思緒,《淮南子·說山訓》中言:“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碧拼娙藢懙溃骸吧缴唤鈹?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字字句句中含了秋意,也蘊了幾分禪機。

“一葉知秋”青花盤,有清一代居多。今朝有遇小小瓷盤,如會前人舊影,秋意絲絲縷縷滲出方寸之間。粗心害人,翻轉(zhuǎn)擦拭間,青花盤跌落地面,碎裂之聲驚心,如聞巨石滾落。

責任編輯:胡汀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