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曼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北京 100192)
永磁同步電機(以下簡稱PMSM)無位置傳感器控制是基于轉子位置的自檢測技術,利用繞組參數(shù)方程中含有與電機轉子位置有關的量,通過直接計算、參數(shù)辨識、間接測量等方法[1-3],提取出轉子的位置和轉速。與有位置傳感器控制相比,無位置傳感器控制具有精度高、控制成本低、體積小、抗干擾能力強等優(yōu)點[4]。電機的低速起動問題一直是研究的熱點,當電機運行于低速段時,由于轉速低,電機激勵出的與電機位置相關的的信號量小,在采樣過程中難以精確獲取,使得控制可靠性降低,同時增加采樣負擔。目前,PMSM低速運行常采用高頻注入法等,高頻注入法由于注入了高頻信號,增大了信噪比,給電機運行帶來了高頻噪聲;磁鏈觀測法計算量大,計算周期長,且相電壓和電流中含有較大的干擾信號,很少采用;基波模型法依賴于基波激勵的電機數(shù)學模型,易受電機參數(shù)影響,對電機參數(shù)的魯棒性能要求高。
綜上,本文利用PMSM定子電流的導數(shù)在零電壓矢量區(qū)間攜帶電機轉子位置信息的特性,設計了一種非注入法的電機轉子位置估算方案,獲取電機轉子位置信息。
基于電流導數(shù)在零矢量區(qū)間的轉子位置估計原理是在零電壓矢量區(qū)間[5-8],通過檢測d、q軸電流導數(shù),構建合適的轉子位置檢測模塊,提取出轉子位置信息,利用電流轉速雙閉環(huán)將位置誤差收斂至零,估計電機的實際轉子位置。
PMSM在同步旋轉坐標系下的電壓方程可以表示:
(1)
式中:ud,uq分別為d、q軸電壓;R為定子電阻;p為微分算子;Ld,Lq分別為d、q軸電感;id,iq分別為d、q軸電流;ωr為轉速;ψf為磁通。
在零電壓矢量區(qū)間內,電機端電壓為零,ud=uq=0,由式(1)可以寫成:
(2)
假設一個估計d,q軸系,記為d-qest,估計軸系電角度為θest,估計軸系與實際軸系之間的轉子角度誤差為θerr,θerr=θest-θe,式(2)可以寫成:
(3)
式中:等式左邊為估計的d軸電流導數(shù);θest為估計軸系電角度;θerr為估計軸系與實際軸系之間的轉子角度誤差;idest,iqest分別為估計的d,q軸電流。
式(3)表明估計的d軸電流導數(shù)表達式是電機轉子位置的函數(shù),這是此算法的理論基礎。
由式(3),當轉子位置誤差趨近于零時,以下條件滿足:
cosθerr→1,sin(2θerr)→2θerr
(4)
由此,可將式(3)簡化:
(5)
當轉子位置誤差等于零時,式(5)簡化:
(6)
從式(6)可以得出,當角度誤差θerr=0時,估計的d軸電流導數(shù)僅與定子電阻、d軸電感和估計的d軸電流有關,且需要保持d軸電流為一不為零的常數(shù)。對于給定的d軸電流,當電機估計轉子位置穩(wěn)定跟蹤上實際轉子位置時,式(6)等式右邊為一常數(shù)??梢岳檬?6)來構造轉子位置檢測模塊,將轉子位置誤差收斂至零,獲取電機的轉子實際位置,檢測模塊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轉子位置估計模塊結構框圖
根據(jù)上文中的電機參數(shù)推導結果,在式(6)的基礎上,構造檢測模塊,獲取電機的角度位置,基于電流導數(shù)法在零電壓矢量區(qū)間的轉子位置估計控制系統(tǒng)結構框圖,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電流導數(shù)法在零矢量區(qū)間的轉子位置估計控制系統(tǒng)結構框圖
圖2檢測模塊的功能是采樣的電壓矢量是在零矢量區(qū)間內對三相電流進行采樣,采樣結果變換到d、q軸系下,再將d軸電流導數(shù)經(jīng)PI調節(jié),將電機的電角度與估計電角度之差收斂至零,獲取電機的實際電角度。
給定轉速為100 r/min,給定d軸電流為-5 A,仿真用PMSM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仿真用PMSM參數(shù)
為驗證此算法在低速起動的性能,給定負載為10 N·m時,給定轉速為100 r/min,得到的部分仿真結果如圖3~圖6所示。
圖3 實際轉速nreal、估計轉速nect、轉速誤差Δn
圖4 轉子實際位置θreal、估計位置θect
圖5 轉子位置誤差Δθ
圖6 估計的d、q軸電流
以上仿真結果,約在t=0.1 s時達到給定轉速,動態(tài)過程中轉速無超調、無振蕩,具有良好的動態(tài)響應速度;隨著電機轉速的上升,約在t=0.05 s轉子位置誤差收斂至趨近于零的某一值,穩(wěn)態(tài)時轉子位置誤差約為0.4°,具有良好的穩(wěn)態(tài)跟蹤性能。
本文研究并推導了電流導數(shù)法轉子位置估計原理,在MATLAB/Simulink仿真軟件環(huán)境下對此算法進行了仿真驗證,驗證結果顯示,利用d軸電流導數(shù)估計轉子位置在穩(wěn)態(tài)精度、動態(tài)響應等方面都顯示出了良好的控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