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英 巫小芳
設計意圖
《月亮》(附后)是一首優(yōu)美動聽、充滿童趣的詩歌。它以兒童的眼睛來描繪月夜,以兒童的心靈去體味月亮和大家的快樂,充滿了美麗的想象。其簡潔明了、形象生動的語言及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月亮與小鳥、青蛙、寶寶之間的關系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不但增添了韻律美,且將彼此間的親密關系描繪得有聲有色,極具畫面感。整首詩歌洋溢著快樂開朗的情感,同時這首詩歌中還蘊含了科學現(xiàn)象“倒影”,是一篇有較高文學欣賞價值的作品。
活動目標
1.欣賞詩歌,感受詩歌中呈現(xiàn)的意境及其所表達的情感。
2.理解詩歌中月亮和樹梢、池塘的關系,借助動作理解動詞“掛、漂、盛”。
3.運用卡片替換角色的方法仿編詩歌,并大膽地說出自己仿編的詩句。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準備:詩歌圖文圖片,月亮圖片,背景音樂,幫助仿編的操作單(每位幼兒一張),各種角色圖片。
經(jīng)驗準備:幼兒有觀看月亮的經(jīng)歷。
活動過程
1.出示月亮圖片,談話導入。
師:這是什么?你在什么地方看過月亮?月亮看起來怎么樣?
(評析:用出示圖片的方式引出月亮,既能吸引幼兒又簡潔明了。在聊月亮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回憶已有經(jīng)驗感受了月亮的美)
2.教師富有感情配樂詩朗誦,幼兒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師:閉上眼睛聽一聽,聽完后告訴老師你有什么感覺,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
(評析:配樂朗誦是文學、音樂、有聲語言三位一體的藝術傳播形式,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歌的音韻美及意境美。閉上眼睛傾聽能夠讓孩子們靜下來,腦中更有畫面感)
3.再次傾聽詩朗誦,理解詩歌內(nèi)容。
(1)朗誦詩歌配上適當?shù)膭幼?,幫助幼兒理解動詞“掛、漂、盛”。
(評析:教師在活動中通過肢體動作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動詞“掛、漂、盛”,讓幼兒多種感官去感知、理解,增加了詩歌朗誦的趣味性,讓聽誦不顯單調(diào))
(2)理解詩歌中月亮和樹梢、池塘、臉盆的關系。
師:詩歌中有誰?它們在哪里看到的月亮?它們看到的月亮是怎樣的?(出示圖加文詩句)為什么說樹梢上掛一個月亮?池塘里漂一個月亮?臉盆里盛一個月亮?
4.學習朗誦詩歌。
(1)師幼互動詩歌接龍。師:每一棵樹梢。幼:掛一個月亮……進行兩遍,師幼交換順序。
(2)撤掉部分圖片,集體朗誦詩歌。
(3)配合動作記憶朗誦詩歌。
(4)配樂朗誦詩歌,再次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評析:教師采取“接龍游戲—撤圖記憶—動作表現(xiàn)—配樂朗誦”螺旋遞進的方式,讓幼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學習,也讓詩歌教學不顯枯燥)
5.嘗試仿編詩歌。
(1)替換動物仿編。師:每一棵樹梢,掛一個月亮,除了小鳥、青蛙、寶寶看到樹梢掛的、池塘漂的、臉盆盛的月亮,會說“月亮和我好”,還有誰也能看到月亮,會說“月亮和我好”?(引導幼兒說出樹林里的動物等)
(2)利用卡片操作進行仿編。①幼兒取操作單,選擇能夠替換詩歌中角色的圖片貼到卡片上。②鼓勵幼兒大膽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③請個別幼兒上臺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
(評析:運用操作單仿編給予幼兒有效的支撐,讓每個孩子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替換仿編,并且能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
活動延伸
班級區(qū)角游戲繼續(xù)仿編詩歌。
活動反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學習的主要特點是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遵循這一特點,本次活動運用多種有趣的朗誦方式,幫助幼兒有興趣朗誦詩歌并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多種朗誦方式層層遞進又不顯枯燥,提升了幼兒的主動性。操作單及各種圖片直觀且操作性強,讓每個孩子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替換仿編,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并給予了幼兒一定的仿編支持,滿足每個幼兒創(chuàng)造想象的需要。
由于認知能力發(fā)展的局限性,學前階段的兒童在對不同體裁文學作品獨特結構特征的理解上存在困難,需要成人的引導和幫助。本次活動中,具體采用了聽賞的方式(如有感情地配樂朗誦)、外在的媒介物(如詩歌圖譜)及問題線索的鷹架等幫助幼兒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理解詩歌內(nèi)容及結構特征。對于詩歌里“掛、漂、盛”動詞的理解,借助形象的肢體動作能夠幫助孩子們初步感知,但幼兒還難以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準確描述,應遵循孩子們的年齡特點,不可強求幼兒理解、掌握。
附詩歌《月亮》:
每一棵樹梢,/掛一個月亮。/小鳥說:月亮和我好。/每一灣池塘,/漂一個月亮。/青蛙說:月亮和我好。/每一個臉盆,/盛一個月亮。/寶寶說:月亮和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