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有能、妙、神、逸四品之說,最上等便是逸品。中國繪畫史上被列為逸品的畫作不少,但倪瓚作為一名繪畫大師,他的作品中有著比逸品更進一步的“高逸”境界?!案咭荨本辰绲漠a生有時代背景的影響,但更為重要的是倪瓚的個人氣質在其中發(fā)揮著作用,“高逸”表現在倪瓚身上就是那種高潔不落俗的氣質與畫作融合后產生的超凡境界。本文從倪瓚“高逸”境界的角度出發(fā),一窺倪瓚這位中國繪畫史上的大師。
關鍵詞:倪瓚;高逸;山水畫
一、高逸境界的成因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十三世紀初期,蒙古族開始在馬背上征服天下。1271年,忽必烈一統(tǒng)中國,定國號為元。元朝在中華文化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作為中國歷史上首個完全由少數民族統(tǒng)治的朝代,元朝的民族關系相當復雜,以游牧文化為背景的統(tǒng)治階級與以農耕文化為背景的被統(tǒng)治階級的矛盾貫穿了整個元朝,造成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退避心態(tài)。
(一)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
元朝的大一統(tǒng),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游牧民族對漢族的完全統(tǒng)治,從文化角度來看,是游牧文化對農耕文化的一次不徹底的征服。以游牧文化為背景的蒙古族的特點是崇尚武力、個性張揚、放浪不羈。以農耕文化為背景的漢人,自古以來就有一套完整的倫理規(guī)范,在儒、釋、道三家文化的浸染之下,形成了重禮儀文明、講究規(guī)則、不喜張揚的性格。
在兩種文化的沖突下,為了維系統(tǒng)治,蒙古族便通過一些措施來限制漢人,其中最知名的是“四等人制”。“四等人制”一詞最早是民國學者屠寄在《蒙兀兒史記》中提出的,是一種民族歧視政策。蒙古人作為統(tǒng)治階級位列第一,地位最高,余下是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這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區(qū)別,尤其表現在任職、科舉、刑律等方面。如在官吏任用方面,統(tǒng)治階級啟用部分漢族地主擔任官員﹐但又要防止數量﹑文化水平和統(tǒng)治經驗都超過蒙古族的漢人官吏占據高位。因此,實際的情況是,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實權多數掌握在蒙古人﹑色目人手中。
(二)仕途無望,文人的整體退避
元朝根據人們所從事的職業(yè),將人分為十類?!叭擞惺龋还俣?,先之者,貴之也;貴之者謂有益于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賤之也;賤之者,謂無益于國也?!保ā动B山集·送方伯載歸三山序》)文中所說的“九儒十丐”,實際上反映出當時的士人地位低下,竟只比乞丐高一個等級。
元朝雖然許多制度延續(xù)了宋朝,但遲遲沒有恢復科舉制度。元朝從整體來看奉行的是重武輕文的政策,元初科舉政策被取消,以讀書博功名的儒生失去了入仕機會,一朝金榜題名的夢想也化為泡影。古往今來,讀書人奉行的是“學而優(yōu)則仕”,科舉政策的取消對儒生來說不啻當頭一棒。元中后期雖然重啟科舉政策,但形同虛設,實際錄取名額極少,許多士人就此產生了隱退的想法。到了元后期,元政府陷入危險的局面,一方面,不斷升級的農民起義活動使元政府加大鎮(zhèn)壓漢民的力度,另一方面,混亂的局勢和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使文人士大夫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他們的思想也變得愈加復雜。
二、人物生平及其情思
(一)倪瓚的生平
明代評論家提出了“元四家”的說法?!霸募摇敝?,個人藝術面貌最突出的就是倪瓚。倪瓚初名倪珽,字泰宇,別字元鎮(zhèn),號幻霞子等,1301年于江蘇無錫望族之家出生。少年時期的倪瓚家境優(yōu)裕,生活平靜舒適,他的《述懷》(《清閟閣集》卷一)概括敘述了這一時期的生活狀況:“勵志務為學,守義思居貞。閉戶讀書史,出門求友生。放筆作詞賦,覽時多論評。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蹦莻€時候,讀書、交友、作詩、評論就是他的主要活動。他自幼喪父,由兄長倪昭奎撫養(yǎng)長大。之后倪昭奎出家入道教,成為江南茅山道派中的顯赫人物,家產便交給倪瓚打理。倪瓚天賦異稟,年輕時便與道教高士來往,深得張雨等人的欣賞。
倪瓚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俗”,他追求的就是與俗相對的“清”。從某種角度來看,倪瓚“俗”“清”觀念的形成受文人精神的影響極大。倪瓚此生都在不遺余力地避“俗”。1351年,江南多地的蝗災、水患和元政府苛捐雜稅,使得全國各地農民揭竿而起。于是,倪瓚在1352年將妻子安置在親友陸玄素家,獨自過起了流浪生活。史書上稱他財散離家,實際上更為準確的說法應當是他負擔不起各類苛捐雜稅,只得離家暫避。
居無定所的倪瓚此時生活發(fā)生巨變,便乘舟在太湖附近游弋。有時于好友家借住,有時寓于古廟,更多時候是以舟為家。他的生活環(huán)境雖清貧困苦,但精神上怡然自得,一直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倪瓚常與一些道士、僧友一起切磋畫藝詩詞,探討佛理道學。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瓚進京任職,遭倪瓚拒絕。面對元末農民起義的威脅,他放棄龐大家業(yè),選擇泊居太湖之上。從此類事件中能看出,倪瓚對“俗”極端不喜。這種生活方式使倪瓚過上了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卻也使他在元末明初的動亂中得以保全自身,保證了他在藝術上的極大成功,后人也因此特別欣賞他的遠見和他看待身外物時不落俗的態(tài)度。
(二)“迂”中見逸
許多名人藝術家都有自身的怪癖。如齊白石小氣,米柜子整天鎖著,鑰匙隨身攜帶;傅抱石善飲,沒有好酒就沒有好畫;克林姆特喜歡用金子作畫;安迪·沃霍爾愛搜集罐頭等。
如果說上述畫家的一些怪癖一部分是為了藝術創(chuàng)作而主動尋求或者刻意為之,倪瓚的怪癖就是那種自然生發(fā)、帶著天然質樸本性,不自覺地有利于藝術創(chuàng)作。倪瓚秉性古怪,有“懶瓚”“倪迂”之稱,實際上這種“迂”是一種對凡塵俗世的不妥協,這種“迂”是一種逸,逸出人世間,高逸出有限的人間宇宙。
清初文學家張岱在其《夜航船》中記載了一則有關倪瓚的清閟閣故事:倪云林所居,有清閟閣、云林堂。其清閟閣尤勝,前植碧梧,四周列以奇石,蓄古法書名畫其中,客非佳流不得入。嘗有夷人入貢,道經無錫,聞云林名,欲見之,以沉香百斤為贄,云林令人紿云:“適往惠山飲泉。”翌日再至,又辭以出探梅花。夷人不得一見,徘徊其家。倪密令開云林堂使登焉,東設古玉器,西設古鼎彝尊罍,夷人方驚顧,問其家人曰:“聞有清閟閣,可一觀否?”家人曰:“此閣非人所易入,且吾主已出,不可得也?!币娜送w再拜而去。
這則故事中的倪瓚無愧于“倪迂”之稱,也的確能看出他的“逸”。
三、高逸于畫作中的體現
倪瓚的出現,使文人畫最重視的藝術家的人品有了新的典范和標準。將畫品與人品聯系在一起,是元朝繪畫成為宋畫之后又一高峰的思想基礎。早在蘇軾的那個時代,就有少部分畫家覺察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但這少部分畫家未在技法上達到成熟。元朝藝術家的百年努力,使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倪瓚的繪畫作為文人畫的代表,表現出一種“高逸”的思想。“高逸”表現在倪瓚身上,就是那種高潔傲岸、不落俗的氣質與其位列逸品的畫作融合后產生的超凡境界。
倪瓚的山水畫在他五十歲左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六君子圖》(圖一)可以說是他高逸境界的代表作(此圖紙本設色,作于1345年,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畫是倪瓚應好友盧山甫之邀,于燈下揮筆而成。畫面構圖是倪瓚作品中常出現的“一河兩岸”,近景、中景、遠景三段式構圖,這種山水畫的經典圖式風格始于倪瓚。畫面構圖分三部分,近景是臨江坡岸,上有六株瘦竹;中景是一灣止水,風平浪靜,不見帆影;遠景是一帶遠山,用干筆皴擦而成。這幅畫明顯帶有“闊遠”的特點(宋代韓拙在《山水純元集》中提出了“三遠法”:闊遠、幽遠、迷遠,用以表述山水空間三種不同的視覺現象)。此畫題記寫道:“大癡老師見之,必大笑也(黃公望號大癡道人)。”黃公望之所以大笑,正是因為他領會到了倪瓚此畫的奧妙,也讀懂了倪瓚此人。竹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點,古人將竹子列為“四君子”之一,正是因為竹子的特點與人極其相似。中景的一灣止水也如倪瓚心境一般,不受凡塵俗事干擾,心如止水,思如高竹,逸出人世間,忘卻凡塵事。佛家有“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故事,大癡的笑與倪瓚的關系也大抵如此。
倪瓚另有一幅作品名為《漁莊秋霽圖》(圖二),畫中有一句倪瓚本人的題詩:江城風雨歇,筆研晚生涼。另有一句: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仔細看畫,詩中所提的秋山翠綠和湖水波蕩是完全不見的,畫面只有蕭瑟之感。同樣的“一河兩岸”、三段式構圖,畫面前景是五株疏竹,中景是平淡的湖面,遠景是一帶遠山。總體來看,畫面無生氣,竹中無飛鳥,水中無游船,山上不見綠痕,筆法幽微,畫面簡潔,且不難發(fā)現畫中山石多為干筆皴擦而成。繁華落盡的畫面蕩去了喧囂,不是秋天的漁莊景致而是倪瓚本人的心境。它以疏放的構圖和筆致形成山石荒寒、林木蕭瑟的格調。董其昌在畫上題跋有言:“倪迂蚤年書勝于畫,晚年書法頹然自放,不類歐柳,而畫學特深詣,一變董巨,自立門庭,真所謂逸品,在神妙之上者。此《漁莊秋霽圖》,尤其晚年合作者也?!睆亩洳墓P記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倪瓚的畫的確達到了逸品的程度,這幅畫是倪瓚晚年的作品,他晚年的畫風雖然仍保持著“高逸”的特點,卻附上了一點寂寞。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倪瓚所處時代背景進行分析,指出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沖突導致文人的整體性退避,這是其“高逸”境界的外部成因,倪瓚的個人生平及情思是其內部成因。最后從他的畫作出發(fā),一窺倪瓚特有的“高逸”境界,粗略了解了倪瓚這位中國繪畫藝術史上的大師。
作者簡介
張浩男,1996年生,男,浙江麗水人,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史論。
參考文獻
[1]朱良志.論倪瓚繪畫的“絕對空間”[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4(03):61-75,161.
[2]張毅.“逸品”的精神與詩情畫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3(06):114-122.
[3]郭萬紅.倪瓚山水畫隱逸思想探微[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14.
[4]李德仁.倪瓚逸氣說及其淵源與美學義蘊[J].國畫家,1994(03):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