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
小學數學學科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著力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探究知識的能力。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要改變學生死記硬背、模仿刷題的低級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在理解、運用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分析與綜合、評價與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力、實踐力、創(chuàng)新力。教師要專注于解讀教材,設計高階思維情境;研究學情,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引導探究,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一、研讀教材,設計高階思維情境
若把課標比作圓心,那么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徑,無論圓畫得有多大,都離不開圓心這個核心。要圍繞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精心解讀教材。
1.分析教學內容,確立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方向
教師要系統(tǒng)研讀所教內容在不同年級段中的目標要求,準確剖析教學內容的本質,用心體會教學內容所蘊含的高階思維的數學思想方法,把握教材呈現出的順序,巧用整合,以單元主題為依托,相繼實施單元或板塊整體教學。教師有時也需要對同一內容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對照比較,取各版本精華,做出更合理、更科學的情境設計。
2.設計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高階思維訓練
高階思維要求數學教學要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更深處,讓學生的思路更開闊。如針對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單元教學時,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出發(fā)點,基于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的認識,設計具有高階思維連續(xù)性的兩節(jié)課。第一課設計《直柱體的側面積》,將“棱柱的側面積”教學融入到教材編排的“圓柱的側面積”中;第二課設計《直柱體的體積》,將“棱柱的體積”融入到教材編排的“圓柱的體積”中。通過這樣的連續(xù)性教學設計,深化學生對直柱體的側面積和體積的認知。借助多媒體教學演示,讓學生感受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數學觀念,引導學生分析與綜合。
二、分析學情,優(yōu)化高階思維教學
新時代的小學數學課堂大多能夠體現以學生為本,但很少關注個體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少部分探究能力強的學生成為課堂高階思維的主人,不少學生則成了“陪讀生”,被邊緣化,這部分學生的數學高階思維得不到訓練。
1.了解學習情況,尊重學生思維能力差異。
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及學生數學學習的需求,對學生分析與綜合能力的差異進行細致分析,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實施分層教學,合理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廣闊的高階思維訓練空間,使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情況相匹配,加強動手實踐操作,用探究活動驅動高階思維,師生齊探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和諧互動中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一節(jié)課要讓每個學生的高階思維都能得到訓練,基礎弱的學生要保底,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形成數學學習技能;基礎好的學生嘗試研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以期達到數學思維進階。
2.分析個體差異,盡力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
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強有弱,要差別化訓練。如學生學習“認識角”時,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幾個角?可以選擇思維能力弱的學生解答;如果用剪刀剪去一個角會變成幾個角呢?可以選擇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解答。如果用剪刀剪去兩個角甚至三個角,由此引發(fā)學生猜想,驗證,使不同思維能力的學生獲得積極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機會。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在讓學生利用手中學習材料(一張圓形紙片、一分米長的線段、一群小羊圖片)創(chuàng)造出許多不同的分數之后,設問:“為什么同樣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來的分數的分母不同?為什么同樣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來的分數的分子不同?”讓不同思維能力的學生都有分析與綜合的機會。
三、問題意識,提升高階思維品質
不少教師很不確定學生對課堂知識是否掌握了,每到下課時總是問學生:“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可是學生卻是安安靜靜。于是老師帶著忐忑的心情下課了,也不知道學生掌握得怎么樣。
1.問題是高階思維的引擎
學生數學知識探究過程中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學生探究過程中產生問題才是思維的深入,如何才能夠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呢。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要把握合適時機,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情境,提供有結構的素材,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促使學生產生疑問,進而推出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低年級引導學生模仿性提問,中、高年級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比如教學“年、月、日”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一般會有以下問題:一年為什么有365天?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要分閏年、平年?怎么還有閏月……,老師課前可以利用微課,收集天文資料,讓學生對天文知識和歷法的由來有個初步的了解,感受數學的科學性。教師做到預設充分、心中有數,學生就會深入思考、產生問題。
研讀教材、分析學情,才能夠設計高階思維的問題情境,探究問題情境才會產生新的問題,讓學生思維產生碰撞,分享觀點,學生思維才能夠拔節(jié)生長,深度學習才會真正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