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卓有成效?時間管理,聚焦貢獻,發(fā)揮長處,要事優(yōu)先,有效決策。
——管理學大師 彼得·德魯克
我認為做企業(yè)要有這些素質,特別在中國市場上,那就是詩人的想象力、科學家的敏銳、哲學家的頭腦、戰(zhàn)略家的本領。
——娃哈哈集團創(chuàng)始人 宗慶后
領導者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制造和管理企業(yè)文化,領導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響文化的能力。
——心理學家 埃德加·沙因
一家公司可以通過重組摒除官僚制度與規(guī)模的裁減來提高生產力;然而,若沒有文化上的改變,就無法維持高生產力的增長。
——GE前首席執(zhí)行官 杰克·韋爾奇
管理是對科學的應用,管理更是藝術,其基礎是洞見、遠見、直覺。更重要的是,管理是手藝,意味著實踐經驗,即從干中學的重要性。
——管理學家 亨利·明茨伯格
我堅決反對風口。做企業(yè)不是找風口,做企業(yè)是為了給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為客戶創(chuàng)造了價值,企業(yè)才能賺到錢。所以做企業(yè)要回歸商業(yè)本質,回歸常識。
——經濟學家 許小年
邢雷(華夏基石高級合伙人):沉默,是摧毀組織效率的隱藏殺手
實踐中常常觀察到這樣的現(xiàn)象:管理層努力宣傳民主的組織文化,刻意塑造從諫如流的開放性姿態(tài),建立了專門負責收集員工意見的部門,設置了意見箱,可員工還是三緘其口。因為在員工和企業(yè)這場“說”與“不說”的博弈中,企業(yè)是穩(wěn)贏的莊家,而員工卻承擔著開口的風險。打破沉默需要的是挑戰(zhàn)領導的勇氣,是打破“和諧”的決絕。所以,大多數(shù)員工把沉默當作行走職場的護身符。
員工建言是一種角色外行為,組織不能強制要求,只能迂回引導和鼓勵。員工是否對組織有主人翁感受,是否把組織的事當自己的事,是打破沉默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有三種做法能使員工產生心理所有權:
●增強員工對組織要素的“控制感”
人只會對那些歸自己控制的事物產生所有感。組織可為員工提供實現(xiàn)“控制”的要素。例如,給予員工足夠的機會和自主權去控制“工作要素”,通過給員工授權賦能,如進行權力委派、明確責任、使員工在自己工作范圍內能自主決策、把工作目標愿景和資源等盡量分解、提升員工基本技能等。
●增進員工與組織的“親密度”
個體與目標物的關系越親密,越容易產生對目標物的所有感。例如,受雇的園丁在花園里工作一段時間以后,可能從情感上產生對花園的所有感??梢酝ㄟ^增加員工在組織中的時間、卷入度和聯(lián)系強度,增加員工的心理所有權。例如:給員工提供各種機會了解工作、團隊、參與的項目等;給予員工機會充分了解組織使命、組織目標、組織績效等;增加個體與組織互動的頻率;延長員工與組織的聯(lián)系,如任職時間較長。
●增加員工對組織的“付出感”
??颂K佩里的小說《小王子》里寫道:“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費的時間,使得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眰€體對目標物的投入越多,越容易產生對目標物的情感,從而認為目標物是屬于自我的一部分。因此,在組織情境下,員工在工作崗位上對某一目標物投入精力越多,越容易對該目標物產生所有感。投入形式包括時間、金錢、精力、體力等。
施煒(企業(yè)戰(zhàn)略咨詢師):優(yōu)秀企業(yè)家應注重特質的培養(yǎng)
何為好的企業(yè)家?好的企業(yè)家少開會,多走動;少審批,多賦能;少訓斥,多鼓勵。企業(yè)存在的諸多問題,都是對領導力的映射,能從人身上找到原因。欲消除企業(yè)成長障礙,關鍵是企業(yè)家的自我突破。
●多聽聽周圍人的意見
多聽周圍人的意見是自我進步的主要途徑。關鍵在于旁邊的人講不講真話。企業(yè)領導者要設計讓人講真話的機制,同時要有聽真話的胸懷,還要有識別真話假話的能力。企業(yè)家自我突破從多聽別人講話開始。分析誰說得對,誰說得不對。
●形成有效解決問題的認知和思維方式
企業(yè)要有民主、科學的決策程序,要有挑錯辯駁的藍軍機制,要有真實可信的信息來源。而對領導者而言,關鍵是形成有效解決問題的認知和思維方式。決策者的認知密度——決策中的思考廣度、深度、強度,是企業(yè)發(fā)展的核心要素。
●學會“慢思考”
決策者最應避免兩件事:情況不明決心大,思路不清想法多。過去,許多企業(yè)家都是靠快速決策取勝,所謂唯快不破?,F(xiàn)在,面對復雜、不確定的環(huán)境,要學會慢思考。
●關注人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貢獻
真正的團隊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上。不要過多地關注情商、溝通能力等,避免出現(xiàn)所謂做人先于做事的庸俗作風。要通過透明、客觀的評價機制,對不善表達、默默做事的員工給予好評和獎勵。要尊重每一片綠葉,包容不同個性和特點的人。求同存異是企業(yè)文化中的基本準則。
●會分錢(共享),敢分權
分錢和分權,是企業(yè)做大過程中企業(yè)家必須過的兩道坎。分錢相對容易,因為許多人知道錢是身外之物;分權則不同,對一些企業(yè)家而言,權力是生命的意義和本質。真正成為生態(tài)型、無為而治型領導太難!
●建設流程體系
從人治走向法治的主要途徑是流程體系。但在流程建設時,權力往往或隱或現(xiàn)地發(fā)揮作用,使流程優(yōu)化變成了審批強化。流程的意義在于鋪設軌道,使列車高速、安全地到達目的地,而不是立起許多紅燈。
●萬物進化皆計算
計算是按一定算法運行的過程。所謂算法,則是解決問題的邏輯、步驟及模型。算法是結構化的、系統(tǒng)性的,是認知和實踐互動的產物,是我們在環(huán)境變化中不斷選擇的結果。對絕大多數(shù)企業(yè)來說,進化都不是從顛覆性創(chuàng)新開始的。
不要輕易改變主航道,哪條航道上都充滿了競爭者;不要擔心起點低,關鍵是要迭代動起來。
張維迎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
企業(yè)使得不同的要素能夠相互合作,為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這種價值大于每個人單獨行動時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之和,每個人從中分享的價值超過獨立工作時所能獲得的價值。既然如此,為什么會有利潤的存在,而它又成為企業(yè)所有者追求的目標?這是因為任何需要合作的組織都面臨一個囚徒困境,即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導致的結果使所有人受損。其解決辦法是,讓一部分參與人領取合同收入,如工資、利息等,承擔過失責任,另一部分人領取剩余收入(利潤),承擔嚴格責任。這一制度安排讓前者接受后者的監(jiān)督,后者成為企業(yè)的所有者(股東)并對前者的行為后果負責。
肖知興 領教工坊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做企業(yè)首先需要實踐智慧,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東西,它本質上相當于中國武俠小說里所說的“見招拆招、無招勝有招”,是一種開放、靈動、圓轉的智慧,要在一個多維度、多層次、多時點的復雜的關系網絡上去找關鍵變量。如果找到關鍵變量,就能解決百分之七八十的問題。其次,企業(yè)管理是門手藝,拼的是手感、質感、分寸感,要求企業(yè)家對時機、節(jié)奏、火候有非常強的直覺。這種直覺是經驗、時間積累的結果,沒有捷徑可走。我們要多向實踐學習。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大學。
夏驚鳴 華夏基石雙子星管理咨詢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所謂的業(yè)務組合就是“吃在碗里、看在鍋里、種在田里”。這是柳傳志先生講的一句話,很形象。很多企業(yè)剛開始抓住了一個機會,做了一個產品很成功,之后就忘了任何一種產品都會進入飽和期,進入衰退期。
產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前期不圍繞所謂的第二增長曲線、第三增長曲線做好準備的話,等主業(yè)進入了一個紅海,進入存量市場衰退期的時候,增長就沒有了,衰退開始出現(xiàn)。一旦增長出問題,正如“貧賤夫妻百事哀”一樣,增長衰退百事哀。
李思拓 諾基亞現(xiàn)任董事會主席
管理者需要把情景思維融入組織文化中。知之非難,行之不易,持之以恒地去實踐則更難。我起初是這樣做的:每當有人向我陳述一項計劃時,這就是個絕佳的提問機會,“有哪些備選方案?”如果得到的答復是,“對不起,我沒有想到其他方案。”這時,你可以和他一起設想一些不同情景,從而將情景思維作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加以強化。即使他這次沒有提出備選方案,相信他下次一定會提出來的。當他的團隊成員以后向他提出計劃時,他也會要求對方提供備選方案。
社會性惰化
團隊執(zhí)行任務時,會因他人的存在而出現(xiàn)降低個體能力的“喪失協(xié)調”“降低責任感”現(xiàn)象,這種團隊活動降低個人成就感的現(xiàn)象被稱為社會性惰化。
法國農業(yè)工程師林格爾曼曾進行了一場拔河實驗。當雙方都只有一個人在拔河的時候,其個人貢獻為100%,總力量為63kg;當各方有8人參賽時,個人貢獻為49%,總力量為248kg。從表面上看仍然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但實際上卻存在著巨大的浪費和損失。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xiàn)象呢?簡而言之就是動力和責任感的問題。當一個人拔河時,因為無人可以依賴,出不出力一目了然,參與者必定竭盡全力,責任明確無可推卸。當人數(shù)逐漸增加時,人的心理活動發(fā)生了變化:沒有人知道我在偷懶,偷點懶也無可指責,于是就松懈起來。也有人可能會想,這么多人在努力,我稍稍松懈一點不會影響大局。豈知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結果就是大局受到影響。
社會性惰化會嚴重降低工作效率,使原有的個人能力只能發(fā)揮一半的能量。這一效應后來又被不同的科學家反復驗證,屢試不爽。而我們中國人對它的描述更加惟妙惟肖——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種社會性惰化不僅會削弱整個團隊的力量,而且使其他認真做事的成員失去斗志,甚至有可能使團隊的力量完全瓦解。
為了根除社會性惰化現(xiàn)象,組織要明確每個人必須完成的工作任務,并一一記錄團隊內各成員取得的成績,從而讓大家正確了解各自的分工內容。
谷倉效應
亦稱筒倉效應,指一個組織中團隊間缺少溝通,部門間各自為政,只有垂直的指揮系統(tǒng),沒有水平的協(xié)同機制,就像一個個谷倉,擁有獨立的進出系統(tǒng),但谷倉之間缺少溝通和互動。
全球化和互聯(lián)網正在創(chuàng)造一個無縫連接、相互貫通的世界,市場、經濟和人都比以往更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但不可否認的是,谷倉效應幾乎存在于現(xiàn)代生活的每個角落。在一些大型組織里,團隊之間沒有交流,互相競爭,囤積信息而不分享。人們被困在各自狹小的專業(yè)部門、社會團體、團隊或知識口袋里。
表面上看,互聯(lián)網把所有人都互通互聯(lián)起來,但是,社交媒體并不會自動或者輕松地做到這一點。虛擬空間里也有谷倉。我們生活在一個“超鏈接”的世界里,卻常常不知道自己身邊正在發(fā)生什么。我們仍然在狹小的谷倉中思考和行動。
谷倉不可能完全被廢棄,就像在現(xiàn)代社會里無法廢棄電力一樣。我們需要管理谷倉。管理谷倉不是一勞永逸的任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大型組織里,讓團隊之間保持靈活、可流動的邊界能夠獲得很好的效果。讓員工在不同部門之間輪崗就能起到作用;創(chuàng)造一些場合和項目,讓不同團隊的員工能夠碰撞和交流,也是不錯的主意。不管是黑客馬拉松、短期出差學習還是其他類型的社交接觸都可以。企業(yè)還可以把員工派到不同區(qū)域,讓他們進行持續(xù)的、計劃外的互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應該促進員工的混合和流轉,不要讓他們變得內向和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