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康,楊東峰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遼寧大連116024)
步行是老年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步行效能意指個體完成相應步行距離的自身能力信念[1],不僅直接關系著養(yǎng)老模式,還將顯著影響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一方面良好的步行效能是老年人進行獨立生活、維持身體健康、疾病康復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實現(xiàn)社會參與、享受城市便捷服務、行使城市生活權利的基本前提。長期以來,以增長管理為主導,過度追求整體空間績效的規(guī)劃調控策略,使大多數(shù)城市空間發(fā)展日趨機動化和碎片化,形成的功能分區(qū)明顯和機動車為主導城市空間形態(tài),造成地塊尺度過大、周邊配套服務設施不齊全、步行環(huán)境不佳等,尚不利于老年人日常步行外出[2]。譬如,旨在防止穿越交通的街道網絡,限制了老年人采取步行方式直達目的地,削弱了其步行積極性和活動空間范圍;而以機動車為主導的城市空間形態(tài),則使老年人步行活動更多的暴露于交通事故風險之中。盡管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步行能力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衰退,但既有建成環(huán)境設施配置不齊全、空間布局不當、步行環(huán)境不友好等問題,也極易造成老年人步行能力的被動性衰退。
步行往往是居民日?;顒拥呐缮袨椋P于老年人步行效能研究通常來自于對老年人的日常行為研究,包括:出行頻率、時長、距離、目的、方式選擇等[3];研究多從定量視角關注于老年人行為特征和規(guī)律總結,較少從質性視角探究步行效能形成的內在機制。個體行為的改變通常由認知機制中介完成,步行效能受到自身成功經驗、替代經歷或規(guī)范、口頭說服、身心狀態(tài)等多個因素調節(jié),該過程聚焦于個體心理活動對行為決策的影響,強調個體作為代理人對環(huán)境的認知與符號化[4]。已有研究將主觀感知納入步行環(huán)境評價中,通過構建感知要素與客觀建成環(huán)境的回歸模型,以此測度街道可步行性及影響要素[5],然而主觀感知會因個人經歷、社會經濟屬性、地理空間差異,產生主觀偏好與認知不同,忽視個體主觀感知嵌套于地理空間層次的數(shù)據關系,往往導致數(shù)理統(tǒng)計與現(xiàn)實情況相左。事實上,在相同的地理空間單元內,個體感知差異通常不再獨立,傳統(tǒng)的線性回歸模型已失去其應用基礎。多階層線性模型是探究數(shù)據嵌套關系的有效方法,其優(yōu)勢在于能夠有效評估個體水平的解釋變量和結果變量的關系,是如何受到處于不同層級解釋變量的調節(jié),以及變量之間跨層次交互作用的實質和程度;已在教育、社會經濟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在交通行為特性層面較少使用。
在快速老齡化、城市規(guī)劃進入存量優(yōu)化的關鍵轉型期,關注個體健康、個人生活質量的空間規(guī)劃新思路愈發(fā)受到重視,通過既有建成環(huán)境優(yōu)化以適應老年人步行能力自然性衰退,緩解步行能力的被動性衰退,是實現(xiàn)老齡宜居、健康城市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通過構建主觀感知、建成環(huán)境與老年人步行效能的多階層線性模型,以識別各層級影響步行效能形成的關鍵性要素;從定量視角,刻畫主觀感知、建成環(huán)境對老年人步行效能的作用大小;從質性視角,甄別建成環(huán)境影響老年人步行效能的作用路徑。
以大連市主城區(qū)(沙河口區(qū)、甘井子區(qū)、中山區(qū)、西崗區(qū))為研究區(qū)域,以山體、水體以及城市主次干道網絡劃分具體研究單元,如圖1所示;共涉及77個研究單元,597位受訪老年人。大連地處遼東半島南端,與山東煙臺隔海相望;特殊的山地丘陵地貌,造成大連市區(qū)普遍形成上陡下緩的凸形丘坡,老年人鮮有自行車出行,外出交通方式多以步行與公共交通為主。
圖1 研究區(qū)域概況Fig.1 Overview of study area
主觀變量數(shù)據來源于2019年9月-11月大連市老年人步行效能問卷調查;步行效能包括:300 m、1000 m和遠距離出行,主觀感知包括:交通安全性、治安安全性、交通便捷性、出行通暢性、景觀舒適性;主觀觀測變量由李克特(Likert)五點刻度問卷調查所得??陀^建成環(huán)境數(shù)據來源衛(wèi)星遙感數(shù)據、高清航拍影像、開放地圖數(shù)據以及現(xiàn)場踏勘。其中,分析測定數(shù)據的計量尺度為基于研究單元質心15 min道路時間柵格成本范圍,城市老年人步行活動出行耗時多為10~15 min,對住區(qū)服務設施使用頻率呈顯著時間衰弱規(guī)律,并在時間超過10 min條件下,設施使用頻率曲線下降趨勢明顯[6];設定老年人步行速度為0.9 m·s-1,15 min道路時間柵格成本范圍約為800 m。與傳統(tǒng)400,800,1200 m 等緩沖區(qū)劃定研究單元不同,基于實際道路網的時間柵格成本,能夠客觀反映老年人現(xiàn)實生活中步行活動空間范圍,實際表征所受支持或制約的建成環(huán)境條件。觀測數(shù)據社區(qū)開放形式,采用1(封閉)或0(開放)計量;休憩與遮蔽設施(休閑會所、休憩長椅、棋牌類桌凳、涼亭),采用1(有)或0(無)累計處理。研究數(shù)據來源如表1所示。
表1 數(shù)據來源Table 1 Data sources
通過既有“建成環(huán)境-步行活動”文獻梳理,獲取可能影響老年人步行效能的備選要素,并運用逐步回歸分析法剔除無關備選變量;在此基礎上,對潛在影響要素進行因子分析,以消除多重共線性問題;最后通過引入建成環(huán)境與老年人步行效能的多階層線性回歸模型,系統(tǒng)檢驗多層次變量對步行效能的嵌套式作用關系,從而識別關鍵性建成環(huán)境要素。具體研究思路如圖2所示。
圖2 關鍵性建成環(huán)境要素識別基本思路Fig.2 Basic ideas of key built environment elements identification
多階層線性模型常被稱為“回歸的回歸”,其運算原理是將個體層級變量與因變量回歸分析產生的截距與斜率作為預測變量,進一步探究其與群組層級觀測變量的內在關系;不同層級模型均會產生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其中,固定效應反映的是對應自變量與因變量的作用關系,隨機效應表征對應層級差異帶來的誤差。建成環(huán)境與老年人步行效能的多階層線性模型如圖3所示,其中,實線為直接效應,虛線為中介效應。
圖3 建成環(huán)境與老年人步行效能的多階層線性模型Fig.3 Multilevel linear model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walking efficiency of the elderly
構建多階層線性回歸模型為
式中:Yij為位于j研究單元受訪老年人i的步行效能;Xij,p為位于j研究單元受訪老年人i的第p個主觀感知要素;βpj為對應回歸系數(shù);β0j、γij為個體層級主觀感知對步行效能的截距與隨機項;Hj,q為第j個研究單元的第q個建成環(huán)境要素;αqj為對應回歸系數(shù);γ00、μ0j為群組層級建成環(huán)境變量對β0j影響的截距與隨機成分;bqj為群組層級建成環(huán)境要素對個體層級主觀感知的影響系數(shù);a0j、δij為對應的截距與隨機成分;Zij為檢驗統(tǒng)計量;SH、SX為標準誤。
式(1)為隨機系數(shù)回歸模型,式(2)為截距模型,式(3)和式(4)為sobel-test 中介效應檢驗,sobel-test旨在檢驗群組層級的建成環(huán)境,是否為引致個體層級主觀感知差異的主要原因,進而影響老年人不同步行距離效能的形成。
基于單因子隨機效應方差分析,老年人300 m、1000 m、遠距離出行的步行效能組內相關系數(shù)ICC分別為:0.251、0.191、0.160;大于0.138,老年人不同步行距離效能存在較大組間差異,適宜采用多階層線性回歸模型分析。運用HLM對隨機回歸系數(shù)模型進行參數(shù)擬合,個體層級主觀感知與老年人步行效能影響關系如表2所示。
表2 個體層級主觀感知與老年人步行效能影響關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level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walking efficiency of the elderly
安全性、出行通暢性是老年人步行效能形成的關鍵性因素,并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愈加敏感。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使步行交通安全事故風險增加,安全性成為剛性需求;相伴而生的是通暢性,城市道路交通的機非混行、路網結構比例不佳、住區(qū)停車管理不規(guī)范等問題,往往是導致交通安全事故的“元兇”,也是造成交通出行不通暢的“幫兇”;此外,通暢性成為一致性影響因素,還與步行是老年人日常出行主動選擇的交通方式,存在較大關聯(lián)。從交通相關的主動性來看,我國老年人擁有駕照比例不高,普遍形成“未富先老”,難以實現(xiàn)小汽車出行;從位置與建成環(huán)境的被動性來看,伴隨城市化外向擴張與內部重構,連通路徑缺損、功能銜接斷裂、行為尺度忽略、分形特征喪失等,造成公交站點可及性低與自行車出行不適宜??梢姡叫惺抢夏耆司C合權衡安全、便捷、經濟等多因素主動選擇的結果,恰當?shù)膶⒉叫协h(huán)境適老改造,可以促進老年人步行效能的形成。
交通便捷性、景觀舒適性與老年人步行效能形成關系并不明顯。相較于日益復雜的城市交通環(huán)境,老年人生理衰弱對外界刺激的應激反映遲鈍,使老年人對步行環(huán)境安全性的普遍擔憂,顯著高于便捷性與舒適性。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出行一般是出于必要性、成本或便利性等原因發(fā)生,可達性是主要影響因素,審美特性僅能起到次要作用[7]。從必要性視角來看,時空距離增加意味更多的交通安全事故風險暴露,作為生理弱勢的社會亞群體,老年人在權衡出行必要性的前提下,勢必會對陌生環(huán)境的安全性更加關注;而從成本、便利性視角來看,由于行動不便,老年人總是期望出行耗時最短,適當提升通暢性能夠壓縮時間成本,是步行效能形成的關鍵性要素之一。此外,相較于年輕群體,老年人在占據、使用和體驗建成環(huán)境的方式上也存在較大差異,時間成本與便利性的敏感性,要求步行環(huán)境更需高質量安全性、通暢性的建成環(huán)境支持。
運用HLM 對截距模型進行參數(shù)擬合,群組層級建成環(huán)境與老年人步行效能影響關系如表3所示。交叉口密度、NDVI 植被系數(shù)、公共服務設施(衛(wèi)生間)密度是一致性影響因素,路網密度、社區(qū)開放形式、休憩與遮蔽設施則多作用于老年人遠距離出行。
表3 群組層級建成環(huán)境與老年人步行效能影響關系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level built environment and walking efficiency of the elderly
交叉口密度對步行效能產生負向效應,是遠距離出行的關鍵性影響要素。一方面,交叉口密度增加,意味著更多步行系統(tǒng)遭受破壞,一旦步行環(huán)境遭到忽略,與之銜接的其他連通路徑也將遭受斷裂,如步行與公交、步行與廣場等;另一方面,將直接導致更多的人車沖突與行人過街耗時,相應增加交通事故風險與時間成本支出,并不利于老年人步行效能的形成。NDVI植被系數(shù)對步行效能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植被能夠為行人遮蔽風雨,提供適宜步行環(huán)境;盡管老年人步行效能對景觀舒適性敏感度不高,但良好的城市道路綠化系統(tǒng),能夠明顯改善交通環(huán)境,形成有效的步行安全保護屏障。公共服務設施密度,折射出城市精細管理水平,是城市居民幸福感與獲得感的重要來源。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行人對步行交通的要求,不僅要有路可行,更要有與之相關的配套服務,尤其是對于生理弱勢的老年人群體,更需要適老性服務設施的保障,如公共衛(wèi)生間、休憩場所等。
就小尺度空間范圍內的步行而言,建筑容積率存在一定的負向效應。調研發(fā)現(xiàn),高密度住宅小區(qū)通常伴隨更加復雜的交通環(huán)境,由于停車困難,住區(qū)內部占道停車行為屢見不鮮,導致出行不暢、步行安全問題,削弱了老年人步行能力與積極性。遠距離出行層面,路網密度、社區(qū)開放形式、休憩與遮蔽設施作用明顯,其中,以路網密度影響最為顯著,“密路網小街區(qū)”能夠形成良好的城市滲透,減少不必要穿行或繞行,顯著縮短出行耗時,降低步行風險。社區(qū)開放形式的作用體現(xiàn)于步行安全性,盡管封閉社區(q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步行距離,但相應減少了穿越交通,提升了步行安全環(huán)境;休憩與遮蔽設施則為老年人遠距離出行,提供了體力恢復與短暫休閑社交機會,具有正向作用。
建成環(huán)境對老年人步行效能的中介效應檢驗,如表4所示。其中,建筑容積率是影響短距離出行交通安全的關鍵性要素,社區(qū)開放形式則會影響老年人對治安安全性主觀感知,進而對遠距離步行效能產生影響;NDVI 植被系數(shù)是影響步行環(huán)境安全性的一致性因素,影響老年人遠距離出行的主觀通暢性。此外,部分未通過sobel-test 檢驗的作用路徑,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連市適老性配套服務設施的不足或空間布局不佳。
表4 建成環(huán)境對老年人步行效能的作用路徑Table 4 Effect path of built environment on walking efficiency of the elderly
實現(xiàn)老齡宜居城市,關鍵在于符合老年人行為特征的規(guī)劃與設計,前提在于甄別指導規(guī)劃實踐的關鍵性建成環(huán)境要素。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步行效能的形成,主要在于步行環(huán)境的安全性與通暢性設計;其中,建筑容積率是小尺度空間范圍內,影響交通安全性的關鍵性要素;NDVI 植被系數(shù)能夠改善老年人出行通暢性主觀感知;社區(qū)開放形式、NDVI植被系數(shù)則會影響治安安全性,并對老年人遠距離出行作用明顯。本文研究結果能夠為健康城市規(guī)劃實踐提供參考,所構模型能夠促進城市規(guī)劃定量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