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敏 許心越
[摘 要] 在國際舞臺上,實現(xiàn)中國科技在更多前沿領域進入領跑階段,高質量的中—英雙語教育教學起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經濟發(fā)展,交通先行,中國急需既精通交通運輸類專業(yè)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外語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通過對交通運輸類專業(yè)中—英雙語教學影響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交通運輸類專業(yè)中—英雙語人才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探討了交通運輸類專業(yè)本研系列課程中—英雙語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的設置。
[關鍵詞] 交通運輸類;雙語教學;培養(yǎng)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
[作者簡介] 張嘉敏(1979—),女,吉林大安人,工學博士,山東科技大學交通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研究;許心越(1983—),男,河南信陽人,工學博士,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07-0141-04? ?[收稿日期] 2020-10-15
2020年9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探討“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個時期推動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強調了要充分認識加快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希望科學家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努力實現(xiàn)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在國際舞臺上,實現(xiàn)中國科技在更多前沿領域進入并跑、領跑階段,高質量的中—英雙語教育教學起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雙語教育涉及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框架,具有多樣性,囊括了學校教育的所有活動,如課堂教學、學校文化、學校環(huán)境、師生之間的交流及學生之間的交流,雙語教學僅是實施雙語教育的一種基本手段[1]。經濟發(fā)展,交通先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急需既精通交通運輸專業(yè)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外語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以應對日益劇增的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一、交通運輸類專業(yè)課程中—英雙語教學的影響因素
雙語教學在國外已有悠久的歷史,比如加拿大、美國和新加坡等。中—英雙語教學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教師狀況(中英雙語精通程度、專業(yè)知識、語言與文化知識、教學技能與態(tài)度)、學生狀況(語言能力、專業(yè)知識、語言學習的態(tài)度與動機、語言與文化背景)、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模塊設計)、教學方法及手段(教學信息技術的利用)、教學實施條件(教材、教學資料、網絡設備資源)和雙語教學支持政策(教學經費保障情況、教學激勵措施)等方面[2]。雙語教學的教師不僅掌握專業(yè)領域的學術知識,還應該具備熟練運用英語開展教學的技能,通常任課教師是否具備開展雙語教學的資質可從如下幾個方面予以考察:交通運輸專業(yè)領域學術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學技能、英語熟練程度、教學態(tài)度。教學條件方面,在中國境內適合雙語教學的標準的交通專業(yè)類教學材料相對較為匱乏,所以,將一系列中英相關教學材料進行整合并加以改造重構組織成為適合本土雙語教學的材料的能力,對于交通運輸類雙語教學的教師而言是特別關鍵的一項技能。教學方法方面,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現(xiàn)代教學模式相融合有助于減輕雙語教學的難度,并且會產生較好的效果,與此同時,一方面要考慮教學過程中中英雙語的使用比例,另一方面要考慮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合作互動及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師應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相關研究亦表明,學生的英語技能水平與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是密切相關的。中—英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所以,大學應該通過設備資源與教學基金等政策形式支持鼓勵中—英雙語教學課程的開展。
二、交通運輸類專業(yè)中—英雙語人才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
關于雙語教育的定義取決于其目標[3],但不同的學者、地區(qū)、國家對于雙語教育的目的也不盡相同。在中國,開展雙語教學的最重要的目標往往是提高英語技能、培養(yǎng)雙語專業(yè)技能以滿足學生、地方社會與國家的發(fā)展需求。在大學,進行雙語教學的最直接目的往往是通過使用英語授課創(chuàng)造大學英語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交叉學科型人才。文獻[4]提出,雙語教育主要有兩個目標:(1)開發(fā)培養(yǎng)學術知識和學術英語;(2)維持提升傳承語言。文獻[5]認為,雙語教學應實現(xiàn)三個目的,即學術目的、語言目的、認知目的。
從層次結構上,人才可分為高層次人才與一般型人才;從能力結構上,人才可分為管理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交通運輸類專業(yè)人才的能力應具備:(1)對象洞察力。與認知不同,洞察要求決策者超越經驗、超越常規(guī)的認識。(2)思維轉換力。在交通大數(shù)據(jù)分析中,往往會出現(xiàn)觀測愿望與檢測能力之間的差距矛盾,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轉換思維,探討矛盾問題的規(guī)律與關聯(lián)關系,有助于對難以直接觀察的事件進行檢測。(3)協(xié)同系統(tǒng)性能力。交通運輸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本質是利益與資源的調配,交通運輸類專業(yè)人才需具備協(xié)同系統(tǒng)性能力,綜合運用系統(tǒng)的思想與工程技術的方法統(tǒng)籌分析解決各種理論與實踐難題。(4)社會責任感??茖W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交通運輸類專業(yè)人員應擔負起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實踐者的使命,積極發(fā)揮交通運輸工程技術的正面作用,造福人類。
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一流交通運輸類學科專業(yè)建設[6]、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國際化辦學為目標導向,堅持內涵發(fā)展,堅持改革驅動,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交通運輸類人才雙語教育的終極目標主要可概括為三大方面:(1)培養(yǎng)具有人文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面向未來的工程師,能夠綜合運用所學專業(yè)技術知識,表現(xiàn)出基于交通領域問題的全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工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專業(yè)素質能力[7];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理解能力。(2)實現(xiàn)交通運輸管理現(xiàn)代化,在新時期改革開放背景下,國內/國際互通,助力構建應用導向的包含縱向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縱貫“基礎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的交通運輸領域知識供應鏈,以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世界胸懷,服務交通強國戰(zhàn)略、引領智能交通與智慧交通發(fā)展的未來科學家等各級各類交通運輸類人才梯隊,為建設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支撐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高質量、合需求的知識供給與智力支持,為構建顛覆性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培養(yǎng)儲備人才。(3)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意識、通曉交通運輸行業(yè)領域的國際規(guī)則、具備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創(chuàng)造力強、有責任感和誠信力、團隊意識強、能夠與國際接軌開展跨國際交流、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國際化人才。
三、交通運輸類專業(yè)本研系列課程中—英雙語教學模式
在中國,雙語教學主要指雙語課堂教室的教學,而幾乎不涉及教室外的活動,更不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它是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在非語言類的課程中使用英語作為授課語言,并且是雙語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8]。從教材和教學語言兩個方面,可以劃分出三種雙語教學模式[8]:(1)原版英文教材+絕大部分的英語授課指導,包括用英語編寫教學計劃、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解釋及演示教材內容,而僅用漢語解釋較難懂的術語和重要概念;這是一種高水平的雙語教學模式。(2)原版英文教材+絕大部分的漢語教學授課指導,漢語作為主要教學組織語言,輔助使用英語。(3)原版或改編的英文教材+絕大部分的漢語授課指導,漢語作為基本教學組織語言;這是一種低水平的雙語教學模式。根據(jù)中國高校的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建議絕大多數(shù)高校選擇第二種雙語教學模式。關于中英雙語的使用分配比例,沒有固定的標準,一般建議教師根據(jù)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情況適時調整切換中英雙語授課語言使用比例分配[9]。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推薦采納這樣的中英混合學習策略[ 10 ]:先使用中文預習教學內容,再使用英文深入講解教學內容,最終再用中文回顧總結教學內容。在學生尚未熟練掌握英語技能的條件下,運用中英兩種語言進行預習—講解—回顧總結的雙語混合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更深入透徹地理解掌握相關概念術語等復雜的專業(yè)學術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師—學生、學生—學生之間的互動。針對本研系列課程不同的學段,融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混合學習理論,使課堂學習與網絡輔助學習進行有效結合[ 11 ],構建中—英雙語有目的切換的混合教學模式,在本科專業(yè)課程雙語教學中,應側重于交通運輸專業(yè)基本關鍵術語、概念的中—英雙語的理解與表達(以聽、說為主);在研究生專業(yè)課程雙語教學中,應側重于以利用中—英雙語進行交通運輸專業(yè)科技文獻閱讀、科技論文寫作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交流為導向(涵蓋聽、說、讀、寫)。
四、交通運輸類專業(yè)本研系列課程中—英雙語教學內容的設置
以交通強國為戰(zhàn)略指導,以交通運輸類專業(yè)中—英雙語教學人才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為導向,引進、影印出版或翻譯出版外文原版教材,教學內容的安排應該基于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需求,適合于雙語教學并與非雙語教學內容一致。以城市軌道交通本研系列課程模塊的雙語教學為例[ 12,13 ],主要內容應涵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設備模塊、線網規(guī)劃模塊、車站及樞紐設計與運營模塊[ 14 ]、行車組織模塊[ 15 ]、客流組織模塊、運營管理模式與車輛基地及車底運用模塊、軌道交通綜合客服模塊、城市軌道交通綜合實驗與操作實訓模塊。以乘客為中心,根據(jù)設備與乘客關系的疏密程度,可將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分成三個層次:一線設備(乘客直接接觸的設備,如車站設備、車輛設備)、二線設備(即服務一線設備的設備)和三線設備(即服務二線設備的設備)。在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設備模塊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各種設備及其功能的基本認知、運用與調度方法,以及設備間相互關系的理解。
在軌道交通綜合客服模塊,使學生掌握軌道客運組織服務質量理論與影響因素、軌道交通服務評價體系與方法、軌道交通服務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方法、軌道交通服務流程、軌道交通綜合服務滿意關鍵因素、軌道交通綜合服務需求調研、軌道交通綜合服務設計等核心知識內容。在城市軌道交通綜合實驗與操作實訓模塊,以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主驅動力,借鑒同濟大學的軌道交通專業(yè)特色課程體系建設經驗,主要設置認知型實驗(如城市軌道交通發(fā)展歷程/趨勢與主要技術特點的認知實驗,以及各類設施設備的認知實驗)、操作型實驗(如列車運行能耗實驗)、設計型實驗(如列車運行計劃調整編制實驗、車站客流運動及分布規(guī)律仿真建模實驗)、RailSys實訓(如RailSys運行圖鋪畫實驗)、創(chuàng)新型實驗(如大數(shù)據(jù)技術在軌道交通應急輔助決策系統(tǒng)中的應用設計)等子模塊,
在中英雙語實踐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對專業(yè)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重視交通運輸類專業(yè)中英文原始資料的解讀運用,各模塊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形式應體現(xiàn)出專業(yè)性、標準性、相關性、代表性、完整性[ 16 ],具體設定為英文原文、漢語導讀、精讀、泛讀、拓展閱讀、重點名詞術語解釋、專業(yè)科技英語文體知識點解析、課后練習作業(yè)設計、在線網絡資源建設等。課程預期效果與考核目標為能夠順利閱讀理解交通運輸專業(yè)相關英語材料,并能自如地進行書面的專業(yè)交流,開闊思路與視野(力爭學貫中西),切實提高專業(yè)英語聽力與口語交流水平[ 17 ];強調過程性考核,量化的考核成績由四部分組成,即:課程大作業(yè)(英文撰寫/中英翻譯,占30%)+課程表現(xiàn)(占10%)+課程答辯(分組形式,占20%)+期末測試(占40%)。
五、結語
當前國內很多知名大學(如北京交通大學)都在全面開展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方面,積極推進“本研貫通、學科融通、產學相通、國際互通”的“四通模式”,在此框架下,需深刻把握雙語教育教學的本質[ 18 ],探索高校雙語課程建設及雙語教學改革的研究,適時推行中—英雙語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提高中—英雙語教師的專業(yè)化教學技能,培養(yǎng)儲備中—英雙語教學師資力量;對中—英雙語教學進行客觀評價[ 19 ],明確評價主體(學生評價、同行評價、自我評價)、評價形式(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評價時機(課堂評價、課后評價)、評價動機。根據(jù)課程性質、地位和作用,知識傳授要求,能力素質培養(yǎng)要求,交通運輸類專業(yè)中—英雙語教學效果評價應包括語言目標(聽、說、讀、寫)、學科目標、認知目標及其他相關目標的目標達成度,提高學生中—英雙語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為后續(xù)中—英雙語運用做好知識儲備,奠定深厚的中—英雙語素質基礎,滿足中—英雙語人才的終身發(fā)展和職業(yè)發(fā)展需要,為實現(xiàn)交通強國儲備學貫中西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Hu, G. W. The misleading academic discourse o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J].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2008(2):195-196.
[2]姚中青.高校雙語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探索[D].重慶大學,2011.
[3]Cummins J.Bilingual education and English immersion:The Ramirez Report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1992,16(12):91-104.
[4]Krashen,? S.D.Under attack: The case against bilingual education[Z].Culver City: Language Education Associates,1996.
[5]張同利.加強高校雙語教學的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7(5):90-92.
[6]張嘉敏.一流交通運輸類專業(yè)進階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7):93-95.
[7]冉斌,張健.交通運輸前沿技術導論[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8]朱建成.高校雙語教學之探析[J].高校探索,2004(4):57-59.
[9]Huerta-Macias A. G.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adult education: a bilingual approach to litera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2003,(3):218.
[10]Freeman, D.& Freeman, Y. ESL/EFL teaching:Principles for success[Z].Portsmouth, NH: Heinermann,1998.
[11]孫琰.基于混合學習的雙語教學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12]張嘉敏.基于OBE軌道交通規(guī)劃與管理方向教研體系創(chuàng)建——以非行業(yè)特色省屬地方高校向世界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邁進為愿景[J].高教學刊,2019,106(10):20-23.
[13]張嘉敏.大學本研系列課程城市軌道交通模塊設計要點[J].教育教學論壇,2020(38):146-148.
[14]張嘉敏.交通樞紐場站設計與運營[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
[15]張嘉敏.鐵路運營管理技術體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16]顏景林.城市軌道交通專業(yè)英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17]劉康.城市軌道交通客服英語口語[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18]Baker,C. Key Issues in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88.
[19]Jennifer, R. K. & Judy, A. S.Course evalu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7(23):251-264.
Research o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of Transportation Majors for Undergraduates and Postgraduates
ZHANG Jia-min1, XU Xin-yue2
(1.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2.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entered a leading stage in more frontier domains. High-quality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plays a fundamental and guiding role.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prerequisi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China urgently needs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are both proficient in transportation and have strong foreign language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in transportation majors, puts forward the ultimate goal of training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alents in transportation majors, and discusses the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and teaching content in a series of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courses of transportation majors.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training goal;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