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冷戰(zhàn)國際史到冷戰(zhàn)全球史:國內冷戰(zhàn)史研究范式的多樣化趨勢

2021-04-17 09:58:36殷晴飛
關鍵詞:研究

王 棟 殷晴飛

進入21世紀以來,受到全球史研究興盛的影響,冷戰(zhàn)史研究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具體表現為冷戰(zhàn)史研究對象的豐富和擴大:冷戰(zhàn)史研究不再僅關注以20世紀下半葉大國針對重大危機和戰(zhàn)略利益的高層決策為代表的國際關系議題,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對“作為意識形態(tài)沖突和國際格局特征的冷戰(zhàn)”與其他歷史進程(如技術革命、移民、經濟全球化、種族關系、性別平權)之間的關系。①主要著作有針對移民問題的Laura Madokoro,Elusive Refuge:Chinese Migrants in the Cold Wa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6;針對性別議題的Philip E. Muehlenbeck ed.,Gender,Sexuality,and the Cold War:A Global Perspective,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2017;Mire Koikari,Cold War Encounters in US Occupied Okinawa:Women,Militarized Domesticity,and Transnationalism in East As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針對種族問題的Thomas Borstelmann ed.,The Cold War and the Color Line:American Race Relations in the Global Are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Nancy Mitchell,Jimmy Carter in Africa:Race and the Cold War,Stanford University,2016;針對體育的Robert Edelman and Christopher Young eds.,The Whole World Was Watching:Sport in the Cold War,Stanford University,2019;針對兒童問題的Arissa H. Oh,To Save the Children of Korea:The cold War Origins of the International Adop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Margaret Peacock,Innocent Weapons:The Soviet and American Politics of Childhood in the Cold War,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7;針對醫(yī)療問題的Dagmar Herzog,Cold War Freud:Psychoanalysis in an Age of Catastroph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8;采用全球史—地方史視角的Jeffrey Engel ed.,Local Consequences of the Global Cold Wa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Michael Szonyi,Cold War Island:Quemoy on the Front Li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結合科學史視角的Sarah Bridger,Scientists at War:The Ethics of Cold War Weapons Researc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5;George A. Reisch,How the Cold War Transformed Philosophy of Science:To the Icy Slopes of Logic,Cambridge University,2005;采用環(huán)境史視角的J.R. McNeil,Corinna R. Unger,eds.,Environmental Histories of the Cold Wa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2010年由萊夫勒(Melvyn P. Leffler)和文安立(Odd Arne Westad)主編、多國學者參與編撰的《劍橋冷戰(zhàn)史》三卷本問世,標志著冷戰(zhàn)國際史向全球史拓展的學術新進程。該書除用一些章節(jié)討論大國之間的雙邊或多邊關系,有更多篇幅討論了地區(qū)性和全球性問題,特別是廣泛涉及社會史、科技史和經濟史的內容,討論了人口、消費、婦女和青年、科學和技術、種族和民族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被認為是“新冷戰(zhàn)史研究的奠基之作”①Melvyn P. 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另參見沈志華:《近年來冷戰(zhàn)史研究的新趨向》,《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年第6期;牛軍:《〈劍橋冷戰(zhàn)史〉評介》,《美國研究》 2014年第3期。。文安立在其2017年出版的《冷戰(zhàn):一部世界史》中專門對這一新趨勢進行了總結。他認為,冷戰(zhàn)不應僅僅被定義為肇始于“二戰(zhàn)”結束之際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有限沖突。冷戰(zhàn)研究者必須關注與冷戰(zhàn)同時發(fā)生的經濟、社會和技術領域的急劇轉型。這些轉型“既不源于冷戰(zhàn)也不由冷戰(zhàn)決定”,但其走向都受到了冷戰(zhàn)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經常是負面的。②Odd Arne Westad,The Cold War:A World History,New York:Basic Books,2st edition,2019,p.2; p.5.基于此,文安立提出應以“百年視角”(hundred-year perspective)來研究冷戰(zhàn),將其起源追溯到19世紀末的第一次資本主義全球危機,探究“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沖突與其他大規(guī)模全球性現象之間的相互影響”。從長遠來看,這些全球性歷史進程的影響比冷戰(zhàn)所引發(fā)的一系列沖突性事件要深遠得多。③Odd Arne Westad,The Cold War:A World History,New York:Basic Books,2st edition,2019,p.2; p.5.

作為冷戰(zhàn)史學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學者從新冷戰(zhàn)史研究興起之初就參與到上述學術進程中。2010年以來,國內冷戰(zhàn)史研究的范式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④體現這一趨勢的學術成果主要刊載于包括《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Diplomatic History在內的13種中英文核心期(輯)刊及專(編)著,本文選取有代表性的論文21篇、專(編)著7部進行引介。這種多樣化主要表現在:第一,重視兩個超級大國以外國家的主體性與能動性,特別是這些國家對大國行動的引導與約束;第二,關注冷戰(zhàn)格局下的社會變遷、經濟發(fā)展、文化思潮和技術革新,包括個體的境遇。其中許多涉及冷戰(zhàn)時期中國對外關系的著述揭示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與世界關系更全面的圖景。本文旨在梳理近十年來國內冷戰(zhàn)史研究范式多樣性趨勢的代表性著作,對國內冷戰(zhàn)史研究的最新學術進程進行評述,并展望其發(fā)展前景。

一 新史料、新視角與冷戰(zhàn)史研究的多樣化

21世紀以來,國內冷戰(zhàn)史學界已經形成了積極使用和拓展一手材料的規(guī)范,為研究范式的多樣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國內的冷戰(zhàn)史研究肇始于1980年代的中美關系史研究。⑤資中筠:《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fā)展:1945—1950》,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歷史的考驗—新中國誕生后美國對臺政策》,《國際問題研究》1982年第3期。袁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美國對華政策觀》,《歷史研究》1987年第3期。1990年代是國內冷戰(zhàn)史研究取得長足進步的時期,涌現了一批被稱為“新檔案派”的冷戰(zhàn)史學者。⑥關于“新檔案派”的命名,見王棟、賈子方:《論中國外交研究的三大傳統》,《外交評論》2010年第4期。關于檔案與冷戰(zhàn)史新研究的關系,見沈志華:《冷戰(zhàn)史新研究與檔案文獻的收集和利用》,《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其研究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能夠較為充分地利用冷戰(zhàn)結束之后俄羅斯、東歐國家大規(guī)模解密的前蘇東時期檔案和英美等國解密的檔案,1980年代末國內出版的一批一手資料,以及中國外交部檔案館和各省檔案館解密的檔案。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沈志華、李丹慧、章百家、牛軍、楊奎松等學者有深厚的國史基礎,他們既是冷戰(zhàn)的研究者,也是親歷者。⑦這些學者的部分代表作包括:沈志華:《無奈的選擇:冷戰(zhàn)與中蘇同盟的命運,1945—194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年;《朝鮮戰(zhàn)爭再探:中蘇朝的合作與分歧》,香港:三聯出版社,2013年。李丹慧:《中美緩和與援越抗美—中國外交戰(zhàn)略調整中的越南因素》,《黨的文獻》2002年第3期;《最后的努力:中蘇在1960年代初的斗爭與調和—1960年代中蘇關系研究之一》,《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新疆蘇聯僑民問題的歷史考察(1945—1965)》,《歷史研究》2003年第3期。牛軍:《從延安走向世界:中國共產黨對外關系的起源》,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章百家:《“抗美援朝”與“援越抗美”—中國如何應對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3期。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國內戰(zhàn)時期美國在華情報工作研究(1945—1949)》,《史學月刊》2009年第3期。這批學者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利用一手史料闡釋了冷戰(zhàn)時期中國外交的重大決策和與兩個超級大國關系走向;揭示了冷戰(zhàn)與中國國內政治之間的復雜互動;大大推動了國內冷戰(zhàn)史學界、外交學界使用第一手檔案資料的規(guī)范的形成;促進與國際冷戰(zhàn)史學界的交流等等。

近年來,以華東師范大學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中心(下文簡稱“中心”)和周邊國家研究院為核心,形成了一個重要學術進程,即拓展使用周邊國家和歐洲非英語國家檔案材料的渠道,并利用這些材料研究中國對外關系以及將研究領域拓展到非超級大國在冷戰(zhàn)中的外交關系與國內社會轉型。到目前為止,中心師生已前往蒙古、越南、柬埔寨、緬甸、羅馬尼亞、法國等國搜集檔案,并在《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上定期介紹這些國家檔案館的開放情況并梳理這些國家已刊檔案,為其他學者進一步開展研究拓寬了道路。①例如黎皇靈、游覽:《越南國家檔案館及館藏簡介》,《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6年第1期;邰浴日:《冷戰(zhàn)時期匈牙利社會制度轉型及檔案文獻綜述》,《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6年第2期;金泉:《蒙古國蒙中關系史檔案資料述略》,《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6年第2期。中心出版的圖書、舉行的會議、資助的博士后都推動了這些非中英文史料的搜集和使用。另外,姚百慧于2015年出版、2019年再版的《冷戰(zhàn)史研究檔案資源導論》是一部重要的一手材料指南,其第二版除對美國檔案部分(特別是電子資料庫)進行更新,還增加了對緬甸、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檔案資源的介紹。②姚百慧:《冷戰(zhàn)史研究檔案資源導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9年。

與此同時,《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還積極推動引入“批判口述史學”(critical oral history)“將有關當事人的回憶與檔案文獻的鑒別和學者的研究相結合,對所述史事做出多方位的分析和批判”,超越了傳統口述史學“單純向受眾敘述往事”的局限。③李丹慧:《一場三者互動的智者游戲:引進“批判口述史學”觀念—關于協助越南防空作戰(zhàn)問題的訪談錄、檔案文獻與學者研究》,《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第2期,第64、72頁。對于一些檔案材料尚未完全解密但當事人健在的歷史事件(特別是軍事史),這種研究方法的意義也同樣重大。在蘇聯援華領域,有兩部學術價值很高的批判口述史學著作于本世紀初出版,一是《彭德懷軍事參謀的回憶—1950年代中蘇軍事關系的見證》④王亞志:《彭德懷軍事參謀的回憶—1950年代中蘇軍事關系的見證》,沈志華、李丹慧整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二是《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⑤沈志華:《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杜淼聭衍娛聟⒅\的回憶》一書將當事人的口述回憶與檔案資料的鑒別以及學者的研究相結合,對1950年代中蘇軍事關系的具體內容和演變過程進行了梳理,披露了1950年代初期中蘇在新疆和華東的共同軍事行動、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面學習蘇軍的途徑等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在《蘇聯專家在中國》一書的撰寫過程中,作者走訪了當年聘請?zhí)K聯專家的一些單位和有關人員。在充分使用檔案文獻和口述史料的基礎上,對1948年至1960年間蘇聯專家來華的基本狀況、中蘇雙方在專家問題上的政策方針、蘇聯專家在華工作的條件和環(huán)境、蘇聯專家的作用和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考察和論述??上驳氖?,近年來的口述史課題還從還原高層決策擴展到冷戰(zhàn)如何塑造社會進程和個體命運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刊載于《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的對朝鮮戰(zhàn)爭中轉入朝鮮人民軍的中國朝鮮族參戰(zhàn)軍人的采訪和徐有威主編的《口述上海:小三線建設》⑥對入朝軍人的采訪《朝鮮戰(zhàn)爭中轉入朝鮮人民軍的中國朝鮮族參戰(zhàn)軍人采訪錄》分若干部分發(fā)表于2011年至2017年的《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徐有威主編:《口述上海:小三線建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近十年來,一批中青年學者在拓寬史料來源的基礎上開始探究冷戰(zhàn)研究的新領域,特別是關注超級大國以外國家的能動性。隨著冷戰(zhàn)后多邊檔案的解密和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質疑將冷戰(zhàn)簡單化地定義為美蘇兩國依靠各自同盟在全球展開的意識形態(tài)與地緣政治沖突,轉而關注兩個超級大國之外國家對冷戰(zhàn)的形塑。他們指出,在許多情況下是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或內部政治力量主動引入冷戰(zhàn)話語或美蘇力量來實現其自身戰(zhàn)略目的。①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發(fā)表于21世紀初的Tony Smith,“New Bottles for New Wine:A Pericentric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old War”,Diplomatic History 24: 4(Fall,2000),pp.567-591. Odd Arne Westad,The Global Cold War: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在冷戰(zhàn)和民族獨立運動相互交織的亞洲,這種情況尤其突出。幾次主要武裝沖突—國共內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都爆發(fā)在兩個超級大國中至少有一方希望穩(wěn)定亞洲局勢的情況下。正如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所說,20世紀下半葉發(fā)生在亞洲的重大變化大都不是因美蘇而起,“或許將冷戰(zhàn)概念應用于亞洲從不那么有用”②Immanuel Wallerstein,“What Cold War in Asia? An Interpretative Essay,” in ZHENG Yangwen,Hong Liu,Michael Szonyi eds.,The Cold War in Asia:The Battle for Hearts and Minds,Boston:Brill,2010,p.24.。

近年一批國內學者利用亞洲國家檔案形成的研究成果突出了亞洲國家的主體性。梁志利用韓國檔案研究朝鮮戰(zhàn)爭前后美韓兩國針對達成同盟關系進行的博弈,特別是李承晚借助反停戰(zhàn)運動的北進統一計劃迫使美國與其簽定《共同安全防衛(wèi)條約》。在這一過程中,“美國不僅僅是一個‘被邀請的’帝國,在某種情況下還是一個‘被挾制的’帝國?!雹哿褐荆骸侗弧皰吨频摹钡蹏好理n同盟形成史論》,《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9年第2期?!氨谎埖牡蹏弊钤绫粚W者用于形容“二戰(zhàn)”結束初期美國與西歐的關系。④Geir Lundestad,“Empire by Invit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1945—1952,”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3:3(1986),pp.263-277.與此相比,“被挾制的帝國”這一概念強調了超級大國面對全球競爭往往無法在特定地區(qū)投入大量資源,而“二戰(zhàn)”后新獨立國家卻因其十分明確的民族主義利益而對超級大國產生了很強的議價能力。同樣的現象在冷戰(zhàn)中越南與中蘇關系上也十分明顯。烏力吉在對日內瓦會議后越南勞動黨對外戰(zhàn)略的研究中指出,日內瓦會議尋求“政治解決”越南統一問題受阻,促使越勞中央開始重視“政治、外交、軍事不同手段的綜合運用,這一調整令越南勞動黨得以協調統一國家、鞏固政權、盟友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⑤烏力吉:《政權建設與聯盟政治:越南勞動黨和平統一政策的演變(1954—1956)》,《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9年第1期。。游覽以越南對中蘇政策和其在印度支那戰(zhàn)略為切入點,指出越南自1950年代末不僅基于明確的現實利益考慮,在印度支那戰(zhàn)爭的不同階段調整與北京和莫斯科的距離,從中蘇分裂中獲益并最終實現統一,還持續(xù)強化與老撾巴特寮之間的“特殊關系”,追求在印度支那地區(qū)的主導性地位。⑥游覽:《冷戰(zhàn)背景下越寮“特殊”關系的發(fā)展和演變(1959—1965)》,《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7年第2期;《聯合反修的形成與破裂——兼談中越關系從合作到分歧的轉折(1963—1965)》,《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8年第2期。通過這些研究可以看出:與歐洲存在明確定義的北約、華約兩個對抗性軍事政治集團不同,亞洲地區(qū)在冷戰(zhàn)時期的同盟關系更加復雜并具有流動性。

國內冷戰(zhàn)史研究范式多樣化趨勢的另一個表現是引入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視角與材料運用方法,將研究對象從國家行為體擴大到社會、文化、技術等領域,在學科交叉基礎上形成了有新意的冷戰(zhàn)敘事。本文僅擇近期發(fā)表的部分成果進行評述。在文化冷戰(zhàn)領域,翟韜關注美國在冷戰(zhàn)時期對華僑、華人的文化冷戰(zhàn),分析了香港美國新聞處在利用傳統文化和文學作品進行反共宣傳,與臺灣合作爭奪僑生教育等冷戰(zhàn)宣傳戰(zhàn)中的決策。⑦翟韜:《文化冷戰(zhàn)與華僑華人:美國對東南亞華僑華人的宣傳滲透》,《東南亞研究》2020年第1期。同樣以冷戰(zhàn)中的兩岸三地為研究對象,趙崢聚焦足球名宿李惠堂的生前事與身后名,提供了頗具新意的體育史敘事。不同于傳統的以兩岸在國際組織合法性之爭為側重點的視角,趙崢引入了徐國琦提出的“共有的歷史”(shared history)范式⑧Xu Guoqi,Chinese and America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4。該書強調中美兩個社會之間的文化交流形塑了對方國家的發(fā)展,突顯民族—國家范式的局限性。,“打破兩大陣營斗爭和海峽兩岸對立的既有框架”,將李的個人經歷“放置到兩岸三地的地緣格局下和近代中國體育的長程歷史中進行觀察”①趙崢:《香港與臺北之間:李惠堂與兩岸三地的體育冷戰(zhàn)(1949—1979)》,《思與言》第57卷12期,第22頁;第56頁。。

在社會史方面,對于冷戰(zhàn)時期國家—社會關系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增長點。這類研究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冷戰(zhàn)危機與沖突背景下國家是如何影響地方社會的?社會因素又怎樣塑造了冷戰(zhàn)中的國家政策?侯松濤以地方史視角探究朝鮮戰(zhàn)爭時期國家是如何通過抗美援朝宣傳與動員參軍影響和塑造鄉(xiāng)村的。②侯松濤:《“牛韁繩”與“帝國主義”:朝鮮戰(zhàn)爭的中國鄉(xiāng)村映像(1950—1953)——以山東郯城縣相關史料為中心的考察 》,《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4年第1期。與此相對應,中蘇友好話語的構建也體現了一種自上而下的權力關系,李巧寧以1949年后遍布全國的中蘇友協為切入點,探討中蘇友好話語是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政治宣傳在基層社會建立起來的。③李巧寧:《新中國的中蘇友好話語構建(1949—196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如果將冷戰(zhàn)理解為一場兩大陣營對于“心靈與頭腦”④ZHENG Yangwen,Hong Liu,Michael Szonyi eds.,The Cold War in Asia:The Battle for Hearts and Minds,Boston:Brill,2010.的爭奪以及兩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戰(zhàn)爭”模式的某種延續(xù),那么對外宣傳旨在爭取對方陣營民眾,國家政府對內則需要說服民眾或以一個看似遙遠的國家為敵或以一個陌生的國度為友,其過程必然伴隨著國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與塑造。另一方面,地方社會和社會群體并不是完全被動地被國家政策所塑造,史宏飛結合科學史與社會史探討科學國際主義如何推動美國參與曼哈頓工程的科學家追求對核能開發(fā)的控制。作者指出,這些推動人類社會步入核能時代的科學家基于對核武器巨大摧毀力的深切憂慮,不甘成為“軍方黷武主義的囚徒”,于是積極建立了全國性協調組織“美國科學家聯合會”并促使美國戰(zhàn)后核政策向“國際控制”發(fā)展。⑤史宏飛:《核恐懼與美國科學家對核能國際控制的追求(1945—1946)》,《世界歷史》2018年第6期。此類研究指向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即使是核能這類高度由政府主導的政策領域,“高層政治”也不是唯一的研究路徑。

近十年來國內冷戰(zhàn)史研究的范式呈現出明顯的多樣化趨勢,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其他史學領域借鑒研究方法,在大國關系之外尋找研究課題。這種多樣化的嘗試是十分必要而且有益的。第一,隨著時間的推進,冷戰(zhàn)作為研究對象和研究者的距離逐漸拉大;這種距離感可以推動學者對冷戰(zhàn)的本質、特征與深遠影響重新認識。例如,冷戰(zhàn)對當代國際關系最重要的形塑作用就是強化了一種非友即敵、非善即惡、非黑即白的“絕對主義”思維方式⑥Westad,The Cold War:A World History,p. 2.,要理解這種冷戰(zhàn)思維方式如何在不同社會中固化,就必須超越危機與戰(zhàn)爭中的高層決策這類表層現象。第二,拓展研究視角有助于學者在史料使用受限的情況下在既有史料中發(fā)現過去看不到的東西或者發(fā)現之前被忽略的史料的價值,對地方基層檔案的運用便是其中一例。第三,可以預見的是,研究范式多樣化的趨勢會面臨研究對象“碎片化”的質疑;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對象本身并不能決定一個研究的價值,更關鍵的因素是能否有創(chuàng)造性地闡釋研究對象背后的宏大主題。

二 問題、局限與新的學術增長點

盡管目前國內學者在冷戰(zhàn)全球史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有目共睹,但是,以下一些問題仍然制約著國內冷戰(zhàn)史研究的發(fā)展。這些問題有些來自學科本身,有些則來自于外部。從外部來看,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是世界史研究相較于中國史研究在學術資源和平臺上處于弱勢。從與現有學科體系的關系來看,冷戰(zhàn)國際史以及更廣泛的冷戰(zhàn)全球史跨中國史和世界史兩個領域。但對比國內發(fā)表平臺,涉及中國對外關系的研究在刊物上有非常廣泛的選擇;但世界史專門刊物少,大部分史學類核心期刊刊發(fā)的世界史研究成果在數量上僅處于“點綴”地位。而在國外學術刊物發(fā)表則經常面臨審稿周期過長的問題,難以幫助青年教師應對沉重的年度考核壓力。與此同時,目前業(yè)界只有《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一份專注于該領域的輯刊,其半年刊的性質以及“以書代刊”的形式也決定了體量的有限性和出版的長周期。盡管《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國際政治研究》等一些國內綜合類期刊長年堅持保留專門刊發(fā)冷戰(zhàn)史研究成果的欄目,但冷戰(zhàn)史“學術陣地”總體偏少越來越成為制約近年來冷戰(zhàn)史研究發(fā)展的因素之一??傊?,學術發(fā)表渠道上的限制不利于中青年學者的迅速成長。如果能夠搭建更多世界史研究成果的高質量中文發(fā)表平臺,冷戰(zhàn)全球史研究以其業(yè)已形成的一手材料運用規(guī)范和穩(wěn)步擴大的學術共同體,將推動中文學術界更廣泛領域的世界史研究的發(fā)展。

在冷戰(zhàn)史研究內部,則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第一,盡管冷戰(zhàn)史研究已經逐漸突破了作為傳統“外交史”研究分支的定位,但上文提到的研究范式多樣化趨勢的發(fā)展較為緩慢,與科技史、環(huán)境史、移民史、性別史等領域結合的研究課題尚待探索。①目前這些領域的研究已經起步,如谷繼坤:《對河北省清苑縣工人“赴蘇援建”問題的歷史考察(之二)》,《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8年2期;劉合波:《史學新邊疆:冷戰(zhàn)環(huán)境史研究的緣起、內容和意義》,《世界歷史》2019年第2期。這些視角對于研究冷戰(zhàn)最后二十年全球的深刻變遷尤其重要。比如,對于冷戰(zhàn)最后十幾年中國對外關系的研究,國內學者集中關注中美關系、中蘇關系、中國改革開放起步的國際環(huán)境等幾個問題,對于中國進入國際市場、冷戰(zhàn)后期新一輪經濟全球化起步與中國社會變遷三者之間的復雜互動還缺乏系統利用檔案材料和口述材料的深入探討。第二,冷戰(zhàn)史研究與區(qū)域與國別研究尚未形成可以互相促進的合力。文安立認為,著眼于大國與第三世界國家國內政治發(fā)展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除了要有能力打破處于統治地位的舊有的研究方法之外,還要求研究者有語言方面的訓練,有地區(qū)性的專門知識,并有接觸外國檔案的渠道”。②[挪威]文安立:《冷戰(zhàn)與革命:蘇美沖突與中國內戰(zhàn)的起源》,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頁目前雖然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通過招收語言文化專業(yè)的本科畢業(yè)生進入冷戰(zhàn)史博士項目,培養(yǎng)了能夠熟練使用對象國一手材料的博士生、博士后,但在全國范圍內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非小語種專業(yè)學生學習除德、法、日、俄等主要第二外語以外語言的機會非常稀少。這極大限制了歷史、國際關系、人類學等專業(yè)有志于冷戰(zhàn)全球史或區(qū)域與國別研究的學生進入這些領域。第三,口述史特別是批判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在國內的冷戰(zhàn)史研究中還處于起步階段,口述史材料主要作為其他材料的補充;由于可資對照的檔案材料不足,“批判口述史學”的應用范圍還很窄,使得許多珍貴的口述史材料散落民間,并隨著當事人的辭世而遺失,這對于中國的冷戰(zhàn)史研究來說是不小的遺憾。

就冷戰(zhàn)史學科發(fā)展而言,需要觀察、跟蹤、借鑒國內其他歷史研究領域對新方法、新范式等的探討,進行一些橫向比較,冷戰(zhàn)史研究在這方面的努力是需要加強的。例如,作為冷戰(zhàn)史研究的重要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近年來也進入了一種本體論、方法論自省的過程,畢竟諸如全球史的興起等更大范圍的史學思潮無可避免地對國內史學界造成影響,如何應對需要有更深入的思考。《中共黨史研究》分別于2019、2020年刊發(fā)了兩組共11篇“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現狀與未來”的筆談文章,其中不乏對冷戰(zhàn)史與當代中國外交史關系的探討。③牛軍等:《“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現狀與未來”筆談(一)》,《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4期;陳志瑞等:《“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現狀與未來”筆談(二)》,《中共黨史研究》2020年第4期。陳志瑞提出,“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主題”應“超越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范式”,“中國走向獨立自主、富強民主,實現現代化”應“始終是當代中國外交的宏大主題和主導范式”①陳志瑞:《淺談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主題、理論和方法》,《中共黨史研究》2020年第4期。。總之,有意識地通過不同研究領域的橫向比較有助于發(fā)展較為清晰的冷戰(zhàn)史學科建設意識,否則,學科交叉與融合將很可能成為無源之水。

最后,理論與歷史結合的研究范式有待進一步發(fā)展。王立新在《國際關系理論家的預測為什么失???—兼論歷史學與國際關系學的差異與互補》一文中談到,與國際關系理論研究重視對現象的抽象簡化和事件發(fā)展的必要性不同,“歷史學不認為存在超越時空界限的普遍規(guī)律,強調歷史事件的獨特性和偶然性、因果關系的多重性和復雜性以及歷史人物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彼赋?,“外交史家和國際關系學家之間應該相互借鑒,‘歷史太重要了,不能完全交給歷史學家;理論也太重要了,不能完全交給(國際關系)理論家’?!雹谕趿⑿拢骸秶H關系理論家的預測為什么失???—兼論歷史學與國際關系學的差異與互補》,《社會科學文摘》2020年第2期。黃宇興也指出,國際關系史研究對檢驗、修正和發(fā)展國際關系理論具有重要意義?!耙虼?,國際關系學者應尋找能夠同時發(fā)揮歷史研究和理論研究長處的研究路徑”③黃宇興:《國際關系史研究的理論意義》,《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2019年第2期。。王棟發(fā)表于美國外交史學家學會會刊《外交史》(Diplomatic History)的論文《大戰(zhàn)略、權力政治與中國60年代對美政策》一文體現了歷史研究對現實主義理論的檢驗和修正作用,在運用外交部檔案和中國地方檔案館檔案以及美國檔案的基礎上,作者挑戰(zhàn)了國際學界現有的勢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意識形態(tài)和國內政治等有關解釋中美關系的觀點,強調了權力政治變量在解釋1960年代中國外交政策特別是對美政策中的關鍵作用。④Dong Wang,“Grand Strategy,Power Politics,and China’s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60s,” Diplomatic History,Vol. 41,No. 1(April 2017),pp.265-287.在目前一些學者已經嘗試的對外政策分析理論與歷史的結合,威懾理論與中國和周邊國家邊境沖突案例的結合等領域,探索進程仍將繼續(xù),而在另一些少有涉足的領域,如中蘇關系與國際關系同盟理論的研究上,⑤對于中蘇關系史研究的理論框架,參見王棟:《中蘇關系研究的理論與歷史》,《國際政治科學》2009年第4期。也可以期待新一代學者的理論創(chuàng)建。

三 結 論

十多年來,國內冷戰(zhàn)史研究經歷了從形成一手史料使用規(guī)范,擴展史料來源,到研究方式多樣化的快速發(fā)展。在史料方面,新的研究成果融合了政府檔案、地方史料、口述史料和多邊(多語種)史料,為學界全面認識冷戰(zhàn)的多個維度和在不同地區(qū)的特點提供了重要契機。在視角多樣性上,在傳統外交史基礎上,近期的研究成果積極吸收其他史學研究范式并探索結合歷史研究和理論研究的新路徑。隨著當代研究者與冷戰(zhàn)史在時間距離上的不斷拉大,學界對冷戰(zhàn)的認識也不斷豐富與加深,對于冷戰(zhàn)的本質、起源和影響也將有創(chuàng)新性的認識。最終,史家需要將冷戰(zhàn)放入現代化與全球化的長程歷史中加以審視。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琼结县| 吴忠市| 文山县| 金塔县| 敦煌市| 万载县| 泰和县| 轮台县| 东安县| 玉环县| 措勤县| 宽城| 丰县| 淮滨县| 巴马| 牙克石市| 武义县| 栾川县| 明溪县| 乐陵市| 惠来县| 醴陵市| 东兴市| 惠州市| 山阳县| 正阳县| 双城市| 榆树市| 武义县| 葫芦岛市| 华坪县| 锡林浩特市| 基隆市| 广丰县| 遵义县| 广德县| 安顺市| 祁连县| 房产| 忻州市| 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