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童君
內容提要: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收藏有一份刊名《中國資料》的文化資訊期刊,該刊1946年11月創(chuàng)刊號的刊首發(fā)表有署名“郭沫若”的一篇日文評論作品,題作《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站在人民的立場》)。該文既沒有收入《郭沫若全集》,在最新版《郭沫若年譜長編(1892—1978年)》中也沒有相關記述,是一篇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日文佚作。通過日本館藏的檔案文件介紹這部日文佚作在發(fā)表之初遭遇美國對日占領軍的言論審查過程,能夠為后人重新審視戰(zhàn)后中日關系提供新線索和新視角。
1946年11月,一位名叫菊地三郎的日本左翼文人在東京創(chuàng)辦了一份刊名為《中國資料》的文化資訊期刊。菊地三郎原本是任職于日本《朝日新聞》的一名記者,他曾在1944年作為《朝日新聞》社的中國特派員到上海工作,1946年5月回到日本之后和妻子渡邊和子一起在東京設立了“中日文化研究所”從事民間層面的中日文化交流,同年11月創(chuàng)辦《中國資料》作為“中日文化研究所”的機關刊物。①據(jù)菊地三郎的回憶,在策劃創(chuàng)辦《中國資料》之際,他首先通過當時在上海工作的“中日文化研究所”所員島田政雄,與郭沫若、茅盾等中國文壇的知名作家取得了聯(lián)系,請求郭沫若等人支持“中日文化研究所”以及《中國資料》的編輯發(fā)行工作。②作為回應,郭沫若隨后向《中國資料》投稿了一篇用日文寫作的評論,題作《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站在人民的立場》),發(fā)表在《中國資料》創(chuàng)刊號的刊首。這篇文章末尾寫有1946年9月6日的成稿時間,同時還附上了一張郭沫若自己的近照以表示“全面支持《中國資料》的創(chuàng)辦工作”③。
《中國資料》刊載的《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既沒有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郭沫若全集》,在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最新版《郭沫若年譜長編(1892—1978年)》中也沒有相關記述,是一篇郭沫若的日文佚作?!吨袊Y料》現(xiàn)在收藏于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的“美國占領期報刊圖書出版物文庫”,俗稱“普蘭格文庫”(Gordon W.Prange Collection)④。該文庫不但收藏有《中國資料》刊發(fā)的郭沫若日文佚作,同時還可查閱美國對日占領軍針對郭沫若作品的言論審查檔案文件。
1945年8月日本戰(zhàn)敗之后,美國對日本實施了長達6年半的“美國對日單獨占領”⑤。為了營造有利于美國的輿論環(huán)境,美國對日占領軍總司令部于1945年9月19日在日本發(fā)布《出版言論法規(guī)》(Press Code),并在各地秘密設立“民間審查支隊”(Civil Censorship Detachment),采用言論審查的手段對戰(zhàn)后日本的公共言論空間實施了“服務于占領軍總司令部需要的信息管制和輿論操控”⑥。
根據(jù)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收藏的VH1-C241號文件顯示,1946年11月《中國資料》創(chuàng)刊號正式出版之前,美國占領軍“民間審查支隊”首先審閱了該期刊提供的一份樣稿并對一部分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刪減,其中包括郭沫若向《中國資料》投稿的日文佚作《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樣稿刊載的郭沫若作品原文共有7段,總計日文2824字。為方便論述,以下首先將《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的日語原文按照段落標序后譯介全文,以便考釋。
①中日兩大民族在經歷了長達八年的血腥戰(zhàn)爭之后,今天都陷入到一種幾乎相同的境遇之中。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都擺放著兩種未來的可能性,一種是隸屬于某個霸權國家成為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另一種則是成為光榮的獨立國家。這兩種可能性同時存在,但又相互間發(fā)生著斗爭。就像一些觀察敏銳的人認識到現(xiàn)在的中國存在著兩個陣營一樣,我們也發(fā)現(xiàn)今天的日本也存在著兩個陣營?,F(xiàn)在的中國有一部分附庸于其他國家,另一部分則是屬于中國人民。今天的日本同樣存在著一個附庸于其他國家的陣營和另一個屬于人民的陣營。在中國,這兩個陣營相互之間的斗爭已經發(fā)展為激烈的戰(zhàn)爭。日本的具體情況我們雖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相信日本應當和中國一樣存在著兩個陣營之間或明或暗的斗爭,而且斗爭的情況一定還很激烈。
②今天,人民的日本和人民的中國可以說是站在了完全相同的命運道路之上。中國人民如果獲得了解放就一定會來援助日本人民,反之日本人民如果獲得了解放也一定會來援助中國人民。但是如果中日兩國人民都出現(xiàn)相反的情況,如果都得不到解放也無法援助對方的話,那么兩個國家就會同時陷入不幸。過去那個時代日本曾宣揚過的“共存共榮”的口號到今天才真正適用于中日兩國。過去的“共存共榮”的口號強調工業(yè)化國家的日本和農業(yè)化國家的中國之間的互補,本質上是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殖民地侵略的掩飾手段。但是今天,人民的日本和人民的中國處在了真正的“共存共榮”的境遇之下,曾經聽起來陳腐的“兄弟國家”一詞現(xiàn)在也具備了一種嶄新的、切實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今天我們不但應該相互理解,更應當在深層意義上相互關懷、相互關心,做到“有福共享、有難同當”。我們認為人民的日本和人民的中國必須團結一致形成聯(lián)合戰(zhàn)線,為了在未來獲得光榮的獨立共同戰(zhàn)斗。
③歷史告訴我們,人民的解放是必然會實現(xiàn)的。這意味著不但中日這兩個兄弟國家會相互援助爭取解放,而且全世界的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人民都利害一致,都有爭取解放的任務,都會相互援助追求勝利的解放。相比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世界情勢已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人民追求解放的浪潮正在令資本主義國家陷入恐慌。在歐洲,人民追求解放的浪潮已經在好幾個國家顯現(xiàn)出它的威力。在亞洲,人民追求殖民地解放運動的烽火也已經燃燒到了各地。而在這個時候,日本從帝國主義的迷夢中醒來,日本帝國的崩潰反而為日本人民開辟了一條活路,人民的日本毫無疑問擁有了非常值得樂觀的光明前途。但是日本人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要想開拓這條道路絕非容易之事。我們還需要突破非常多的難關,有些困難甚至有可能讓我們陷入絕望。但是我們沒有必要泄氣,不屈不撓的精神一定會幫助我們突破那些困難。
④“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是出自中國古代兵法的成語,它所表達的是一類普遍真理。今天我們需要同時了解日本的兩個陣營,既需要了解附庸于外國的那個日本,同時更必須了解另一個屬于人民自己的日本。同樣地,日本的朋友們在理解當今中國的時候也應該有相同的意識,不要只把目光放在那個附庸外國的中國之上,一定要關注另一個屬于人民自己的中國。我們要設法讓兩國人民了解到各自國家的兩種陣營的存在,這需要投入相當?shù)呐ΑN覀円O法消除普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輕蔑感,這當然是非常困難的,而要消除普通中國人對日本的敵視感同樣是很困難的事情。過去日本帝國的軍國主義教育殘留下的影響肯定是非常巨大的,而過去八年日本的侵略戰(zhàn)爭在中國人的心中植下了更加難以消除的仇恨。這些都是相互理解的障礙。無論有多么困難,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排除掉所有這些障礙,這絕不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⑤現(xiàn)在我們最基本的問題是必須毅然站在人民的立場之上絲毫不動搖。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人民的立場,就可以辨別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就可以正視一切,掃除一切毒素。日本有所謂的“支那通”,他們只會戴著輕視的有色眼鏡看待中國。中國也有所謂的“日本通”,他們只會戴著仇視的有色眼鏡看待日本。誠然,我們并不反對日本人去輕視那個附庸外國的中國,但是我們希望日本人在看待屬于人民自己的那個中國的時候能夠摘下有色眼鏡。反過來說,我們也知道仇視過去的日本帝國并沒有錯,但是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還有另一個屬于人民自己的日本的存在,那么我們就必須摘下仇視的有色眼鏡。我們認為在看待事物的時候未必一定要采用所謂純粹客觀的立場,而是要在客觀的背后配以正確的主觀立場,而這就是人民的立場。從人民的立場出發(fā),我們就可以擁有清晰的愛恨觀念。人民的立場不但可以帶給我們正確的知識,更可以保證我們正確的行動。我們有很多事情需要向日本學習,日本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向我們中國學習。中日兩國人民應該通過相互交換經驗、統(tǒng)一戰(zhàn)斗的步伐,共同承擔起我們的歷史使命。
⑥但是,正是在今天這個需要“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時代,我們中日兩國人民的呼聲卻不幸被鐵幕所遮斷了?,F(xiàn)在我們能夠獲取到的有關日本當下狀況的資訊,幾乎完全是借由美國和英國的通訊機構傳播到中國的,而日本在獲取有關中國的資訊上恐怕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中日兩國之間的直接交流幾乎中斷了。這樣的情況讓我們十分沮喪,而這種令人沮喪的情況恐怕將會一直持續(xù)到停戰(zhàn)和約簽訂之后。當前我們應當盡可能通過主觀努力彌補中日之間無法直接交流的缺失,同時為情況好轉后的工作做好相應的準備。
⑦將來的中日文化交流必定會變得非常頻繁。盡管我們還需要面對無數(shù)的困難,還將經歷無數(shù)艱難曲折的斗爭,但是人民必定會迎來解放的那一天,人民的文化必定會取得最后的勝利。九月六日。
郭沫若的這篇日文佚作主旨在于強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中日兩國人民面臨著擺脫殖民統(tǒng)治、尋求獨立的共同時代課題。郭沫若認為中國和日本雖然一個是戰(zhàn)勝國,另一個是戰(zhàn)敗國,但在“二戰(zhàn)”結束之后都出現(xiàn)了國家內部兩個陣營之間的激烈對立,其中一個陣營主動附庸于其他霸權國家,另一個陣營則屬于本國人民。郭沫若將中日兩國的后一種陣營定義為“人民中國”和“人民日本”,提倡“二戰(zhàn)”之后的中日交流應當建立在“人民中國”和“人民日本”的相互協(xié)作與理解之上,因為它們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之上代表了反對殖民尋求獨立的正確時代方向。郭沫若將是否站在“人民的立場”之上視作戰(zhàn)后中日文化交流能否成功的關鍵。但同時他也指出冷戰(zhàn)鐵幕的存在致使戰(zhàn)后中日兩國幾乎完全借由西方國家的通訊機構獲取相互間的資訊,這阻礙了“人民中國”和“人民日本”之間的直接交流,兩國人民必須通過自身努力彌補這一缺陷才能迎來獨立與解放,才能最終取得人民文化的勝利。
郭沫若的這篇日文佚作與刊載這篇文章的《中國資料》創(chuàng)刊號的“創(chuàng)刊詞”形成明顯的呼應關系?!吨袊Y料》的“創(chuàng)刊詞”寫道,“日本的對華研究工作首先必須以正確認識中國為前提,但是如今日本最缺乏的正是能夠傳遞事實的客觀資料,這也是我們創(chuàng)辦《中國資料》的原因。(中略)真理需要傳遞給千萬大眾,事實需要為萬人所知曉。報道中國的事實,傳遞中國的真相,這就是期刊《中國資料》所希望承擔的使命”⑦。郭沫若的日文佚作《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表述的正是對菊地三郎等中國遣歸日僑跨越冷戰(zhàn)鐵幕傳遞“人民中國”之聲的期待。
但是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收藏的《中國資料》樣稿顯示,美國占領軍“民間審查支隊”在審查郭沫若的這篇日文佚作之時刪除了其中的1583字也就是超過原文一半的內容。例如上文譯介的原文第1段、第2段和第6段遭到了美國占領軍言論審查官的全文刪除。在《中國資料》樣稿文后還附有一張審查官制作的審查事項英文打字稿(NEWS MATTER OR TABLE OF CONTENTS),在這里審查官列出了刪除郭沫若作品內容的主要理由是“含有間接批評盟國的政治宣傳”(Above deleted;Propaganda,indirect Criticism of Allies)。參照上文譯介的作品原文可以發(fā)現(xiàn)美國占領軍在審閱《中國資料》樣稿的時候采用了非常嚴厲的言論審查標準。盡管《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一文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一處直接關涉所謂“盟國”的詞句,但是審查官卻將文中所有出現(xiàn)“霸權國家”“殖民主義”“附庸于外國”“人民日本”“解放”“獨立”之類詞句的段落予以全文刪除,并將其定義為“含有間接批評盟國的政治宣傳”。審查官的意圖顯然是為了防止日本讀者在閱讀郭沫若的作品之后產生聯(lián)想,將戰(zhàn)后美國假借盟國名義對日本施行的軍事占領視作殖民主義行為,進而產生反對美國占領追求解放獨立的思維傾向。同時,審查官也不希望日本讀者意識到美國占領軍言論審查制度的存在,所以將郭沫若的作品中出現(xiàn)“鐵幕”一詞的段落同樣施以了全文刪除的粗暴處理。
另一方面在中國國內,自1946年6月國共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之后,有關作家的言論立場的問題成為左翼文化界熱切討論的話題。1946年6月4日,剛從重慶搬到上海不久的郭沫若參加了抗戰(zhàn)勝利后文協(xié)舉辦的第一屆詩人節(jié)并發(fā)表演講,號召“大家不要害怕,言論自由不是人家賞賜的,而是自己爭取得來的”⑧。一個多月之后的7月23日,郭沫若又在延安《解放日報》發(fā)表評論《堅定人民的立場》,主張“今天衡定任何事物的是非善惡的標準,便是人民立場——要立在人民的地位上衡量一切”⑨。8月24日,郭沫若在上?!吨軋蟆钒l(fā)表《自由在我——為紀念周報休刊而作》一文,嚴詞抗議國民黨政府的言論審查制度,聲稱“人呢用無聲手槍打死,報呢用無聲手諭查禁,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了。早被打死適足以證明是一個好人,早被查禁適足以證明是一種好報”⑩?!吨袊Y料》刊載的《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明顯承襲了同時期郭沫若在中國國內的基本言論立場和問題意識。
實際上在1946年元旦期間,郭沫若就曾經在東京《每日新聞》1月3日頭版發(fā)表過另一篇日文作品《日本人に寄す》(《寄日本人》),同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紀念日之時又用中日雙語寫作了另一篇近似主題的作品《寄日本文化工作者》?。這兩篇作品和《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一樣均采用了向日本讀者喊話的文體形式,都試圖利用作品的文本空間跨越國界限制架設聯(lián)結中日左翼文化界陣營的言論信息通道。《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實際上可以看作郭沫若和菊地三郎等中日左翼文人們通力合作共同對抗言論封鎖架設自由通道的一次嘗試。這次嘗試遭遇到了美國占領軍言論審查機構的強力阻撓。前述《中國資料》創(chuàng)刊號的樣稿在被刪減掉大量內容后于1946年11月正式出版,今天在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央圖書館可以查閱到它的市面流通版。市面流通版刊載的《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只剩下了1241字,其余內容均遭到了前述言論審查文件的刪除處理,致使作品的完整性嚴重受損淪為一篇結構松散語句雜亂的文章。因為市面流通版《中國資料》的創(chuàng)刊號既無“編輯后記”亦沒有其他提及言論審查的文字,所以讀者僅從期刊版面上無法察覺到美國占領軍的言論審查暴行。而作者郭沫若和期刊的編輯菊地三郎日后亦未提及,這應當也是《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迄今為止不為人所知的原因之一。
盡管《人民の立場に立ちて》作為一篇郭沫若的日文佚作長期被世人遺忘,但能夠為后人重新審視戰(zhàn)后日本與中國的關系提供新的線索和視角。近年來針對郭沫若佚文的研究不斷出現(xiàn)新的成果?,但是有關郭沫若的境外佚作和外語佚文的研究還是一個進展相對緩慢的領域。而另一方面,從1945年8月到1952年4月的美國對日占領時期毫無疑問是戰(zhàn)后日本史的原點。在這個美國對日信息封鎖的時代里中國文人是如何向日本社會傳遞“人民中國”之聲的?又是如何遭遇美國的言論審查、如何跨越冷戰(zhàn)鐵幕的阻撓的?針對這些問題的探索是重審戰(zhàn)后中日關系史軌跡的一個關鍵所在,而這也是本文介紹日本刊物《中國資料》與郭沫若日文佚作的目的所在。
注釋:
①菊地三郎『聲なき民のアジア學 現(xiàn)地體験四十年を語る』、新人物往來社、1981年、1~3頁。
②菊地三郎「私たちの仕事」、島田政雄『嵐に立つ中國文化』所収、國際出版株式會社、1948年、265~266頁。
③「最近の郭沫若氏」、東京:『中國資料』創(chuàng)刊號、1946年11月、3頁。
④“Gordon W.Prange Collection”是以美國對日占領軍總司令部參謀第二部(G2)戰(zhàn)史室長“戈登·普蘭格”的名字命名的報刊圖書文庫。該文庫收錄有美國占領下日本發(fā)行的10萬余件期刊、報紙和圖書出版物,原件收藏于美國馬里蘭大學,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收藏有文庫副本。
⑤豊下楢彥『日本占領管理體制の成立』、東京:巖波書店、1992年4月、27頁。
⑥山本武利『GHQの検閲·諜報·宣伝工作』、東京:巖波書店、2013年7月、14頁。
⑦「創(chuàng)刊のことば」、東京:『中國資料』第1號、1946年11月、1頁。
⑧“上海文化工作者集會紀念詩人節(jié)”,重慶《新華日報》,1946年6月8日第3版。
⑨延安《解放日報》,1946年7月23日第4版。
⑩上?!吨軋蟆返?9/50期合刊,第6頁。
?中文版發(fā)表在上?!度毡菊搲返?號,1946年8月15日發(fā)行。日文版發(fā)表在上?!陡脑煸u論》第2號,1946年9月1日發(fā)行。《改造評論》是國民黨第三方面軍改造日報館于1946年6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日文綜合期刊。
?張勇:《1948年郭沫若香港期間創(chuàng)作的收錄與散佚考釋》,《魯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8期;李斌:《郭沫若佚文三篇識讀》,《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3期;金傳勝:《〈晶報〉與郭沫若佚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年第5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