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薇薇 楊媛媛
近年來,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學教育環(huán)節(jié)中愈發(fā)顯得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七一”講話)中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盵1]這體現(xiàn)出黨和人民對青年的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精神給予青年的偉大力量,促使廣大青年在體悟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的同時提升自我思想覺悟,也賦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磅礴動力。很顯然,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思政教育乃重要一環(huán)。高校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重心,把思政教育貫穿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廣大師生的民族認同感與團結友愛、發(fā)奮圖強精神。當然,高校思政教育應遵循科學規(guī)律,既要契合大學生思想進步的要求,也要結合時政熱點,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多采用課程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方式。實際上,在高校節(jié)日慶典、紀念活動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上,利用已經(jīng)普及的新媒體傳播平臺(或組織影院觀影),播放具有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及勵志奮進的紅色電影,鼓舞、激勵廣大師生,應是頗為有效、可行的。紅色電影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為此,高校應加大對紅色電影展映播放的投入(包括資金投入和時間投入),通過直觀的視聽傳播方式,讓大學生真切感受革命先烈的大無畏犧牲精神和無私奉獻意志,讓高校師生(尤其是青年教師、學生)以史為鑒,進而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賡續(xù)血脈,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實施路徑。
一、紅色電影: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傳播路徑
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突飛猛進,在“互聯(lián)網(wǎng)+”與融媒時代背景下,作為一種通過連續(xù)的運動畫面?zhèn)鬟f信息的語言,電影已成為大眾思想交流的主流媒介。其借對革命故事、英雄事跡等的生動視聽表達,有效實現(xiàn)廣泛的大眾傳播。當然,作為獨特的視覺語言藝術,電影在視聽表達上也因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新性建構而更加生動豐富,既能夠打破時空界限,在再現(xiàn)歷史、形塑人物、達成意識形態(tài)詢喚等方面亦具有強大功能。其實,在傳播媒介高速發(fā)展的當下時代,電影的造夢能力也助推高校思政教育靈活生動、走深走實。紅色電影創(chuàng)新了“圖像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傳播途徑。相較傳統(tǒng)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當代電影在傳播速度、傳播體量、傳播效果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能高效實現(xiàn)針對大學生的思政傳播——在特定播放環(huán)境放映結合現(xiàn)實語境的紅色電影,于超載的聲像效果促動下,使大學生在有限的空間中集中注意力沉浸式觀看并能理性思考,繼而深刻、全面地理解其中的思想題旨與精神內核。
數(shù)字媒介終端的多樣化、便捷化發(fā)展推動紅色電影的選材、形式朝著多樣化、類型化方向拓展。這也為高校思政教育不再拘泥于課堂提供了可能性,且易于在大學生中營造紅色文化的群體效應。當下,紅色電影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種選擇,所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慢慢顯現(xiàn)。不難想象,在聲光效果的促動下,作為接受主體的大學生易于將由影片得來的主觀意識投射到現(xiàn)實中。具言之,當青年受眾借助影像世界回顧歷史、緬懷先烈,為英雄事跡、犧牲精神、利他思想所震撼時,也極易對此(尤其是革命先烈、革命英雄們)產(chǎn)生共鳴、共情,繼而強化愛黨、愛國意識和民族團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實際上,紅色電影所蘊含的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中華崛起、人民富裕的精神也是當下大學生所需要汲取的思想營養(yǎng)。也即是說,紅色電影不僅增加了高校青年的歷史知識,而且使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直觀、全面、深入的理解。片中生動鮮活的革命英雄人物、從苦難中走出誓為百姓謀幸福的共產(chǎn)黨形象,無疑都加深了青年受眾的情感認同和心靈震撼,繼而使其對愛國主義、革命歷史、英雄先烈、民族振興等有了正面的肯定和由衷的贊許。自然,這是傳播內容、傳播方法與傳播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曾說過:“媒介構成了我們的環(huán)境,并維持著這種環(huán)境的存在?!盵2]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教育多采取教師授課、學生班組討論等方式,附帶布置作業(yè)、內容考核等。這或多或少限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或者說,這往往很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相比起來,紅色電影更有效地進行知識普及、興趣培養(yǎng)和思想引導。紅色電影納入高校思政教育環(huán)節(jié),其直觀、生動表達的主流意識強化受眾理論認知與思想感知。“電影的表意從不取決于(或很少取決于)一個孤立的影像,它取決于影像之間的關系,即最廣義的蘊涵?!盵3]之于借助視聽形象敘事、抒情、表意的紅色電影,其教育、認知功能的實現(xiàn)并非僅靠單一的知識輸出,其潛隱于影像中的價值導向既能促使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認同,也能夠深植于其靈魂深處。因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高校思政教育以紅色電影傳播為手段,充分發(fā)揮英雄人物的偶像激勵、先鋒引領作用,有助于大學生深入理解中國革命歷史和中國紅色文化,糾正認知偏差,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端正思想、規(guī)范言行、以身作則,起積極的模范帶頭作用。
數(shù)字技術推動的科技革命使電影的傳播不再限于影院、電視等傳統(tǒng)手段,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和便攜式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可達成線上線下多維傳播。而且,3D、全景深、高幀率等技術的革新,也進一步優(yōu)化了受眾的觀影體驗。另外,因電影修復技術的新發(fā)展,4K修復技術與人工智能AI技術也被用于一些經(jīng)典老電影,如用4K技術修復《黨的女兒》(林農(nóng),1958),用人工智能AI技術修復《上甘嶺》(沙蒙、林杉,1956)等。電影藝術與技術血肉相連,電影從無聲時代進入有聲時代,從黑白過渡到彩色,從膠片攝影機演變成數(shù)字攝像機等,其中浸潤著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心血。電影《懸崖之上》(張藝謀,2021)的攝影指導趙小丁就曾巧妙利用數(shù)字技術攻克了影片視覺呈現(xiàn)上“雪一直下”的難題,他說:“現(xiàn)在主流使用的數(shù)字攝影機性能都非常好,基本都具備14檔以上的光圈,有很好的寬容度和很高的靈敏度,所以通常只要在曝光掌握上沒有特別大的閃失,加上強大的后期流程作保證,在技術上的還原和呈現(xiàn)就不會出現(xiàn)太大差錯。”[4]由此可見,日新月異的數(shù)字技術為電影更高質量的影像呈現(xiàn)提供了保障。一部電影的成功,要在塑造人物、敘述故事、題旨表達等方面超凡脫俗,賦予影像以視聽層面更多的細節(jié)和內容,借具震撼力的運動畫面給人一種富有質感的視覺體驗,進而營造獨特的藝術氛圍,實現(xiàn)自覺的意識形態(tài)效果。恰如此,優(yōu)秀的紅色電影將多個視聽元素巧妙組接進講中國故事、揚中國精神的畫面中,通過精心制作的畫面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場景,讓受眾真切體會革命時代的環(huán)境氛圍,細致觀察革命英雄的先進事跡,體悟舊時代身處水深火熱中的百姓疾苦,并深刻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豐功偉績。
紅色電影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它既拓寬了思政課堂的教學內容,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個體被主流意識形態(tài)詢喚為主體的新途徑。高校師生在觀影過程中深化了對革命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思想認知,糾正了偏差,凈化了靈魂。
二、紅色電影:高校思政教育的獨特方式
紅色電影多以革命戰(zhàn)爭為背景,反映中國共產(chǎn)黨人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斗爭精神。其“起點和源頭,均為1932年出現(xiàn)的,以階級性、暴力性與宣傳性等特征見長的左翼電影”[5]。此后,一系列具有時代特征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紛紛問世。其中不少經(jīng)典影片將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視聽呈現(xiàn)巧妙融合,不僅使自身具有感人的思想性,也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性。高校思政教育引入紅色電影,既具科學性、說服力,也具有效性、可持續(xù)性。
實事求是地說,從最初的左翼電影《東北二女子》(李萍倩,1932)、《風云兒女》(許幸之,1935)到1949年后拍攝的《南征北戰(zhàn)》(成蔭、湯曉丹,1952)、《紅色娘子軍》(謝晉,1960)再到改革開放后拍攝的《建國大業(yè)》(韓三平、黃建新,2009)、《建黨偉業(yè)》(韓三平、黃建新,2011)及值建黨100周年之際拍攝的《懸崖之上》(張藝謀,2021)、《1921》(黃建新,2021)、《革命者》(徐展雄,2021)等,紅色電影不斷在內容、形式上開拓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教育以欣賞紅色電影為手段,結合師生學習工作實際,與時俱進地傳播了紅色文化,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由于紅色電影所傳遞的思想意識與高校思政教育所提倡的內容高度一致,觀看紅色電影既能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保證其更有針對性、靈活性,亦能真正使其深入人心,促使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建構。以直觀、生動、感人的紅色電影欣賞形式來實施思政教育,即以動人的故事、真實的人物、逼真的環(huán)境氛圍來展示革命先烈的斗爭與生活圖景,能加深青年學生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的深入了解,拓寬其對“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革命犧牲精神和奉獻內涵的認知視野,縮短其與革命領袖和無數(shù)英雄先輩的心理距離,提升其思政理論修養(yǎng)與知識水平。誠然,紅色電影所再現(xiàn)的英雄事跡將思政理論與客觀實踐相結合,能夠確證今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正確性、必要性,進而喚醒高校師生的歷史記憶,弘揚愛國精神,建構民族集體認同感。不僅如此,優(yōu)秀紅色電影所蘊含的開拓進取的崇高理想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革命意志乃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優(yōu)良品質,能夠讓大學生由此掌握歷史時代的深刻內涵和“為人民謀幸福”的革命精神,激勵當代青年秉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樹立富有正能量的思想觀念和為國族復興貢獻力量的責任意識。換句話說,紅色電影富有沖擊力、感染力的影像傳播能有效提升高校青年的思想境界,引導其堅定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達至鞏固民族凝聚力、國家自豪感的目的。
由于種種原因,當前一些高校存在思政教育口號化、施行方式單一化、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問題。然紅色電影的引入,使思政教育別開生面。作為藝術與傳媒的綜合體,紅色電影所宣揚的革命斗爭精神、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是隱含于情節(jié)與細節(jié)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大學生在觀影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并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其轉化為思想意識的有機組成部分,推動優(yōu)良美好的道德素質和價值觀念的培育,切實融入青年學生的學習乃至于將來的社會生活?!凹t色電影在當下具有更加豐富的歷史內涵,對美育的功能也更加明顯?!盵6]如《革命者》將故事開端設定為李大釗犧牲前的38小時,從不同視角展現(xiàn)了主人公作為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偉大先驅者的一生。影片不僅內容豐富,敘事節(jié)奏張弛有致,而且對革命先烈的塑造立體豐滿,富有人情味和個性特點,這也是新時代紅色電影敘事的新穎之處和表達重點。也就是說,當代紅色電影在再現(xiàn)革命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時,既肯定了其超乎常人的思想認識,也客觀形塑了其人性的一面,達成了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有機統(tǒng)一,保證了紅色電影在審美培育上的真實有效性與接受效果的可驗證性。
三、紅色電影:給高校思政教育以諸多啟示
總體而言,不斷推陳出新的紅色電影所倡導的革命精神、天下為公精神、艱苦奮斗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雷鋒精神等乃是當代青年大學生需要汲取的文化養(yǎng)料。“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黨史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上留下的紅色記憶昭示著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軍民一家,民主集中制?!盵7]當然,在紅色電影的類型化探索與藝術化提升的進程中,電影創(chuàng)作者已經(jīng)不再局囿于革命斗爭史、抗戰(zhàn)史、解放戰(zhàn)爭史、民族苦難史等傳統(tǒng)題材,亦嘗試描繪具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中國旋律,如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因高校思政教育是長期性、日常性的工作,故而應更加關注青年受眾的內在心理,尊重主體的差異性,遵循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這也要求紅色電影須契合受眾文化心態(tài),貼近時代氛圍和思想需求,而不是單一的植入式傳播(甚而可以是定制式傳播),以讓更多不同層次和知識修養(yǎng)的青年學生能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提升對紅色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認知。
實際上,將紅色電影引入青年學生的思政教育,也符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所提的“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這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等宏偉目標亦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因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8]。通過紅色電影的觀看學習,高校師生可以深刻領會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與創(chuàng)新理論,并與他們所記憶的歷史事實與正在經(jīng)歷的建設實踐相結合,進而參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實際工作中去,如從《1921》中便可深刻體悟早期共產(chǎn)黨人堅韌不拔、頑強不屈、敢于犧牲的精神品質。借用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所提的“5W”模式(即“誰(Who)?說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9])來分析紅色電影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可見優(yōu)秀的紅色電影可對高校師生進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當然,也可邀請紅色電影的主創(chuàng)人員來現(xiàn)場與大學師生交流、研討,借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觀點來拓展大學生的多維認知,幫助大學生對紅色電影的深邃意旨、人物形象等進行更深入的理解,繼而促進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與自我實現(xiàn)意識的深度融合。
隨著數(shù)字技術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紅色電影的播放需要特殊設備和環(huán)境對傳播效果廣泛達成的制約已經(jīng)降到極為有限的程度。當然,高校在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思政教育時應把握好傳播媒介與現(xiàn)實價值導向的關系,即高校思政教育應以重要時間節(jié)點(建黨節(jié)、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等)為坐標,積極拓展思政教育的思想空間,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的有效傳播路徑,探索充分發(fā)揮紅色電影宣教功能的手段與方式,當下,紅色電影利用4K、3D技術拍攝優(yōu)化了受眾的觀影體驗?!斑@種觀影體驗,創(chuàng)造了觀影者與角色面對面交流的可能性。它試圖打破觀眾與影像之間看不見的‘第四堵墻——觀眾不再是黑暗中隱匿的‘窺視者,影片中的角色也不再假裝攝影機和觀影者的不在場,似乎更積極地與觀影者進行對話與交流。”[10]
概言之,紅色電影借助傳統(tǒng)影院與多樣化的新媒體平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以厚重的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時代楷模等,促進高校青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構,并起到廣泛的樹先鋒、立模范的宣教引導作用。顯而易見,紅色電影不僅為高校思政教育傳承革命精神、中華美德和傳播主流價值觀等提供了新路徑,而且為大學生了解紅色文化、重溫紅色記憶營建了新陣地,為廣大青年的發(fā)展進步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的有效實施營造了良好的意識形態(tài)氛圍,具有積極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J ].求是,2021(14).
[2][美]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2.
[3]吳小麗,林少雄.影視理論文獻導讀(電影分冊)[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190.
[4]程檣.諜戰(zhàn)片的視覺呈現(xiàn)與影像表達——與趙小丁談《懸崖之上》的攝影創(chuàng)作[ J ].電影藝術,2021(4):132-137.
[5]袁慶豐.紅色經(jīng)典電影的歷史流變——從左翼電影、國防電影和抗戰(zhàn)電影說起[ J ].學術界,2020(1):170-177.
[6]劉清華.紅色電影中美育功能的構建[N].中國電影報,2021-08-04(011).
[7]峻冰.百年電影 ?百年黨史——國產(chǎn)電影作品中的“紅色記憶”及現(xiàn)實意義[ J ].藝術評論,2021(7):57-73.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9][美]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35.
[10]陳曉云,李之怡.作為媒介的電影——數(shù)字時代“電影是什么”的再思考[ J ].當代電影,2020(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