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水經(jīng)·洛水注》校箋及水道與政區(qū)復(fù)原(下)

2021-04-09 08:14李曉杰楊智宇黃學(xué)超楊蕭楊趙海龍
歷史地理研究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河南

李曉杰 楊智宇 黃學(xué)超 楊蕭楊 趙海龍 袁 方

(1. 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2. 復(fù)旦大學(xué)中國(guó)語言文學(xué)系,上海 200433;3. 蘇州科技大學(xué)歷史系,江蘇蘇州 215009; 4.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江西南昌 330038)

又東北出散關(guān)〔150〕南,

〔150〕 散關(guān) 漢魏關(guān)塞。東漢為八關(guān)都尉治所。參注〔172〕

洛水東徑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傳》所謂天子西征,升于九阿〔151〕,此是也。

〔151〕 穆天子傳所謂天子西征升于九阿 《穆天子傳》卷五:“天子西征,升于九阿,南宿于丹黃?!?2)〔晉〕 郭璞注,王貽樑、陳建敏校釋: 《穆天子傳匯校集釋》,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頁。

洛水又東與豪水〔152〕會(huì),水出新安縣〔153〕密山〔154〕〔155〕,南流,歷九曲東,而南流入于洛。洛水之側(cè)有石墨山〔156〕,山石盡黑,可以書疏,故以石墨名山矣。

〔152〕 豪水 今段村河。其水位于甘棠河(酈《注》臨亭川水)以東,南流入洛河。

〔153〕 新安縣 秦置縣,至北魏不改?!斗Y水篇》載有新安縣故城,在今河南義馬市千秋路街道二十里鋪村附近。其地有秦、漢時(shí)期城址,習(xí)稱新安故城(3)國(guó)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guó)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cè)(下)》,中國(guó)地圖出版社1991年版,第369頁;河南省文物局: 《河南省文物志》,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頁。。

〔154〕 密山 今河南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留村附近山地,段村河發(fā)源于此。按,豪水及密山亦見于《山海經(jīng)》(參注〔155〕 ),但與酈《注》所指不同(4)楊蕭楊: 《〈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河洛地區(qū)山川考述》,《歷史地理研究》2020年第1期。。酈《注》下文惠水及白石之山、瞻水及婁涿之山、謝水及瞻諸之山、交觸之水及廆山情況亦同。

〔155〕 洛水又東與豪水會(huì)水出新安縣密山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中次六經(jīng)》:“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5)〔晉〕 郭璞注,〔宋〕 尤袤校訂: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第16b頁。

〔156〕 石墨山 今錦屏山,位于河南宜陽縣城區(qū)南?!端鍟肪砣稹兜乩碇尽泛幽峡づd泰縣下有“石墨山”(6)《隋書》卷三○《地理志》,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835頁。?!对涂たh圖志》卷五河南府壽安縣:“石墨山,在縣西南三里。”(7)〔唐〕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diǎn)校: 《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道一》,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40頁。唐壽安縣治今宜陽縣城區(qū),錦屏山正在其“西南三里”處。又,今錦屏山有煤礦,“石墨山”之名當(dāng)與之有關(guān)。

洛水又東,枝瀆〔157〕左出焉。東出關(guān),絕惠水〔158〕。又徑清女?!?59〕南,冢在北山上?!蛾扰f傳》云,斯女清貞秀古,跡表來今矣。枝瀆又東徑周山〔160〕,上有周靈王冢〔161〕?!痘视[》曰: 周靈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蓋以王生而神,故謚曰靈。其冢,人祠之不絕?!?62〕又東北徑柏亭〔163〕南。《皇覽》曰: 周山在柏亭西北?!?64〕謂斯亭也。又東北徑三王陵〔165〕,東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賦》云: 定當(dāng)為敬。〔166〕子朝作難,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與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紀(jì)》曰: 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陽太倉(cāng)中大冢是也?!?67〕而復(fù)傳言在此,所未詳矣。又悼、敬二王,稽諸史傳,復(fù)無葬處。今陵東有石碑,錄赧王以上世王名號(hào)??贾?,周墓明矣。枝瀆東北歷制鄉(xiāng)〔168〕,徑河南縣王城〔169〕西,歷郟鄏陌〔170〕。杜預(yù)《釋地》曰: 縣西有郟鄏陌?!?71〕謂此也。枝瀆又北入穀,蓋經(jīng)始周啟,瀆久廢不修矣。

〔157〕 枝瀆 指洛水北岸之分流。其水當(dāng)自今河南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附近北出,沿周山南側(cè)東北流,至洛陽市澗西區(qū)長(zhǎng)春路街道附近流入穀水。

〔158〕 惠水 今郭坪河。參注〔173〕。

〔159〕 清女冢 今址無確考,當(dāng)在今河南洛陽市洛龍區(qū)新店街道西北。

〔160〕 周山 今山名同,位于河南洛陽市澗西區(qū)。

〔161〕 周靈王冢 在今周山上(8)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duì): 《洛陽西郊周山東周王陵調(diào)查記》,《中原文物》2005年第6期。。

〔162〕 皇覽曰至人祠之不絕 《史記》卷四《周本紀(jì)》“靈王崩”下《集解》:“《皇覽》曰: 靈王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蓋以靈王生而有髭,而神,故謚靈王。其冢,民祀之不絕?!?9)《史記》卷四《周本紀(j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56頁?!独m(xù)漢書·郡國(guó)志》河南尹河南縣“北城門名乾祭”下劉昭注:“《皇覽》曰: 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周靈王冢,民祠之不絕。”(10)《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391頁。

〔163〕 柏亭 在今河南洛陽市澗西區(qū)瀛洲街道西南、周山南麓。

〔164〕 皇覽曰周山在柏亭西北 《史記》卷四《周本紀(jì)》“靈王崩”下《集解》:“《皇覽》曰: 靈王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11)《史記》卷四《周本紀(j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56頁。

〔165〕 三王陵 在今周山上(12)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duì): 《洛陽西郊周山東周王陵調(diào)查記》,《中原文物》2005年第6期。。

〔166〕 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賦云定當(dāng)為敬 按,《西征賦》崔浩注今已不傳,疑酈《注》“‘定’當(dāng)為‘敬’”之文為潘岳《西征賦》“咨景悼以迄丐,政凌遲而彌季”(13)〔梁〕 蕭統(tǒng)編,〔唐〕 李善注: 《文選》卷一○,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9頁。之下崔浩原注。又,“丐”又作“匄”,與“定”形近,崔浩所注之“定”或本作“匄”字,楊《疏》辨之已詳。

〔167〕 帝王世紀(jì)曰至今洛陽太倉(cāng)中大冢是也 《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河南尹雒陽縣“有狄泉在城中”下劉昭注:“《帝王世記》曰: 狄泉本殷之墓地,在成周東北,今城中有殷王冢是也。又太倉(cāng)中大冢,周景王也?!?14)《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后漢書》,第3390頁。

〔168〕 制鄉(xiāng) 當(dāng)在今河南洛陽市澗西區(qū)瀛洲街道三山社區(qū)一帶?!蹲髠鳌氛压辍肮ヘ幔釢ⅰ毕露蓬A(yù)注:“河南縣西南蒯鄉(xiāng)是也?!?15)〔晉〕 杜預(yù)注,〔唐〕 孔穎達(dá)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565頁?!独m(xù)漢書·郡國(guó)志》河南尹河南縣:“有蒯鄉(xiāng)?!眲⒄炎ⅲ骸啊稌x地道記》曰: 在縣西南,有蒯亭?!?16)《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后漢書》,第3389、3391頁。《史記》卷九八《傅靳蒯成列傳》“蒯成侯緤者”下《正義》:“《括地志》云: 蒯亭在河南西十四里苑中?!?17)《史記》卷九八《傅靳蒯成列傳》,第2712頁。唐河南縣治今洛陽市洛龍區(qū)安樂鎮(zhèn)南隋唐洛陽城遺址內(nèi),三山社區(qū)正在其“西十四里”處。按,“蒯鄉(xiāng)”“蒯亭”當(dāng)即酈《注》“制鄉(xiāng)”,熊《疏》辨之已詳。

〔169〕 王城 位于今河南洛陽市西工區(qū)、澗西區(qū)。其地有東周王城遺址?!妒酚洝肪硭摹吨鼙炯o(jì)》“營(yíng)周居于雒邑而后去”下《正義》:“《括地志》云: 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郟鄏,周公新筑,在洛州河南縣北九里苑內(nèi)東北隅?!?18)《史記》卷四《周本紀(jì)》,第131頁。同書卷九九《劉敬叔孫通列傳》“乃營(yíng)成周、洛邑”下《正義》引《括地志》略同(19)《史記》卷九九《劉敬叔孫通列傳》,第2717頁。。唐河南縣治今洛陽市洛龍區(qū)安樂鎮(zhèn)南隋唐洛陽城遺址內(nèi),由之可知王城所在。王城北城墻大致在今洛陽市西工區(qū)紗廠西路、紗廠南路一帶(20)考古研究所洛陽發(fā)掘隊(duì): 《洛陽澗濱東周城址發(fā)掘報(bào)告》,《考古學(xué)報(bào)》1959年第2期。,東城墻北段在今洛陽市西工區(qū)光華路一帶(21)鄭州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洛陽市文物工作隊(duì): 《洛陽東周王城東城墻遺址2004年度發(fā)掘簡(jiǎn)報(bào)》,《文物》2008年第8期。,西城墻在今澗河以西,南城墻西段在今洛陽市西工區(qū)麗春東路一帶(22)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洛陽東周王城城墻遺址2013年度發(fā)掘簡(jiǎn)報(bào)》,《洛陽考古》2015年第4期,第3—16頁。。

〔170〕 郟鄏陌 在今河南洛陽市澗西區(qū)長(zhǎng)春路街道一帶。

〔171〕 杜預(yù)釋地曰縣西有郟鄏陌 《史記》卷四○《楚世家》“昔成王定鼎于郟鄏”下《集解》:“杜預(yù)曰: 郟鄏,今河南也,河南縣西有郟鄏陌?!?23)《史記》卷四○《楚世家》,第1701頁。

洛水自枝瀆又東出關(guān)〔172〕,惠水〔173〕右注之,世謂之八關(guān)水。戴延之《西征記》謂之八關(guān)澤,即《經(jīng)》所謂散關(guān)。鄣自南山,橫洛水,北屬于河,皆關(guān)塞也,即楊僕家僮所筑矣〔174〕。惠水出白石山〔175〕之陽〔176〕,東南流與瞻水〔177〕合,水東出婁涿之山〔178〕,而南流入惠水。〔179〕惠水又東南,謝水〔180〕北出瞻諸之山〔181〕,東南流〔182〕,又有交觸之水〔183〕北出廆山〔184〕,南流〔185〕,俱合惠水?;菟帜狭鲝疥P(guān)北城二十里者也〔186〕。其城西阻塞垣,東枕惠水。靈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進(jìn)為大將軍,率五營(yíng)士屯都亭,置函谷、廣城、伊闕、大谷、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等八關(guān)都尉官〔187〕,治此。函谷為之首,在八關(guān)之限,故世人總其統(tǒng)目,有八關(guān)之名矣。其水又南流,入于洛水?!渡胶=?jīng)》曰: 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陽,而南流注于洛。〔188〕謂是水也。

〔172〕 洛水自枝瀆又東出關(guān) “關(guān)”,漢函谷關(guān)南路關(guān)塞之一,即經(jīng)文所謂“散關(guān)”。其城址當(dāng)在今河南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夏街村、李營(yíng)村、鎖營(yíng)村一帶(24)王咸秋: 《漢函谷關(guān)遺址相關(guān)問題的初步研究》,《洛陽考古》2016年第3期。。

〔173〕 惠水 又名八關(guān)水,即今郭坪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惠水在延秋鎮(zhèn)西宜陽境內(nèi)。”(25)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130頁。所指即郭坪河。又,據(jù)酈《注》,惠水納交觸之水之后方徑散關(guān)東,然今郭坪河與牌窯河(酈《注》交觸之水)交匯處與洛河已極為接近,南流空間不多,疑此處河道古今有異。按,酈《注》上文敘洛水枝瀆橫絕惠水,并未言及交觸之水,頗疑酈《注》所載惠水可能循洛水枝瀆東流,與交觸之水會(huì),而后循今牌窯河下游河道流入洛水。

〔174〕 即楊僕家僮所筑矣 《漢書》卷六《武帝紀(jì)》“徙函谷關(guān)于新安”下顏師古注:“應(yīng)劭曰: 時(shí)樓船將軍楊僕數(shù)有大功,恥為關(guān)外民,上書乞徙東關(guān),以家財(cái)給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廣闊,于是徙關(guān)于新安,去弘農(nóng)三百里?!?26)《漢書》卷六《武帝紀(j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83頁。

〔175〕 白石山 今河南新安縣南李村鎮(zhèn)窯場(chǎng)村附近秦嶺山地,郭坪河發(fā)源于此。

〔176〕 惠水出白石山之陽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中次六經(jīng)》:“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陽?!?27)〔晉〕 郭璞注,〔宋〕 尤袤校訂: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第16b頁。

〔177〕 瞻水 今郭坪河北岸支流,發(fā)源于河南新安縣磁澗鎮(zhèn)大石灣,于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小潘寨附近流入郭坪河。

〔178〕 婁涿之山 今河南新安縣磁澗鎮(zhèn)大石灣附近秦嶺山地。

〔179〕 東南流與瞻水合至而南流入惠水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中次六經(jīng)》:“又西三十里,曰婁涿之山,無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洛。”(28)〔晉〕 郭璞注,〔宋〕 尤袤校訂: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第16a頁。

〔180〕 謝水 今郭坪河北岸支流,發(fā)源于河南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磚古窯村,于郭坪村附近流入郭坪河。

〔181〕 瞻諸之山 今河南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磚古窯村附近秦嶺山地。

〔182〕 謝水北出瞻諸之山東南流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中次六經(jīng)》:“又西三十里,曰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29)〔晉〕 郭璞注,〔宋〕 尤袤校訂: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第16a頁。

〔183〕 交觸之水 今牌窯河。

〔184〕 廆山 今河南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寨東洼附近秦嶺山地,牌窯河發(fā)源于此。

〔185〕 又有交觸之水北出廆山南流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中次六經(jīng)》:“又西十里,曰廆山……交觴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30)〔晉〕 郭璞注,〔宋〕 尤袤校訂: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第16a頁。

〔186〕 惠水又南流徑關(guān)北城二十里者也 “關(guān)北城”,原作“關(guān)城北”,《注疏》本同,今據(jù)《大典》本、黃本、《注箋》本、《五?!犯灞尽ⅰ蹲⑨尅繁靖?。全《校》:“(‘關(guān)北’后)有脫字。”

〔187〕 靈帝中平元年至八關(guān)都尉官 《后漢書》卷八《孝靈帝紀(jì)》:“(中平元年)三月戊申,以河南尹何進(jìn)為大將軍,將兵屯都亭,置八關(guān)都尉官?!崩钯t注:“八關(guān),謂函谷、廣城、伊闕、大谷、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也?!?31)《后漢書》卷八《孝靈帝紀(jì)》,第348頁。

〔188〕 山海經(jīng)曰至而南流注于洛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中次六經(jīng)》:“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32)〔晉〕 郭璞注,〔宋〕 尤袤校訂: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第16b頁。

洛水又與虢水〔189〕會(huì),水出扶豬之山〔190〕,北流注于洛水?!?91〕之南則鹿蹏之山〔192〕也,世謂之非山〔193〕。其山陰則峻絕百仞,陽則原阜隆平。甘水〔194〕發(fā)于東麓,北流注于洛水也?!?95〕

〔189〕 虢水 今崔村河。

〔190〕 扶豬之山 今西老羊坡一帶山地,崔村河發(fā)源于此。按,虢水及扶豬之山亦見于《山海經(jīng)》(參注〔191〕),但與酈《注》所指不同(33)楊蕭楊: 《〈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河洛地區(qū)山川考述》,《歷史地理研究》2020年第1期。。

〔191〕 洛水又與虢水會(huì)至北流注于洛水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中次四經(jīng)》:“西五十里,曰扶豬之山……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34)〔晉〕 郭璞注,〔宋〕 尤袤校訂: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第12b頁。

〔192〕 鹿蹏之山 又名非山、縱山,即今半坡山(半壁山),甘水河發(fā)源于其東麓。

〔193〕 世謂之非山 “非山”,《注釋》本同,《大典》本、黃本、《注箋》本作“非也”,《五?!犯灞咀鳌胺巧揭病保蹲⑹琛繁咀鳌翱v山非也”。

〔194〕 甘水 今甘水河。

〔195〕 之南則鹿蹏之山也至北流注于洛水也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中次四經(jīng)》:“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35)〔晉〕 郭璞注,〔宋〕 尤袤校訂: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第12b頁。

又東北過河南縣〔196〕南,

〔196〕 河南縣 戰(zhàn)國(guó)秦置縣,至曹魏不改。

《周書》稱周公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97〕《孝經(jīng)援神契》曰: 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98〕《竹書紀(jì)年》: 晉定公二十年,洛絕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有甘洛城〔199〕,《郡國(guó)志》所謂甘城也〔200〕?!兜丶o(jì)》曰: 洛水東北過五零陪尾北,與澗、瀍合。是二水東入千金渠〔201〕,故瀆存焉。

〔197〕 周書稱周公將致政至以為天下之大湊 《逸周書·作雒解》:“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克追,俾中天下?!皩⒅抡俗鞔笠爻芍苡谕林?。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里,南系于洛水,地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36)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 《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59—564頁?!短接[》卷一五八《州郡部》引《周書》:“周公將致政,乃作大邑于洛,北因邙山,以為天下之湊也?!?37)〔宋〕 李昉等: 《太平御覽》卷一五八《州郡部四》,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769頁。

〔198〕 孝經(jīng)援神契曰至謂之洛邑 《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州郡部》引《援神契》:“八方之廣,周洛為中,于是遂筑新邑,營(yíng)定九鼎,以為王之東都之洛邑。”(38)〔宋〕 李昉等: 《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州郡部一》,第754頁。

〔199〕 甘洛城 又名甘城、鑒洛城,在今河南洛陽市洛龍區(qū)科技園街道侯城村附近。《水經(jīng)·甘水注》:“余按,甘水東十許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對(duì)河南故城,世謂之鑒洛城,鑒、甘聲近,即故甘城也。為王子帶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至稱焉。”所指即此城。侯城村在甘水河“東十許里”處之洛河南岸。

〔200〕 郡國(guó)志所謂甘城也 《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河南尹河南縣:“又有甘城。”(39)《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后漢書》,第3389頁。

〔201〕 是二水東入千金渠 指澗水(今澗河)、瀍水(今瀍河)向東流入千金渠。千金渠,即穀水東出的人工渠道。根據(jù)《水經(jīng)·穀水注》的記載,穀水自河南城西北折而東流至洛陽城下。此段河道流經(jīng)千金堨(在今河南洛陽市洛陽一中附近),又被稱作千金渠,其流路自今河南洛陽市東周王城遺址西北側(cè)東出,大致沿中州渠一線東北流至孟津縣平樂鎮(zhèn)附近,折東流至漢魏洛陽故城(40)參見王炬: 《谷水與洛陽諸城址的關(guān)系初探》,《考古》2011年第10期;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洛陽漢唐漕運(yùn)水系考古調(diào)查》,《洛陽考古》2016年第4期。。

又東過洛陽縣〔202〕南〔203〕,伊水〔204〕從西來注之。

〔202〕 洛陽縣 戰(zhàn)國(guó)秦置縣,至曹魏不改。

〔203〕 又東過洛陽縣南 按,《水經(jīng)》及酈《注》所載此段洛水河道較今洛河偏南,其流路大致經(jīng)由今河南偃師市佃莊鎮(zhèn)、西大郊村、朱圪垱村、東大郊村、西洼村、東洼村等地東流,至岳灘鎮(zhèn)附近循今伊河?xùn)|流,復(fù)與今洛河河道相合(41)參見中國(guó)社會(huì)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工作隊(duì): 《北魏洛陽城外廓城和水道的勘查》,《考古》1993年第7期;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洛陽漢唐漕運(yùn)水系考古調(diào)查》,《洛陽考古》2016年第4期。。

〔204〕 伊水 今伊河。按,《水經(jīng)》及酈《注》所載伊水下游河道與今伊河不同。《水經(jīng)·伊水注》載:“伊水又東北至洛陽縣南,經(jīng)圜丘東……伊水又東北流注于洛水”。其中所載圜丘在今河南洛陽市洛龍區(qū)佃莊鎮(zhèn)王圪垱村南,漢魏時(shí)期伊水當(dāng)經(jīng)由其東側(cè)(42)段鵬琦: 《漢魏洛陽故城》,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頁。,東北流注洛水故道(參注〔203〕)。

洛陽〔205〕,周公所營(yíng)洛邑也。故《洛誥》曰: 我卜瀍水東,亦惟洛食。〔206〕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湊。方六百里,因西為千里〔207〕?!?08〕《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209〕,故亦曰成周也。司馬遷《自序》云: 太史公留滯周南。摯仲治曰: 古之周南,今之洛陽?!?10〕漢高祖始欲都之,感婁敬之言,不日而駕行矣?!?11〕屬光武中興,宸居洛邑,逮于魏晉,咸兩宅焉。故《魏略》曰: 漢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隹。魏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隹加水?!?12〕《長(zhǎng)沙耆舊傳》云: 祝良,字召卿,為洛陽令。歲時(shí)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階庭,告誠(chéng)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水起,甘雨登降。人為歌曰: 天久不雨,烝人所失。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應(yīng),滂沱下雨?!?13〕則縣司及河南尹治〔214〕。司隸,周官也。漢武帝使領(lǐng)徒隸,董督京畿,后因名司州焉?!兜赜洝吩?,洛水東入中提山間,東流會(huì)于伊是也。昔黃帝之時(shí),天大霧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圖視萌篇》是也?!?15〕昔王子晉好吹鳳笙,招延道士,與浮丘同游伊、洛之浦?!?16〕含始又受玉雞之瑞于此水〔217〕,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

〔205〕 洛陽 指洛陽城,在今河南洛陽市洛龍區(qū)、偃師市、孟津縣交界處。其地有漢魏洛陽故城遺址,系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城(43)相關(guān)主要研究參見中國(guó)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duì): 《漢魏洛陽城初步勘查》,《考古》1973年第4期;洛陽市文物局、洛陽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編: 《漢魏洛陽故城研究》,科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杜金鵬、錢國(guó)祥主編: 《漢魏洛陽城遺址研究》,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段鵬琦: 《漢魏洛陽故城》。。

〔206〕 故洛誥曰我卜瀍水東亦惟洛食 《尚書·洛誥》:“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44)〔漢〕 孔安國(guó)傳,〔唐〕 孔穎達(dá)正義: 《尚書正義》卷一五,《十三經(jīng)注疏》,第455頁。

〔207〕 因西為千里 “西”,原作“西八百里”,《五?!犯灞?、《注釋》本作“方八百里”,今據(jù)《大典》本、黃本、《注箋》本、《注疏》本改。按,《太平御覽》引《逸周書》此句作“因西土為方千里”,參注〔208〕。楊《疏》:“此只當(dāng)從《逸周書》增‘土’字、‘方’字,作‘因西土為方千里’,不必別增字也?!?/p>

〔208〕 其城方七百二十丈至因西為千里 《逸周書·作雒解》:“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里。南系于洛水,地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制郊甸方六百里,國(guó)西土為方千里。”(45)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 《逸周書匯校集注》,第559—564頁?!短接[》卷一五七《州郡部》引《周書》曰:“郊田方六百里,因四土為方千里?!?46)〔宋〕 李昉等: 《太平御覽》卷一五七《州郡部三》,第763頁。按,《逸周書》此處原文當(dāng)作“因西土為方千里”,王念孫辨之已詳(47)〔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頁。。

〔209〕 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冬十一月,晉魏舒、韓不信如京師,合諸侯之大夫于狄泉,尋盟,且令城成周?!?48)〔晉〕 杜預(yù)注,〔唐〕 孔穎達(dá)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三,《十三經(jīng)注疏》,第4621頁。

〔210〕 司馬遷自序云至今之洛陽 《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薄都狻罚骸靶鞆V曰: 摯虞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陽?!?49)《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第3295頁。

〔211〕 漢高祖始欲都之至不日而駕行矣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jì)》:“高祖欲長(zhǎng)都雒陽,齊人劉敬說,及留侯勸上入都關(guān)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guān)中?!?50)《史記》卷八《高祖本紀(jì)》,第381頁。《史記》卷九九《劉敬叔孫通列傳》:“婁敬說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叩蹎柸撼?,群臣皆山東人,爭(zhēng)言周王數(shù)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決,及留侯明言入關(guān)便,即日車駕西都關(guān)中?!?51)《史記》卷九九《劉敬叔孫通列傳》,第2715—2717頁。

〔212〕 故魏略曰至除隹加水 《三國(guó)志》卷二《魏書·文帝紀(jì)》“戊午幸洛陽”下裴松之注:“《魏略》曰: 詔以漢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于行次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變‘雒’為‘洛’?!?52)《三國(guó)志》卷二《魏書·文帝紀(j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76頁。

〔213〕 長(zhǎng)沙耆舊傳云至滂沱下雨 《北堂書鈔》卷九○《禮儀部》引《長(zhǎng)沙耆舊傳》:“祀良,字召卿,為洛陽令。時(shí)亢旱,祈雨不得。良乃暴身階庭,告誠(chéng)引罪,自辰至申,紫云沓起,甘雨乃降。民歌之曰:‘天久不雨,蒸民失所。天王自出,祝令時(shí)苦。精符感應(yīng),滂沱而下?!?53)〔唐〕 虞世南: 《北堂書鈔》卷九○《禮儀部十一》,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頁?!短接[》卷五二九《禮儀部》引《長(zhǎng)沙郡耆舊傳》:“祝良為洛陽令,時(shí)亢旱,天子祈不得,良乃曝身階庭,告誠(chéng)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民為之歌曰:‘天久不雨,烝民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應(yīng),滂沲而下?!?54)〔宋〕 李昉等: 《太平御覽》卷五二九《禮儀部八》,第2402頁。

〔214〕 則縣司及河南尹治 按,此句文本疑有訛誤。熊《疏》:“‘則縣’二字倒置,‘司’下脫‘州’字耳?!逼湔摽蓚湟徽f。

〔215〕 昔黃帝之時(shí)至今河圖視萌篇是也 《宋書》卷二七《符瑞志》:“(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霧三日三夜……霧除,游于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于海,得圖書焉?!?55)《宋書》卷二七《符瑞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60—761頁?!端囄念惥邸肪矶短觳俊芬兜弁跏兰o(jì)》:“黃帝時(shí)天大霧三日,帝游洛川之上,見大魚,殺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56)〔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二《天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頁。《初學(xué)記》卷六《地部》引《帝王世紀(jì)》:“黃帝時(shí)天大霧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圖視萌篇》是也。”(57)〔唐〕 徐堅(jiān)等: 《初學(xué)記》卷六《地部中》,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33頁。

〔216〕 昔王子晉好吹鳳笙至與浮丘同游伊洛之浦 《列仙傳》:“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高山?!?58)王叔岷: 《列仙傳校箋》,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65頁。《藝文類聚》卷七《山部》及《初學(xué)記》卷五《地部》引《列仙傳》文字略同。(59)〔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七《山部》,第131頁;〔唐〕 徐堅(jiān)等: 《初學(xué)記》卷五《地部上》,第103頁。

〔217〕 含始又受玉雞之瑞于此水 《藝文類聚》卷一○《符命部》引《帝王世紀(jì)》:“漢昭靈后名含始,游浴池,有玉雞銜赤珠出,刻曰:‘玉英,吞此者王?!纪讨咦妗!?60)〔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一○《符命部》,第186頁?!冻鯇W(xué)記》卷六《地部》引《帝王世紀(jì)》:“昭靈后名含始,游于洛池,有玉雞銜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纪讨?,生漢祖劉季?!?61)〔唐〕 徐堅(jiān)等: 《初學(xué)記》卷六《地部中》,第133頁。

洛水又東,合水〔218〕南出半石之山〔219〕,〔220〕北徑合水塢〔221〕,而東北流注于公路澗〔222〕,但世俗音訛,號(hào)之曰光祿澗,非也。上有袁術(shù)固〔223〕,四周絕澗,迢遞百仞,廣四五里,有一水,淵而不流?!?24〕故溪澗受其名也。合水北與劉水〔225〕合,水出半石東山〔226〕,西北流徑劉聚〔227〕,三面臨澗,在緱氏〔228〕西南,周畿內(nèi)劉子國(guó)〔229〕,故謂之劉澗〔230〕。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北流注于洛水也。

〔218〕 合水 今鐵窯河-瀏澗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五《山川志》:“合水出半石山,今青羅山?!?62)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五《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41頁。今鐵窯河源出青羅山,北流入瀏澗河,瀏澗河北流至今河南偃師市顧縣鎮(zhèn)入伊河,即酈《注》合水所指。唯此區(qū)域古今河流流路不同,酈《注》合水在今顧縣鎮(zhèn)北又大致循今伊河河道北流,至岳灘鎮(zhèn)東入洛水。

〔219〕 半石之山 今青羅山?!短藉居钣洝肪砦搴幽细検峡h:“半石山,在縣南十五里?!?63)〔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3頁。北宋緱氏縣治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zhèn),青羅山正在其“南十五里”處。

〔220〕 合水南出半石之山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中次七經(jīng)》:“又東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洛?!?64)〔晉〕 郭璞注,〔宋〕 尤袤校訂: 《山海經(jīng)》卷五《中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第19b頁。

〔221〕 合水塢 疑在今河南偃師市大口鎮(zhèn)南塢張村、南塢李村附近。

〔222〕 公路澗 今澗河-瀏澗河溪谷?!段簳肪砭拧睹C宗紀(jì)》: 武泰元年,“群盜燒劫鞏縣以西,關(guān)口以東,公路澗以南”(65)《魏書》卷九《肅宗紀(j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48頁。。《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府緱氏縣:“隋大業(yè)十年移據(jù)公路澗西,憑岸為城,即今縣是也?!?66)〔唐〕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diǎn)校: 《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道一》,第133頁?!短藉居钣洝肪砦搴幽细検峡h:“半馬澗……上接佛光谷,下徹公路澗。”“公路壘、公路澗,在縣西南三里?!?67)〔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73、74頁。綜合以上史料,并參以此段及《伊水篇》酈《注》所載合水與公路澗、劉水及伊水枝津三水相對(duì)位置可知,公路澗當(dāng)為今澗河-瀏澗河溪谷之通稱。

〔223〕 袁術(shù)固 在今河南偃師市大口鎮(zhèn)引禮寨村南。《通典》卷一七七《州郡》河南府緱氏縣:“縣西南公路澗上有袁術(shù)固,四周絕澗甚險(xiǎn),俗云光祿澗?!?68)〔唐〕 杜佑撰,王文錦等點(diǎn)校: 《通典》卷一七七《州郡七》,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654頁?!对涂たh圖志》卷五河南府緱氏縣:“袁術(shù)固,一名袁公塢,在縣西南十五里?!端挝浔闭饔洝吩唬骸偈疑轿饔性g(shù)固,可容十萬眾,一夫守隘,萬人莫當(dāng)。’”(69)〔唐〕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diǎn)校: 《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道一》,第133頁?!对涂たh圖志》緱氏縣治今偃師市緱氏鎮(zhèn),其“西南十五里”處引禮寨村南,有山名虎元崗,周圍三面臨澗(其中西側(cè)為公路澗),地勢(shì)險(xiǎn)要,與史載袁術(shù)固形勢(shì)相符。

〔224〕 有一水淵而不流 此句描述今澗河之水在虎元崗西側(cè)積瀦成潭之狀貌。

〔225〕 劉水 今瀏河。其水流經(jīng)今劉國(guó)故城遺址(酈《注》劉聚)東。弘治《偃師縣志》卷一《山川》:“劉澗河在縣南五十里?!?70)弘治《偃師縣志》卷一《山川》,《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52冊(cè),上海古籍書店1981年版,第6頁。所指即今瀏河。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五《山川志》以馬澗河當(dāng)劉水(71)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五《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41頁。,誤。

〔226〕 半石東山 今西九龍角,瀏河發(fā)源于此。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半石東山,即東萬安山?!薄鞍?,半石東山俗呼董望山,‘董望’者,‘東萬安’之合轉(zhuǎn)也,亦名西九龍山,繞石堂、大之北,東對(duì)東九龍山,劉水出焉,俗名口子。”(72)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17頁。

〔227〕 劉聚 在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zhèn)陶家村北。其地有春秋至漢時(shí)期城址,習(xí)稱劉國(guó)故城,即春秋劉國(guó)所在(73)梁曉景: 《劉國(guó)史跡考略》,《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228〕 緱氏 指緱氏城,在今河南偃師市府店鎮(zhèn)滑城河村。參注〔245〕。

〔229〕 周畿內(nèi)劉子國(guó) 《漢書》卷二八《地理志》河南郡緱氏縣:“劉聚,周大夫劉子邑?!?74)《漢書》卷二八《地理志》,第1555頁。

〔230〕 劉澗 今瀏河下游溪谷。

又東過偃師縣〔231〕南,

〔231〕 偃師縣 戰(zhàn)國(guó)秦置縣,至曹魏不改。

洛水東徑計(jì)素渚〔232〕。中朝時(shí),百國(guó)貢計(jì)所頓,故渚得其名。又直偃師故縣南,與緱氏分水?!?33〕

〔232〕 計(jì)素渚 古洛水中沙洲,在今河南偃師市顧縣鎮(zhèn)安灘村東?!冻鯇W(xué)記》卷八《州郡部》:“戴延之《西征記》曰: 次前至黃馬坂,去計(jì)素緒十里。”(75)〔唐〕 徐堅(jiān)等: 《初學(xué)記》卷八《州郡部》,第167—168頁?!短藉居钣洝肪砦搴幽细検峡h:“黃馬坂,在縣西北十里。戴氏《西征記》云: 次前至黃馬坂,去計(jì)索渚十里?!?76)〔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73頁。按,“計(jì)素緒”“計(jì)索渚”皆“計(jì)素渚”之訛。乾隆《偃師縣志》卷三《山川志》:“今縣西有黃蟒崖,疑即黃馬坂?!R’‘蟒’聲相近?!?77)乾隆《偃師縣志》卷三《山川志》,《中國(guó)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42號(hào),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156頁。據(jù)順治《偃師縣志》、康熙《偃師縣志》,黃蟒崖舊名黃馬崖(78)順治《偃師縣志》卷一《地理志》,《河南歷代方志集成·洛陽卷》第31冊(cè),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第345頁;康熙《偃師縣志》卷一《山川志》,《河南歷代方志集成·洛陽卷》第32冊(cè),第34頁。,其地正在北宋緱氏縣治(今緱氏鎮(zhèn))“西北十里”處,乾隆《偃師縣志》說是。如此,則計(jì)素渚當(dāng)在其東北十許里古洛水中,即今安灘村東。

〔233〕 又直偃師故縣南與緱氏分水 此句描述漢晉時(shí)期洛水計(jì)素渚段之北正對(duì)偃師縣城,其南則為緱氏縣境。偃師縣廢于西晉。

又東,休水〔234〕自南注之。其水導(dǎo)源少室山〔235〕,西流徑穴山〔236〕南,而北與少室山水〔237〕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水。休水又左會(huì)南溪水〔238〕,水發(fā)大穴南山〔239〕,北流入休水。休水又西南,北屈,潛流地下。其故瀆北屈出峽,謂之大穴口〔240〕。北歷覆釜堆〔241〕東,蓋以物象受名矣。又東屆零星塢〔242〕,水流潛通,重源又發(fā)。側(cè)緱氏原〔243〕,《開山圖》謂之緱氏山也,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晉控鵠斯阜,靈王望而不得近,舉手謝而去,其家得遺屣。俗亦謂之為撫父堆,堆上有子晉祠〔244〕?;蜓栽诰派?,非此。世代已遠(yuǎn),莫能辨之。劉向《列仙傳》云: 世有簫管之聲焉。休水又徑延壽城〔245〕南,緱氏縣治,故滑費(fèi),春秋滑國(guó)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246〕,即緱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謂之仙人觀〔247〕。休水又西轉(zhuǎn)北屈,徑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空密陵元侯鄭袤廟碑》〔248〕,文缺不可復(fù)識(shí)。又有《晉城門校尉昌原恭侯鄭仲林碑》,晉泰始六年立。休水又北流注于洛水。

〔234〕 休水 河源段指今來定河-馬澗河(九龍角峽谷以上段),潛流段今無對(duì)應(yīng)河道,復(fù)出段指今干溝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以今干溝河當(dāng)休水(79)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2頁。,乾隆《偃師縣志》卷三《山川志》以今馬澗河當(dāng)休水(80)乾隆《偃師縣志》卷三《山川志》,《中國(guó)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42號(hào),第176頁。。按,二說皆有未洽。據(jù)酈《注》所載休水與緱氏原、延壽城之相對(duì)位置,酈《注》休水下游指今干溝河無疑,但干溝河上游水系并不具備酈《注》所描述之特征;馬澗河上游水系特征與酈《注》所載相符,但下游又不符合酈《注》記載。乾隆《偃師縣志》卷三《山川志》:“(萬安山南溪水)又由佛光谷西流六七里即涸,正其潛流地下處?!?81)乾隆《偃師縣志》卷三《山川志》,《中國(guó)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42號(hào),第176頁。酈《注》時(shí)期,馬澗河水流至今九龍角峽谷處時(shí),或亦存在干涸現(xiàn)象,導(dǎo)致酈氏誤以此水“潛流地下”,而視今干溝河為其“重源又發(fā)”之水。

〔235〕 少室山 今山名同。

〔236〕 穴山 今東九龍角一帶山地。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大穴南山即《偃師志》所謂香爐山也,北下西轉(zhuǎn)為東九龍山,皆大穴山?!?82)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18頁。

〔237〕 少室山水 今柏峪河。

〔238〕 南溪水 今稻田河。

〔239〕 大穴南山 今黃龍洞山、馬鞍山一帶山地。乾隆《偃師縣志》卷三《山川志》:“《水經(jīng)注》云: 休水導(dǎo)源少室山西,又左會(huì)南溪水,發(fā)大穴南山?!逼湎伦⒃疲骸凹唇耨R鞍山?!?83)乾隆《偃師縣志》卷三《山川志》,《中國(guó)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42號(hào),第175頁。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大穴南山即《偃師志》所謂香爐山也。”(84)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18頁。所指山地稍嫌偏東,茲不從。

〔240〕 大穴口 今東、西九龍角間山口。

〔241〕 覆釜堆 當(dāng)在今河南偃師市府店鎮(zhèn)口孜村西?!短藉居钣洝肪砦搴幽细検峡h:“緱氏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幢R氏《嵩山記》云:‘覆釜堆,亦名赴父堆,即緱嶺也。’”(85)〔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72—73頁。此處以覆釜堆指今緱山,備考。參注〔245〕。

〔242〕 零星塢 當(dāng)在今河南偃師市府店鎮(zhèn)夾溝村附近。《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府緱氏縣:“靈星塢,一名延壽城?!?86)〔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74頁。此處以“靈星塢”(零星塢)為延壽城之別名,備考。參注〔245〕。

〔243〕 緱氏原 又名緱氏山、撫父堆,即今緱山?!对涂たh圖志》卷五河南府緱氏縣:“緱氏山,在縣東南二十九里。”(87)〔唐〕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diǎn)校: 《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道一》,第133頁。《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府緱氏縣:“緱氏山,在縣東南二十里?!?88)〔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72頁?!对涂たh圖志》緱氏縣治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zhèn)西、瀏澗河西岸,《太平寰宇記》緱氏縣治今緱氏鎮(zhèn),今緱山正與上述二則史料所載“緱氏山”地望相符。

〔244〕 子晉祠 在今緱山頂。武周時(shí)曾重修子晉祠,更名為昇仙太子廟,立《昇仙太子碑》,碑今猶存于故址。

〔245〕 延壽城 又稱緱氏城,即緱氏縣故城,在今河南偃師市府店鎮(zhèn)滑城河村。其地有一東周至漢時(shí)期城址(89)中國(guó)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fā)掘隊(duì): 《河南偃師“滑城”考古調(diào)查簡(jiǎn)報(bào)》,《考古》1964年第1期。,習(xí)稱滑王城、滑國(guó)故城。據(jù)酈《注》,其地為緱氏縣治。《史記》卷五《秦本紀(jì)》“兵至滑”下《正義》:“《括地志》云: 緱氏故城在洛州緱氏縣東二十五里,滑伯國(guó)也?!?90)《史記》卷五《秦本紀(jì)》,第191頁?!对涂たh圖志》卷五河南府緱氏縣:“本漢舊縣,古滑國(guó)也,《左傳》曰:‘秦師滅滑?!浜髮贂x,至秦、漢為縣,因山為名。隋大業(yè)十年移據(jù)公路澗西,憑岸為城,即今縣是也。”(91)〔唐〕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diǎn)校: 《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道一》,第133頁?!短藉居钣洝肪砦搴幽细検峡h:“按,此前緱氏縣在今縣東南二十五里緱氏故城。后魏太和十七年省并入洛陽?!?92)〔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72頁。以上史料所指緱氏縣治今偃師市緱氏鎮(zhèn)西、瀏澗河西岸,滑國(guó)故城正在其東偏南“二十五里”處。又,《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府緱氏縣:“古滑城,在縣東一十八里?!?93)〔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74頁。宋緱氏縣治今偃師縣緱氏鎮(zhèn),滑國(guó)故城正在其東“一十八里”處。按,注〔241〕 、注〔242〕 所引《太平寰宇記》文以覆釜堆指今緱山,以零星塢為延壽城之別名,核諸地形,似較酈《注》所載合理。加之,酈《注》此段記載休水潛流,與實(shí)際地理情況亦不符,故頗疑此段酈《注》有誤,存在重復(fù)記載之處。

〔246〕 王莽更名中亭 《漢書》卷二八《地理志》河南郡緱氏縣:“莽曰中亭?!?94)《漢書》卷二八《地理志》,第1555頁。

〔247〕 仙人觀 在今河南偃師市府店鎮(zhèn)滑城河村附近。

〔248〕 有司空密陵元侯鄭袤廟碑 “元”,《注釋》本、《注疏》本同,《大典》本、黃本、《注箋》本、《五?!犯灞咀鳌肮狻?。又,“鄭袤廟碑”,《注釋》本、《注疏》本同,《大典》本、黃本、《注箋》本作“鄭廟碑”,《五?!犯灞咀鳌班崨_廟碑”。沈炳巽《水經(jīng)注集釋訂訛》:“按,《晉書》鄭袤位司空,封密陵侯,謚曰元,此云‘密陵光侯鄭廟’,蓋訛‘元’為‘光’而漏‘袤’字耳?!卑?,“廟”“袤”音近,《大典》本等作“鄭廟碑”,或系“鄭袤碑”之訛。又,《司空密陵元侯鄭袤廟碑》已佚?!端囄念惥邸蜂浻形鲿x潘岳《司空鄭袞碑》(按,當(dāng)作“司空鄭袤碑”),《文選》李善注引西晉潘岳《密陵侯鄭公碑》,碑名皆可與酈《注》所載《司空密陵元侯鄭袤廟碑》(或名《司空密陵元侯鄭袤碑》)相應(yīng),疑所指為一。茲分別移錄二碑文于下?!端究锗嵭柋罚骸瓣愔兣_(tái)階,翼和鼎實(shí),顯績(jī)成于臺(tái)省,清風(fēng)暢于所蒞。故能老安少懷,遠(yuǎn)至邇親。凡厥搢紳之士,所以挹酌洪流,含咀英芳者,猶旱苗之仰膏雨,湛露之晞?wù)殃栆?。銘曰?於鑠元侯,則天垂象。弘操岳峻,宇量深廣。允恭克讓,宣哲清朗。有始有卒,可大可久。言由忠信,行履孝友。光光金貂,再冠其首。赫赫皇符,仍拆其部。義格皇穹,德冠群后。清風(fēng)顯烈,沒而不朽。”(95)〔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四七《職官部三》,第842頁。(《藝文類聚》卷四七《職官部》)《密陵侯鄭公碑》:“公雖違華袞,猶朱其紱?!?96)〔梁〕 蕭統(tǒng)編,〔唐〕 李善注: 《文選》卷六○,第830頁。(《文選》卷六○《行狀》李善注)

洛水又東徑百谷塢〔249〕北。戴延之《西征記》曰: 塢在川南,因高為塢〔250〕,高十余丈?!?51〕劉武王西入長(zhǎng)安,舟師所保也。

〔249〕 百谷塢 在今河南鞏義市回郭鎮(zhèn)柏峪村。《晉書》卷一一九《姚泓載記》、《宋書》卷四五《王鎮(zhèn)惡傳》、《魏書》卷二一《咸陽王禧傳》、《周書》卷一五《于謹(jǐn)傳》等載有“柏谷塢”(或作“栢谷塢”)(97)《晉書》卷一一九《姚泓載記》,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011頁;《宋書》卷四五《王鎮(zhèn)惡傳》,第1368頁;《魏書》卷二一《咸陽王禧傳》,第539頁;《周書》卷一五《于謹(jǐn)傳》,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246頁。,即此百谷塢。唐代裴漼《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寺西北五十里有柏谷墅,群峰合沓,深谷逶迤,復(fù)磴緣云,俯窺龍界,高頂拂日,傍臨鳥道,居晉成塢,在齊為郡。”(98)〔清〕 葉封: 《嵩陽石刻集記》,《景印文淵閣四庫(kù)全書》史部第442冊(cè),臺(tái)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130頁?!锻ǖ洹肪硪黄咂摺吨菘ぁ泛幽细検峡h:“栢谷塢在縣東北?!?99)〔唐〕 杜佑撰,王文錦等點(diǎn)校: 《通典》卷一七七《州郡七》,第4654頁。唐中后期緱氏縣治今偃師市緱氏鎮(zhèn),少林寺即登封市少林寺,綜合以上二則史料,可以判斷柏谷塢在今鞏義市回郭鎮(zhèn)附近。此處有柏峪村,其名與“柏谷”相應(yīng)。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六《古跡志》“隋柏谷塢寺”下以為柏谷塢在百峪(即今柏峪)(100)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六《古跡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2冊(cè),第42頁。,其說可從。又,偃師市緱氏鎮(zhèn)有柏谷塢村,非古柏谷塢,乾隆《河南府志》辨之已詳。

〔250〕 因高為塢 “高”,《大典》本、《五?!犯灞?、《注釋》本同,黃本、《注箋》本作“而”,《注疏》本作“原”。朱《箋》:“宋本作‘高’?!睏睢妒琛罚骸啊锻ㄨb》晉義煕十二年注引此亦作‘高’。然考《寰宇記》引戴延之《西征記》‘塢在川南,因原為塢’,又云‘塢西有二寺,亦在原上’,則作‘因原’無疑?!?/p>

〔251〕 戴延之西征記曰至高十余丈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府緱氏縣:“戴延之《西征記》云: 塢在川南,因原為塢,高數(shù)丈?!?101)〔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74頁。

洛水又北,陽渠水〔252〕注之?!吨駮o(jì)年》: 晉襄公六年,洛絕于。即此處也。

〔252〕 陽渠水 即穀水東出的人工渠道。根據(jù)《水經(jīng)·穀水注》的記載,穀水自河南城西北折而東流經(jīng)由洛陽城下,至偃師縣注入洛水。其中洛陽城以下河段被稱作陽渠水,其流路自漢魏洛陽故城東出,經(jīng)由今河南偃師市南,至山化鎮(zhèn)西南入洛(102)偃師市文物管理局: 《漢魏洛陽城東陽渠、鴻池陂考古勘察簡(jiǎn)報(bào)》,《華夏考古》2011年第1期。。

洛水又北徑偃師城〔253〕東,東北歷鄩中〔254〕,水南謂之南鄩〔255〕,亦曰上鄩也。徑訾城〔256〕西,司馬彪所謂訾聚也〔257〕,而鄩水〔258〕注之。水出鄩溪〔259〕,其水南流,世謂之溫泉水。水側(cè)有僵人穴〔260〕,穴中有僵尸。戴延之《從劉武王西征記》曰有此尸。尸今猶在。夫物無不化之理,魄無不遷之道,而此尸無神識(shí),事同木偶之狀,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遷矣。鄩水又東南,于訾城西北東入洛水。故京相璠曰: 今鞏洛渡北,有鄩谷水東入洛。謂之下鄩〔261〕,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謂之北鄩,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稱矣。又有鄩城〔262〕,蓋周大夫鄩肸之舊邑。

〔253〕 偃師城 即偃師縣故城,在今河南偃師市東偃師老城。《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府偃師縣:“漢屬河南,即今縣理是也?!?103)〔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81頁。宋偃師縣治即今偃師老城。

〔254〕 鄩中 今河南偃師市山化鎮(zhèn)、鞏義市回郭鎮(zhèn)洛河沿岸一帶。《左傳》昭公二十三年“郊、鄩潰”下杜預(yù)注:“河南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104)〔晉〕 杜預(yù)注,〔唐〕 孔穎達(dá)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三經(jīng)注疏》,第4564頁。

〔255〕 南鄩 又名上鄩,今鞏義市回郭鎮(zhèn)洛河南岸一帶。此地有北羅村,舊名羅莊。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上鄩,今羅莊,以鄩盻子羅得名也?!?105)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2頁。其說可資參考。

〔256〕 訾城 在今河南鞏義市回郭鎮(zhèn)小訾殿村?!蹲髠鳌氛压哪甓蓬A(yù)注、《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河南尹鞏縣下載有“訾城”(106)〔晉〕 杜預(yù)注,〔唐〕 孔穎達(dá)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一,《十三經(jīng)注疏》,第4574頁;《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后漢書》,第3390頁。。《續(xù)資治通鑒長(zhǎng)編》卷四太祖乾德元年:“(閏十二月)辛未,命司天監(jiān)浚儀趙修己、內(nèi)客省使王仁瞻等改卜(葬宣祖)于西京鞏縣西南四十里鄧封鄉(xiāng)南訾村。”(107)〔宋〕 李燾: 《續(xù)資治通鑒長(zhǎng)編》,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13頁。南訾村當(dāng)即訾城故地,宋鞏縣治今鞏義市站街鎮(zhèn)老城村,小訾殿村正在其“西南四十里”處。乾隆《河南府志》卷五六《古跡志》即以訾城在小訾殿(108)乾隆《河南府志》卷五六《古跡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575頁。,可從。

〔257〕 司馬彪所謂訾聚也 《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河南尹鞏縣:“有東訾聚,今名訾城。”(109)《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后漢書》,第3390頁。

〔258〕 鄩水 又名溫泉水,今古龍泉。《史記》卷七○《張儀列傳》“塞什谷之口”下《正義》:“《括地志》云: 溫泉水即尋,源出洛州鞏縣西南四十里。《注水經(jīng)》云鄩城水出北山鄩溪。”(110)《史記》卷七○《張儀列傳》,第2282頁。唐鞏縣治今鞏義市站街鎮(zhèn)老城村,古龍泉正在其“西南四十里”處?!洞竺饕唤y(tǒng)志》卷二九河南府《山川》:“鄩溪在偃師縣東北一十四里?!?111)《大明一統(tǒng)志》卷二九《河南府》,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499頁。其中“鄩溪”即指今古龍泉。古龍泉出山處之寺溝村一帶亦名孫家灣,舊名鄩溪灣,可與“鄩水”“鄩溪”之名相應(yīng)。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六《古跡志》:“龍泉寺在偃師東鄩溪中,寺前有溫泉出焉。”(112)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六《古跡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2冊(cè),第42頁。此泉水近年尚溫(113)偃師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huì)編著: 《偃師市水利志》,黃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頁。,為古龍泉之源。(114)洛陽、偃師處于地質(zhì)學(xué)上所謂的嵩箕隆起,其中石陵—孟津斷裂與麻屯—首陽山斷裂截交區(qū)位于洛陽盆地北部,因拗陷與斷裂相互作用,形成豐富的地?zé)豳Y源。參見周紅欽、苗燦民: 《嵩箕隆起西段地?zé)岬刭|(zhì)特征及勘查區(qū)段淺析》,《科技論壇》2016年第10期。此為酈《注》所載溫泉“鄩水”的地質(zhì)背景。

〔259〕 鄩溪 今古龍泉上游溪谷。

〔260〕 僵人穴 今址無確考,當(dāng)在河南偃師市山化鎮(zhèn)寺溝村北、古龍泉側(cè)。

〔261〕 下鄩 又名北鄩,即今河南偃師市山化鎮(zhèn)寺溝村一帶。此地位于洛河北岸,亦名孫家灣。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下鄩,今孫灣,即鄩灣?!?115)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2頁。

〔262〕 鄩城 今址無確考,當(dāng)在河南鞏義市回郭鎮(zhèn)附近。《史記》卷二《夏本紀(jì)》“子帝少康立”下《正義》:“《括地志》云: 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116)《史記》卷二《夏本紀(jì)》,第87頁。同書卷四《周本紀(jì)》“其有夏之居”下《正義》、卷七○《張儀列傳》“塞什谷之口”下《正義》引《括地志》文略同(117)《史記》卷四《周本紀(jì)》,第130頁;《史記》卷七○《張儀列傳》,第2282頁。。唐鞏縣治今鞏義市站街鎮(zhèn)老城村,其“西南五十八里”處大致在今鞏義市回郭鎮(zhèn)附近。又,嘉靖《鞏縣志》卷四《古跡》:“鄩城,在縣西南羅口保。”(118)嘉靖《鞏縣志》卷四《古跡》,《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59冊(cè),上海古籍書店1981年版,第1012頁。乾隆《河南府志》卷五六《古跡志》:“(鄩城)于今為羅莊?!?119)乾隆《河南府志》卷五六《古跡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574頁。按,羅口保即今西村鎮(zhèn)羅口村,羅莊即今回郭鎮(zhèn)北羅村,兩地距唐鞏縣治所似皆不足“五十八里”之?dāng)?shù),待考。

洛水又東徑訾城北。又東,羅水〔263〕注之。水出方山〔264〕羅川〔265〕,西北流,蒲池水〔266〕注之。水南出蒲陂〔267〕,西北流合羅水,謂之長(zhǎng)羅川〔268〕,亦曰羅中也。蓋肸子鄩羅之宿居,故川得其名耳。羅水又西北,白馬溪水〔269〕注之。水出嵩山〔270〕北麓,徑白馬塢〔271〕東,而北入羅水。西北流,白桐澗水〔272〕注之。水出嵩麓桐溪〔273〕,北流徑九山〔274〕東。又北,九山溪水〔275〕入焉。水出百稱山〔276〕東谷。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仲長(zhǎng)子曰〔277〕: 昔密有卜成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鄉(xiāng)〔278〕。謂是山也。山際有九山廟〔279〕,廟前有碑云: 九顯靈府君者,太華之元子,陽九列名,號(hào)曰九山府君之靈〔280〕。南據(jù)嵩岳,北帶洛澨。晉元康二年九月,太歲在戌〔281〕,帝遣殿中中郎將關(guān)內(nèi)侯樊廣、緱氏令王與、主簿傅演,奉宣詔命,興立廟殿焉。又有《百蟲將軍顯靈碑》。碑云: 將軍姓伊氏,諱益,字?jǐn)?,帝高陽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晉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順人吳義等建立廟堂,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頌〔282〕,贊示后賢矣。其水東北流入白桐澗。又北徑袁公塢〔283〕東,蓋公路始固有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于羅水。羅水又西北徑袁公塢北,又西北徑潘岳父子墓〔284〕前,有碑。岳父茈,瑯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敗。岳碑題云《給事黃門侍郎潘君之碑》。碑云: 君遇孫秀之難,闔門受禍,故門生感覆醢以增慟,乃樹碑以記事。太常潘尼之辭也。羅水又于訾城東北入洛水也。

〔263〕 羅水 今塢羅河,又名長(zhǎng)羅川。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水經(jīng))注》曰羅水出方山下輒,則今核桃園水也?!?120)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2頁。按,核桃園水即今塢羅河河源段。

〔264〕 方山 今浮戲山,塢羅河發(fā)源于此。亦見《河水篇》《洧水篇》。

〔265〕 羅川 今河南鞏義市涉村鎮(zhèn)方家門一帶川地。

〔266〕 蒲池水 今塢羅河支流,發(fā)源于河南鞏義市涉村鎮(zhèn)凌溝村以南的南池,至夾津口鎮(zhèn)流入塢羅河,舊稱菩提寺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蒲池水……則今菩提寺水也?!?121)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2頁。

〔267〕 蒲陂 今南池,又名蒲池,位于河南鞏義市涉村鎮(zhèn)凌溝村南。民國(guó)《鞏縣志》卷二《輿地》:“凌溝村南有蒲池,在蒲陂下,池大丈馀,水石孔涌出,可溉田兩頃馀,西北流八里至夾津口入羅川。”(122)民國(guó)《鞏縣志》卷二《輿地》,《中國(guó)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16號(hào),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80頁。

〔268〕 長(zhǎng)羅川 又名羅中,即今河南鞏義市夾津口鎮(zhèn)、涉村鎮(zhèn)一帶川地?!段簳肪硪弧鹆兜匦沃尽繁痹ブ莩筛蘅れ柨h:“有長(zhǎng)羅川?!?123)《魏書》卷一○六《地形志》,第2537頁。

〔269〕 白馬溪水 今塢羅河支流,發(fā)源于河南鞏義市夾津口鎮(zhèn)丁溝村羅漢寺西南,至夾津口鎮(zhèn)流入塢羅河,舊稱羅漢寺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白馬溪水……即今羅漢寺水也?!?124)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2頁。民國(guó)《鞏縣志》卷二《輿地》:“羅漢寺有溪,名曰白馬溪,可溉田數(shù)十畝。北流里許,與郜溝硯溪合,硯溪溉田少許。又北二里馀,與申家谷申溪合,申溪有溫泉,亦溉田數(shù)十畝,溪旁設(shè)水磨數(shù)處。又北至夾津口入羅川?!?125)民國(guó)《鞏縣志》卷二《輿地》,《中國(guó)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16號(hào),第81頁。

〔270〕 嵩山 今山名同。

〔271〕 白馬塢 今址無確考,疑在河南鞏義市夾津口鎮(zhèn)丁溝村羅漢寺附近。

〔272〕 白桐澗水 今天坡河,舊稱車園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白相澗水(按,即白桐澗水)……則今車園水也?!?126)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2頁。民國(guó)《鞏縣志》卷二《輿地》:“車園水上游為圣水,北流至李家窯,又北過西作村、羽林莊入羅川?!?127)民國(guó)《鞏縣志》卷二《輿地》,《中國(guó)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16號(hào),第82頁。

〔273〕 桐溪 今天坡河上游溪谷。

〔274〕 九山 今白云山。《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府鞏縣:“九山在縣西南五十五里。”(128)〔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68頁。宋鞏縣治今鞏義市站街鎮(zhèn)老城村,白云山正在其“西南五十五里”處。《太平御覽》卷四二《地部》引《陽城記》:“九山在縣南三十五里。”(129)〔宋〕 李昉等: 《太平御覽》卷四二《地部七》,第201頁。其中“縣”疑指偃師縣,唐宋時(shí)治今偃師市東偃師老城,白云山在其南偏東“三十五里”處。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九山,今名白云山?!?130)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21頁。

〔275〕 九山溪水 今天坡河支流,發(fā)源于河南鞏義市西村鎮(zhèn)張溝村,至李家窯村流入天坡河,舊稱嶺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九山東溪水(按,即九山溪水)……則今瑤嶺水(按,即嶺水)也?!?131)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2頁。民國(guó)《鞏縣志》卷二《輿地》:“嶺水上游為牛頂坡,東北流徑宋窯,至李家窯合車園水,北流入羅川?!?132)民國(guó)《鞏縣志》卷二《輿地》,《中國(guó)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16號(hào),第82頁。

〔276〕 百稱山 即酈《注》上文“九山”,參注〔274〕。

〔277〕 仲長(zhǎng)子曰 “子”,原作“統(tǒng)”,黃本、《注箋》本、《五?!犯灞尽ⅰ蹲⑨尅繁?、《注疏》本同,今據(jù)《大典》本改。

〔278〕 放心不拘之鄉(xiāng) “鄉(xiāng)”,原作“境”,黃本、《注箋》本、《五校》稿本、《注釋》本、《注疏》本同,今據(jù)《大典》本改?!短藉居钣洝肪砦搴幽细柨h引《水經(jīng)注》此處亦作“鄉(xiāng)”(133)〔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 《太平寰宇記》卷五《河南道五》,第68頁。。

〔279〕 九山廟 今址無確考,當(dāng)在今白云山下?!段簳肪硪弧鹆兜匦沃尽繁痹ブ莩筛蘅れ柨h下載有“九山祠”(134)《魏書》卷一○六《地形志》,第2537頁。,即酈《注》九山廟。

〔280〕 號(hào)曰九山府君之靈 “之靈”,原作“也”,黃本、《注箋》本、《五校》稿本、《注釋》本、《注疏》本同,今據(jù)《大典》本改。

〔281〕 太歲在戌 此四字大典本作“太歲在戍”,黃本、《注箋》本、《五?!犯灞?、《注釋》本、《注疏》本作“太歲庚午”。朱《箋》:“謝云: 一作‘太歲在戌’。”

〔282〕 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頌 “二十”,黃本、《注箋》本、《五?!犯灞?、《注釋》本、《注疏》本同,《大典》本作“三十”。又,酈《注》上句稱“晉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順人吳義等建立堂廟”,此句稱“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頌”,年號(hào)(元康、永平)似有訛誤。沈炳巽《水經(jīng)注集釋訂訛》:“惠帝紀(jì)年,先永平,后元康。如何后建廟,先立石?若云元魏之永平,相去又遠(yuǎn)。后有永康、永寧、永興三元,皆以‘永’紀(jì),莫能定也。”按,沈說是,亦可能“元康”系“太康”之訛。

〔283〕 袁公塢 在今河南鞏義市芝田鎮(zhèn)西南、塢羅河南岸。

〔284〕 潘岳父子墓 指潘茈、潘岳父子二墓,在今河南鞏義市芝田鎮(zhèn)南石村東、塢羅河?xùn)|岸(135)國(guó)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guó)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cè)(下)》,中國(guó)地圖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頁。。《文選》卷一○《紀(jì)行》潘岳《西征賦》“眷鞏洛而掩涕,思纏綿于墳塋”下李善注:“《河南郡圖經(jīng)》曰: 潘岳父冢,鞏縣西南三十五里?!?136)〔梁〕 蕭統(tǒng)編,〔唐〕 李善注: 《文選》卷一○,第148頁。隋唐鞏縣治今鞏義市站街鎮(zhèn)老城村,南石村正在其“西南三十五里”處。

又東北過鞏縣〔285〕東,又北入于河。

〔285〕 鞏縣 戰(zhàn)國(guó)秦置縣,至曹魏不改。

洛水又東,明樂泉水〔286〕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并導(dǎo)〔287〕,故世謂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洞呵铩氛压?,師次于明溪者也?!?88〕

〔286〕 明樂泉水 又名五道泉,即今稍柴水,舊稱稍柴務(wù)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明溪泉即梢柴務(wù)水(按,即稍柴務(wù)水)……有數(shù)泉并導(dǎo)南原下,側(cè)洛水注之?!?137)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2頁。民國(guó)《鞏縣志》卷二《輿地》:“明溪泉即稍柴務(wù)水,土人多植蓮,故又名君子泉,‘明樂’名稱今不著。”(138)民國(guó)《鞏縣志》卷二《輿地》,《中國(guó)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16號(hào),第72頁。

〔287〕 三泉并導(dǎo) “三”,《大典》本、黃本、《注箋》本同,《五?!犯灞?、《注釋》本、《注疏》本作“五”?!犊`》:“‘三’當(dāng)作‘五’,下云‘世謂之五道泉’可證也。”其說備考。

〔288〕 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師次于明溪者也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十二月庚戌,晉籍談、荀躒、賈辛、司馬督帥師軍于陰,于侯氏,于溪泉,次于社?!逼渲小坝谙毕露蓬A(yù)注:“鞏縣西南有明溪泉。”(139)〔晉〕 杜預(yù)注,〔唐〕 孔穎達(dá)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三經(jīng)注疏》,第4563頁。

洛水又東徑鞏縣故城〔289〕南〔290〕,東周所居也。本周之畿內(nèi)鞏伯國(guó)也?!洞呵镒髠鳌匪^尹文父涉于鞏〔291〕,即于此也。

〔289〕 鞏縣故城 在今河南鞏義市康店鎮(zhèn)康北村。其地有戰(zhàn)國(guó)、漢時(shí)期城址,習(xí)稱鞏王城、康北城址(140)國(guó)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guó)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cè)(下)》,第35頁。?!段簳肪硪弧鹆兜匦沃尽繁痹ブ莩筛蘅れ柨h下載有“鞏城”(141)《魏書》卷一○六《地形志》,第2537頁。,當(dāng)即鞏縣故城。嘉靖《鞏縣志》卷四《古跡》:“鞏王城,在縣西二十五里孝義保。即周惠公封少子班于鞏,即此處也。城趾祠堂尚在?!?142)嘉靖《鞏縣志》卷四《古跡》,《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59冊(cè),第1011頁。其中“鞏王城”即北魏以前鞏縣故治,亦即今康北城址。

〔290〕 洛水又東徑鞏縣故城南 按,此段洛水古今流路不同。今洛河在康北城址(酈《注》鞏縣故城)東側(cè)自南向北流,與酈《注》洛水“東徑鞏縣故城南”之載不符。核諸地形,酈《注》時(shí)期,洛水當(dāng)在今黑石關(guān)河谷與河洛鎮(zhèn)河谷之間自西南向東北流,流路較今洛河河道偏東偏南。

〔291〕 春秋左傳所謂尹文父涉于鞏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尹文公涉于鞏?!?143)〔晉〕 杜預(yù)注,〔唐〕 孔穎達(dá)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一,《十三經(jīng)注疏》,第4583頁。

洛水又東,濁水〔292〕注之,即古湟水也〔293〕。水出南原〔294〕。京相璠曰: 訾城北三里有黃亭。即此亭也?!洞呵铩匪^次于黃者也〔295〕。

〔292〕 濁水 今和義溝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湟水(按,即濁水)即和義溝水?!?144)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3頁。按,今洛河先納和義溝水,再流至康北城址(酈《注》鞏縣故城)東側(cè);而酈《注》時(shí)期,此段洛水流路當(dāng)較今洛河河道偏東偏南,應(yīng)先徑康北城址南,再納和義溝水。又,楊《疏》以干石河(即今石子河)為濁水,但干石河源出山中,與酈《注》所載濁水“水出南原”不符,故不取其說。

〔293〕 即古湟水也 “湟”,原作“黃”,今據(jù)諸本改。

〔294〕 水出南原 此句諸本同。按,此句下疑有脫文。楊《疏》:“下云‘即此亭也’,則必先言黃亭而后引京說以證之,此句當(dāng)作‘水出南原黃亭下’,方合?!?/p>

〔295〕 春秋所謂次于黃者也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秋七月戊寅,以王如平畤,遂如圃車,次于皇。”(145)〔晉〕 杜預(yù)注,〔唐〕 孔穎達(dá)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三經(jīng)注疏》,第4562頁。

洛水又東北。洞水〔296〕發(fā)南溪石泉〔297〕,世亦名之為石泉水也。京相璠曰: 鞏東地名坎欿,在洞水東〔298〕。疑即此水也。又徑盤谷塢〔299〕東,世又名之曰盤谷水。司馬彪《郡國(guó)志》: 鞏有坎欿聚?!?00〕《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301〕服虔亦以為鞏東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狀焉,而不能精辨耳。《晉太康地記》《晉書·地道記》并言在鞏西〔302〕,非也。其水又北入洛。

〔296〕 洞水 又名石泉水、盤谷水,即今石子河?!顿Y治通鑒》卷一八三《隋紀(jì)》義寧元年“陳于石子河西”下胡三省注:“《水經(jīng)注》: 洞水出南溪石泉,世亦名之為石泉水。過鞏東坎欿聚西而北入于洛。蓋即石子河也?!?146)《資治通鑒》卷一八三《隋紀(jì)七》,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5721頁。《讀史方輿紀(jì)要》卷四八河南府鞏縣亦以石子河當(dāng)洞水(147)〔清〕 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diǎn)校: 《讀史方輿紀(jì)要》卷四八《河南三》,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248頁。。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以市河水(即今西泗河)當(dāng)洞水(148)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國(guó)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第61冊(cè),第133頁。,可備一說。

〔297〕 洞水發(fā)南溪石泉 “洞水”,原作“泂水”,《注釋》本、《注疏》本同,《五?!犯灞咀鳌昂蠜s水水”,今據(jù)《大典》本、黃本、《注箋》本改。

〔298〕 在洞水東 “洞水”,原作“泂水”,《五?!犯灞尽ⅰ蹲⑨尅繁?、《注疏》本同,今據(jù)《大典》本、黃本、《注箋》本改。

〔299〕 盤谷塢 今址無確考,疑在今河南鞏義市北山口鎮(zhèn)附近。

〔300〕 司馬彪郡國(guó)志鞏有坎欿聚 《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河南尹鞏縣:“有坎埳聚。”(149)《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后漢書》,第3390頁。

〔301〕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王遂出,及坎欿,國(guó)人納之。”(150)〔晉〕 杜預(yù)注,〔唐〕 孔穎達(dá)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卷一五,《十三經(jīng)注疏》,第3946頁。

〔302〕 晉太康地記晉書地道記并言在鞏西 《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河南尹鞏縣“有坎埳聚”下劉昭注:“《地道記》在南?!?151)《續(xù)漢書·郡國(guó)志》,《后漢書》,第3393頁。按,劉昭注引《地道記》文字與酈《注》不同。楊《疏》:“‘南’‘西’形近,未知誰誤?!?/p>

洛水又東北流入于河。《山海經(jīng)》曰: 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03〕謂之洛汭〔304〕,即什谷〔305〕也。故張儀說秦曰: 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306〕謂此川也?!妒酚浺袅x》曰: 鞏縣有鄩谷水者也。〔307〕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壇沈璧,受《龍圖》于河,《龜書》于洛,赤文綠字?!?08〕堯帝又修壇河洛,擇良即沈,榮光出河,休氣四塞,白云起,回風(fēng)逝,赤文綠色,廣袤九尺,負(fù)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帝王錄記,興亡之?dāng)?shù),以授之堯?!?09〕又東沈書于日稷,赤光起,玄龜負(fù)書,背甲赤文成字,遂禪于舜。〔310〕舜又習(xí)堯禮,沈書于日稷,赤光起,玄龜負(fù)書,至于稷下,榮光休至,黃龍卷甲,舒圖壇畔,赤文綠錯(cuò),以授舜。舜以禪禹?!?11〕殷湯東觀于洛,習(xí)禮堯壇,降璧三沈,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濟(jì)于壇,黑烏以浴,隨魚亦上,化為黑玉赤勒之書,黑龜赤文之題也。湯以伐桀?!?12〕故《春秋說題辭》曰: 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313〕王者沈禮焉?!吨駮o(jì)年》曰: 洛伯用與河伯馮夷斗。蓋洛水之神也。昔夏太康失政,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14〕

〔303〕 山海經(jīng)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 《山海經(jīng)》卷一三《海內(nèi)東經(jīng)》:“洛水出洛西山,東北注河,入成皋之西?!?152)〔晉〕 郭璞注,〔宋〕 尤袤校訂: 《山海經(jīng)》卷一三《海內(nèi)東經(jīng)》,《古逸叢書三編》,第17b頁。

〔304〕 洛汭 指洛水入河水處,即今河南鞏義市河洛鎮(zhèn)東洛河河口,亦泛指今河洛鎮(zhèn)、站街鎮(zhèn)一帶。

〔305〕 什谷 今河南鞏義市河洛鎮(zhèn)、站街鎮(zhèn)間之洛河河谷。洛水歷此谷而入河。

〔306〕 故張儀說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 《史記》卷七○《張儀列傳》:“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153)《史記》卷七○《張儀列傳》,第2282頁。

〔307〕 史記音義曰鞏縣有鄩谷水者也 《史記》卷七○《張儀列傳》“塞什谷之口”下《集解》:“徐廣曰: 一作‘尋’,成皋、鞏縣有尋口?!?154)《史記》卷七○《張儀列傳》,第2282頁。

〔308〕 黃帝東巡河至赤文綠字 《宋書》卷二七《符瑞志》:“《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155)《宋書》卷二七《符瑞志》,第761頁?!端囄念惥邸肪砭虐恕断槿鸩俊芬渡袝泻颉罚骸昂印洱垐D》出,雒《龜書》威,赤文像字,以授軒轅。”(156)〔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九八《祥瑞部上》,第1703頁?!堕_元占經(jīng)》卷一二○《龍魚蟲蛇占》引《尚書中候》:“河出《龍圖》,赤文像字,以授軒轅。”“黃帝東巡至洛,《龜書》咸,赤文綠字,以授軒轅?!?157)〔唐〕 瞿曇悉達(dá)編: 《開元占經(jīng)》一二○《龍蟲魚蛇占》,中國(guó)書店1989年版,第839、840頁?!短接[》卷七九《皇王部》引《尚書中候》:“帝軒提像,配永循機(jī),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河《龍圖》出,洛《龜書》威,赤文像字,以授軒轅?!?158)〔宋〕 李昉等: 《太平御覽》卷七九《皇王部四》,第368頁。按,此段文字及酈《注》下文“堯帝又修壇河洛”至“湯以伐桀”一段,當(dāng)本自緯書《尚書中候》,并可能存在一定文字訛誤,楊《疏》辨之已詳。

〔309〕 堯帝又修壇河洛至以授之堯 《宋書》卷二七《符瑞志》:“歸功于舜,將以天下禪之,乃潔齋修壇場(chǎng)于河、雒,擇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滦脸竺撩?,禮備,至于日昃,榮光出河,休氣四塞,白云起,回風(fēng)搖,乃有龍馬銜甲,赤文綠色,臨壇而止,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為檢,赤玉為字,泥以黃金,約以青繩。檢文曰:‘色授帝舜?!杂荨⑾?、殷、周、秦、漢當(dāng)授天命。帝乃寫其言,藏于東序?!?159)《宋書》卷二七《符瑞志》,第761—762頁?!端囄念惥邸肪硪灰弧兜弁醪俊芬渡袝泻颉罚骸暗蹐蚣凑?,榮光出河,休氣四塞,龍馬銜甲,赤文綠色,甲似龜,背五色,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錄紀(jì)興亡之?dāng)?shù)?!?160)〔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一一《帝王部一》,第213頁。同書卷八三《寶玉部》、卷九八《祥瑞部》引《尚書中候》,《文選》卷一四《賦·鳥獸》顏延年《赭白馬賦》“實(shí)有騰光吐圖疇德瑞圣之符焉”下李善注引《尚書中候》,《初學(xué)記》卷一《天部》、卷六《地部》、卷九《帝王部》引《尚書中候》,《太平御覽》卷八《天部》、卷一五《天部》、卷八○《皇王部》、卷八○六《珍寶部》、卷八七二《休征部》、卷八九三《獸部》引《尚書中候》所載略同(161)〔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八三《寶玉部上》、卷九八《祥瑞部上》,第1432、1696頁;〔梁〕 蕭統(tǒng)編,〔唐〕 李善注: 《文選》卷一四,第203頁;〔唐〕 徐堅(jiān)等: 《初學(xué)記》卷一《天部上》、卷六《地部中》、卷九《帝王部》,第15、121—122、207頁;〔宋〕 李昉等: 《太平御覽》卷八《天部八》、卷一五《天部一五》、卷八○《皇王部五》、卷八○六《珍寶部五》、卷八七二《休征部一》、卷八九三《獸部五》,第37、74、373、3581、3866、3967頁。。

〔310〕 又東沈書于日稷至遂禪于舜 《宋書》卷二七《符瑞志》:“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沈璧于洛。禮畢,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玄龜負(fù)書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壇。其書言當(dāng)禪舜。遂讓舜?!?162)《宋書》卷二七《符瑞志》,第762頁?!冻鯇W(xué)記》卷六《地部》引《尚書中候》:“堯率群臣東沉璧于洛,退候至于下稷,赤光起,玄龜負(fù)書出,赤文成字?!?163)〔唐〕 徐堅(jiān)等: 《初學(xué)記》卷六《地部中》,第133頁。同書卷九《帝王部》、卷三○《鱗介部》引《尚書中候》,《藝文類聚》卷九九《祥瑞部》引《尚書中候》,《后漢書》卷八二《方術(shù)列傳》“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下李賢注引《尚書中候》,《開元占經(jīng)》卷一二○《龍魚蟲蛇占》引《尚書中候》,《太平御覽》卷八○《皇王部》引《中候·運(yùn)行》、卷九三一《鱗介部》引《尚書中候》所載略同(164)〔唐〕 徐堅(jiān)等: 《初學(xué)記》卷九《帝王部》、卷三○《鱗介部》,第203、746頁;〔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九九《祥瑞部下》,第1718頁;《后漢書》卷八二《方術(shù)列傳》,第2704頁;〔唐〕 瞿曇悉達(dá)編: 《開元占經(jīng)》一二○《龍蟲魚蛇占》,第840頁;〔宋〕 李昉等: 《太平御覽》卷八○《皇王部五》、卷九三一《鱗介部》,第373、4137頁。。

〔311〕 舜又習(xí)堯禮至舜以禪禹 《宋書》卷二七《符瑞志》:“舜乃設(shè)壇于河,依堯故事,至于下昃,榮光休氣至,黃龍負(fù)圖,長(zhǎng)三十二尺,廣九尺,出于壇畔?!?165)《宋書》卷二七《符瑞志》,第763頁。《藝文類聚》卷九八《祥瑞部》引《尚書中候》:“舜沉璧于河,榮光休至,黃龍負(fù)卷舒圖,出入壇畔?!?166)〔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九八《祥瑞部上》,第1703頁?!逗鬂h書》卷八二《方術(shù)列傳》“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李賢注引《尚書中候》:“舜禮壇于河畔,沈璧,禮畢,至于下昗,黃龍負(fù)卷舒圖,出水壇畔。”(167)《后漢書》卷八二《方術(shù)列傳》,第2704頁?!堕_元占經(jīng)》卷一二○《龍魚蟲蛇占》引《尚書中候》:“舜沉璧,黃龍負(fù)卷舒圖,出水壇畔,赤文綠字也?!?168)〔唐〕 瞿曇悉達(dá)編: 《開元占經(jīng)》一二○《龍蟲魚蛇占》,第839頁。

〔312〕 殷湯東觀于洛至湯以伐桀 《宋書》卷二七《符瑞志》:“湯乃東至于洛,觀帝堯之壇,沈璧退立,黃魚雙踴,黑鳥隨魚止于壇,化為黑玉。又有黑龜,并赤文成字,言夏桀無道,湯當(dāng)代之?!?169)《宋書》卷二七《符瑞志》,第764頁?!端囄念惥邸肪硪欢兜弁醪俊芬渡袝泻颉罚骸疤煲以谫瘢T鄰國(guó)繦負(fù)歸德,東觀乎雒,降三分璧,黃魚雙躍,出濟(jì)于壇,化為黑玉,赤勒曰: 玄精天乙,受神福,伐桀克?!?170)〔唐〕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卷一二《帝王部二》,第220頁。《文選》卷三一《詩(shī)·雜擬》江淹《袁太尉從駕》“幸侍觀洛后,豈慕巡河前”下李善注引《尚書中候》:“天乙在亳,東觀乎雒,黃魚雙躍,出躋于壇,化為黑玉?!?171)〔梁〕 蕭統(tǒng)編,〔唐〕 李善注: 《文選》卷三一,第454頁?!堕_元占經(jīng)》卷一二○《龍魚蟲蛇占》引《尚書中候》:“湯沉璧于河,黑龜出,赤文題。”(172)〔唐〕 瞿曇悉達(dá)編: 《開元占經(jīng)》一二○《龍蟲魚蛇占》,第840頁?!短接[》卷八三《皇王部》引《尚書中候》:“天乙在亳,諸鄰圖襁負(fù)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沉璧,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濟(jì)于壇,黑鳥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 玄精天乙,受神福,伐桀克,三年天下悉合?!?173)〔宋〕 李昉等: 《太平御覽》卷八三《皇王部八》,第388頁。

〔313〕 故春秋說題辭曰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 “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注疏》北京本作“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注疏》臺(tái)北本作“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度嫱咝K?jīng)注》(抄本)全氏按語:“元文是‘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古‘坤’字,與上文復(fù),則知‘道坤’二字是妄人所填寫。”又,《詩(shī)·小雅·文王·序》“文王受命作周也”下《正義》:“按,《春秋說題辭》云: 河以通乾出天苞,雒以流坤吐地符?!?174)〔漢〕 毛亨傳,〔漢〕 鄭玄箋,〔唐〕 孔穎達(dá)正義: 《毛詩(shī)正義》卷一六,《十三經(jīng)注疏》,第1081頁。《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下《正義》:“如鄭康成之義,則春秋緯云: 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175)〔魏〕 王弼注,〔唐〕 孔穎達(dá)正義: 《周易正義》卷七,《十三經(jīng)注疏》,第170頁。

〔314〕 昔日太康失政至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 《尚書·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176)〔漢〕 孔安國(guó)傳,〔唐〕 孔穎達(dá)正義: 《尚書正義》卷七,《十三經(jīng)注疏》,第329頁?!妒酚洝肪矶断谋炯o(jì)》:“帝太康失國(guó),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177)《史記》卷二《夏本紀(jì)》,第85頁。

本文通過以上考述,揭示了《水經(jīng)·洛水注》不同版本之間的文字異同與部分文本的史源,完整復(fù)原了其中所載的水道流路與城邑分布。在上述研究結(jié)論的基礎(chǔ)之上,特編制《〈水經(jīng)·洛水注〉河流名稱古今對(duì)照表》(表1)與《〈水經(jīng)·洛水注〉圖》,以利查考。其中,《〈水經(jīng)·洛水注〉圖》前三幅見于上篇,第四幅見于下篇(圖1),分別反映相應(yīng)文本所示地理內(nèi)容。

表1 《水經(jīng)·洛水注》河流名稱古今對(duì)照表

續(xù)表

猜你喜歡
河南
The inheritance of the nailless bridge
河南藥茶
How to survive a flood如何從洪災(zāi)中活下來
法治護(hù)航 讓“游河南”更愜意
河南:嚴(yán)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線”
河南:過大年,逛廟會(huì)
“四優(yōu)四化”,河南農(nóng)業(yè)轉(zhuǎn)型進(jìn)行時(shí)
“后創(chuàng)建時(shí)代”河南人大更美好
河南:走進(jìn)就業(yè)的春天
放歌河南
玛曲县| 定襄县| SHOW| 陵川县| 陈巴尔虎旗| 高青县| 县级市| 仙桃市| 金寨县| 大城县| 青铜峡市| 梧州市| 鄂托克前旗| 子洲县| 汝州市| 琼结县| 元朗区| 洪洞县| 淄博市| 龙门县| 武鸣县| 蒙山县| 古丈县| 邵阳市| 崇左市| 隆昌县| 沧源| 衡阳市| 宽甸| 深泽县| 奉贤区| 全椒县| 楚雄市| 长治县| 麻城市| 江达县| 塘沽区| 沁源县| 会宁县| 江油市|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