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趙玲,柯亭羽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云南昆明 650101
DM 是一組以血糖升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是由于胰島素的產(chǎn)生和(或)利用障礙而引起的,通常表現(xiàn)為高血糖、多尿、多飲、多食,隨著DM 病程的增加會出現(xiàn)許多并發(fā)癥,如視網(wǎng)膜病變、神經(jīng)病變、腎臟病變等[1]。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在過去幾十年里,DM 在世界不同地區(qū)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 預計未來還將繼續(xù)上升。 DM 對人們的健康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 它也給個人和家庭以及醫(yī)療保健系統(tǒng)帶來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2],因此探求各種因素在DM 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影響是很有必要的,發(fā)現(xiàn)并控制這些危險因素是加強血糖控制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對DMT1 患者和血糖過低或過高的患者。 該研究對該院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2018 年10月—2019 年10 月就診的208 例DM 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統(tǒng)計學分析的方法,探求各種因素在DM 患者血糖控制中的作用,為該地區(qū)綜合管理血糖提供參考。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在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就診的208 例DM 患者為研究對象,有男性134 例,女性74例;平均年齡為21~76 歲,平均病程5~138 個月,參照美國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標(糖化血紅蛋白<7%)把研究對象分為達標組和未達標組,達標組平均年齡(55.08±8.64)歲,平均病程53(15~102)個月。 不達標組平均年齡(53.33±10.6)歲,平均病程66(5~138)個月。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DM 診斷標準;②該研究所選病例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且患者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障礙患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對就診的DM 患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教育情況,工作狀態(tài),家庭年收入,吸煙及飲酒情況),DM 的相關資料(病程,遺傳史,高血壓和高血脂史,運動情況,睡眠質(zhì)量,進食新鮮水果量)并進行記錄;用現(xiàn)場測量的方法測身高,體重并計算BMI 值;抽取患者的肘部靜脈血,送檢驗科檢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及血脂指標[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糖控制達標以HbA1c<7%為標準。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應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軟件,計量資料先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如符合正態(tài)性檢驗,以(±s)表示,兩組的比較采用t檢驗,如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兩組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如理論頻數(shù)過少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法;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 回歸模型進行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達標組空腹血糖(5.4±1.8)mmol/L 和餐后2 h 血糖(10.92±3.62) mmol/L 均明顯低于不達標組[(9.6±5.59)、(17.24±5.49) mmol/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7.097、-8.680,P<0.05)。 達標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低于不達標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08 例患者中血糖控制達標率為17.79%(37/208);兩組患者教育情況, 家庭年收入在血糖控制達標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達標組的高中及高中以上分布比不達標組高;達標組中、高等收入分布高于不達標組。 見表2。
表1 兩組血糖控制效果在計量資料中的比較
以糖化血紅蛋白達標作為因變量, 鑒于有些變量單因素分析無差別, 但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有差別,所以設定單因素分析P<0.3 的因素為自變量,構建多元Logistics 回歸模型。 變量篩選原則采用逐步法,進行Logistics 回歸分析,見表3。 多因素Logistics 回歸顯示,在校正了其他因素影響的前提下,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是血糖不達標的獨立因素(P<0.05);空腹血糖每增加1 IU, 血糖不達標的風險是原來的1.700 (1.303~2.217)倍;餐后2 h 血糖每增加1 IU,血糖不達標的風險是原來的1.188(1.048~1.346)倍。
剔除血糖指標后進行回歸分析,見表4,結果顯示在校正了其他因素影響的前提下,教育情況,低密度脂蛋白是血糖不達標的獨立因素(P<0.05);低密度脂蛋白每增加1 IU,血糖不達標的風險是原來的1.790(1.127~2.845)倍;教育情況在高中以下的人群血糖不達標的風險是高中以上的人群的2.827(1.155~6.921)倍。
DM 及其并發(fā)癥已經(jīng)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三類疾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數(shù)將繼續(xù)上升,預計到2040 年將增至6.42 億[3]。對于DM 目前臨床上尚無法完全治愈,其治療方法主要控制血糖,并且也有研究指出減少2 型糖尿病并發(fā)癥的主要策略是強化血糖控制[4],由此可見,血糖控制在糖尿病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是主要是通過降糖藥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各種因素都會影響血糖控制。 我國學者[5]研究發(fā)現(xiàn),2 型DM 患者的血糖控制達標率為22.76%,顯然血糖達標的DM 患者占少數(shù)。 隨后有研究[6]發(fā)現(xiàn)全國重點醫(yī)院門診部DM 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平均為32.38%。 之后學者[7]的研究發(fā)現(xiàn)湖北省15 歲以上的常住人口中DM 患者的血糖控制達標率為55.7%。 也有研究[8]表明,隨著糖尿病持續(xù)時間的增加,血糖控制也變得更加困難,這可能是由于糖尿病的進行性所致。 從以上研究報道可以看出我國DM 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不理想。在印度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負擔很高,約為76.6%,這項研究強調(diào)需要早期實施最佳的糖尿病治療,以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從而減少微血管并發(fā)癥的負擔[9]。 這就需要持續(xù)加強DM 綜合管理并對DM 高?;颊咛崆斑M行干預[10]。
表2 兩組血糖控制效果在計數(shù)資料中的比較[n(%)]
表3 血糖控制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該次研究就該院就診的208 例DM 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僅為17.79%,提示DM 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也可能與該次研究納入的病例中住院患者例數(shù)比例高于門診患者例數(shù);和門診患者相比,住院患者多數(shù)是因為初發(fā)、血糖控制不佳、并發(fā)癥入院,血糖控制水平差。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總膽固醇和家庭年收入兩組間分布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達標組的總膽固醇顯著低于不達標組的。 但是在多因素分析中以上兩指標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說明低總膽固醇和家庭年收入可能對血糖的達標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就需要今后擴大樣本量來予以證實。 DM 常常伴有脂代謝紊亂[1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導致體內(nèi)脂代謝出現(xiàn)嚴重的紊亂,低密度脂蛋白是血糖控制不達標的獨立因素。DM 綜合管理意識與DM 患者受教育程度有關,一般受教育程度越高綜合管理意識越強,DM 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 需要很好的依從性, 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能夠接受更完整的醫(yī)療服務,更好的配合治療,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血糖控制的達標率。
表4 剔除血糖指標后進行回歸分析
綜上所述,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教育情況,低密度脂蛋白是血糖控制不達標的獨立相關因素, 因此在臨床工作中,DM 患者的管理應該嚴格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的水平,在此基礎上也要加強對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并通過加強DM 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來延緩DM 的進展。 由于該研究屬于但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有限,而且很難完全的排除控制混雜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影響, 所以該研究得出的結論需要更大樣本的研究來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