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提高初中生解答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正確率的策略,認為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應用題中的“關鍵句”轉化為“文字等式”,準確獲得題干中各種表征形式背后的信息、運用多種表征方式梳理題目信息,以及關注應用題相關的生活常識、注意統(tǒng)一單位。
【關鍵詞】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 初中數學 教學策略
“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體現(xiàn)了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難點。多數學生對解答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存在畏難情緒,找不到等量關系。因此,教師應積極探尋有效路徑,幫助學生找到解決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小竅門”,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進而提高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教學質量。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探討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關系句”到“文字等式”的轉化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解答“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過程中存在三大障礙,“關系句”就是其中之一,表現(xiàn)為: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捕捉“關系句”,也就是獲取已知條件的能力差,往往忽略問題中的“已知條件”;學生對“關系句”的理解不全面、不到位,甚至存在錯誤的理解。“關系句”是解決“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關鍵,鑒于此,教師要想提升“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教學有效性,首先應引導學生抓住“關系句”,向學生滲透“關系句”的轉換技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根據已知條件和所設的未知數找到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滲透關系句的轉化技巧,首先應引導學生用文字式準確地表達出問題中的條件之間的關系。以“爸爸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5倍少5,爸爸和兒子的年齡和是43,那么,爸爸和兒子的年齡分別是多少?”這道應用題為例,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是“爸爸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5倍少5”與“爸爸和兒子的年齡和是43”,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兩個信息轉化為“爸爸的年齡=兒子年齡的5倍-5”“爸爸的年齡+兒子的年齡=43”這樣的文字表達。那么,如果設兒子的年齡是x,爸爸的年齡就是5x-5,于是方程5x-5+x=43的獲得便水到渠成了。
又如應用題:“栽一批樹,一人栽10棵,就會剩6棵沒人栽,如果一人栽12棵,就差6棵,那么,有多少人栽樹、栽多少棵樹?”教師在教學時同樣引導學生用文字式表述題目的關鍵信息:“一人栽10棵,就會剩6棵沒人栽”可以轉化為“總棵數=10個人栽的棵數+6”;“一人栽12棵,就差6棵”可以轉化為“總棵數=12人栽的棵數-6”。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在解題時能準確找到關鍵信息并寫出文字表達式,掌握將“關系句”轉化為“文字等式”的技巧,提高解題準確率。
二、關注“表征方式”
筆者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讀題時注重文字,往往忽視圖畫、表格等表征形式的信息,造成審題出錯,錯誤地認為題目條件不充分而感到做題存在困難。另外,學生在做題時不習慣用圖畫、表格等表征形式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導致分析題目數量關系所需的時間大大增加,降低做題速度,甚至得出錯誤的數量關系,導致解題錯誤。教師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時,應該向學生滲透不同的“表征方式”,引導學生將“關系句”轉化為其他“表征方式”,讓問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的關系更清晰、更準確,從而更快速地找到數量關系式,列出正確的方程。
仍然以“爸爸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5倍少5,爸爸和兒子的年齡和是43,那么,爸爸和兒子的年齡分別是多少?”這道應用題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線段”表示爸爸和兒子的年齡,如下圖所示。
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一般是行程類、銷售類、工程類、階段收費類等問題,這些問題基本都能運用圖例表示出等量關系,教師在教學中可積極運用多種表征方法引導學生解題,既讓學生熟悉以圖形或表格等表征形式呈現(xiàn)的例題,又讓學生體會“表征式”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畫圖等興趣,讓學生養(yǎng)成用圖形或表格等表征形式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的習慣,降低解題的難度,從而提升應用題教學效果。
三、關注“單位統(tǒng)一”及“生活常識”
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貼近學生的生活,題干信息一般由數學單位和生活常識兩個方面構成。數學單位方面,這些應用題會出現(xiàn)已知條件和提問單位不一致的情況,如行程類問題中,一般會給出速度,有時候是每分多少米,有時候是每分多少千米等,提問卻是一小時行了多少米或者千米。面對這樣的題目,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生活化的問題,注意單位的統(tǒng)一,提高學生做題的準確率。例如教學行程類應用題:“甲乙兩名同學在周長400米的跑道上練習跑步,已知甲的速度是6米/秒,乙的速度是0.24千米/分,甲乙二人同時同地出發(fā),經過多長時間甲追上乙?”這道題中的單位顯然不一樣,需要學生將乙的速度單位進行轉化,也就是將“千米/分”轉化為“米/秒”,即0.24×1000÷60=4米/秒,單位一致后再去找等量關系,才能正確解題。
應用題的生活常識方面,仍然以行程類問題為例,題目中的生活常識包括相遇時距離的變化、時間的一致,還需要認識到速度、時間、距離的單位的統(tǒng)一,明確當路程單位是千米時,時間單位多為小時,當路程單位是米時,時間單位多用秒或者分。此外,與“間距”“銷售”等相關的問題,也是常見的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教師同樣需要向學生滲透相應的“生活常識”,如“間距”問題主要包括路旁安裝路燈、路旁栽樹(一旁栽樹或兩旁栽樹)、修籬笆等問題,核心是“物品之間的間隔數比物品數量少1”,當學生擁有這樣的認識,審題和解題的準確度也會獲得提高。
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教學,是初中數學階段的重點,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學生的學習實際,找到提升學生解題效率的“小竅門”,幫助學生走出困境,提高解題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盧毓平.初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解法[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7(11)
[2]施云.數形結合,讓解題別有洞天[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17)
[3]王日.初一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錯誤類型及教學對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梁飛(1974— ),壯族,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數學教學。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