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桂林石刻為例"/>
趙雪飛
(廣西藝術(shù)學(xué)院,廣西 南寧 530007)
廣西地處西南邊陲,因其景色秀麗,山水清奇,為文人雅士所欣羨。因山水與八桂結(jié)緣的文人騷客多會于此,故題刻贊詠璨若星河。除其文學(xué)文獻(xiàn)價值之外,其書法價值亦不容小覷。自宋以降,八桂石刻多見古人金石著述:亦如宋趙明誠《金石錄》、陳思《寶刻叢編》、王象之《輿地碑記目》,明代張鳴鳳《桂勝》《桂故》,劉繼文《桂林金石錄》,清代謝啟昆《粵西金石略》、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王昶《金石萃編》、朱依真《桂林金石志》、劉玉麟《粵西金石錄》、汪森《粵西詩載》《粵西文載》《粵西叢載》、況周頤《粵西金石略補遺》、楊翰《粵西得碑記》等。
桂林石刻為廣西石刻之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不言而喻,自古便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之稱。其始于南朝,中興于隋唐,盛于兩宋,于元代日漸式微,又繁榮于明清。碑刻的興衰演變也側(cè)面反映出桂林的發(fā)展歷程。自唐以降,文人雅士常至嶺南,寄情山水,題名賦詩,而后千年,綿延不絕,故摩崖殆遍,題刻迭出,成蔚然之勢。素有“漢碑看山東,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美譽,晚清金石學(xué)家葉昌熾曾贊:“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其《臥游訪碑記》贊道:“諸山無一處無摩崖。唐宋刻石,莫多于此?!?/p>
桂林現(xiàn)存文字和圖畫石刻兩千余件,其類別主要有摩崖、碑碣及題名。以摩崖為最多,約占總數(shù)五分之四,多分布于桂林城區(qū)附近名山洞府內(nèi):如城中疊彩山風(fēng)洞、伏波山還珠洞、獨秀山讀書巖;城東七星山之七星巖、龍隱巖、龍隱洞;城西隱山朝陽洞、北牅洞;城南象山水月洞、南溪山白龍洞和劉仙巖;城北虞山韶音洞。幽巖古洞的蒼壁上遍布石刻。據(jù)考,桂林石刻興起之初,多以摩崖為主,宋代為其摩崖石刻繁榮興盛之時,內(nèi)容多為名人題記;元代以降,余風(fēng)尚存,然日漸式微;及至明代,摩崖數(shù)量劇增,清代為桂林摩崖石刻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石刻數(shù)量為歷朝歷代之最。桂林山清水秀,摩崖題刻琳瑯滿目、隨處可見,燦若星斗,蔚為壯觀。葉昌熾《語石》有載:“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嶺南來,題名賦詩,摩崖殆遍?!?/p>
宋代桂林石刻碑刻存世較少,多為摩崖題刻,現(xiàn)存世摩崖石刻遍布桂林諸山石壁,尤以龍隱巖及龍隱洞最具代表性,據(jù)桂林石刻研究著作——杜海軍輯校的《桂林石刻總集輯?!罚蹭浀酶魇涛淖?732件,其中唐及以前45件、宋520件、元34件、明447件、清640件、民國46件,桂海碑林博物館藏摩崖石刻最為集中。正如清陳元龍于《題龍隱巖》詩中所說:“看山如觀畫,游山如讀史”。
從古至今,關(guān)于桂林石刻研究的論著頗多,收錄桂林石刻的編著或碑刻目錄的有宋代趙明誠的《金石錄》、明代劉繼文的《桂林金石錄》、清代孫星衍的《寰宇訪碑錄》、清代劉玉窿的《粵西金石錄》等。而近現(xiàn)代諸多學(xué)者的研究則更為全面,將桂林摩崖石刻文字內(nèi)容整理并編輯成冊的有:桂林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桂林石刻》,中華書局出版的杜海軍著《桂林石刻總集輯校》,張益桂著《廣西石刻人名錄》,廣西民族研究所編《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石刻碑文集》等;將摩崖石刻圖片資料規(guī)整匯編的主要有:如張益桂編《中國西南地區(qū)歷代石刻匯編》,桂海碑林博物館編撰《桂林石刻擷珍》《桂林石墨菁華》等;另有數(shù)篇桂林石刻研究論文。
桂林石刻較之全國其他石刻不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為:
其一,桂林石刻承載著我國古代西南地域文化特色,尤是西南邊陲之地;
其二,桂林石刻題記內(nèi)容飽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人生感悟、閱歷與現(xiàn)狀:或喜或悲、或郁郁不得志、亦或春風(fēng)正得意;
其三,桂林石刻是研究中國書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以宋碑為重;
其四,桂林石刻具有一定文學(xué)價值,題刻之言多詞藻清奇,華而不俗,實為難得。
桂林石刻不乏精品佳作,大多有極高藝術(shù)參考價值,為書學(xué)愛好者提供彌足珍貴的取法素材。
《逍遙樓刻石》,真書徑二尺,大歷丁已顏真卿書(真書徑二寸)。據(jù)《嶠南瑣記》云:字全無結(jié)構(gòu),有俗氣,下筆正如胡餅,兩走之轉(zhuǎn)處法亂,乃掾手之下者,何以辱魯公。今觀三字體勢嚴(yán)勁,不得謂非顏筆。惟明以前無言及者。真卿曾題蒲州逍遙樓榜,或好事者鉤勒置此耳。又王士正《秦蜀后記》云:武連驛北山覺苑寺,有顏魯公逍遙樓大字碑,蓋勒石又不止此矣。細(xì)析之,其字勢厚重,大氣磅礴,端正而不拘窘,莊重而不板滯,為典型顏體風(fēng)格,其內(nèi)在精神氣息稍弱,應(yīng)為摹刻。
《平蠻頌》,韓云卿撰文,韓秀實書,李陽冰篆額。云卿為文公叔父,官尚書禮部郎中。父睿素,為桂州刺史,見《唐書宰相世系表》。秀實為翰林,善楷隸八分,見《書史會要》?!洞诩o(jì)》:大歷八年九月,以辰錦觀察使李昌夔為桂州刺史,防御觀察使,至是蓋蒞官之五年也。鄭氏《通志 金石略》云:唐平蠻頌,韓秀實八分書,即此刻,潘長安稱安南王事,《唐書》及《通鑒》皆不載。惟《南蠻傳》載:大歷中,以潘歸國部落置龍武州。歸國,蓋長安之族也?!丢毿闵叫麻_石室記》,刻于獨秀山讀書巖。獨秀山位于今桂林市中心,旁無延緣,孤峰突起,又稱獨秀峰,歷史上有桂林“主山”之名。南朝宋景平二年至元嘉三年間(424-426年),顏延之出任始安郡(今桂林)太守,在此題寫了“未若獨秀者,峨峨乳邑間”的詩句,獨秀峰因此得名。顏延之,字延年,南朝著名文學(xué)家,詩文如“錯采鏤金”,冠絕當(dāng)時,與謝靈運齊名,有“顏謝騰聲”之譽。在桂林期間,顏延之常于獨秀峰下巖洞里苦讀詩書,吟詩作賦。其所賦獨秀峰詩是現(xiàn)知歷史上第一首吟詠桂林山水的詩篇。案昌夔官此土,至是七年矣。廢缺備舉,桂之學(xué)實創(chuàng)于此。昌夔,劍州牙將耳,乃能興起學(xué)校,尤為難得。
又案《大唐傳》載云:李昌夔為荊南打獵,大修妝飾。其妻獨孤氏,亦出女隊二千人,皆著乾紅紫繡襖子錦鞍韉,此郡因而空耗。今施設(shè)如此,不類所言,小說不足深信也。唐建中元年(780年),桂州刺史李昌崾在獨秀峰前繼建宜尼廟、創(chuàng)辦學(xué)校之后,又將山下當(dāng)年顏廷之讀書的巖洞開發(fā)成可供游覽的名勝,其屬官鄭叔齊作文記載了這一盛舉,并將記文摩崖刻于巖洞口上方的石壁,即《獨秀山新開石室記》,由此開啟了以摩崖石刻記錄桂林山水開發(fā)和吟詠桂林山水美景的先河。
《四望山記》,山名四望,故亭為銷憂,刻于桂林疊彩山,一刻疊彩前巖石壁上方,一刻四望山。四望乃疊彩之支峰耳,其左一峰為于越山,晦亦有記,見《桂勝》,今不可得。山為匠石取材,疑災(zāi)斧斤矣。乾隆間,巡撫李世杰補書三字于瞻鶴洞。據(jù)《唐書.宰相世系》,晦為稹從子。《全唐詩傳》云:會昌初,桂管觀察使終散騎常侍。《桂林風(fēng)土記》謂晦搜達(dá)金紹,翱翔翰林,揚歷臺省,性好巖沼,時恣盤游。今覽諸記略可想見焉。
《孟簡題名》為刑部員外郎孟簡,書于元和元年三月三日。(真書徑一寸許),刻于獨秀山讀書巖。簡,《新舊唐書》皆有傳。劉玉麟日:“幾道官刑部,史傳失載,而韓昌黎詩集有之。此石刻足以證古。”據(jù)《韓文集注》云:孟簡,字幾道,德州昌平人。以新舊傳考之,未嘗為刑部,史豈逸之耶?新傳言其為倉部,以不附王叔文,徙佗曹?;蛘哔⒉芗葱滩恳病?际逦挠檬?,在順宗時僅一年,次年即元和元年,與題名正合。其來桂林不可考。韓詩有云:“今君軺方馳。’或因使事至此耶?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名句,雖流傳久遠(yuǎn),深入人心。但由于史書之遺,未知其出處,已為懸而未決之歷史公案。1983年,博物館工作人員譚發(fā)勝、楊寅生工作過程中,于讀書巖發(fā)現(xiàn)了一方摩崖石刻,始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作者應(yīng)為南宋王正功,據(jù)考: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值鄉(xiāng)試結(jié)束,王正功以地方官的身份為桂林鄉(xiāng)試高中的學(xué)子特設(shè)鹿鳴宴。席間,即興賦詩二首,并以“桂林山水甲天下 ”勉勵學(xué)子“諸君端是斗之南”。
桂林山奇水美,雖處嶺南,卻從秦初即設(shè)桂林郡,開始接受中原文化。其后,或因貶謫流放,或為游訪,歷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那些碑碣或摩崖石刻于桂林山水間,沉靜而生動地記載著他們在桂林的足跡。誠如清代石刻《嚴(yán)永華疊彩山題詩并記》所載,雖然“桂林山水窟,名甲寰宇中”,作者身為安徽巡撫沈秉承妻,“隨宦桂林”,起先認(rèn)為“為言名勝地,自古無異同”,所以“茲竟不一顧”,只是因為連陰雨天,江水驟漲,使得行程受阻,于是游山。攬勝之余,更有所悟:“俯仰忽有悟,山性與人通。斯人多質(zhì)直,山亦無修容。”
桂林石刻題刻作者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除知名作家、畫家、書法家,如米芾、范成大、袁枚等,位高權(quán)重的王侯、節(jié)度使、刺使乃至貶謫流寓官員外,亦有幕僚、隨從,僧人、道人,甚至是文名不顯的監(jiān)軍太監(jiān),史無記載的普通民眾、販夫走卒等。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涉及歷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民族、民俗、宗教、教育、醫(yī)藥、數(shù)學(xué)、歷法等,其類型亦臻完善:題榜、題字、題名、題記、詩詞、歌賦、經(jīng)文、誥封、告示、律令、禁約、楹聯(lián)、墓志銘、買地券等,誠可謂宋明清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如今,桂林是世界上現(xiàn)存數(shù)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摩崖石刻群,上面記載著古代文人騷客對桂林山水的贊美。桂林現(xiàn)存南朝至清代的石刻多達(dá)兩千多件,這些石刻主要分布在桂林市中心及周圍的獨秀峰、疊彩山、伏波山、象鼻山、龍隱巖龍隱洞(桂海碑林)、普陀山、隱山、西山、南溪山、虞山等20多處名山洞府,方圓數(shù)十平方公里的奇山秀水之間碑刻如林。漫山遍野的摩崖石刻,使得桂林宛若一個巨大的石刻博物館。
歲月不語,惟石能言。桂林石刻因山水而生發(fā),山水亦借石刻而聞名。秀美的青山綠水,蒼勁有力的摩崖石刻,沉靜而生動地記載了桂林的歷史。讓世人共知,桂林除鬼斧神工的溶洞奇觀、千姿百態(tài)、明潔如鏡桂林山水亦有精美絕倫的摩崖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