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書敏,陳黃杰,龐雙雙,賀玲滋
(1.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6;2.延世大學,韓國 首爾 130-87)
201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韓山苧麻紡織工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苧布()是韓國對苧麻布的舊稱,也稱纻布、苧布、毛施背等。韓國全羅南北道和忠清南道等的海岸地帶栽培苧麻,特別是忠清南道的舒川郡韓山面,在這里生產的苧麻被稱為“韓山苧麻”。韓山的細苧麻品質最高,是朝鮮時代作為國王的貢品而有名的傳統佳品。在多部古籍文獻中均有對苧布的記載,其中三國時期《三國史記》及朝鮮時期的《朝鮮王朝實錄》記錄有苧布匹料(或服裝)作為貢賜鄰國之上品。
韓山苧麻按照傳統方法制造,將苧麻外皮剖離,內麻充分泡水后,二三十條為一捆捆起來,曬干。反復進行四五次這樣的工作,去除沉積和雜質,制造底色干凈的苧麻。苧麻布是將制作好的初級苧麻成品,分解成細條苧麻絲,盡可能使苧麻的粗細達到一定的標準,這樣織出來的苧麻制品表面更柔滑。
壯錦織錦技藝不僅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還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關于壯錦的起源說法不一,其中被大部分人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壯錦起源于漢代,據《漢書·地理志》所述,早在漢代,聰慧的壯族人民就已經過上了“男子耕農,種禾稻纻麻,女子桑蠶織績”的生活。壯錦則是他們充分利用當地各種豐富的植物纖維,織制出的土布。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壯錦始自唐、宋,且受到蜀錦的影響。
壯錦所用的原材料主要為棉紗和蠶絲。20 世紀80 年代開始,毛線和機械紡的絲線棉線逐漸取代了土絲土棉,之后開始廣泛使用纖維合成的膨體紗[1]。壯錦的染色技術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工序,下面介紹其中一個:藍色的染制方法。藍色主要是用藍草染制成的。藍草提取藍靛,用十分古老的沉淀法。這一方法是利用生葉中的藍色素溶于水的原理,先將藍葉浸泡出青綠色液體,根據氣溫和葉子腐爛程度,撈出葉子。然后加入石灰膏快速攬拌促使浸出液和空氣接觸,氧化到一定程度會變成藍色的、具非溶性特征的一種物質,通常叫做藍靛素。石灰中的鈣離子會與藍靛素結合沉淀于底層,放掉上層的廢水,底下的藍色的物質就是藍靛染料了。19 世紀末以前,廣西的藍色染料興盛,郁林州出產的藍色染料,順北流江運往廣東,然后轉運蘇杭,被稱為“北流靛”[2]。
壯錦的織造工藝與其他絲織、棉織的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樣要經過送靖、開口、投梭、打緯等過程,一般棉、麻為經,絲絨為緯,經線一般為黑色,緯線用五彩線起花。壯錦是在平紋布底的基礎上,用不同顏色的絲絨線編織出各種花紋?;y的結構一般多為三梭完成,稱為“三梭法”[3]。
現今,壯錦織造工藝逐步過渡為半機械化生產?,F在創(chuàng)新的壯錦已采用綜片加提花龍頭織造,紋針數約為600 針,底紋通常用兩片綜片起平紋。紋針起并加彩拋或挖花,不僅使花紋豐富多彩,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且改善了壯錦過于厚重的問題。改良壯錦更加精細與緊密,用途得以拓寬。
2.1.1 生存現狀
“韓山夏布織造”技術初列為韓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只有名義上的保護,有名無實,政府并沒有拿出針對性的具體保護措施。一直到20 世紀70 年代末,韓國眾多家庭手工藝技術面臨傳承斷代的嚴重危機,此時韓國政府才推出了針對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傳承保證金制度,對于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用,也是始于20 世紀90 年代韓國政府推行地方政府自治制度之后。
目前,位于舒川郡的(株)韓山苧麻科技公司進行機械化苧麻紡紗的開發(fā)的同時,還推出了襯衫、襪子及高爾夫用襯衫等苧麻紡紗試制品,從各個角度展示了苧麻產業(yè)的發(fā)展可能性。另外,韓山苧麻國際品牌強化事業(yè)(建陽大學主管,9 個合作參與企業(yè))在知識經濟部2008 年RIS 地區(qū)振興事業(yè)中也獲得了支援,因此今后韓山苧麻將成長為世界級名牌。
2.1.2 傳承人
20 世紀初期為止,不論貴族與平民家庭女性都具備織布、制衣技藝。女紅技藝在家庭中代代相傳,直到日本殖民地時代這種傳承方式逐漸消失。韓山苧麻織布工藝目前已傳承至第十四代,第十四代技能傳承人叫方妍玉,1980 年8 月1 日獲得專修獎學金,開始專門學習韓山苧麻織布工藝。由于年輕生產者不愿意從事生產過程中如原麻加工與捻線等勞動強度大且收入低的工作,目前如何培育下一代接班人是技能傳承人最苦惱的問題。隨著苧麻產業(yè)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韓山苧麻得到產業(yè)化的發(fā)展和壯大,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從事苧麻紡織工作,傳承人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2.1.3 現代化機械生產苧麻紡織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不斷改進傳統的紡織技術,引進機械化的生產器械,進行機械化大生產。其中纖維化生產工藝是苧麻機械化生產方式之一。所謂纖維化工藝就是利用機械提取苧麻里的絲質纖維,用于苧麻紡織。韓山苧麻的機械化生產除了纖維化工藝生產外,濕紡和利用棉紡工藝的干式紡織技術,大大提高了韓山苧麻紡織的質量和效率。
2.1.4 現代紡織商品開發(fā)
服飾是苧麻的傳統制品,而隨著苧麻生產的大眾化和現代技術的發(fā)展,苧麻制品運用的范圍越來越廣。為了打破原有的生產模式,適應現代人的各種需求,苧麻廠商對苧麻紡織商品不斷地探索和開發(fā),開發(fā)出一系列苧麻現代化新型產品,例如苧麻制品不再簡單地拘泥于苧麻單品制造,而是融入了一些現代或傳統元素,利用圓形編織機制造的針織苧麻面料,還有苧麻毛衣、苧麻高爾夫服飾、苧麻襪,甚至有利用苧麻織物改良韓服等等。這些現代苧麻商品的開發(fā),使得苧麻產品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更高層次的需求,在現在社會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2.1.5 韓山苧麻文化節(jié)
韓山苧麻紡織文化節(jié)是韓國忠清南道舒川郡韓山為了向外界展示、宣傳、推銷韓山苧麻產品,而于每年五到六月份舉辦為期五天的大型文化節(jié)慶典活動。文化節(jié)慶典期間,舉辦大型的苧麻服裝秀、苧麻服試穿以及各種苧麻產品展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文化節(jié)分表演、展覽和體驗三個環(huán)節(jié)。表演環(huán)節(jié)有苧麻紡織表演、苧麻服飾走秀、苧麻設計展示和苧麻編織比賽等供游客游玩和觀賞。展覽環(huán)節(jié)有苧麻染色展覽、苧麻服飾展覽等。體驗環(huán)節(jié)有苧麻制品制作體驗、苧麻紡織體驗等有趣的體驗活動。整個文化節(jié)主要是向游客們展示韓山苧麻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苧麻產品,以一種生動有趣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韓山苧麻,促進韓山苧麻的生產發(fā)展。
2.2.1 生存現狀
政府發(fā)動多方力量對織錦技藝進行保護與開發(fā)。建國以來,我國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積極完善相關方法,組織多方力量投入全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廣西壯錦作為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傳承保護發(fā)展廣西的壯錦紡織工藝。正因如此,廣西壯錦作為振興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yè)的最好載體之一,得到了及時的保護和拯救,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機械化生產模式的沖擊下,存活了下來,但是目前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壯錦工藝品、旅游紀念品、壯錦旅游開發(fā)初具規(guī)模。廣西壯錦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有靖西、賓陽、忻城等地,其中靖西市在壯錦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壯錦旅游開發(fā)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產業(yè)初具規(guī)模,但是其他城市情況還是相對一般。
壯錦技藝的傳承后繼乏人。雖然在國家和自治區(qū)政府的重視和投入下,壯錦的保護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在傳承人培養(yǎng)上還存在較大的問題,從事壯錦紡織工藝的多以中老年婦女為主,主要都是上一代的傳承人,而年輕人愿意去學習和傳承這項工藝的人很少。
壯錦開發(fā)形式單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及織布技藝的發(fā)展,壯錦慢慢喪失了作為生活日用品的功能,只能以民俗工藝品的身份留傳下來,很難作為壯鄉(xiāng)人民維持生計的手段,目前主要是定位為民族工藝美術品。
現代科學技術和機械化生產對壯錦的沖擊。工業(yè)文明和現代科學技術很難表現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而且它們給壯錦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巨大的沖擊?,F代機械化生產的一般織物材料,物美價廉,已經基本替代了壯錦的日常生活用品作用,壯錦的傳承和發(fā)展陷入一定的危機,必須進行產業(yè)升級發(fā)展,將現代機械化生產與傳統手工藝生產有機結合,找了平衡點。
2.2.2 傳承人
傳承人的減少與壯錦編織技術流失使壯錦面臨嚴重的傳承危機。目前靖西、賓陽、忻城等地,會織錦的普遍是中老年婦女,年輕人對從事壯錦織造工作缺乏熱情,而且傳統的生產方式對眼睛和脊椎腰背等身體部位也有一定的損傷。壯錦成功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改善傳承人的生存現狀。所以,如果再不針對傳承人采取有力措施,傳統的壯錦生產工藝有可能因缺乏繼承人而逐漸遺失。
2.2.3 壯錦國內外市場
土面紗織造厚、重、粗、產品樣式低端老套、藝術欣賞性不高等是傳統壯錦的主要缺點。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的沖擊,很多人更加愿意選擇物美價廉的現代紡織用品,而不是壯錦產品?,F在市面上流通的壯錦產品,大多僅適合于官方公務往來間的相互饋贈,而壯錦生產企業(yè)的大額訂單也多來自政府及其有關部門[4]。傳統壯錦缺乏主流意識,不注重創(chuàng)新和跟隨時代大流,與現代人的審美相差較遠,有社會效益而缺乏經濟效益,從而難以得到主流市場的認可。壯錦在國內市場的現狀不容樂觀,國內市場尚未完全打開,而在競爭更激烈的國際市場更是難以前行。
當今壯錦缺乏傳承人這一迫切問題和上個世紀初韓山苧麻紡織缺乏傳承人面臨的困境一樣,但是韓山苧麻在受到本國政府部門的重視后,苧麻產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并依托現代機械化生產,逐漸擺脫了原有的傳承模式。而壯錦目前還處于半機械化的生產模式,甚至在農村地區(qū)還是使用傳統的純手工織造的方式,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大量培養(yǎng)織錦人才,創(chuàng)新原有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
加強意識形態(tài)上的思想引導,采取多種方式大力培養(yǎng)織錦人才。例如,可以將傳統壯錦織錦技藝設為技校的專業(yè)課程供學生選修學習,讓壯錦文化走進校園,走進學生的課堂,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增強青少年兒童對我國傳統手工技藝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增強年輕一代對民族手工認技藝的自信心、認同感。
韓山苧麻紡織品之所以能成為韓國最具代表性之一的苧麻產品乃至遠銷全球各地,與他們積極開發(fā)現代紡織商品的努力密不可分。廣西壯錦在壯錦商品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這方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的壯錦通常都是傳統、官方、正式的樣貌,甚至有點稍顯刻板和老套。壯錦一貫秉持著傳統樣式,雖然很完整地保持了傳統的風格內涵,但是卻難以在現代紡織市場打開出路。傳統壯錦樣式過于單一,難以吸引年輕的客流,要想在激烈的現代紡織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開辟出路就必須要根據市場的需求,開發(fā)出滿足現代人們需求的新產品。
韓山苧麻文化節(jié)作為官方的苧麻節(jié)慶,人們可以從其中直觀地感受和體驗到韓國最優(yōu)秀的苧麻紡織技藝,苧麻文化節(jié)為韓山的旅游業(yè)與當地的傳統文化之間搭了一座互通的橋梁,對韓山苧麻文化的對外宣傳和促進韓山當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壯錦產生于自然風光優(yōu)美的廣西,在發(fā)展區(qū)內旅游業(yè)的同時,若能與傳統壯錦文化產業(yè)相結合,既能促進傳統壯錦產業(yè)的發(fā)展,又能凸顯旅游景區(qū)的文化特色,打造既有自然景觀與又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旅游景區(qū)。例如作為廣西壯錦主要產地之一的靖西市,不僅擁有獨特的喀斯特自然風光,還因為夏天不暑、冬無嚴寒被譽為“小昆明”。靖西市在發(fā)展本地旅游產業(yè)時,可以學習借鑒韓國韓山把苧麻文化產業(yè)與當地旅游業(yè)相結合的成功案例,將本地特色的壯錦產業(yè)與當地旅游業(yè)結合,實現文化產業(yè)與旅游業(yè)的雙向發(fā)展,把壯錦打造為獨具當地特色的旅游紀念品。
壯錦織藝不僅是廣西壯族人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國家的珍貴文化瑰寶。壯錦目前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危機,急需搶救和保護。韓山苧麻紡織代表了韓國苧麻紡織的最高水平,于2011 年成功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兩國優(yōu)秀的紡織技藝和珍貴的文化遺產,廣西壯錦相較于韓山苧麻,發(fā)展情況卻不太樂觀。壯錦與韓山苧麻在傳承和發(fā)展上存在很多有相似點和不同點,廣西壯錦若能學習和借鑒韓山苧麻成功發(fā)展的模式,大力培養(yǎng)織錦人才,創(chuàng)新織錦人才培養(yǎng)機制,創(chuàng)新開發(fā)與時俱進的壯錦產品,壯錦與旅游業(yè)相結合,實現傳統文化產業(yè)與旅游業(yè)雙向發(fā)展,慢慢摸索出一條適合壯錦發(fā)展的道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壯錦可以代表廣西特色傳統織造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