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虎,李國平*,包 朗
(1. 塔里木大學 歷史與哲學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2. 塔里木大學 人文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龍眼肉”即無患子科植物龍眼(DimocarpuslonganLour)的干燥假種皮,是我國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受《神農本草經》始載為“龍眼”影響,后世多將“龍眼”與“龍眼肉”混用?!渡褶r本草經》[1]云:“龍眼,味甘平,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常食還有“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的保健功能,故至今仍被人們廣泛使用。
今人關于龍眼肉的本草考證研究,目前僅見郜鳳香《龍眼肉藥名考證》[2]。郜文主要梳理和考證了龍眼肉的名稱演變,即以“龍眼”為正名到以“龍眼肉”為正名的轉變。整體而言,文章短小精要,考證嚴謹。略有缺憾的是:宋代寇宗奭《本草衍義》[3]認為:“龍眼今專為果,未見入藥?!庇謱Α渡褶r本草經》將龍眼編入木部,首次提出了質疑,認為古之本草所載“龍眼”,即是今日所食之果。顯然所食之果的部位為龍眼“肉”,而郜文卻遺漏了這一重要典籍。
此外,學界有關龍眼肉的品質、炮制、產區(qū)和偽品等方面的本草考證尚處于空白狀態(tài)。至于利用現(xiàn)代中藥技術鑒別龍眼肉的偽品,則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诖耍疚脑噲D立足于郜鳳香先生的研究,從歷代本草典籍和歷史文獻出發(fā),就名稱、品質、炮制、產區(qū)和偽品等方面,對龍眼肉進行更為全面的本草考證,以期為龍眼肉的深入研究和開發(fā)利用提供更扎實的歷史依據和科學參照。
龍眼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編入木部中品,云“龍眼,味甘,平。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1]受《神農本草經》影響,宋代以前的現(xiàn)存本草,都以“龍眼”為正名。譬如,南朝梁陶弘景《名醫(yī)別錄》[4]列龍眼于上品,《本草經集注》[5]又編龍眼入草木上品;魏晉時期的《吳普本草》[6]將其編入草木類,唐代蘇敬《新修本草》[7]編入草木部中品,五代時期韓保升《蜀本草》編入木部中品[8],宋代盧多遜《開寶本草》[9]編入草木部中品,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10]編入木部中品,蘇頌《圖經本草》[11]編入草木部中品。
宋人寇宗奭對此首次提出了異義,氏著《本草衍義》云:“龍眼,今專為果,未見入藥,《補注》不言?!渡褶r本草》編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復不曾收入。今除為果外,別無龍眼?!盵3]今為果,顯然所食部位為龍眼“肉”。由此,可推斷宋前本草所言的“龍眼”即為“龍眼肉”??茏趭]雖肯定木部龍眼,即是今之果者。然其編《本草衍義》仍深受前人影響,以“龍眼”為正名,并將其與厚樸、豬苓、竹葉等明顯歸為草木部的本草同編入第十三卷,而非與荔枝、葡萄、櫻桃、栗等同編入第十五卷中,實屬自亂其例。
至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明確,龍眼應“取肉用藥”[12],并首次以“龍眼肉”為正名并編入果部。通檢明清時期本草古籍可知,自《本草蒙筌》以后,以“龍眼肉”為正名,編入果部,已成為本草記述的主流。如明代《本草約言》[13]以“龍眼肉”編入果部,明《本草發(fā)明》曰:“龍眼肉,味甘,平。無毒。原在木部,今移附果部?!盵14]清《本草備要》[15]、《本草經解要》[16]、《本草從新》[17]、《本草易讀》[18]、《法古錄》[19]等都將龍眼肉編入果部。
非以“龍眼肉”為正名的本草,也會強調龍眼的用藥部位。如明《本草綱目》[20]、《本草匯言》[21]和清《本草述》[22]雖以“龍眼”為正名記載,但文中都引用了《嚴氏濟生方》[23]的歸脾湯方劑,而歸脾湯中明確記載須用“龍眼肉”。清《得配本草》[24]也以“龍眼”為正名,但對其一療效和使用有說明:“蒸熟細嚼,生津”。顯然,這所指的即是龍眼肉?!侗静萸笤穂25]在“龍眼”條的文末又補充了薳葉、龍眼殼、核的功效。再次印證本草中所載的“龍眼”就是“龍眼肉”。
明清以后僅有少數本草混用龍眼肉與龍眼,如明《本草通玄》[26]、《本草真詮》[27]和清《本草匯纂》[28]等。即便如此,“龍眼”仍被編入果部。
古籍中除了龍眼肉與龍眼的混用外,龍眼(肉)還有其他諸多異名,如清《本草再新》[29]直接以“元眼肉”為正名;《神農本草經》則曰:龍眼“一名益智”,蓋取其味甘歸脾而能益智之義;曹魏《吳普本草》曰:“龍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6];北宋《圖經本草》有言:“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故南人目為荔枝奴?!盵11];清《得配本草》中也有“圓眼”的俗名。據《本草綱目》釋名[20],龍眼還有亞荔枝、驪珠、燕卵、蜜脾、鮫淚、川彈子等稱;據《農政全書》[30],龍眼還有繡水團和海珠藂之稱。
龍眼(肉)另有桂圓之稱,普遍使用?!肮饒A”一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相傳福建一帶曾有惡龍作亂,有一青年名叫“桂圓”,與龍殊死搏斗,最終將其鏟除。但“桂圓”身負重傷而犧牲,其下葬的地方長出一棵果樹,結實似龍眼。于是人們?yōu)榧o念這位青年,將該果名曰“桂圓”。另一說則認為,桂地盛產龍眼,古人為避諱“龍”,而龍眼自是圓的,故稱為“桂圓”。然而這兩種說法都缺少可靠的文獻依據。
據《興化府志》記載,宋徽宗即位之次年八月,皇后玉體欠安,御醫(yī)無策。恰逢興化(約今福建莆田)進貢龍眼到京,皇后品嘗,頓覺生津,再食能吞食行走。至皇后玉體康復,徽宗大悅,賜予“桂元”美名,流芳至今。
又《龍眼譜》云:“閩中龍眼固佳,而品尤見稱者為桂圓……蓋其色黃,其肉厚,味清而香,如桂之馥。”可見古人眼里,“桂”字不但有廣西之義,也與桂花有些淵源。[31]
由以上兩則文獻及“桂圓”除惡龍的傳說,可以推斷:“桂圓”之稱起源于福建,其清香如桂,又是補益良品,能使人貴體復元,故稱為“桂圓”。
時至今日,現(xiàn)代中藥學已逐步規(guī)范。1963年版的《中國藥典》有載:“龍眼肉具有益脾長智,養(yǎng)心補血的功能?!盵32]2015年版的《中國藥典》則云:“龍眼肉,具有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功效?!盵33]由此可見,官方以“龍眼肉”為正名。且現(xiàn)代的中藥著作也均以“龍眼肉”為正名,如《中藥材手冊》[34]、《全國中草藥匯編》[35]等。
綜上所述,龍眼肉的本草名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最初“龍眼”與“龍眼肉”混用,到明清以“龍眼肉”為正名成為主流,再到現(xiàn)代官方和學界形成以“龍眼肉”為正名的共識。
龍眼在漢代始聞名于國內,《廣群芳譜》引《梧潯雜佩》云:“龍眼自尉陀獻漢高帝始有名。”[36]尉陀即趙佗,秦時受命于南海郡。漢高帝時,封為南越王。據《圖經本草》引《東觀漢記》:“南海舊獻龍眼荔枝?!盵11]梁陶弘景又云:龍眼“生南海山谷”,“廣州別有龍眼,似荔枝而小?!盵5]唐《新修本草》[7]、五代后蜀《蜀本草》[8]等亦引陶弘景之說。是故可以推斷,龍眼的最初產地為南海,即漢南海郡,約相當于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qū)。
北宋蘇頌云:“龍眼,生南海山谷。今閩、廣、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盵11]蘇軾一生也嗜愛龍眼,在廉州(今廣西合浦)曾作《廉州龍眼質味殊絕可敵荔支》[37]一詩。南宋詩人張栻有詩文云:“嶺南荔枝不可寄遠,龍眼新熟,輒以五百顆奉晦叔,或可與伯逢共一酌也?!盵38]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言:龍眼“極大者出邕州(今廣西南寧市)?!盵39]周去非《嶺外代答》言:“廣西諸郡,富產龍眼,大且多肉,遠勝閩中?!盵40]
據康乾年間所修《直隸瀘州志》記載,北宋嘉佑四年秋,蘇軾父子曾乘舟東下,路過四川瀘州時,口占一首詩云:“累累龍眼壓枝低,雨打風吹欲惋泥。幸免兒曹攀折苦,園東飽啖到園西?!笨梢姳彼螘r,四川瀘州是龍眼的種植區(qū)。然與蘇軾同時代的黃庭堅卻在《涪翁雜說》中有論述:“龍眼惟閩中及南越有之?!盵41]
據以上材料可以推斷,龍眼原產于粵,后傳至閩桂,至宋時福建和兩廣地區(qū)都成為了龍眼的主產區(qū)。由于蜀地距離粵地較遠,自然環(huán)境也有較大差異,且四川龍眼的文獻記載較少并存在爭議,可推測宋時蜀地只是某些地區(qū)產龍眼。
關于蜀地是否為龍眼主產區(qū)的問題,明清時期還是存在爭議。清《龍眼譜》就轉引了黃庭堅之言“龍眼惟閩中及南越有之”,并補充自己的見聞,“近時人有自蜀來者,或問有此二果否,彼云間亦有樹,苦不結實也?!盵31]由此可見當時四川某些地區(qū)確有龍眼樹,只是不結實。
元《王禎農書》言,龍眼“福州、興化、泉州有之,比荔枝特罕?!盵42]明《農政全書》[30]復引之。明《本草蒙筌》又言,龍眼肉“產蜀閩嶺南。”[12]明《本草綱目》釋名龍眼則有川彈子之稱,此“川”即指四川。清《本草易讀》曰:“蜀、閩二處出荔枝處皆有之?!盵18]則《本草蒙筌》、《本草綱目》、《本草易讀》曾載蜀地出龍眼,而《農政全書》、《本草匯纂》卻未提及蜀地,《龍眼譜》則認為蜀地龍眼樹不結實。因此至少可以推測,明清時期四川龍眼種植區(qū)域較宋時有明顯擴大。
由于蜀地自然環(huán)境、龍眼種植歷史及產量上的遜色,明顯不足以支撐其為龍眼肉的道地藥材產區(qū),因此本草中幾乎也沒有對蜀地龍眼肉的評價。
明清時期發(fā)現(xiàn),粵東所產的龍眼肉性熱,不利用藥。于是最具悠久種植歷史的粵產龍眼開始被本草嫌棄,取而代之的則是桂產和閩產龍眼。清《本草匯纂》言龍眼肉:“桂產者佳,粵東產者性熱,不堪入藥。”[28]可見廣東龍眼肉性熱,不宜用藥,而廣西一帶所產則為入藥佳品。
時人趙古農也認為粵產龍眼性熱,不易入補劑,氏著《龍眼譜》云:“閩中龍眼固佳,而品尤見稱者為桂圓……世言龍眼閩勝于粵,固矣。然其所以勝者……第以其性言之,粵為離位,屬火,性尤帶熱,不及桂圓平和,固入補劑者,必以桂圓為尚耳,非謂其品為遠勝也?!盵31]即承認,單就用藥而言,福建所產龍眼肉更佳,更適合入藥。
綜上分析,龍眼原產于粵。至宋時,桂、閩兩省和四川某些地區(qū)也生產龍眼。明清時期粵、桂、閩和部分蜀地都已成為龍眼的主產區(qū)。隨著明清本草學的發(fā)展,認識到粵產龍眼肉性熱,不宜用藥,其后閩、桂二省被認為是龍眼肉更道地的藥材產區(qū)。
“龍眼多食益智,故名益智。聞閩中熟時兒童食之則肥,廣中兒童多食患瘕,故以焙干者為貴?!盵31]可見龍眼肉若不經炮制,多食反而對人不益,因此炮制龍眼肉是確保本草質量和發(fā)揮本草藥效必不可少的工序。玄扈先生云:“干龍眼肉勝荔枝,且能補心氣,大益人?!盵30]炮制后的干龍眼則對人大益。清《馮氏錦囊秘錄》亦有記載:“方外服龍眼法,五更將不見水干龍眼,以舌在齒上取肉去核,即是舌攪華池之法,細細嚼至渣細成膏,連口中津,然咽下,如咽甚硬物畢?!盵43]可見炮制后的干龍眼肉有益身心,連方外道士也推崇服用。
北宋《圖經本草》有言:“荔枝才過,龍眼即熟?!盵11]可見龍眼成熟剛好晚于荔枝,而荔枝“五、六月盛熟”。大概可以推測,農歷七月就可以采摘成熟了的龍眼。李時珍曰:“龍眼,白露后方可采摘?!盵20]李時珍對龍眼的成熟有了更為準確的時間記載,而白露通常就在每年農歷的七月下旬。
龍眼采摘完成后,下一步工序則如《中國藥典》所言:“選取質量好的果實?!标P于質佳龍眼的特征,宋時就已有了較為詳細的文字記載?!堕_寶本草》注文:“大者形似檳榔而小,有鱗甲,其肉薄于荔枝而甘美,堪食?!盵9]北宋蘇頌認為,尚品龍眼果實“殼青黃色,文作鱗甲,形圓如彈丸,核若無患而不堅,肉白有漿?!盵11]《本草綱目》亦轉引蘇頌對上品龍眼的描述,“殼青黃色,文作鱗甲,形圓,大如彈丸,核若木梡子而不堅,肉薄于荔枝,白而有漿,其甘如蜜?!盵20]明代宋鈺以“外裹黃金飾,中懷白玉膚”[36]形容龍眼佳品。清《龍眼譜》云:“結實甚繁,剖之色瑩白如水晶丸,核映于外,味亦甘美”[31],是龍眼果實質優(yōu)的特征。
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古人對龍眼的品質要求主要是:殼青黃、肉白、汁多、味甘、形圓,其大小以彈丸(燕卵)為宜,這與我們今天挑選新鮮龍眼的標準基本一致。
龍荔與龍眼極為相似,然而性味功效卻相差甚遠。龍荔是無患子科植物龍荔Dimocarpusconfinis(How et Ho) H. S. Lo的果實,其性“甘,熱,有小毒,生食令人發(fā)癲,或見鬼物?!盵20]一旦稍有疏忽,混淆龍荔肉與龍眼肉而誤用,可能對人的神經系統(tǒng)造成傷害,使人發(fā)癲迷幻,意識不清。是故,龍荔又俗稱“瘋人果”。
因此在采摘和篩選果實時,務必仔細辨識二者,謹防偽品誤用。明《本草綱目》在“龍眼”之后就編載了“龍荔”。李時珍引南宋范成大之言,“龍荔出嶺南,狀如小荔枝,而肉味如龍眼,其木之身、葉亦似二果,故名龍荔?!盵20]周去非又曰:“龍荔皮則荔子,肉則龍眼,其葉與味,悉兼二果?!盵40]宋人黃震在《黃氏日抄》則言:“龍荔枝身葉似荔枝,肉味如龍眼,故兼二名?!痹觳现缎焓瞎P精》謂:“交南有一種龍荔,實如小荔枝,味如龍眼,木與葉亦類。”可見龍荔的肉形和肉味與龍眼極為相似,區(qū)別最大的部位則是果實外殼。龍眼果實外殼無刺,而龍荔形似小荔枝,殼外有刺,刺的斷面呈圓錐狀。因此即便經過加工磨光,仍會呈有不規(guī)則的凸起物。根據外殼這一特征,是辨識龍眼正偽最為簡便、明顯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若一旦去殼取肉,分辨難度則會大大增加,因此一定要注意從源頭辨識。
關于龍眼與龍荔的其他區(qū)別與辨識,在本草典籍中則缺少記載。本文為龍眼肉的本草歷史考證,現(xiàn)代中藥技術如何具體鑒別龍眼肉與龍荔肉,學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關注到這一問題,且研究成果豐富,故本文不再贅述??蓞⒖技o成茂、吳文海和張和貞的《龍眼肉與龍荔肉的鑒別》[44]、平忠明和趙宇萍的《龍眼與偽品龍荔的鑒別》[45]、李百華的《龍眼與偽品龍荔的性狀鑒別》[46]等。
選取上乘的原材是確保本草品質優(yōu)良的基礎環(huán)節(jié),為了便于儲存本草和發(fā)揮本草藥效,須針對不同的藥材采取不同的炮制方式,藥材的炮制加工也將深刻影響本草的品質。
關于龍眼肉的炮制,李時珍曰:“曬焙令干?!盵20]《中國藥典》則記載的更為詳細,“直接曬干或烘干,然后剁皮去核,取肉曬至干爽不粘時即得。”[32]可見龍眼肉炮制制干的主要方法為直接曬干或是火焙。
具體如何操作,早在元代《王禎農書》中就有記載:“采下,用梅鹵浸一宿,取出曬干,用火焙之,以核干硬為度,如荔枝法收藏之?!盵42]清《龍眼譜》則有更為詳細的介紹:“擇空室一所,在僻地處,下以浮碳引火,上用老糠蓋之,緩其火勢而炙之。兩旁用竹笪鋪于土坑之上,每笪盛果三四百斤,密圍四壁,不令通氣,火悠悠然。焙至兩日一夜,反復挑撥之,果干而后止?!盵31]在火焙龍眼肉時,一定要控制好火候與時間,火候過大,時間過久則會導致肉焦,影響品性與功效。
誠然最好的炮制方法還是直接曬干,最后再微火一焙,使其徹底無水氣,則能長期保存,不會發(fā)潮變質。正如《龍眼譜》所云:“生曬比火焙者更佳,以其無火氣,食之尤見補心、潤肺、溫中也。”生曬須選好時節(jié),“風日晴美,長空無云,先曬十日八日不等,令其肉干,后用微火一焙,令其核無生氣,則久藏不潮,且不減味?!盵31]
龍眼是中國本土植物資源,種植歷史悠久。其果實具有顯著的康養(yǎng)功效,因而備受醫(yī)者和食客推崇。隨著明清本草學的發(fā)展,對龍眼用藥部位的明確,開始以“龍眼肉”為正名,并逐漸成為本草典籍命名的主流。龍眼原產于粵,后閩、粵、桂和部分蜀地都成為了龍眼的主要產區(qū)。然由于粵蜀兩地氣候、產量的局限性,后代更傾向以閩桂兩地為龍眼肉的道地藥材產區(qū)。炮制龍眼肉,須選取品質上乘的龍眼果肉焙干,同時還要謹防偽品誤用。
中國是龍眼肉最大的產銷國,然而目前龍眼肉市場多是以果脯果干為代表的初級產品。龍眼肉產品形式單一,產業(yè)鏈短,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未能充分地挖掘。因此,龍眼肉的開發(fā)應著眼于拓寬產業(yè)鏈,進行更深層次的加工,進一步挖掘龍眼肉的價值,譬如開發(fā)以龍眼肉為基礎的果酒、果糕、果汁、果凍等產品。
如同龍眼肉的產品形式有待拓寬,當前學界對龍眼肉較為全面的本草考證尚處于空缺狀態(tài)。本文通過整理研究本草典籍和歷史文獻,對龍眼肉的名稱、產區(qū)、品質、偽品和炮制等方面進行較為全面的本草考證,為龍眼肉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科學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