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藝 魏開建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大腸癌是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也是人體健康面臨的嚴重威脅之一,主要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因此也被稱作結腸直腸癌(CRC)。近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休息時間的改變,國內(nèi)結腸直腸癌的發(fā)病率愈來愈高,其中不乏青少年患者,其發(fā)病逐漸呈低齡化趨勢[1]。根據(jù)國家癌癥中心發(fā)布的《2018年中國癌癥統(tǒng)計報告》[2]顯示,中國結腸直腸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分別列第三和第五位,新發(fā)病例37.6萬例,死亡19.1萬例。其中,城市地區(qū)相比于農(nóng)村地區(qū)要高得多,且結腸癌的發(fā)病率顯著上升。
由于大腸癌早期的臨床表現(xiàn)并不非常明顯,僅表現(xiàn)出腹部不適感,糞便隱血陽性,多被患者所忽視,大多數(shù)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中后期階段。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本病,以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為主,手術后5年生存率始終在50%~60%左右[3],不良反應明顯,且仍有不少患者無法耐受足療程放化療,更加影響療效。中醫(yī)藥在減少放化療副作用、提高患者對放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及生活質量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魏開建教授從事臨床工作20余年,在大腸癌治療方面擁有豐富的經(jīng)驗,現(xiàn)將魏開建教授經(jīng)驗總結如下。
大腸癌在中醫(yī)學中并沒有具體名稱,但后人根據(jù)古代相關文獻中與其類似癥狀的描述,將其歸屬于“腸蕈”“腸積”“癥瘕”“積聚”“腸風”“臟毒”“下痢”“鎖肛痔”等疾病范疇?!吨T病源候論·積聚癥瘕候》中記載:“癥者,由寒溫失節(jié),致臟腑之氣虛弱,而飲食不消,聚結在內(nèi),染漸生長塊段,盤勞不移動者,是癥也。言其形狀,可征驗也?!贝竽c癌的發(fā)生不外乎內(nèi)因、外因。多以正氣虛損、情志不暢為內(nèi)因,外感六淫、飲食不節(jié)(不潔)為外因,二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機體正氣不足,則易招邪毒侵襲,更傷人體正氣;正氣虛損,則無力抵御外邪,又致邪氣留滯;氣滯、瘀血、邪毒相互膠結,損傷脾胃功能,脾虛失運,內(nèi)生水濕,日久化為濕熱,濕熱蘊毒下迫大腸,熱傷腸腑脈絡,大腸傳導失司,積生于內(nèi),而發(fā)為大腸癌。本病病位雖在大腸,但與脾胃的關系最為密切,病機與“壅塞”有關[4]。
魏開建教授據(jù)多年的臨床實踐,認為大腸癌發(fā)病是由于人體正氣虛損,外邪乘虛侵襲,或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氣機失常,引起機體陰陽失衡,氣血運行失常,進而導致氣滯、血瘀、痰凝、濕阻及蘊毒等相互搏結,日久不解而成。其基本病機可概括為“熱、毒、痰、瘀、虛”,病性多為邪實正虛,虛實夾雜。久病耗氣,陰液漸虧,患者多表現(xiàn)為邪盛正虛,氣陰兩虛之證。因此,魏開建教授在治療上多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并重之扶正清解方為基礎,通過辨證論治,四診合參,合理配伍一些清熱解毒、健脾祛濕、活血化瘀、理氣化痰的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臨床療效顯著。
扶正清解方是杜建教授的自擬方(國家專利號:ZL201010130786.0),全方共6味藥,由黃芪30 g、女貞子15 g、靈芝30 g、淮山藥15 g、白花蛇舌草30 g、夏枯草30 g組成。組方君以黃芪、女貞子,二者配伍有健脾補腎,氣陰雙補之效;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曹治云等[5]研究發(fā)現(xiàn)女貞子、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這三味藥中的共同成分—齊墩果酸,均以TNF-α為靶酶而產(chǎn)生作用,三者配伍使用,在組方中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淮山藥、靈芝扶正固本,以助御邪,但臨床運用時,考慮到靈芝價格昂貴,而大部分癌癥患者均需長期服藥,常以生曬參、絞股藍等益氣健脾藥代替,亦獲良效。六藥相伍,攻補兼施,氣陰雙補。魏開建教授從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扶正清解方可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患者對放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減少其對放化療的耐受、脫敏及多藥耐藥,降低和改善腫瘤患者放化療的毒副反應及并發(fā)癥,提高放化療的通過率。
魏開建教授認為,惡性腫瘤是多種內(nèi)外因素長期反復作用,正氣虧虛與邪毒積聚相互作用的結果,痰、瘀、毒、熱等病理產(chǎn)物日久膠結,病性多屬虛實夾雜。其發(fā)病雖然復雜多因,但惡性腫瘤為慢性消耗性疾病,必然導致脾胃虛損,故魏開建教授在治療上注重顧護脾胃,常用生曬參、絞股藍、茯苓、白術等健脾益氣之藥。正如明代張景岳所著《景岳全書》記載:“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yǎng)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又如《黃帝外經(jīng)微言·大腸金篇》中云:“岐伯曰:防水何若培土乎。土旺足以制水,土旺自能生金。制水,不害邪水之侵。生金,無愁真水之涸,自必火靜而金安可傳導而變化也?!贝竽c在五行屬金,脾胃屬土,脾胃為大腸之母,大腸金病,子病及母,影響胃土之消化吸收,氣血生化乏源,則機體免疫力低下,更無力抵御邪毒,合理運用培土生金之法,使脾胃土旺,則大腸金自安。
患者,男,77歲,2019年12月7日初診。主訴:腸癌術后2月余。現(xiàn)病史:患者2019年9月25日于某三甲醫(yī)院確診“乙狀結腸癌”,并在該院行手術治療,手術順利,術后恢復良好?,F(xiàn)為尋求中醫(yī)藥治療,遂就診于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辰下:情志不暢,食欲減退,全身乏力,寐可,二便尚調(diào)。舌淡,中間有裂紋,苔白膩,脈弦滑。西醫(yī)診斷:乙狀結腸癌術后;中醫(yī)診斷:腸癌,證屬氣陰兩虛。治法:益氣養(yǎng)陰。擬扶正清解方加減。處方:黃芪30 g,女貞子 18 g,白花蛇舌草30 g,絞股藍30 g,夏枯草30 g,淮山藥15 g,茯苓12 g,生地黃30 g,北柴胡9 g,蒼術9 g,澤瀉15 g,葛根9 g,甘草3 g。14劑,水煎服,1劑/d,早晚飯后30 min溫服。
二診(2019年12月21日):上訴癥狀皆有好轉,近3天,大便次數(shù)增多,日行3~5次,基本不成形,質粘膩,便后肛門灼熱感,口干,納寐可,小便尚調(diào);舌淡紅,邊有齒痕,苔黃膩,脈滑數(shù)。處方:黃芪30g,女貞子18g,靈芝30 g,白花蛇舌草30 g,生地黃30 g,北沙參30 g,蒼術9 g,豆蔻 5 g,黃連6 g,黃芩6 g,黃柏9 g,葛根9 g,茯苓12 g,澤瀉15 g,麥冬15 g,綿萆薢9 g,甘草3 g。14劑,水煎服,1劑/d,早晚飯后 30 min 溫服。
三診(2020年1月4日)時患者諸癥均有所緩解,但偶有反復,仍口干,小便微黃,續(xù)守二診方。
四診(2020年1月25日):服二診方21劑,諸癥大有好轉,現(xiàn)仍覺口微干,納寐可,二便自調(diào)。處方:炙黃芪30g,女貞子18g,白花蛇舌草30 g,生地黃30 g,北沙參30 g,茯苓12 g,車前子30 g,豆蔻6 g,廣藿香9 g,黃芩9 g,砂仁3 g,澤瀉 15 g,龍膽9 g,甘草3 g。14劑,水煎服,1劑/d,早晚飯后30 min溫服。
連續(xù)服用四診方1月后,患者自訴情志舒暢,精神煥發(fā),體重無明顯變化,無特殊不適,偶有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膩,出現(xiàn)大便異常,因或氣候突變,不適寒溫,感受當令之邪而致感冒等不適外,其他狀如常人,生活愉悅,病情穩(wěn)定。
按語:此患者系乙狀結腸癌術后,正氣大傷、脾胃虛損,證屬正虛毒結,氣陰兩虛。方以扶正清解方加減,攻補兼施,氣陰雙補。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xiàn)大便次數(shù)增多,瀉下不爽,便后肛門灼熱,口干等濕熱下注之癥狀。大腸為六腑之一,固有“六腑以通為用”“痢無止法”之說,故在扶正清解方的基礎上,配以葛根黃芩黃連湯解表清里,四診時諸證均大好,病情趨于穩(wěn)定。
大腸癌疾病本身及放化療耗傷人體正氣,病至中后期,以氣陰兩虛為主,且常見脾胃虛弱之癥,而脾胃虛損,氣血乏源,又影響本病恢復。故魏開建教授治療本病時,攻邪不忘扶正,補虛不忘健脾,靈活運用扶正清解方化裁,臨床療效顯著,使患者免疫力增強、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