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真
(蘇州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江蘇蘇州 215006)
顧炎武(1613—1682)所著《日知錄》第二十八卷,是以“禁酒”為題,乍看起來似乎顧炎武是主張禁止釀酒、買賣酒和飲酒,而其實不然。
顧炎武自己在年輕時,其實很愛喝酒。這從他在17歲加入復社后與歸莊(1613—1673)的交往中可以得到證實。乾隆《昆新志》載:
“歸莊,字玄恭,昌世子。少通五經(jīng),工諸體書。性豪放善飲,酒酣落筆,輒數(shù)千言不能止。……生平最善顧炎武,以博雅獨行相推許,而俱不諧于俗。里中有歸奇顧怪之目。詩歌、古文、墨竹無不工,自謂狂草近代無敵,以酒至者,長箋短幅,揮灑不倦,獨不喜應貴介。”[1]
歸莊“性豪放善飲”,顧炎武又如何呢?炎武自述有云:
“自崇禎之中年,先王考壽七十余無恙。而叔父(引者案:即炎武從叔父顧蘭服)既免喪,天下嗷嗷方用兵,而江東晏然無事。以是余與叔父洎同縣歸生(引者案:指歸莊),入則讀書作文,出則登山臨水,閑以觴詠,彌日竟夕?!盵2]162
“閑以觴詠,彌日竟夕”之說表明,顧炎武平素空閑時,常愛跟幾個親朋好友一起,賦詩飲酒。
在這一時期顧炎武致歸莊的信札中,更有如此自述:
“別兄歸至西齋,飲酒一壺,讀《離騷》一首,《九歌》六首,《九辯》四首,士衡《擬古》十二首,子美《同谷》七首,《洗兵馬》一首。壺中竭,又飲一壺。夜已二更,一醉遂不能起,日高三四丈猶睡也。月之二日將往千墩,面兄之期當在初七八。屆期更以酒三爵榼一架奉訪于西郊(引者案:歸莊系昆山積善鄉(xiāng)李巷人。積善鄉(xiāng)在縣城西北。)與兄考五經(jīng)譜四聲可哉?”[2]223
由此可見,顧炎武年輕時不但好酒,而且還不時要喝得醉臥不起!
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顧炎武33歲,是年五月朔,他和幾位親友在常熟語濂涇家中為其嗣母王貞孝慶壽,他后來追述其事道:
“自余所及見,里中二三十年來號為文人者,無不以浮名茍得為務,而余與同邑歸生獨喜為古文辭,砥行立節(jié),落落不茍于世,人以為狂。已而又得吳生。吳生少余兩人七歲,以貧客嘉定。于書自《左氏》下至《南北史》,無不纖悉強記。其所為詩多怨聲,近《西州》、《子夜》諸歌曲。而炎武有叔蘭服,少兩人二歲;姐子徐履忱少吳生九歲,五人各能飲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為母壽。退而飲,至夜半,抵掌而談,樂甚,旦日別去?!盵2]113
這里,顧炎武自己提到其酒量是“能飲三四斗”(1)這里“斗”是指容量比較大的一種盛酒器。王伯祥《史記選》注:“斗,酒器之大者。就是《詩.行葦》‘酌以大斗’的斗,今俗猶管大酒杯叫酒斗?!?轉(zhuǎn)引自潘飛:《“斗卮”是大酒杯嗎》,《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9年第6期。按:潘飛在此文中提到,著名語言學家裘錫圭先生認為,《詩經(jīng)》里講的“斗”是指舀酒的勺之類的器皿。)!這天為王貞孝慶壽畢,他們四個(顧炎武和其叔父蘭服、外甥徐履忱、摯友吳其沆)又接著喝酒,一直喝到午夜。
顧炎武45歲北游以后,有時也還喝酒。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顧亭林好學》說: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釋書,出門則以一二羸馬捆書自隨。偶邊塞亭障,呼老兵詣道邊酒壚,對坐痛飲。咨其風土,考其區(qū)域。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fā)書詳正,必無所疑乃已。馬上無事,輒據(jù)鞍默誦諸經(jīng)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識,或顛墜崖谷,亦無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詣淵涵博大,莫與抗衡與!”
這里提到了“呼老兵詣道邊酒壚,對坐痛飲”,說明顧炎武北游以后在某種特定情況下還是會即興“痛飲”幾杯。
直到康熙年間,顧炎武也沒有戒酒,只是喝起酒來有明顯的自我節(jié)制意識了。清·鈕琇(2)鈕琇(?—1704):字玉樵,一字書誠,江蘇吳江南麻(今蘇州吳江區(qū)盛澤鎮(zhèn))人。康熙十一年(1672)拔貢生。歷任河南省項城縣知縣、陜西白水縣知縣兼攝沈邱蒲城事、廣東省高明縣令??滴跛氖?1704)病卒于高明縣縣令任上。孑然一身,數(shù)年后方得歸葬。著有筆記小說《觚?!贰鄂@m(xù)編》等。《觚剩續(xù)集》卷二《人觚·嚴拒夜飲》云:
“亭林先生,貌極丑怪,性復嚴峻。鼎革后獨身北走,凡所至之地,輒買媵婢,置莊產(chǎn),不一二年即棄去,終已不顧。而善于治財,故一生羈旅,曾無困乏。東海兩學士,宦未顯時,常從假貸,累數(shù)千金,亦不取償也??滴醣?引者案:即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是年顧炎武64歲),余在都下,而先生適至,兩學士設宴,必延之上座,三爵既畢,即起還寓。學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薦,舅氏幸少需,暢飲夜闌,張燈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于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學士屏息肅容,不敢更置一詞?!?/p>
這里提到了“三爵(3)《詩·小雅·賓之初筵》:“三爵不識,矧敢多又”。鄭玄箋:“三爵者,獻也,酬也,酢也?!薄俺?,報也。飲酒之禮,主人獻賓,賓酢主人,主人又飲而酌賓,謂之酬?!薄抖Y記·玉藻》:“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言言:歡言也。油油:和悅恭謹?shù)臉幼印?既畢,即起還寓”,說明顧炎武晚年每次與人喝酒,只是依禮喝完三杯,便起身打道回府了。
顧炎武是主張知行統(tǒng)一的,況其自制力超強,像喝酒這樣的事,假使他在理論上主張禁酒,那末他就一定會說到做到,決不會是口頭上對人講禁酒,他自己卻還不時喝酒。故其《日知錄·禁酒》之意決非是提倡禁止釀酒、買賣酒和飲酒!此條核心觀點在于主張像“先王”那樣教民以酒禮,當酒禮之教無效或失效時,則對悖禮之事施以懲戒之刑,簡言之曰:“先禮后刑”。其“禁酒”概念是屬于“后刑”范疇,是指對不服酒禮教化的悖禮之事所采取的懲戒手段。以下將該條分成若干段落,逐一加以詮解與評論。
1.【原文】先王之于酒也,禮以先之,刑以后之。[3]
【譯文】關于酒,先王是先教之以禮,后罰之以刑。
【評論】《日知錄》在體例上看起來像是一本讀書札記,其實它是一部采取讓他人來為自己代言的思想表述方式的著作,這部體例獨特的著作是萃集他人之言來闡明一個一個貌似互相孤立而實則往往前后有內(nèi)在關聯(lián)的“含有意義”的問題,且往往在引用別人的話之后附以作者自己的相關評論以起畫龍點睛之作用,抑或先亮出作者自己的觀點而后引證他人之言。本條即屬于先亮出作者自己的觀點而后引證他人之言,其首句是開宗明義,表達了顧炎武關于先王“道之以德”的酒政是“禮以先之,刑以后之”的觀點,這也是本條的核心觀點。
所謂“禮以先之,刑以后之”,就是說“以德治酒”的王道酒政,首先是“齊之以禮”,即以禮來規(guī)范和約束與酒相關的事為活動,并以此酒禮來教化人民,使其活動合于禮矩;然后再“齊之以刑”,即對不服禮教的悖禮事為,一律施以刑罰,給予懲戒。這種規(guī)定對一切與酒相關的悖禮事為予以懲罰的法律,便是顧炎武所理解的“禁酒”之令。也就是說,他所謂“禁酒”是屬于“刑以后之”之事,是在“禮以先之”條件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種懲戒手段,它并不意味著是一般地否定釀酒、買賣酒和飲酒的合理性,只是反對一切與酒相關的悖禮事為。這反映了顧炎武“禮者,本于人心之節(jié)文,以為自治治人之具……周公之所以為治、孔子之所以為教,舍禮其何以焉”[2]32的禮治思想。
2.【原文】《周書·酒誥》(4)《酒誥》是周公在武王東征討伐紂王之后所作。當時武王之弟康叔尚年幼,周公鑒于商紂王因沉湎于酒色而亡其國的教訓,乃作此文以戒之。:“厥或告曰:‘群飲,汝勿佚,盡執(zhí)拘以歸于周,予其殺!’”此刑,亂國用重典也?!吨芄佟て际稀罚骸皫拙疲斁??!倍端咎櫋罚骸敖詫儆物嬍秤谑姓?。若不可禁,則搏而戮之?!贝诵?,平國用中典也。[3]
【譯文】《尚書·周書·酒誥》:“倘使有人向你告發(fā)有民眾集體飲酒的事件,你不可無所作為,須將聚飲者一個不漏地統(tǒng)統(tǒng)抓起來押回京師,我將誅殺之。”這是國家政局不穩(wěn)時所實行的嚴厲禁酒令?!吨芏Y·秋官·萍氏》:“不得非時飲酒,節(jié)約用酒?!倍吨芏Y·地官·司虣(bào)》:“禁止在街市上聚眾游逛吃喝。倘有違禁者,則予以逮捕,一并處死?!边@是國家政局平穩(wěn)時所實行的寬嚴相濟的常規(guī)禁酒令。
【評論】這里引用了有關儒家經(jīng)典之語來說明:(1)按周代禮制,禁酒有兩方面意義:其一,限制用酒的場合——除鄉(xiāng)飲、婚娶等特殊場合以外,其他場合一律禁止民眾集體飲酒(尤其嚴禁在街市上聚眾飲酒),但并未禁止單個人飲酒;其二,限制用酒的數(shù)量——禁止無節(jié)制的浪費性飲酒,但并未禁止個人獨自小酌的節(jié)約性用酒。(2)在不同政治條件下,禁酒的懲罰措施互有差別:當國家政局不穩(wěn)時,采用嚴厲的懲罰措施;當國家政局穩(wěn)定時,采取寬嚴相濟的懲罰措施。這反映了顧炎武關于禁酒的具體規(guī)定應當視情而定,合乎時宜,反對執(zhí)一不化的變通思想和權宜思維。
3.【原文】“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5)此處引述《禮記·樂記》之語:“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譯文:因此先王特制酒禮,單單為了一次飲酒,賓主之間就要行很多禮,這樣就算是整天飲酒也不至于喝醉了,這是先王為防止因飲酒起禍端所采取的預防措施??!)則未及乎刑而坊(6)坊:通“防”。之以禮也。故成康以下,天子無甘酒之失,卿士無酣歌之愆。至于幽王,而“天不湎爾”之詩(7)此指《詩經(jīng)·大雅·蕩》:“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爾以酒,不義從式。既衍爾止,靡明靡晦。式號式呼,俾晝作夜?!?譯文:文王說:唉!可嘆息啊你殷紂王。老天沒教你沉迷于酒色,實不該如此恣情縱欲:舉止失禮,日夜不分;狂呼亂叫,晝夜顛倒。)始作,其教嚴矣。”[3]
【譯文】(依先王所制定的酒禮)“每一次敬酒,賓主之間都要行很多禮,這樣縱使整天喝酒也不至于喝醉了?!笔遣淮蝻嬀破鸬湺硕跃贫Y防患于未然??!所以西周成王、康王及其后幾位天子都沒有酗酒的毛病,官吏也無沉湎于飲酒歌舞的陋習。及至周幽王,才有(《詩經(jīng)·大雅·蕩》)“上天不讓你沉迷于酒色”的詩教,其教訓嚴厲啊!
【評論】這里引述《禮記·樂記》之語為上述“先王之于酒也,禮以先之”的觀點作論證,以說明只要嚴格遵循先王所制定的酒禮行事,即便飲酒也無妨。同時擺出兩種相反的歷史事實來證明,只要天子朝臣遵循周禮行事,就不會發(fā)生因酒誤國之禍;反之,像周幽王那樣違背周禮,沉迷于酒色,則會招致國家敗亡。這里既反映出顧炎武極端重視禮治教化的國家治理思想,也體現(xiàn)了其“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2]138,“引古籌今,亦吾儒經(jīng)世之用”[2]93的史學風格。
4.【原文】漢興,蕭何造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曹參代之,自謂遵其約束,乃園中聞吏醉歌呼,而亦取酒張飲,與相應和。是并(8)并:摒棄。其畫一之法而亡之也。坊民以禮,酂侯既闕之于前;糾民以刑,平陽復失之于后。宏羊(9)宏羊:即桑弘羊?!度罩洝房陶邽楸芮』实蹛坌掠X羅.弘歷之諱,改寫弘羊為宏羊。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河南洛陽人,西漢政治家、理財專家、漢武帝的顧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緡、告緡、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幣制改革、酒榷等經(jīng)濟政策。酒榷制度是桑弘羊在天漢元年(前100年)擔任大司農(nóng)期間推行的。踵此,從而榷酤,夫亦開之有其漸乎?[3]
【譯文】西漢初建時,蕭何制訂了法律,規(guī)定三人以上無故集體飲酒罰金四兩。曹參接替蕭何做了丞相,自稱要依蕭何所定律令行事,可是在游園時聽到有官吏醉酒后高歌狂呼的聲音,他竟然自己也取酒設席,痛飲起來,還高歌呼叫,與那些醉酒的官吏們互相應和。這是摒棄了既有的統(tǒng)一法度而使其化為烏有了。起先以禮教來預防百姓酗酒生禍的工作,酂侯蕭何就不曾做過;后來以刑罰來糾正民眾違禮飲酒的行為,平陽侯曹參又是失職。桑弘羊緊步其后塵,進而奏請武帝實行酒類專賣制度,其制度的創(chuàng)設莫非早就有先兆了?
【評論】這里是陳述漢代創(chuàng)設酒類專賣制度的緣起,指出了該制度的產(chǎn)生是以漢初蕭何、曹參兩位丞相的酒政失誤為歷史前提的——前者違背先王“禮以先之,刑以后之”的酒政,不立酒禮以教民,單用法律來懲罰集體飲酒的行為;后者則自行踐踏既有的禁酒法令,使該法令形同虛設,化為烏有。而桑弘羊正是在酒禮既廢、酒禁亦名存實亡的歷史條件下,倡議建立酒類專賣制度的。顧炎武在這里清晰地揭示了漢代酒政步步淪陷的歷程:先是酒禮崩壞,繼之酒刑廢弛,進而實行酒類專賣。
5.【原文】武帝天漢三年,初榷酒酤。昭帝始元六年,用賢良文學之議,罷之,而猶令民得以律占租賣,酒升四錢,遂以為利國之一孔,而酒禁之弛實濫觴于此。(原注:《困學紀聞》(10)《困學紀聞》:南宋學者王應麟(1223—1296)所撰札記考證性質(zhì)的學術專著。以下引文出自《困學紀聞》四《萍氏幾酒》條。謂:“榷酤之害甚于魯之初稅畝。”)[3]
【譯文】漢武帝天漢三年(前98年),開始實行酒類專賣。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采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的建議,廢除了酒類專賣制度,但還允許民間釀酒酤賣,并要求酤賣者自行呈報所得之利,按酒價每升四錢向官府交納酒租,政府也就把這當作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個途徑了,而禁酒法令的廢弛其實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原注:王應麟《困學紀聞》說:“酒類專賣制度比春秋時期魯國在宣公十五年實行的按畝征稅的田賦制度危害更大?!?
【評論】這里值得注意和重視的是原注中引述了《困學紀聞》中的觀點,這也是顧炎武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和王應麟一樣,顧炎武亦認為酒類專賣是一種惡政;顧炎武更認為,正是這一惡政,最終導致了既有的禁酒法令變成了一紙空文。在這里,顧炎武實系借指摘酒類專賣之非,來說明禁酒法令之是,以申論先王之酒政“刑以后之”的必要性與合理性。至此,顧炎武關于酒政的思維理路明晰可見:其力倡“禮以先之,刑以后之”的王道酒政,而據(jù)此指摘漢初丞相蕭何棄酒禮而任酒刑于前、曹參復使酒刑廢弛于后,并指斥由桑弘羊倡議實行的酒類專賣為惡政。
6.【原文】然史之所載,自孝宣已后,有時而禁,有時而開。至唐代宗廣德二年十二月,詔天下州縣,各量定酤酒戶,隨月納稅,除此之外,不問官私,一切禁斷。自此名禁而實許之酤,意在榷錢而不在酒矣。宋仁宗乾興初,言者以天下酒課月比歲增,無有藝極,非古禁群飲節(jié)用之意。(11)《宋史·志第一百三十八·食貨下七》:“乾興初,言者謂:‘諸路酒課,月比歲增,無有藝極,非古者禁群飲、教節(jié)用之義?!薄度罩洝分^“宋仁宗乾興初”,當系“宋真宗乾興初”之誤。孝宗淳熙中,李燾妻謂,設法勸飲,以斂民財。周輝《雜志》以為,惟恐其飲不多而課不羨,此榷酤之弊也。(12)南宋·周輝(1126—1198)《清波雜志》卷六:“榷酤創(chuàng)始于漢,至今賴以佐國用。群飲者唯恐其飲不多而課不羨也,為民之蠹,大戾于古。今祭祀、宴餐、傀遺,非酒不行。田畝種秫,三之一供釀財曲蘗,猶不充用。”(劉永翔:《清波雜志校注》,中華書局,1994年,第234-235頁)
【譯文】然而史籍之所載,自漢宣帝(西漢第十位皇帝)以后,酒禁是時而行之,時而解之。到了唐代宗(唐朝第八位皇帝)廣德二年(764年)十二月,詔諭天下,各州縣酌情確定酤酒戶數(shù),按月交納酒稅,除此之外,不論官府或私人,一律禁絕酒類買賣。從此,名義上雖然還在禁酒,而實際上卻又特許酒類買賣,其用意顯然是在征收酒稅而非治酒患本身了。宋真宗乾興(1022年)之初,有論者以為,天下酒稅逐月逐年增加,缺乏底線標準,有違古時禁止聚眾飲酒以節(jié)約糧食的初衷。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間,李燾(1115—1184)妻子楊氏說:“設立法令,鼓勵飲酒,意在搜刮民財?!敝茌x《清波雜志》認為,唯恐民眾飲酒不多以致酒稅不足,這是酒類專賣制度的弊端。
【評論】這里通過間接征引史實材料,講述了自漢宣帝以后,禁酒法令經(jīng)過了一段時行時廢的階段,到唐代宗時開始實行酤酒特許制度,該制度名義上是規(guī)定非經(jīng)許可不得經(jīng)營酒類的禁酒令,而其實不過是國家向酒類特許經(jīng)營戶征收酒稅的稅法而已。緊接著又引述先賢觀點來否定酤酒特許制度,認為這個制度是以聚斂民財為目的,違背了古時以節(jié)約糧食為宗旨的禁酒初衷。顯然,顧炎武不但反對酒類專賣制度,也反對酤酒特許制度。以他之見,禁酒對國家固然必要,但禁酒的意義和目的應在于治酒患以厚民生,決不應該借禁酒之名,行政府與民爭利之實。
7.【原文】至今代,則既不榷緡而亦無禁令,民間遂以酒為日用之需,比于饔飧之不可闕,若水之流,滔滔皆是,而厚生正德之論莫有起而持之者矣。
【譯文】到了當代,則不但國家征收酒稅時不收銅錢,連禁酒法令都沒有了,酒已經(jīng)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就好比家常早晚之餐不可或缺,酒如洪水彌漫,到處泛濫,而不再有人出來主持正義,重申“厚民之生,正人之德”的儒教之旨了。
【評論】這里所談論的是顧炎武生當其時的明清之際的禁酒情況,他以一個見證者的身份,指出了當時國家不再有禁酒法令,全國到處盛行釀酒、酤酒、飲酒之風,而儒家禮教也更加頹廢不振——實際是哀嘆“先禮后刑”的王道酒政蕩然無形跡矣!
8.【原文】邴原(13)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人。生當漢魏之際。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應征出任曹魏司空掾,后遷丞相征事,再遷五官將長史。曾跟從曹操出征東吳。邴原原本很喜歡喝酒,后來外出游學,怕喝酒荒廢學業(yè),毅然戒酒。每逢有人勸酒,他都只是朝酒杯望一眼,然后含笑搖手,表示自己不會飲酒。其學成回鄉(xiāng)后,廣收門徒,依然滴酒不沾,盡心教學。之游學,未嘗飲酒,大禹之疏儀狄也;諸葛亮之治蜀,路無醉人,武王之化妹邦也。《舊唐書·楊惠元傳》:“充神策京西兵馬使,鎮(zhèn)奉天(14)唐朝奉天在陜西乾縣。。詔移京西,戍兵萬二千人,以備關東。帝御望春樓,賜宴,諸將列坐。酒至,神策將士皆不飲。帝使問之?;菰獣r為都將,對曰:‘臣初發(fā)奉天,本軍帥張巨濟與臣等約曰:“斯役也,將策大勛,建大名,凱旋之日,當共為歡。茍未戎捷,無以飲酒?!惫食嫉炔桓疫`約而飲?!劝l(fā),有司供餼于道路,唯惠元一軍瓶罍不發(fā)。上稱嘆久之,降璽書慰勞。及田悅叛,詔惠元領禁兵三千,與諸將討伐,御河奪三橋,皆惠元之功也?!蹦芤员娬绱耍粗螄坞y哉!(原注:沈括《筆談》言:“太宗朝,禁卒買魚肉及酒入營門者有罪?!?15)此段話節(jié)引自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1031—1095)所著《夢溪筆談·雜志二》:“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長不得過膝,買魚肉及酒入營門者,皆有罪。”(譯文:宋太祖曾經(jīng)告誡禁軍的衣長不能超過膝蓋,買了大魚大肉和酒進入軍營的人,都有罪。)按:《日知錄》引文起首“太宗朝”當為“太祖朝”之誤。(宋太祖和宋太宗是兩個人:太祖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太宗是趙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位皇帝趙光義,即位后改名趙炅。)又:引文中“禁卒”與“禁兵”同義,指皇帝的侍衛(wèi)親兵,即禁軍(又稱御林軍或羽林軍)士兵。)
【譯文】邴原游學時為了學術而戒酒,其行類似大禹故意疏遠酒祖儀狄;諸葛亮治理蜀國時,路道上沒有醉臥之人,其事堪比武王教化殷商舊都之民使之改掉酗酒惡習?!杜f唐書·楊惠元傳》:“(楊惠元)擔任神策軍京西兵馬使,鎮(zhèn)守奉天。奉詔移守都城西區(qū),統(tǒng)率守邊軍士一萬二千人,以防御關東之敵。唐代宗親自到望春樓,宴請神策軍將領,眾將依次入座。到酒擺上了桌,將士們卻沒有一個飲用的。代宗便叫侍從詢問其緣故,當時擔任神策軍都將的楊惠元回答說:‘臣下在開始進兵奉天時,本軍大帥張巨濟與微臣等曾相約立誓說:“此次戰(zhàn)役,將建大功,立大名。凱旋之日,定當把酒言歡。假使沒有取得勝利,誰都不能喝酒?!彼猿嫉炔桓疫`背誓約而飲酒?!筷犻_拔了,道路兩旁擺放著由官方贈送的各種軍用食品,只有惠元統(tǒng)率的部隊對這些瓶瓶罐罐的東西一樣都不拿,代宗為此嘖嘖稱贊了好長時間,還親自簽發(fā)了命令給予慰勞。到了魏博節(jié)度使田悅叛逆稱王,代宗命令惠元率御林軍三千,與眾將合力討伐。戰(zhàn)御河,連奪三橋,都是惠元之功。能將部隊治理得如此步調(diào)一致,就是讓他去治理國家,又有什么不能勝任的呢!(原注:沈括《夢溪筆談》說:“宋太祖時,宮廷衛(wèi)隊的士兵凡買了魚和肉及酒而進入軍營的都有罪?!?
【評論】這幾段話(包括原注中引述《夢溪筆談》的話)是面對明清之際酒已成為人們?nèi)粘I畹谋匦杵?,國家也不再禁酒的社會現(xiàn)實,由前文討論國家禁酒之事轉(zhuǎn)而講述歷史上相關知名人物在私人生活或國家治理中正確處理酒事的故事,旨在鼓勵人們戒酒抑或自覺控制飲酒(顧炎武自己直到晚年也沒有徹底戒酒,只是很嚴格的自覺控制飲酒罷了),同時也是在告誡“后王”治國治軍務必重視控酒。
9.【原文】文成帝大安四年,釀酤飲者皆斬。金海陵正隆五年,朝官飲酒者死。元世祖至元二十年,造酒者本身配役,財產(chǎn)女子沒官。可謂用重典者矣。然立法太過,故不久而弛也。
【譯文】北魏文成帝大安四年(389年),規(guī)定不得釀酒、賣酒、飲酒,違者一律處斬。金海陵正隆五年(1160年),規(guī)定朝廷官員不得飲酒,違者處死。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規(guī)定不得造酒,違者本人要被發(fā)配從事苦役,家中財產(chǎn)和所有女子都要被沒收入官。這些都堪稱是嚴刑峻法了。但是因為這些法令太過苛嚴,所以不久就被廢除了。
【評論】這段主要意思是講,禁酒雖然有必要,但是處罰過嚴的禁酒令卻難以行得通。這意味著顧炎武不但主張飲酒須合禮,同時更將依禮飲酒的適度原則運用到禁酒的立法上,從立法角度強調(diào)了禁酒的適度與處罰的得當,由此反映出顧炎武的酒政思想是遵循儒家中庸之道,反對走極端而行酷政。
10.【原文】水為地險,酒為人險。故《易》交(16)交:《易》學用語,指陰陽交接、交合、交感。元.俞琰《易外別傳》有云:“乾坤,陰陽之純;坎離,陰陽之交。乾純陽為天,故居中之上;坤純陰為地,故居中之下。坎陰中含陽為月,離陽中含陰為日,故居乾坤之中。其余六十卦,自坤中一陽之生,而至五陽,則升之極矣,遂為六陽之純乾;自乾中一陰之生,而至五陰,則降之極矣,遂為六陰之純坤。一升一降,上下往來,蓋循環(huán)而無窮也?!薄居徵鹤钟裎?,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宋末元初道教學者。所著《易外別傳》(一卷)分別被收載于《正統(tǒng)道藏》太玄部“若”字號、《四庫全書》經(jīng)部·易類?!款櫻孜渌^“《易》交之言酒者無非《坎卦》”,應是采納俞琰“坎離,陰陽之交”之說,意指《周易》中表示陰陽之交的卦(坎和離)中,提到酒的只是坎卦而已。按:據(jù)南宋.俞文豹《吹劍錄》說:“《易》惟四卦言酒,而皆險難時:《需》,需于酒食;《坎》,樽酒簋貳;《困》,困于酒食;《未濟》,有孚于飲酒?!敝跃普邿o非《坎卦》。而《萍氏》:“掌國之水禁”(17)《周禮·秋官·萍氏》:“掌國之水禁?!编嵭ⅲ骸八?,謂水中害人之處及入水捕魚鱉不時?!辟Z公彥疏:“水中害人之處,或有深泉、洪波、沙蟲、水弩。云‘捕魚鱉不時’者。案《月令》,春、秋及冬取魚,夏不合取魚,夏取則不時。故云不時皆禁之也?!?。水與酒同官。(原注:黃魯直作《黃彝字說》云:“酒善溺人,故六彝(18)《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將。”鄭玄注:“六彝:雞彝、鳥彝,斝彝、黃彝、虎彝、蜼彝?!苯砸灾蹫樽恪!?19)黃魯直(1045—1105):即黃庭堅,與蘇軾(1037—1101)齊名的北宋文學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九江市修水縣)人?!饵S彝字說》是黃庭堅55歲時所作的書法臨摹作品(今被收入《黃庭堅書法全集(套裝共5冊)》(肆)第二類《臨摹之作23件》,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徐尚書石麒(20)徐石麒(1577—1645):初名文治,字寶摩,號虞求,本籍胥山六都(今浙江嘉興郊區(qū)大橋鄉(xiāng)胥山村),世居鐘帶鎮(zhèn)畫水鄉(xiāng)(今浙江嘉興平湖市鐘埭鎮(zhèn))。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授工部營繕主事,因得罪魏忠賢,被削籍。崇禎元年恢復原職,福王時官至吏部尚書,因陸朗排擠,遂辭官隱居楓涇(原屬浙江嘉善縣,位于今上海市金山區(qū)與浙江省嘉善縣交界處,今屬上海市金山區(qū))。清兵圍攻嘉興,城陷,自縊死。乾隆年間謚“忠懿”。著有《官爵志》、《可經(jīng)堂集》等。有云:“《傳》(21)《傳》:指《左傳》。以下引文出自《左傳·子產(chǎn)論政寬猛》。曰:‘水懦弱,民押(22)押:通“狎”。而玩之,故多死焉?!浦溋矣诨穑溆H人甚于水,有以夫世盡夭于酒而不覺也?!弊x是言者可以知保生之道。
【譯文】水是地面上的風險,酒是人生中的風險。所以《周易》表示“陰陽之交”的卦(坎和離)中只有象征兇險的《坎卦》才講到酒。而《周禮·秋官·萍氏》:“(萍氏之官)執(zhí)掌國家水禁事務(以防止人們進入河川危險之處和不合時令地捕魚捉鱉)?!闭兄鞴芩途平聞盏氖峭宦毠?。(原注:黃庭堅所臨摹的《黃彝字說》說:“酒會淹沒人,所以祭祀用的六種酒鼎的腳部都被制成像船一樣的形狀?!?弘光時吏部尚書徐石麒曾說:“《左傳》說:‘水柔弱,民眾愛到河川中嬉戲,因此很多人溺斃其中?!平o人類造成的禍害遠大于火,但是它跟人類的親近程度卻超過了水,這或許就是世人都因酒折壽卻還沒有意識到的原因吧?!弊x了這些話便可懂得養(yǎng)生之道了。
【評論】這里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的論述,警告世人:酒有危險!并奉勸世人:為了保養(yǎng)身體起見,務必謹慎飲酒!
11.【原文】《螢雪叢說》(23)《瑩雪叢說》:南宋.俞成著,書前有慶元六年(1200年)自序稱:“余自四十以后,便不出應舉”,“優(yōu)游黃卷,考究討論,付之書記,囊螢映雪,無所不為。塵積日久,遂成一篇,目為《螢雪叢說》。”其書當完成于是時,共二卷,五十九條。以下引文出自《瑩雪叢說》下。此書被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編《全宋筆記》(大象出版社,2003—2018年)第七編第三冊。言:“頃年陳公大卿生平好飲,一日席上與同僚談,舉‘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24)此語出于《孟子·盡心上》:“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說:“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的,順從天命是承受正常命運;因此真懂天命的人是不會站立在危墻下面的。盡力行道而死,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是不正常的命運。”)問之,其人曰:‘酒亦巖墻也?!愐蚴怯新?,遂終身不飲?!?/p>
【譯文】《螢雪叢說》說:“從前陳老先生陳大卿平素喜好飲酒,有一天在酒席上與同僚對談,他問同僚‘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是什么意思,同僚回答說:‘酒亦如危墻?。 惱舷壬詮穆犃诉@番話,便終身不再飲酒。”
【評論】這里通過轉(zhuǎn)述陳大卿戒酒的真實故事來向世人說明:一旦明白了酒為兇險之物,戒酒就不難做到。
12.【原文】頃者米醪不足(25)米醪:醪(láo)是濁酒。米醪是以糯米為原材料釀制而成的酒。所謂“頃者米醪不足”,可能是由于當時米酒消費量過大,導致釀酒原料糯米供給相對短缺。,而煙酒興焉(26)關于煙,我國歷史上既無煙草種植也無吸煙的記載。中國人吸煙是始于明朝萬歷年間,是由外國傳入的,故有“洋煙”之稱。吸煙作為一種時尚,大約是從清朝開始流行。在“頃者米醪不足”語境下,所謂“煙酒興焉”,其“酒”應非泛指,而是特指與米酒有別的白酒(又稱燒酒)。,則真變而為火矣。
【譯文】近年來市場上米酒供應短缺,人們又開始吸起煙草、喝起燒酒來了,這可真是變飲水(酒)而為吞火了。
【評論】此乃本條作結(jié)之語,意在說明:在先王制定的酒禮久已式微,連禁酒法令也早就名存實亡的情況下,非但酒已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之必需,甚至在米酒供應不足時,人們更以燒酒作為米酒的替代品了,而飲用燒酒和吸食煙草一樣,都無異于是吞火,其危險性更甚于喝米酒。顧炎武以“煙酒興焉,則真變而為火矣”作為《禁酒》的結(jié)語,可謂意味深長,其寓意蓋在抨擊清朝的酒政較之于過去變得更加糟糕。
顧炎武一生著述宏富,其中《日知錄》最為重要,作者曾自稱其“平生之志與業(yè)皆在其中”[4],并曾如是申明其著作之旨:“別著《日知錄》上篇經(jīng)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將以見諸行事,以躋斯世于治古之隆”[5]。《禁酒》之言當然也是其獻給未來“王者”(顧炎武所期望將來出現(xiàn)并堅信必定會出現(xiàn)的華夏國家的統(tǒng)治者)的,屬于國家治理之策,表達了顧炎武的酒政思想。其中開宗明義第一句“先王之于酒也,禮以先之,刑以后之”,是顧炎武酒政理念的集中表達。這一理念反映了這位“曠世大儒”的國家治理思想完全繼承了孔子“先禮后刑”(27)《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犊鬃蛹艺Z·刑政》:“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钡牡轮卫砟?,它是儒家這一傳統(tǒng)政治理念在其酒政思想中的鮮明體現(xiàn)。必須依據(jù)這一理念來理解顧炎武的“禁酒”概念,而不能憑主觀臆想而望文生義地將其理解為一般意義的反對釀造、買賣和飲用酒。
按照顧炎武“先禮后刑”的酒政理念,“禁酒”是屬于“后刑”范疇,它以“先禮”(實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王道酒政)為前提和基礎,是在以酒禮教民無效或失效時不得已而采取的據(jù)以懲戒與酒相關的悖禮之事的酒刑。在政治功效上,酒刑是對酒禮的補充;酒禮是防酒患于未然,酒刑是懲酒罪于已然。二者相輔相成,構(gòu)成了“以德治酒”的王道酒政的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