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
【摘 要】 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積極推進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對于拓展大學生文化視野、實現德育素質提升、樹立正向價值觀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首先探討了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支持和現實意義,而后分析了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認知模糊、缺乏對西方文化價值觀理性判斷、英語教師缺乏“課程思政”的教育能力等問題及成因,最后提出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策略: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深入挖掘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持續(xù)改進和創(chuàng)新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模式。
【關鍵詞】 高校大學生;英語教學;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1)01-0044-03
大學英語是高校一門重要必修公共課程。因此,新時代要想發(fā)揮大學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就要注重實現公共文化課程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高校大學英語課堂上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對于提升大學生的英語專業(yè)素質和思想理論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將針對目前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展開分析。
(一)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認知模糊
筆者在A大學通過抽樣問卷調研的形式隨機邀請300名大學生填寫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現狀調查問卷(多選)》。
首先,在學生對英語“課程思政”的概念的認知問題上,73.4%的受訪大學生對英語“課程思政”概念有較為宏觀而模糊的認識。不過也有18.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就是用英語上政治理論課,進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而認為通過第二語言和西方社會文化素材的學習,可能會對自己的“三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受訪大學生僅占24.7%。其次,當問及高校是否有必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和實施思政教育的問題時,67.3%的受訪大學生對英語“課程思政”持肯定態(tài)度,并認為可以有效實施。也有21.9%的受訪大學生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僅有10.8%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英語“課程思政”沒有意義。最后,在問及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價值時,54.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這是一種中西文化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28.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有助于提高自身面對多元文化的鑒別力。17.5%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英語“課程思政”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從整體上看,大學生對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頗,需要高校相關部門和教師加強“隱性思政課程”的學生認知教育,以降低大學生錯誤認知對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產生的抵觸情緒。
(二)高校英語教師缺乏“課程思政”的教育能力
問卷調查中,只有33.4%的受訪學生表示英語課程教師會在講解文章的時候分析作者傳遞的核心價值和蘊藏的人生哲理,而僅有12.1%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英語教師在課程教授中會合理恰當利用教材,深掘文化內涵,做好課程教學設計,巧妙地將思政道德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當問及“您的英語教師是否會在日常教學中拓展性探討社會熱點問題和時政新聞”時,只有31.6%的大學生表示老師會經常性引入這些話題進行班級討論,大部分的受訪學生認為英語教師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語法、詞匯和句型知識的教授上。這就表明高校英語教師日常教學以傳授英語知識技能,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為主,很少會考慮語言教學之外的德育目標,忽視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思政元素。
二、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存在問題的原因探析
當前高校英語“課程思政”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立德育人”觀念落實不到位、課程的選材缺乏思政元素、高校英語教師沒有很好落實“三全育人”,從而嚴重阻礙了教學效果提升,下面將重點分析這些問題的成因。
(一)“立德育人”觀念落實不到位
當前,不少高校談及到立德育人的責任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工作是思政理論課教師和大學生輔導員的主要職責,專業(yè)課程教師主要負責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教授就可以,他們沒有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端正學生三觀認識,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公平正義感和明辨是非對錯的責任。也就是說,很多高校沒有樹立大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系統全局理念,所以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長期沒有起色和高校重視程度不夠,立德樹人責任落實不到位,思政教育長期停留于固有課程理論說教有著較大關系。
(二)大學英語課程的選材缺乏思政元素
一方面,多數教師認為英語文化中從來不缺乏愛國主義、倫理道德、環(huán)保生態(tài)、團結友善、人生進取以及民主法治教育等等方面的素材案例,這說明英語教學和潛移默化的隱性思政教育并非不能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材中更為缺乏的是國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價值觀介紹類的文章。很多學生表示在教材學習中基本沒有遇到過介紹中國詩詞、歷史事件、人文景觀、琴棋書畫類的文章,反而是當代大學英語教材中出現大量關于好萊塢、迪士尼、西方飲食文化與人文景點的文章。這就表明當前大學英語教材的選材更注重英語表達的原汁原味,忽視的反而是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以及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選取。
(三)高校英語教師沒有很好落實“三全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反復強調大學思政教育一定要堅持顯性與隱性的融合,深入挖掘其他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推動高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關鍵是要求高校全體教師職員將立德樹人視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而不是片面認為思政教育是某些老師和管理部門的責任,全程育人重點強調的是育人工作從來都不能一蹴而就,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滲透教學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當前很多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組織教學中,過于側重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綜合能力,對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看重,忽視挖掘英語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思政教育元素,沒有很好落實“三全育人”。
三、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策略
立足上述討論的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文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和對策,力求能夠最大化地延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實效。具體而言,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實踐:
(一)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
各大高校首先有必要對大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標提出明確的德育要求,使得思政教育目標滲透于英語課程教學目標之中。其次,高校英語教師要主動有意識地將思政教育的內容和立德育人的責任納入到自己的英語教學計劃之中,讓傳統思政課程教學的內容有目標、分專題、有步驟地滲入英語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持續(xù)增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思想性和親和力。最后,無論是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者,還是教學一線的英語老師,都要著力探尋英語語言文化學習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融通的部分,真正構建起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治教育課程相互結合的課程體系,并制定嚴格有效的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讓大學生真正理解英語“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功能,引導學生通過英語課程學習,潛移默化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推動建成一個以傳統思政理論課為核心,以人文專業(yè)學科教育課程為輻射的“大思政”課程體系,以此來深化和強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在實現英語語言知識技能傳授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給大學生群體以智慧啟迪和精神力量。
(二)深入挖掘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
如何利用好大學英語教材,挖掘課文中思政教育資源,并結合當代大學生關注熱點問題,在課堂之上潛移默化地將其表述呈現出來,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是大學英語教師在推動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備課時的著力點。通過翻閱外教研究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教材內容,里面就有介紹中華傳統儒家思想、民族傳統佳節(jié)、當代中國航天精神、生態(tài)環(huán)保公德教育等有關“課程思政”教學的豐富資源。而從具體的英語課程教學設計上看,不難發(fā)現每個單元英譯中部分與中譯英部分形成鮮明的中西文化對比關系,這樣就可以讓大學生在比較中西歷史文化和價值理念異同的基礎上,傳承和汲取更多的文化精華。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的第一單元的英譯中部分介紹的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哲人智慧,而漢譯英部分則主要闡述了春秋時期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文化思想和《論語》經典。如果教師能夠深入挖掘《論語》中的道德與智慧,并將一些經典論述用英語展示出來,讓學生記住,成為英語寫作的重要素材,不但能夠拓展和豐富大學生的英語知識,而且也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該教材的第二單元,又以西方圣誕節(jié)和風俗習慣介紹與中國的傳統佳節(jié)中秋節(jié)形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節(jié)日文化對照,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母語佳節(jié)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樣該教材的第三單元的英譯中部分介紹的是英國倫敦地鐵的發(fā)展歷史,而漢譯英描述的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的飛速進步,彰顯的是中國大力發(fā)展科技事業(yè)和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此類課程內容選材不但讓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發(fā)展自信心。
由此不難看出教材開發(fā)設計者的良苦用心,就是要通過中西文化對照的方式,將更多思政教育話題元素引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讓英語教師在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培養(yǎng)語言綜合應用技能的同時,更好地利用教材引申話題,挖掘其中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巧妙便捷地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英語課程教學設計之中,讓學生學會正確認知理解中西文化和道德價值取向上的差異,重塑正確的三觀,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持續(xù)改進和創(chuàng)新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模式
高校英語教師需要持續(xù)改進和創(chuàng)新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模式,通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及合理地整合教學內容,將人文素質教育與英語教學融于一體,以提高自身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能力。以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21世紀大學英語》第二冊第四單元課程內容為例,主要介紹的美國人贊賞的奮斗精神就是在于敬重那些沒有背景,卻肯于吃苦、任勞任怨,最終通過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實現個人夢想、贏得成功的優(yōu)秀人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主題辯論、主題演講等形式來闡述美國夢與中國夢的異同,利用多媒體來介紹中國成功人士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播放一些創(chuàng)業(yè)名人關于夢想奮斗的精彩演講片段,讓學生分組用英語闡述一些自己熟知的名人奮斗歷程,或者以補充課外閱讀和聽力資料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對文章主題內涵的理解。這樣一方面提高大學生學習興趣,讓更多的學生擁有用英語表達的機會,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譯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的團隊精神、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另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大學生勇于追逐夢想的激情,并讓大學生堅信成功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努力奮斗者。此外,英語寫作訓練也是可以改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可以針對課程教材安排的內容,布置一些諸如the spirit of “DO—It—Yourself”為主題的小作文,從中測查大學生的世界觀、道德理想和價值追求,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文化審美情趣,充分發(fā)揮寫作教學展示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特殊功能。
四、結束語
英語作為大學生公共必修課程,有著獨特的語言社會交際價值和文化互動意義,而其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屬性決定了與自然科學相比,更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融入與提煉。這樣不但有利于推動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促進新時代青年群體的全面發(fā)展,也在更寬的范圍內拓展了傳統高校思政教育的覆蓋面,使得原先思政課程教育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具體化、生活化,而英語課程教學的一些新模式和新方法同樣會讓傳統思政教育變得更為生動有趣,由此對大學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的提升將是顯著而富有成效的。
【參考文獻】
[1]李晨,丁瑩.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可行性分析及其實施路徑[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18(6):40-43.
[2]靳秀瑩.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實施策略探索[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11):61-63.
[3]和偉.“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路徑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9,36(6):96-100.
[4]劉思陽.“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格局構建[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0,37(2):1-4.
[5]賈曉琳.試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J].現代交際,2020(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