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觀
從古到今,伊朗人民所崇敬的一個元素不僅僅是火——在古代伊朗的宗教瑣羅亞斯德教中火被稱為“上帝之子”,還有一個更崇敬的元素——那無疑就是水。數(shù)千年前,許多雅利安部落定居的伊朗是一塊富饒、遼闊、多種族雜居的土地,就像今天一樣,但是卻非常干旱。古代伊朗人不僅要生存下去,還要征服幾乎所有當時已知的世界,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要想在干旱惡劣的土地上找到純凈的水源,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創(chuàng)造郁郁蔥蔥的景色,似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伊朗人卻找到了一個有效的和可持續(xù)的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方法,那就是伊朗古老的水利工程——卡納特??{特2016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其建造設計體現(xiàn)了古代伊朗人的聰明才智。
簡單地說,卡納特是一條地下水道,可以將高處山地的水源引向海拔較低的地方,用于灌溉。這可以說是多山地區(qū)解決缺水問題的一種理想的方法。一旦確定了淡水的可能來源,就向下挖掘類似“蟻丘”的豎井,直到與水源相連接。有些豎井不需要挖得很深,有些豎井則深入地下300米。每隔一定的距離就會挖掘一個蟻穴似的豎井,數(shù)量非常多,在排出土壤的同時為進行挖掘工作的工人提供通風。更加復雜的是,必須精確地計算卡納特的坡度:坡度太陡,水的向下作用力會侵蝕卡納特;坡度太平,水就難以流動。
建造卡納特這個復雜的水利工程系統(tǒng)取得了巨大成功。幾千年來,通過這些地下輸水管道,伊朗人能夠在一些最干旱的地區(qū)取水和運輸水。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伊朗西南部的法爾斯省。在這里,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的波斯人在扎格羅斯山脈環(huán)繞的一片氣候炎熱、塵土飛揚的平原上建造了波斯波利斯城。這個地方并沒有得到大自然的恩賜。然而,通過卡納特,波斯波利斯成為一個從希臘延伸到印度的帝國的中心,被許多人視為世界上最豪華的城市,以其華麗的宮殿和精致的花園而聞名。因此,很容易理解為什么伊朗特有的藍色——在波斯語中稱為abi,字面意思是“像水一樣”——在整個國家隨處可見。
卡納特水利工程系統(tǒng)是如此地有效,以至于它很快就傳播到了世界的其他地區(qū)。首先是通過古代波斯人的征服擴張,然后是通過阿拉伯人——他們從波斯人那里學會了建造這種水利工程系統(tǒng),并把它帶到遠至西班牙最南部安達盧西亞、意大利西西里島和北非等地區(qū)。威廉·赫姆斯利(1843—1924,英國植物學家)在《卡納特:古老的供水系統(tǒng)》一書中寫道:古代埃及人非常珍視卡納特系統(tǒng),以至于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前550—前486)后來被埃及授予“法老王”的稱號,以作為向埃及人介紹卡納特系統(tǒng)的回報。
卡納特不僅可以提供所需要的飲用水,還有助于降低室內(nèi)溫度。在伊朗中部的亞茲德,那里的夏天極其炎熱,卡納特由于獨特的結構,除了可以用來供水,對于降溫也很有作用。與風塔(伊朗的一種捕風工具)配合使用,卡納特內(nèi)的水能夠冷卻通過豎井進入室內(nèi)的熱風,然后進入地下室,并通過風塔頂部的開口排出。在亞茲德的房屋中,這種古老的空調(diào)方法仍然在廣泛使用,是工程和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與之類似,有了卡納特,使一年四季在沙漠氣候中儲存大量的冰塊成為可能。yakhchal(字面意思為“冰坑”)是一種古老的伊朗制冷設施,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左右,它由耐熱材料混合建成,形狀為圓錐形,也應用了伊朗的捕風技術。在冬天的幾個月里,通過卡納特引來的水在yakhchal的地下室里冷凍起來,然后被切割成冰塊,儲存起來供全年使用。通過卡納特豎井吹入的空氣經(jīng)過地下水冷卻,有助于進一步降低溫度。
卡納特不僅滿足了伊朗人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的需求,還有助于他們創(chuàng)造豐富的精神世界。盡管周圍環(huán)境惡劣,但通過這項工程,古代波斯人得以建造出聞名世界的波斯花園(201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波斯花園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綠洲,與周圍干旱的環(huán)境形成強烈的對比,它由九座園林共同組成,這九座園林分別建設于不同時期,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波斯園林的主要設計理念突出了對伊甸園及瑣羅亞斯德教四大元素——天空、水、大地、植物的崇拜,所有園林都分為四個部分,充滿著精心布置、和諧對稱的花朵、樹木、噴泉和水道,并且水在園林的灌溉與裝飾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伊朗研究學者圖拉杰·達里亞伊說,古代伊朗人建造的花園“種植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和花卉,用流動的水灌溉,流水是伊朗高原地區(qū)居民最珍貴的商品?!币晾手胁靠藸柭浇耐踝踊▓@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從上面往下看,很難想象在干旱的土地和崎嶇的群山之間會有這樣一個綠意盎然、泉水噴涌的人間仙境。伊朗的絕大多數(shù)花園都對公眾開放,在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
與卡納特一樣,波斯花園的設計思想不僅在現(xiàn)代的伊朗繼續(xù)蓬勃發(fā)展——它在制作波斯地毯的布局、設計和主題方面也提供了大量文化元素——而且在世界其他地方同樣如此。波斯花園的設計哲學影響了遠至法國的凡爾賽宮、阿爾汗布拉宮(中世紀摩爾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納達王國的王宮)的花園和庭院以及摩洛哥西南部馬拉喀什的宮殿。
然而,在伊朗之外最好的例子可能屬于莫臥兒王朝時期的印度。正如莫臥兒人認為波斯語是最高境界的語言一樣,他們也認為波斯花園是頂尖的園藝和風景園林建筑的代表。據(jù)說,印度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泰姬陵(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建造)和胡馬雍陵墓 (建于1556年,是莫臥兒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馬雍的陵墓)的花園的設計都參考了波斯花園。
雖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減少了伊朗人對卡納特的依賴,但是這種水利工程還是在伊朗全國范圍內(nèi)廣泛使用。如今,伊朗境內(nèi)有成千上萬的卡納特,它們加起來的總長度與地球至月球之間的距離差不多。古代波斯人的聰明才智經(jīng)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由于古代伊朗人、瑣羅亞斯德教徒對大自然的崇敬,卡納特作為一種可持續(xù)且環(huán)保的方法,不僅可以獲取淡水,還能夠調(diào)節(jié)空氣,用作冰箱。另外在農(nóng)村地區(qū),卡納特可以公平地分配水,并通過對其不斷維護的必要性加強社會合作。
盡管居魯士大帝(古代波斯帝國的皇帝)以其睿智、公正和富有同情心的領袖形象聞名于世,但人們不禁要問:如果沒有卡納特的幫助,他所建立的帝國——除政治因素以外,是當今伊朗的基礎——將會是什么樣子?如果沒有淡水,波斯軍隊和人民怎么生活?如果沒有永遠改變園藝和風景園林建筑面貌的波斯的花園,波斯波利斯以及帝國遼闊疆域內(nèi)無數(shù)的城市會是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