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摘要:翻轉(zhuǎn)課堂使用的微課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微課,即自主性微課,一般具有供學習者自主學習、使用方便、教學時間短、突出某個學科的知識點或技能點等特點。而輔助性微課,顧名思義,是輔助一線教師課堂教學的微課,它與自主性微課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由于它具有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特殊性,與自主性微課便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制作輔助性微課,首先要確定主題,再設計腳本,然后選擇合適軟件,最終制作出精致又簡短的微視頻。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輔助性微課? 制作? 運用
一、輔助性微課的應用需要
有專家對輔助性微課提出過質(zhì)疑,認為輔助性微課的價值不大,沒有必要在課堂上對一個知識點進行觀看,教師完全可以當堂口頭講授,或者直接進行這個知識點的教學。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明確輔助性微課存在的意義,即為課堂教學服務,針對需要運用輔助性微課的課堂去考慮做微課。正如專家所言,那些教師用一兩分鐘就能說清楚的知識點的確就不需要去做微課,即不能為了做微課而做微課,為做而做就是“作秀”了。
那么,哪些情況下需要做輔助性微課呢?第一,對某個重要而又難以通過課堂教學解決的知識點,通過微課的講授和練習的設計,學生很快就能理解甚至掌握,這時需要運用輔助性微課;第二,對一些書本中沒有專門要求教授的內(nèi)容,或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不會注意到因而不會為之進行專門的教學而又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中一直困擾著老師和學生的內(nèi)容,如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的區(qū)別、“得的地”的用法、作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等,需要運用輔助性微課;第三,對一些課堂上只能純粹講授、不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啟發(fā)也沒有圖片、動畫、視頻等生動的內(nèi)容,需要運用輔助性微課;第四,對一些只能采用傳統(tǒng)講授方式教學,而采用提問、啟發(fā)、學生思考、探究等形式又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的內(nèi)容,需要運用輔助性微課。
二、制作輔助性微課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確定知識點——輔助性微課制作的第一步
運用輔助性微課進行教學,確定知識點,即主題,是第一步,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比如筆者在進行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課文《陶罐和鐵罐》教學設計時,經(jīng)過深入研讀,發(fā)現(xiàn)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人生哲理于生動的故事之中,從以往的教學課例中,執(zhí)教者都是把目標、重難點等放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nèi)容,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懂得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等方面。而筆者卻注意到,這篇課文中對話描寫特別多,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幾乎沒有專門對對話描寫進行過教學,學生的習作中又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對話描寫問題。例如,提示語位置單一,全部放在人物語言的前面;提示語呆板,只有誰說、誰問等;感知不到提示語存在的價值,等等。對于提示語教學,這篇課文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于是,筆者就選擇了“提示語的生動運用”這個知識點,最終以《活用提示語》為題設計了微課腳本,拍攝視頻為三分十幾秒,符合輔助性微課的時長,不會顯得喧賓奪主。
(二)過程腳本設計——輔助性微課制作的核心
好的腳本設計不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把知識點說清楚,還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不至于使學生在觀看過程中轉(zhuǎn)移注意力。
在教學設計中,導入部分不宜繞彎子,應當以生動有趣的語言開門見山地點明微課的主題,迅速切入主題,再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對主題的思考。比如《活用提示語》的教學設計,我首先結(jié)合課文,開門見山地點明主題:“同學們,學了《陶罐和鐵罐》,你們一定都非常喜歡文中生動形象的人物對話吧!你們知道嗎?生動的對話,可離不開活用提示語哦!”之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既不能太多太繞,以免學生在觀看過程中不能靜下心來思考,也不能太單一太簡單,以至于學生沒有弄明白內(nèi)容,達不到預定的教學目標。輔助性微課的線索一定要清晰,盡可能使用一條線索,在這條線索上著重進行知識的講解與剖析。比如本微課設計中,導入后就拋出問題:什么是提示語呢?微課中出示課文《陶罐和鐵罐》中的幾句比較生動和典型的對話,指出對話中哪些是提示語,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提示語。再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會話中為什么要加提示語呢?出示兩段對比強烈的文字,一段是課文中生動形象的原句,一段是去掉生動提示語的句子,學生讀完兩段話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段文字。課堂上,學生會心一笑,情不自禁地舉起手來,這時候?qū)W生已經(jīng)對課文非常熟悉,又對生動形象的提示語有了深切的體會,這樣才會產(chǎn)生共鳴。此時,教師就可以進行總結(jié)了,學生感覺老師說到了自己的心里,這個設計就有水到渠成之效。
值得一提的是,輔助性微課是不需要在視頻中設計練習的,這一點與翻轉(zhuǎn)課堂等校外微課不同,因為學生無法自主操作鼠標做題,教師只需要在視頻結(jié)束后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計練習即可,這時不僅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使課堂上有意想不到的智慧“生成”。比如本節(jié)課中,在視頻結(jié)束后,筆者出示了練習,學生經(jīng)過短暫的小組討論后進行全班交流,交流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設計的提示語已經(jīng)大大超出了筆者的想象,很多甚至是筆者沒有想到的,他們在不同的提示語的提示下,朗讀出來的語氣也大不相同。與此同時,筆者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提示語相對來說還比較簡單,筆者便出示了自己的設計,并讓學生思考他們設計的提示語跟老師設計的有什么不一樣。經(jīng)過思考,學生立即看出老師設計的比他們設計的要豐富,他們大多只設計出了神態(tài)、表情,卻忽視了人物的動作、心理活動等。利用好這樣的“生成”,能讓課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對文本教學真正起到輔助的作用,而不是“跑偏”。輔助性微課結(jié)尾的總結(jié)也要簡潔明快,在起到提綱挈領(lǐng)、畫龍點睛作用的同時,再能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就更好了。
(三)微課語言設計——輔助性微課制作的助推劑
除了教學過程的設計,由于輔助性微課時間非常短,所以腳本語言要求簡單明了、生動準確、富有感染力、邏輯性強,這就需要提前把腳本語言設計好,錄制時一邊操作PPT,一邊朗讀腳本語言即可。
三、輔助性微課的運用
那么,如何把錄制好的輔助性微課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呢?筆者認為,微課的運用方式有很多,有的可以在課前給學生觀看,作為課前預習使用;有的可以在導入時使用。例如,可以借助微課讓學生了解人物生平、名勝景點的特征,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文本的興趣;有的可以在課堂中使用,如答疑型微課,教師可以在備課時總結(jié)歸納出學生不易理解的疑難問題,課堂上當學生提出而老師又不宜解答時,出示設計好的微課讓學生觀課,既高效也節(jié)省時間;有的微課放在課堂教學后期時使用最為合適,如上文所述,在《陶罐和鐵罐》第二課時的教學后期,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已經(jīng)非常熟悉,并能很好地領(lǐng)悟文章的內(nèi)涵,這時再以文本中的句子為例進行設計,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共鳴。本課教學中,筆者先帶領(lǐng)學生精讀和感悟文本,再讓學生表演,以強化對文本的感悟,此時順勢過渡:“同學們演得好、讀得好,都得歸功于作者生動的對話描寫,那么作者是怎樣把對話描寫寫得如此生動呢?你們知道嗎?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小視頻吧!”觀看微課后,引導學生進行練習,檢驗學習效果。最后進行課堂教學總結(jié),告訴學生活用提示語的重要性。
這樣的運用,沒有畫蛇添足之嫌,真正地輔助了教學,真正讓學生有所得,真正解決了平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并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的語文課堂,容量大而不煩冗拖沓,豐實而又扎實。
本文從小學語文學科進行闡述,其他學科在運用時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側(cè)重點和出發(fā)點,只要廣大教師愿意去更深入地研究,并根據(jù)自己的教學情況合理使用,一定會經(jīng)常使用、經(jīng)常制作,用得得心應手、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