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強
一
西藏,山南,瓊結。
瓊結,吐蕃王朝故都,藏語意思是房屋懸起多層。站在瓊結河谷木惹山麓的松贊拉康上,耳聽冬日干燥的寒風呼嘯,將彩色的風馬旗吹得獵獵作響。節(jié)令不對,河谷一派灰色的荒涼,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青稞,這些有助于克服高反的絢爛色彩全部退隱,像無數的歷史往事。事情總是這樣,所有的景致你都想抵近觀察,恨不得有肌膚之親,恨不得拿到放大鏡下。但真正到了近前,反倒無法感受。內心的欲望再強,雙眼的焦距與景深總是有限。就像此刻,被氣勢宏偉的松贊拉康吸引而來,最終注意力卻又聚集到了對面的山峰,那些錯落配置的黃紅白三色。
其實我們剛剛從它腳下經過。
那是河谷的對面,一個名叫雪村的村莊。雪村,多美的名字,但卻與雪毫無關系。雪這個音在藏語中的意思是下面。這種村莊上面必然有內容。最顯眼的是色彩明艷的寺院,但最打動我的卻是那段沿著山脊分布的廢棄城墻。這是從軍十一年的職業(yè)敏感?;蛘哒f,因為這種興趣,才有了我的軍營十一年。
我本能地想到長城。野長城。我喜歡那種無聲的滄桑與荒涼。千年興廢,無以言說,默然相對,卻有心靈感應。那座山遠遠看去像個大象,因而有人稱為大象山,但正式名稱卻叫青瓦達孜:青瓦山上有不同時期的六座宮殿,其中第一座名叫達孜,故而合稱青瓦達孜。青瓦達孜六宮之間原有城墻連接,城墻上設有石砌的碉樓,碉樓彼此呼應,可以自成一統,御敵于外。因為這六座宮殿,瓊結遂成為雅礱部落的政治中心。西藏文明源源不斷地由此流出,直到孕育出與大唐爭雄兩百年的吐蕃王朝。
世易時移。多年之后,六座宮殿全部廢棄,只有那幾段殘缺的石砌城墻與碉樓遺跡,隱約透露著昔日的榮光。距離雖算不得遙遠,但實地探勘的決心依然不好下。要知道這是青藏高原,海拔三千八百米。盡管已是第四次入藏,但高反依舊如影隨形。
去肯定是要去的。不過決定因素已非廢城墻和殘碉樓,而是那個封土堆。當地百姓說是金城公主的衣冠冢,《瓊結文物志》中則記載為金城公主的陵墓。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和親時,吐蕃王朝已經遷都邏娑,亦即拉薩,怎么會在這里留下衣冠?;蛘吡昴梗壳Ю锖陀H,政治目的再明確不過,可在時敵時友、彼此提防的雪域他鄉(xiāng),面對極端狀況時,她又將處于何等尷尬的局面,比方,當吐蕃軍隊攻陷長安的時候?
大唐與吐蕃曾長期共存。當兩個王朝都趨于強大,又邊界相接,戰(zhàn)爭基本無法避免。兩百多年間,唐與吐蕃多次開戰(zhàn),也多次和談,前后會盟八次。第八次會盟的碑石至今依然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吊詭的是,盡管盛世大唐輝煌無比,但其首都、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市長安卻被吐蕃軍隊攻陷并且盤踞十五天之久。吐蕃還扶持了傀儡皇帝,設置了百官。反過來說,唐軍赫赫有名的陌刀從來未曾威脅到拉薩。
這是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的事情。
吐蕃之所以能裹挾著黨項余部攻進長安,唐肅宗時代的凌煙閣功臣程元振“居功至偉”。此人是宦官,刑余之人。英雄不問出身,那時的凌煙閣功臣中不止他一個宦官,還有魚朝恩。最終他們都以實際政績嘲諷了凌煙閣。程元振專權用事,將叛軍敬畏地稱為“來嚼鐵”的平叛元勛、大將來瑱構陷致死,同華節(jié)度使李懷讓也“憂甚自殺”,甚至郭子儀、李光弼那樣的宿將都心懷憂慮,不敢靠近朝廷。吐蕃聯結黨項余部不斷東進,程元振隱瞞不報,到了火燒眉毛的關頭,才詔令各地勤王,但人人心懷不平,既怨恨又懼怕,不肯奉詔。無奈之下,唐代宗只得逃跑。
吐蕃與黨項余部在長安城內肆行劫掠。他們明白不可能久居此地,便想扶持個傀儡政權作為代理人。目標是誰呢?廣武王李承宏。他是章懷太子李賢的孫子、邠王李守禮的兒子,還是金城公主的兄弟。
作為唐中宗的養(yǎng)女,邠王李守禮的女兒李奴奴被封為金城公主,景龍四年(公元710年)進入吐蕃和親,嫁給赤祖德贊贊普。面對如此極端的狀況,不知道她會怎么想,又能怎么想?
二
假設只能選擇三張照片作為西藏的地標,恐怕就不會落下布達拉宮。這個集城堡、宮殿與寺院于一體的建筑莊嚴而又雄偉,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無數藏民從遙遠的地方磕長頭前來朝拜。我沒有問過那些虔誠的信徒,除了眾所周知的、這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他們是否知道其最初來歷與一位漢族女子有關。這是個很自我的問題。香客們未必會在意,但卻是我的心病。因為此刻置身的松贊拉康雖然孤獨地矗立于瓊結河谷,與兩百公里外的布達拉宮卻有著血脈相通般的緊密聯系。
松贊拉康建在一座平整的規(guī)模近似足球場的封土堆上。封土堆南北兩側各有一個直徑十五米的圓丘,堆著細碎的礫石和土,不知何時又是因何形成的。在藏民眼中,這可不是隨便的土丘,有著神奇的魔力:每當雨季,布達拉宮屋頂漏雨,那邊就會派五六個僧人過來修繕它們。一旦這里修繕完畢,那邊的漏雨便會自動停止。
為什么如此神奇?因為這個足球場一般的封土堆是松贊干布的陵墓,松贊拉康是供奉他的祠堂,方言叫鐘木贊拉康,俗稱紅廟。松贊的意思是看守墓冢,拉康則是神殿。大約建于十二世紀,即兩宋時期。據說先前這里還有松贊干布的淺浮雕塑像,而今已經無存。殿中他金光閃閃的塑像左右各有一位女性,分別是泥婆羅(尼泊爾)尺尊公主與大唐文成公主,而布達拉宮正是他當年為這兩位公主營建的,毀于雷電和戰(zhàn)火之后重修,最終成為達賴喇嘛的冬宮。
雖然尺尊公主先來,但文成公主地位更高。她與金城公主一樣,都有類似王后的地位,藏語中稱為贊蒙或者覺蒙、朱蒙。布達拉宮雖是因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金城公主肯定也住過。都是王后嘛。修繕好松贊拉康的圓丘,布達拉宮的漏雨就會停止。作為曾經的軍人,我不相信這是因為愛情,但作為寫作者卻難免有此傾向。如果真正因為愛情,因為與大唐或者祖國內地的深厚感情,這難道不是很美好的事情?
看山跑死馬。青瓦達孜山就在眼前,但還是有幾公里的距離。在高原,每一步路都不容易,我得仔細看看腳下,不能熊瞎子掰苞米。即便到了那座山再回味這座山,也有更為準確的依托。
從青瓦達孜山轉過視線,只見這邊的河谷地帶有不少表面平整的封土堆,規(guī)模都不小,高度基本都在十米以上。有些方形平頂,有些梯形平頂;大的邊長一百八十米,超過足球場;有的只有三十九米。這些土堆下面,埋葬著吐蕃王朝的歷代贊普??紤]到唐高祖李淵的陵墓底座寬度也不過一百五十米,藏王墓的規(guī)??芍^宏大。
中國有兩條名叫雅礱的河流。金沙江最大的支流雅礱江全長一千五百七十一公里,主要在四川境內;山南市的雅礱河不及其零頭,只有六十八公里,但對于西藏的歷史與文化卻有著舉重輕重的影響,比喻為西藏母親河并不過分。
雅礱的意思是上游流下來的大河。它從山南南部的雅拉香波雪山腳下開始北流,最終在山南市委的駐地澤當鎮(zhèn)注入雅魯藏布江。河流總是培育文明的溫床。雅礱文化影響深遠,根由在于這里的雅礱部落最終戰(zhàn)勝了苯教的象雄(漢文史冊稱為羊同或東女國)部落。這是西藏歷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關鍵節(jié)點。
據藏文文獻記載,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前五六世紀,與內地的西周文明同步,青藏高原上也出現了帶有政治軍事性質的分散部落,號稱瑪桑九兄弟。隨后形成了包括清域(瓊結)、象雄在內的十二小邦。這些小邦彼此爭斗,又分裂演變成四十小邦。伴隨著長期的征戰(zhàn)與融合,雅礱地方出現了自稱為“蕃”的六個小部落。他們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qū)以蓄養(yǎng)牦牛為生,史稱六牦牛部落。統領六牦牛部落的聶赤被尊為吐蕃的第一代贊普。
這是公元前二世紀的事情。相當于西漢。吐蕃尊奉的贊普共四十一位,但贊普這個名號的正式確立其實在松贊干布(漢文典籍稱為棄宗弄贊)的父親囊日倫贊時代,內地已是大唐。正式的首位贊普囊日倫贊在譜系中被列為第三十一位。由于年代久遠,更兼早期佛教尚未傳播,囊日倫贊之前的諸位贊普不被注意也難以注意,事跡記載得很少,甚至生卒年月和執(zhí)政年代都無法坐實。傳說聶赤贊普是天神之子。降臨后抵達雅礱河的發(fā)源地雅拉香波雪山成為人主。他與后面的六位贊普名號中都帶著一個“赤”字,合稱“天赤七王”。他們采取世襲制統治雅礱邦,被稱為鶻提悉補野,意思是光明天界之王。第九代贊普布德貢杰燒木為炭,冶煉金屬,改造兵器,制造農具,并鼓勵部族下山到平原定居,在今天的瓊結縣城修建了清域城。從那時起,瓊結成為雅礱邦的政治中心。
眼前這片藏王陵墓無法囊括整個吐蕃的歷史,只從二十八代贊普直到吐蕃王朝的終結,但依舊是西藏境內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的王室墓葬群。陵區(qū)位于瓊結縣護城河以南,分為東西兩片,彼此相距八百米。本來有二十三座,如今只能找到十六座,其余的大概被水或者泥石流沖垮淹沒。西陵區(qū)位于木惹山麓,形制完整,布置有序,呈一字形,有陵墓十座;東陵區(qū)位于東噶溝口,有冢墓六座。
中國傳統墓葬起初不封不樹:既不封土為堆,也不種植樹木。坦然回歸大地,不帶走一絲云彩。墳丘大致出現于春秋,盛于戰(zhàn)國。兩漢帝王陵墓高大巍峨,但也成為盜墓的指引??紤]到久經戰(zhàn)亂經濟凋敝,曹操下令重回西周傳統,不封不樹。受此影響,魏晉墓葬普遍沒有地面標志。藏王陵大致始于內地的隋唐時期,墓葬傳統的變化也差不多一致。
魏晉陵墓不封不樹的不只有經濟因素,更有安全考慮。這種擔憂并未因為冰山海拔的阻隔而有所改變。這批藏王陵中相當一部分可能已被盜過,墓頂的大洞就是盜墓的通道。吐蕃王朝后期,貴族火并,國勢衰微,底層奴隸生活無法繼續(xù),發(fā)生大規(guī)模暴動,王公貴族與奴隸主幾乎被殺光。最終領導暴動的四位將領按照“出疆之費、亦無定給,臨陣所得、便為己有”的作戰(zhàn)慣例,瓜分了藏王墓。是否盜掘,全看所有者的意愿。而今對它們最大的危害,主要是水蝕、風蝕和山體滑坡,都是自然因素。在嚴格的保護之下,盜墓已經不再是問題。起初陵區(qū)尚殘存一些碑銘,但數量不多,不足以辨明墓主的身份。只有松贊干布和赤祖德贊等三位贊普的陵墓說法一致。文物部門經過實地勘察,結合文獻資料,基本確定九位墓主,其中吐蕃王朝最后一任贊普、因為滅佛而被刺殺的朗達瑪墓葬,依然存在不同的說法。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無論多么英明神武,誰也無法戰(zhàn)勝時間。高大的土堆,長長的神道,巍峨的殿宇,不僅體現王者的威風,更主要的還是固定后代的記憶,以求不朽。凡人都不甘心被時間戰(zhàn)敗,不愿意被淡忘,何況王者?假如那些保存完好的陵墓的主人知道世人早已無法一一對應他們的身份,不知會作何感想。
這種本能的念頭,當然來自于我的平民思維。限制想象力的不只貧窮,還有卑微。從歷史的角度看,盡管修筑這樣規(guī)模的陵寢必然要耗費大量的公共資源,增加百姓負擔,但千年之后,無數人會慶幸歷史曾經留下這樣的記憶,讓研究、回憶與追思有了切實的依托。這比吃喝玩樂的無端耗費有意義得多。
三
陵區(qū)荒涼,碑銘都難以見到。看見一座石獸,大家趕緊掏出手機拍攝,稀罕得不行??梢韵胍姡敵踹@些都是有的,可惜時間太過久遠,中間又發(fā)生過無數的歷史變遷。赤松德贊墓前的紀功碑大約于明清時代被移到瓊結城河邊的橋頭;赤德松贊的墓碑則被建亭保護。只有這兩座石碑,是盛極一時的吐蕃王朝的遺存。看慣了內地帝王陵墓的游客,對此難免有絲絲不適。林立的碑銘,漫長的神道,成排的翁仲,漢白玉臺階,宮殿一般的陵門,這里都找不到對應物。
但有個配置卻完全一樣,那就是大量的隨葬品。
王者終究是王者。事死如事生,道理一樣。藏王墓中的寶貝也很多。據《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的陵墓分給了沒廬氏及久氏二人,他們沒有盜掘。雖則如此,其中的寶貝《賢者喜宴》上還是有記載:
先后三次征收世界各地的珍寶,當中有天界、地界和人間的五種珍寶……大門向西朝著尼泊爾。室內有五種不同的布局,其中金剛頂鎮(zhèn)伏著妖怪,頂部十八腕尺長的檀香柱,周圍有國王的御衣和各種不同的珍寶,無數的王冠。它的上面設有遍及珍寶的檀香傘。其中有印度王最珍貴的恩達亞娜材質做的鎧甲之王,每一個甲片都是用無數金子造成的……
藏民也普遍相信這個開創(chuàng)盛世的贊普墓內有無數珍寶。山下的轉經道經常有人轉經。他們認為靠近這些珍寶能夠帶來幸運與吉祥??晌易铌P心的不是珍寶,而是有沒有人殉。要知道殉葬主要是奴隸社會的惡習,不把人當人,而吐蕃王朝恰恰是奴隸制。我想今人是沒有幾個能接受這樣的殘忍習俗的。
《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吐蕃有人殉的傳統,但藏文文獻中沒有相關記錄。有些草原民族有馬殉的習慣,這一點在吐蕃墓葬中也有發(fā)現。沒有找到人殉的記錄,我終于松了口氣。
從奴隸制的雅礱邦到吐蕃王國直至吐蕃王朝,沒有找到人殉的實證,強化了我的好感。但其實在雪域高原,人殉制度還是有的,苯教就有這樣的傳統,跟內地一樣殘忍。接受了佛教的吐蕃王國與吐蕃王朝不再實行,由活人守墓制度取代。
強巴曲桑拿著村里十一塊錢的日薪,負責松贊拉康的日常維護。他似乎不愿意跟我們過多攀談。起初以為是語言障礙,后來明白并非如此。當游人前來時,他的漢語很熟練:買門票了。三十塊錢。
推想起來,強巴應該是沉默寡言的。這個傳統便來源于守墓人制度。
守墓人是終身職業(yè)。一般由王者信任的近臣或者貼身仆役擔任。一旦被選為守墓人,其家人將世代享受王朝的供養(yǎng),本人也有無上榮光,但這榮光自有代價:他隨即成為活死人,終身不得與外界接觸。假如有人前來祭拜,他必須立即避開。終身不能吃冒煙的食物,只能以供品充饑,類似被祭祀。月黑風高時,藏王陵區(qū)里的影子肯定不是鬼魂,多半是守墓人,活死人。
如果供品不夠吃,他們也有補充渠道。周圍村莊的牛羊如果跑進陵區(qū),便自動成為守墓人的財產。他將牛羊角用火烤一下,擰成特定的形狀,然后放掉,由其主人繼續(xù)放養(yǎng)。一旦貢品不足,他隨時可以殺掉充饑。
活死人比人殉人道多少?難說。好在吐蕃王朝已經滅亡,此后天葬興起,這個制度隨之湮滅。所以強巴曲桑雖然少言寡語,但還可以與我們交談。不僅如此,活死人并非僅僅是守墓人,也有一位贊普。
據說二十九任贊普仲聶底烏曾經感染麻風病。為了防止傳染,他提前讓位給兒子,自己帶著寵愛的妃子與信任的大臣各一人住進陵墓,至死不與外人來往。有些史書也稱他為活死人。這位贊普的陵墓在下水鄉(xiāng)香達村,是距離最為遙遠的一座王陵。
四
獵獵東風中,活死人制度雖已遠去,但依舊加劇著陰暗冰冷的感覺。我希望盡快抵達名字開朗的雪村,然后攀登青瓦達孜山,此刻那里正沐浴著艷陽。孜的意思是山上的寺院或者城堡,跟山下的雪村正好對應。雪的意思是下面,山下。西藏叫雪村的地方很多。這些村莊一般都負責供應山上的城堡和寺廟。
日烏德慶寺有新舊兩座,夾在雪村和宮殿遺址之間。但我最急于看到的,還是傳說中的金城公主陵墓或衣冠冢。我很想體味她在極端狀態(tài)下的心境。我們乘飛機來西藏只是個短暫的旅行,她乘駱駝牦牛或者馬來這里卻是一生。那座封土堆當然無法傳遞具體的物理信息,但也許會有看不見的心靈感應。殘垣斷壁經常會給我靈感。類似吳國舊宮里的花草,晉代士子的墓冢。
在青瓦達孜山上興建宮殿,始于九世贊普布德貢杰,就是上丁二王中的第一位。他建了達孜宮,后代陸續(xù)建起郭孜、楊孜、赤孜、孜母瓊結和赤孜邦都五座宮殿。這六座宮殿奠定了瓊結的雅礱邦都地位。直到明代這里還在使用,號稱西藏第二宮殿。瓊結宗接續(xù)歷史,也設在這里。宗的意思是城堡或者寨堡,清代典籍稱為營,是縣級政權,一般建在居高臨下便于防守的山上,因而也稱為宗山。吐蕃王朝遷都拉薩之后,歷代藏王以及西藏政府官員前來拜祭藏王陵時,都將這里作為行宮。但我們能看到的遺址,早已不是當時的六宮,而是瓊結宗山。文革期間宗城被毀,只剩下一段城墻和碉樓的殘跡,承載后來者的無盡感慨。
封土堆就在眼前。然而《瓊結文物志》將它記為金城公主的陵墓卻是個錯誤。真正的墓主很可能是文成公主。
關于文成公主以及尺尊公主的最終下落,有她們入觀音的美麗傳說。而今藏民依舊將文成公主視為綠度母的化身,而度母是觀世音菩薩的諸多法相之一。美麗的傳說當然不必費力辯駁。尋找她們的下落,還是要靠文獻。文成公主比她的丈夫松贊干布晚去世三十年,《柱間史》與《西藏王臣記》都說她埋葬于瓊結,《柱間史》更是直接指認青瓦達孜山,說是用紅土摻牛奶修筑而成。眼前這座封土堆用的正好是紅土,與松贊干布陵墓的土質類似。青瓦達孜山上都是灰土,與此完全不同。
口口相傳的歷史,為什么會出現誤差?因為文成公主也好,金城公主也罷,藏民多不提名號,直接尊稱為漢地公主,或者漢女氏。時間一久,混淆在所難免。
松贊拉康上的那個封土堆之所以需要修繕,必然關乎松贊干布陵寢地宮的安全,比方防止水浸。修繕它就可以制止布達拉宮的漏雨,當然不可能是因為對文成公主的愛情。通常的解釋是老祖宗地下有靈,護佑子孫,但我的想象要比這個好玩得多。老小孩兒老小孩兒,干嗎不把這看成是爺爺不甘心被冷落的撒嬌淘氣?而今,英明神武的一代贊普已成過往,他的可敬已被無限發(fā)揚,再來一點可親,豈不是更加美好?
政治從來都無法兼容愛情。宋徽宗與李師師只能偷偷摸摸,然后長存于周邦彥等人的香艷詞作;愛德華八世只能放棄王位,然后我們看到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唐玄宗與楊貴妃被傳唱至今,結局卻在馬嵬坡戛然而止。將文成公主的墓地安排于此,與松贊干布的陵寢遙遙相望,如果解讀為愛情,當然是偏頗甚至輕薄的,但卻能說明文成公主的地位的確非同一般。
青瓦達孜六宮號稱西藏的第二宮殿,是雅礱邦的都城。打個比方,就是曹魏的許昌。松贊干布雖然遷都拉薩,但這里依舊是大后方龍興之地,象征意義怎么比喻都不過分。除了文成公主,誰還有資格安葬于此?
文成公主。只有文成公主。
必須要還原文成公主從名不見經傳的宗室女一躍而成為綠度母化身的經歷。這個過程偉大而艱難,類乎化蝶。
五
山南是藏地少有的不是藏語音譯的地名。先前的行政建制為地區(qū),而今早已改為市。西藏自治區(qū)下屬七市,拉薩、阿里、日喀則、那曲、林芝、昌都都是藏語音譯,山南是唯一的例外。之所以叫山南,是因為轄區(qū)大部分在岡底斯山脈以南。
岡底斯山脈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地理分界。北邊是高寒的藏北高原,南邊是溫潤的藏南谷地。青藏高原孕育出許多大江大河,由岡底斯山分隔為內流水系和印度洋外流水系兩部分。這座山的名字也許你不那么熟悉,但你一定熟悉其主峰岡仁波齊。
雅礱邦興起的雅礱河谷,基本與山南市的轄區(qū)重合。雖然譜系上記載著四十一代贊普,但絕大多數都是遙遠的追封。贊普名號正式出現于松贊干布的父親、三十一代贊普囊日倫贊。松贊干布的爺爺達日聶斯贊普時代,西藏的邦國以蘇毗實力最強,與雅礱邦隔河相望。達日聶斯雖然未能滅掉蘇毗,但接連征服了周邊三分之二的疆域,就像曹操平定了河北。
達日聶斯贊普正欲北伐蘇毗邦時病逝,歷史的責任落到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倫贊手中。公元600年,晉王楊廣取代了哥哥楊勇的太子地位,囊日倫贊則發(fā)兵將蘇毗攻破,隨后占領西藏半數疆域,就像曹操又滅了袁術、呂布、張繡和劉表,贊普這個名號因之正式出現。跟唐太宗的天可汗一樣,囊日倫贊的贊普名號據說也是各個邦國首領的共同擁戴。
收服的部眾太多,新革命與老革命之間未能真正融和,矛盾依舊存在,隨即發(fā)生叛亂,公元629年,囊日倫贊被毒死。
公元630年,穆罕默德攻破麥加,日本遣唐使第一次來到中國,大唐與吐蕃的關系史也被寫出意味深長的一筆。那年據說只有十三歲的松贊干布即位,而唐軍徹底平定了東突厥,牂牁、黨項宣布歸附。說起來都像不經意的點滴,其實卻有潛在的聯系。隨著東突厥的歸降,唐太宗突然獲得了傳國玉璽即和氏璧:隋朝滅亡后,蕭皇后帶著皇孫楊政道與傳國玉璽逃往突厥,而今突然來歸。因為沒有傳國玉璽,唐太宗即位之初下令刻“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而今終于拿到流傳千年的傳國玉璽,內心的興奮可以想象。正巧此時,四夷君長尊奉他為天可汗。李世民笑道:我是大唐天子,難道還需要可汗的名號嗎?四夷君長與群臣皆呼萬歲。從此以后,唐太宗賜書四夷君長都以天可汗的名義自稱。
歷史的碰撞,在名號中早已注定。兩雄相遇,必然要試試身手。一方被擁戴為贊普,一方被尊稱為天可汗,不較量較量,歷史轟轟烈烈的大戲,怎么寫,又怎么演?
松贊干布即位之后,立即著手平定內亂,穩(wěn)定局勢。他首次出巡屬地時,便以戰(zhàn)略家的眼光看中了拉薩河谷地帶。這里地形平坦,四通八達,可以屯兵數萬,依托周圍山谷的天然防御,實現廣闊的發(fā)展。貞觀七年(公元633年),他離開雅礱河谷,將都城遷到邏娑,即今天的拉薩。此舉就像曹操離開許都,帶領漢獻帝重回洛陽。此時敢于遷都,說明什么?說明吐蕃內部已經穩(wěn)定,松贊干布決心并且敢于向外擴張。
兩位開疆拓土雄才大略的君王,于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首次互相試探。松贊干布遣使入唐。松贊干布的使者不僅僅派到大唐,同時也派到了泥婆羅、象雄、吐谷渾和突厥。這是對外開放的積極姿態(tài)。派遣使者過去,既可以通好,也可以順便觀察對方的虛實,遠比坐井觀天故步自封為好。
《資治通鑒》對于大唐與吐蕃之間的首次接觸,記載為“仍請婚”。粗看是吐蕃再度求婚,其實是效仿突厥、吐谷渾等部落,向大唐求婚。政治聯姻的例子比比皆是。松贊干布的三位藏族王妃分別來自包括象雄在內的三個部落,那時剛剛娶到泥婆羅的尺尊公主,又將妹妹嫁給象雄王李迷夏。而今使者來到大唐,自然不想空手而歸。
但唐太宗李世民對這個剛剛崛起的力量、這個十七歲的小伙子,顯然還沒有足夠的了解、充分的認識。天可汗之下的少數民族已經夠多。他拒絕這個提議,但派使者作了禮節(jié)性的回訪。雖然使者帶回去的是拒絕,松贊干布卻并未生氣,反倒“大悅”。這個態(tài)度,顯然是對大唐實力的了解與期盼。此后他再度派出使者,攜帶厚禮,繼續(xù)求婚。
這次求婚的時間,《資治通鑒》記為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史書的說法比較一致。但考慮到當時的交通條件,一年之內三次來往拉薩和長安技術難度較大,而且使者提到了吐谷渾求婚和皇妹南陽長公主下嫁內附突厥阿史那社爾,但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老將李靖和侯君集正帶領唐軍與吐谷渾激戰(zhàn),戰(zhàn)事一直持續(xù)到次年夏天,新的吐谷渾可汗求婚與南陽長公主下嫁,都發(fā)生在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紤]到這些因素,這次求婚應當也發(fā)生于貞觀十年(公元636年)。
唐使回國之后的匯報依舊未能引起李世民的重視。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吐蕃畢竟尚未出手,天可汗對贊普的力量尚無直觀感受。因而盡管派公主和親已成慣例,但他依舊沒有點頭。就在同一年,他下令改革兵制,設立十二衛(wèi)與太子六率為府兵的中央領導機關,南衙禁軍和北衙禁軍由此形成。地方軍府改為折沖府,根據規(guī)格分別設置折沖都尉和果毅都尉,全國共設六百三十四府。這些改動,松贊干布和吐蕃軍隊很快就能體會到其效率。
六
少數民族政權的代表云集長安,希望從天可汗腳下分羹一杯。被拒絕的吐蕃使者回去報告,說是本來開局良好,但吐谷渾王一到長安,大唐立即變臉。
吐谷渾王是不是曾經作梗,歷史無法對證。但此事正好給了松贊干布借口。這個少壯派,決心試試周圍的實力。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他發(fā)兵擊敗已經臣服于大唐的吐谷渾、黨項和白蘭羌,然后以迎接公主為名,裹挾黨項白蘭等地兵馬二十多萬攻陷松州(今四川松潘)。說是假設不派公主,他們還要繼續(xù)進兵。
吐蕃王朝很顯然是在秀肌肉。吐谷渾、黨項和白蘭羌恰好夾在唐與吐蕃之間,當時都已附唐。天可汗怎能容忍挑釁?唐太宗聞報,馬上下令反擊。唐軍正面迎戰(zhàn),吐蕃軍隊被斬首一千多級。松贊干布體會到了對手的實力,立即退兵,同時派噶東贊(漢文典籍稱為祿東贊)攜帶金寶趕赴長安,請罪更求婚。
假設松贊干布不曾出兵松州,文成公主或許會在故鄉(xiāng)安詳一生,不必遠途奔波。但大人物的壯志總會首先扭曲小人物的命運。
到了這一步,天可汗也只能慎重對待贊普的請求,各自借坡下驢。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步輦圖》,號稱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閻立本匠心獨運,巧妙再現一代英主李世民在步輦上接見噶東贊的場景。當然,這幅畫的真?zhèn)闻c內容存在爭議。噶東贊機警干練,足智多謀,是松贊干布的得力助手,最終升為大論,亦即宰相。迎娶尺尊公主,也是他出使的成果。這次向盛世大唐提親,他自然要下更多的功夫。而今坊間還流傳著“六試婚使”的故事,說是當時求婚的還有天竺、大食、仲格薩爾等國的使者,給誰不給誰,唐太宗決定通過考察婚使們的智慧,來判定其政權的綜合實力。而今大昭寺和布達拉宮的壁畫中仍然能找到相關內容。
傳說唐太宗給使者們出了六道考題。第一是綾緞穿九曲明珠:把柔軟的綾緞穿過明珠的九曲孔眼。別人都沒辦法,唯獨噶東贊從在樹間爬行的螞蟻上得到啟示,用絲線將螞蟻與綾緞連接起來,從入口放入螞蟻,而在出口涂抹蜂蜜。
第二道考題是將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馬駒彼此混雜,然后辨別母子關系。噶東贊將馬駒關起來餓上一天,然后放到母馬群中。饑餓的孩子自然會找到母親。
第三道考題是讓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內喝完一百壇酒,吃完一百只羊,還要把羊皮揉好。別的使者接到命令便立即宰羊,然后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結果肉還沒吃完,已經醉倒,誰也顧不上羊皮。噶東贊則慢慢來,讓大家小口吃肉,小口喝酒,吃著喝著揉著羊皮,邊干活邊消化,順利完工。
第四道考題是分辨木頭的根梢。木頭一百段,粗細相同。噶東贊下令將木頭投入水中,木頭根部略重,樹梢略輕,沉浮自現。
第五道考題是突然召他們進宮,但離開時不派向導,看誰能找到回去的路。機警的噶東贊早有安排,來時便在關鍵點處暗暗涂抹卍字標記。結果別人都迷了路,唯獨他順利返回。
第六道考題是辨認公主。文成公主藏身于大量衣著華貴相貌美麗的宮女之中,讓使者辨認。亂花漸欲迷人眼。美女的海洋讓所有使者全都陷入茫然,唯獨噶東贊事先買通好宮女,掌握了文成公主的相貌特征,最關鍵的是頸部有顆痣。
唐太宗的考驗或者刁難,也有五次的說法,所謂五難。這些美麗的傳說沒有必要證偽或者證實。那都是歷史的徒勞。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噶東贊的“明毅嚴重”深得唐太宗的賞識,李世民想把瑯琊長公主的外孫女嫁給他,作為羈縻策略,但噶東贊沒有接受。理由是已經娶妻,不忍背離。且奉命為國王求婚,國王尚未娶到公主他卻領回新婦,不合適。
為了江山社稷,唐太宗是不會吝嗇公主或者宗室子女的。噶東贊抵達長安之前,已經有宗室女弘化公主下嫁新扶持的吐谷渾可汗。為他立下大功的鐵勒大將契苾何力回涼州(今甘肅武威)省親時,被親屬脅迫到了薛延陀,為了將他換回,唐太宗也答應派女兒新興公主嫁給薛延陀的真珠可汗。既然吐蕃王朝已經崛起,不容忽視,他都到了主動給噶東贊安排老婆的程度,派個宗室女以公主的名義嫁給松贊干布,有何不可?
關于迎娶大唐公主的影響,奉派回涼州省親、順便招撫部落的契苾何力,大約跟松贊干布心有戚戚。契苾何力抵達涼州之后,他的母親與弟弟已經投奔薛延陀,他手下的人便將他也脅迫而去。起初都說他是異族之人素懷二志,但唐太宗無論如何也不肯相信。后來證實,契苾何力的確是被挾持的,到了薛延陀寧死不降,割左耳明誓。唐太宗聽說之后,便派使者前去安撫真珠可汗,答應派新興公主和親,這才將契苾何力換回。最后討論新興公主的婚期時,契苾何力堅決反對,因為此舉會提高真珠可汗的聲望。唐太宗采納契苾何力的主張,令真珠可汗到靈州(今寧夏靈武)迎親,真珠可汗果然不敢。天降大雨,薛延陀部落作為聘禮的牛羊途中損失不少,最終大唐以可汗心不誠且聘禮不夠為由,取消了這樁政治婚姻。
上國公主會提高夫婿的聲望,這是問題的核心。
反面的例子,也許可以參考象雄王朝。它們的統治區(qū)域大概在今天的阿里一帶,漢文典籍稱為羊同或者東女國。吐蕃崛起之前,它是最強大的邦國,但除了在吐蕃的推動下與之聯姻,早與大唐發(fā)生聯系的他們再沒有類似記錄。最終這個曾經傲視群雄的王朝滅于吐蕃。
七
文成公主究竟是誰?她在史籍中沒有名字,只說是宗室女,出生于山東任城。電視劇《文成公主》因為推動劇情需要,必須要有個名字,因而臆造為李雪雁。她真實的名字已經作為不解之謎,一同埋入那個紅色的封土堆。因為持節(jié)護送她進藏的送親使是禮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后世多猜測她就是李道宗的女兒。藏民多呼以甲木薩,意思是漢女神。
文成公主入藏一年后,公元642年,唐太宗打算履行諾言,將親生女兒新興公主送往薛延陀。薛延陀是由薛和延陀兩個部落組成的汗國,跟回紇汗國一樣源出鐵勒九姓,當時依舊在跟大唐較勁。宗室女去吐蕃,親閨女去薛延陀,君王心目中的砝碼,輕重明顯有別。因為契苾何力本來是鐵勒部落的可汗,歸唐之后又屢立戰(zhàn)功。太宗不僅需要他披堅執(zhí)銳,更需要他作為一面招撫余部的旗幟。鐵勒還是突厥的先祖,從鐵勒、回紇、薛延陀到突厥,都跟大唐廝殺經年,而吐蕃到那時起還名不見經傳。雖有松州之役,但規(guī)模很小,危害尚不夠大,君王心頭的痛感并不強烈。沒辦法,政治從來都只能以實力說話。
文成公主出嫁時不過十六歲。按照今天衡量,還是個中學生。但古人壽命短,今天的未成年人在當年必須上陣作戰(zhàn),殺人或者被殺。名將岳飛的長子岳云便是十二歲上陣,十四歲立功。為了增加人口,政府鼓勵早婚早育,最好還能早分家,以便增加稅源。太宗有二十一位公主,出嫁時年齡最小的只有十二歲,是當時婚俗或者婚姻制度容許的最低點。十六歲的文成公主跟二十五歲的松贊干布,完全匹配。
大國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非常高興,在拉薩營建宮殿——史籍中的原話是建一座城——予以安置。布達拉宮建在瑪步日山上,每邊邊長均為一里,三座九層樓宇,共有九百九十九個房間,頂上另有個紅宮作為修行室。一座銀銅合鑄的橋,連接著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寢殿。這個建筑精美而莊嚴,佛教徒比喻為第二殊勝普陀山,隨即得名布達拉宮:布達拉,意思就是普陀。可惜的是,這座建筑后因雷擊而導致火災,吐蕃王朝覆滅時再度遭遇戰(zhàn)火。而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公元1645年和碩特汗國的固始汗下令建筑的,分為白宮與紅宮兩部分。
雖然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布達拉宮,但松贊干布并未忘記故鄉(xiāng)。每年夏天,他都要帶著文成公主回到雅礱部落的發(fā)祥地,雅礱河谷的山南。瓊結縣的青瓦達孜六宮是西藏第二宮殿,第一宮殿在哪兒呢?布達拉宮嗎?當然不是。第一宮殿是雍布拉康,位于山南市乃東區(qū)昌珠鎮(zhèn),雅礱河東岸的扎西次日山頂。雍布拉康規(guī)模不大,看起來甚至很簡陋,但高聳入云,需要時時抬頭仰望??紤]到這很可能是公元前二世紀苯教徒為第一代贊普聶赤修造的,君王的威嚴與歷史的厚重,俯仰之間不是俱為陳跡,而是如在眼前。
雍布拉康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夏宮。本來只是宮殿,但松贊干布潛心向佛,是佛教徒心目中的三大法王之一。他下令在旁邊另建兩層配屬建筑,一層為佛殿,二層為法王殿,宮殿逐漸演變?yōu)樗略?。五世達賴喇嘛也是瓊結人,他當政期間,在頂部增加了四角攢尖的金頂,改為黃教亦即強調戒律的格魯派的寺院。跟布達拉宮一樣,雍布拉康文革期間二層以上被拆除,現存建筑是1980年代按照原樣重修的。
松贊干布之所以能成為統一西藏的吐蕃英主,并不僅僅在于懂得借助迎娶大國公主的聲望。更關鍵的還在于,他雖然身處僻地一隅,但眼界與心胸卻從不被雪山大川阻隔。他的心態(tài)始終是開放的,對于外來文明有強烈的包容吸收的渴望,并不因為這些文明異于祖宗之法而本能地拒絕,乃至敵視。在這一點上,他跟唐太宗頗為相像。吐蕃王朝差不多與大唐同時進入繁盛周期,這不是偶然的。文成公主進藏自然帶有無數的寶貝作為嫁妝,但種子、醫(yī)藥、典籍,顯然更為關鍵。她弘揚的不僅僅是佛教文化與農耕文明,還有很多方面。比方她不喜歡藏人赭面的風俗,即用紅色顏料抹臉,松贊干布立即下令廢除;松贊干布還脫掉氈袍,穿戴絲綢綾羅,并派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等中原文化。
在高手如林的唐代詩人群中,陳陶遠遠算不得一流。他最有名的詩句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而其同題的組詩《隴西行》中,還有這樣的詩句: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將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的重視理解為寵愛,或者對其地位的尊重,不能說錯,但終究淺了一層:最深的根由,在于他對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包容、理解和吸收。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國家是因為故步自封、閉關鎖國而強大的。
當然,唐太宗與松贊干布的歷史形象有多么高大,兩千年專制君主的總體能力與水平就有多么低劣;魏征有多么剛直,官僚群體就有多么圓滑;包公海瑞有多么廉潔,官場總體就有多么腐敗。
難道不是么?
女婿尊重老丈人。松贊干布從此沒有與大唐發(fā)生摩擦。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軍出征龜茲不利,出身于瓦崗寨的名將郭孝恪戰(zhàn)死,吐蕃曾應唐太宗的命令出兵策應;次年,唐朝使節(jié)王玄策在中天竺被困,他就近向吐蕃和泥婆羅求助,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帶領借來的一千二百名吐蕃士兵和七千泥婆羅騎兵,將中天竺的國王虜獲到了長安。這是外交史上神話一般的案例,卻被歷史的網眼漏過,大約因為中國從來沒將印度視為主要對手;還是在這一年,想用丹藥延長生命的唐太宗死去,估計是因為重金屬中毒。松贊干布聞訊,立即派出使者祭奠。唐高宗李治繼位后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ね酢K少澑刹冀o宰相長孫無忌下書,表示新君初立,人心未定,若有反叛,他立即出兵勤王。高宗隨即晉封他為賨王,并根據松贊干布的容貌雕刻石像,陳列在太宗昭陵的玄闕之下。賨人是春秋戰(zhàn)國之前的少數民族,又稱寅人,據信是土家族主源,主要分布于嘉陵江畔。古書記載這個民族勇猛彪悍能歌善舞,用其名義封賞松贊干布,再合適不過。
太宗辭世的第二年,即公元650年,松贊干布的人生也走到了盡頭。兩位雄主幾乎同時離去,可謂巧合。而文成公主享壽五十五載,三十年后即公元680年死于天花。這在當時算得上高壽,遠高于唐代婦女的總體壽命水平。導致婦女死亡的第一要素是難產,而文成公主恰恰沒有子嗣。
有句話叫壽則多辱。文成公主此后有無受辱的感覺不得而知,但尷尬卻是在所難免。因為后輩違背彼此安好的諾言,吐蕃與大唐摩擦不斷,連年征戰(zhàn)。
唐太宗到底是一代雄主,沒有看錯噶東贊。松贊干布的兒子早卒,他去世后,由其孫子赤松德贊即位。贊普年幼,噶東贊便以大論的身份實際掌控著朝政。他擺出力殺四門的姿態(tài),開始跟大唐爭奪河西、隴右與西域。這情形類似諸葛亮頻頻向北出擊?!扒败娨箲?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边@是高中時期背誦的無數邊塞詩中的一首。這首詩讓我記住的不是作者,而是吐谷渾這個奇怪的名字。后來才知道,它不僅僅是個延續(xù)三百五十年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個人名,源出遼東的鮮卑族慕容部落。這個部落影響深遠,先后建立過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四個政權。話說慕容吐谷渾本來是單于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沒有資格繼承大位,只分得一千七百戶。其弟慕容廆即位后,因為雙方馬斗,他說氣話道:老爸已經把咱們分開,你為什么不走遠點,導致馬斗?慕容吐谷渾也很生氣:馬是畜生,又不懂事,彼此爭斗不是很正常嗎?你叫我離開那還不容易,我一定走得叫你再也看不見!隨即帶領部下一路向西,抵達枹罕(今甘肅臨夏),降伏周邊的羌氐部落,控制了青海、甘南和川西北,虎視群雄。
那時吐谷渾早已臣服于大唐。但他們橫亙在吐蕃與大唐中間,位置尷尬。這是很容易被大國做成夾心餅干的地緣政治態(tài)勢。因為和親,松贊干布已經打過吐谷渾一次,但那次淺嘗輒止,這回噶東贊直接將其攻滅。這次軍事行動有近期和遠期兩個歷史結果。先說遠的。黨項人最終在寧夏建立西夏政權,他們自稱為大白高國。這個民族發(fā)源于青海湖周圍,此前已經因為吐谷渾崛起的壓縮而不得不向南撤退到青海甘肅與四川交界處的黃河河曲地帶,而今吐谷渾被滅,平衡打破,他們直接處于吐蕃的威脅之下,其中的拓跋部落首領隨即向大唐求援,最終根據詔令退到慶州(今甘肅慶陽)。大唐滅亡前夕,他們出兵助陣,從黃巢手中奪回長安,隨即受封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統治北方的夏綏銀三州、兼領宥鹽二州,奠定宋時立國的基礎。他們的命運跟吐蕃極其相似:同樣跟中原王朝抗衡二百年,滅亡后的王陵同樣難辨墓主。西夏王陵中除了七號陵能夠確定墓主是執(zhí)政最長的仁孝皇帝,其余九位皇帝的陵墓都無法對應。包括最負盛名的元昊。
還是回到當時。這場戰(zhàn)事的直接結果是大唐的西域殘破: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被攻陷,安西四鎮(zhèn)易手,都護府只能后撤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形同虛設。遭遇如此打擊,大唐當然不干。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名將薛仁貴與阿史那忠受命率軍五萬反擊。阿史那忠為西域行軍大總管,反擊西域;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反擊吐蕃并護送吐谷渾可汗回國??磥磉夋妒切熊娔繕?。直搗腹心,這是速決戰(zhàn)經常采取的戰(zhàn)法,但由于郭孝恪的次子郭待封違背薛仁貴的安排,擅自帶著輜重行軍而遭遇伏擊,最終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全面潰敗,損失慘重。
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吐蕃進攻涼州,名將王孝杰奉命反擊,以副總管的身份跟隨工部尚書劉審禮,但大非川似乎是唐軍的夢魘,他們在這里再度被噶東贊的兒子論欽陵擊敗,雙雙被俘。劉審禮傷重而死,剛剛即位的赤都松芒波杰贊普尚在幼年,看到王孝杰后心里一動,說你長得真像我父親。隨即將他釋放。
這個細節(jié)與文成公主和親有關嗎?可能。但在血腥的廝殺跟前,它是那么的不起眼。面對連年不斷的戰(zhàn)事,文成公主會是何等心情?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可以肯定,她內心深處有無邊的痛楚。被兩個大國擠壓在中間的痛楚。和親從積極的方面說是溝通交流,從消極的方面說無非是羈縻緩沖。緩沖墊必須承受壓力,歷史的壓力;女性柔弱的身軀必須充當歷史的緩沖墊是不是有點殘忍,這事兒得先問王昭君。
調露二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恰恰在這一年,吐蕃王朝的勢力達到極盛狀態(tài)。史書上的原話是:
(吐蕃)已盡有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其境東接涼、松、茂、嶲等州,南鄰天竺,北抵西突厥,勢力強盛。漢魏以來,西戎之盛,以此為最。
面對此種態(tài)勢,文成公主喜耶?悲耶?天知道。
八
很快,這個命運又降臨到了十四歲的李奴奴肩上。
李奴奴是邠王李守禮的女兒,但很早就被唐中宗李顯收養(yǎng),跟公主們一同長大。武則天執(zhí)政之后,名將王孝杰、唐休璟、從百濟歸唐的名將黑齒常之等人多次擊敗吐蕃,安西四鎮(zhèn)與青海再度被大唐控制,多年征戰(zhàn)的吐蕃人才與資源的消耗都很大,漸漸處于下風,或曰回歸常態(tài)。
李奴奴受封為金城公主并且嫁給吐蕃第三十六位贊普赤德祖贊,便發(fā)生于這種大背景下。那是景龍四年(公元710年)的事情,文成公主已經辭世三十年。金城公主入藏帶有許多書籍以及樂工雜伎,對漢藏文化交流的貢獻頗大;但從軍事態(tài)勢的演變而言,關鍵點卻在于九曲之地:今天青海省東南部的黃河九曲一帶。
奉命護送金城公主入藏的左驍衛(wèi)大將軍楊矩,在吐蕃的金寶美言之下,奏請?zhí)浦凶趯⒕徘刭p賜給金城公主作為湯沐邑。唐中宗很喜歡這個養(yǎng)女,親自渡過渭河送到始平縣(今陜西興平),因而批示同意。從此以后,這里便成為吐蕃進軍的橋頭堡,兩軍廝殺的屠場。應該承認,楊矩此舉并非完全因為受賄,心理上多少也有點短處:這邊在和親,那邊安西都護張玄表率軍攻打吐蕃的北部邊境。這種把柄在談判時肯定會成為弱點。
金城公主入藏和親,并未帶來期望中的和平。唐中宗是唐朝歷史的過渡性人物。唐玄宗李隆基上臺之后,從開元二年(公元714年)開始,雙方征戰(zhàn)加劇。當年八月,吐蕃寇掠臨洮,名將薛仁貴之子、民間故事中的薛丁山、剛剛因戰(zhàn)敗削去官爵的薛訥以白衣身份統兵御敵,在武街驛(臨洮東部)和長城堡(臨洮)接連獲勝,殺死吐蕃士兵數萬,橫尸幾乎阻斷洮水。因吐蕃軍隊依舊保持著部族生活習慣,有大量的牛羊跟隨軍隊行動,作為重要的軍糧,唐軍還同時獲得了牛羊一百二十余萬頭的戰(zhàn)利品。這是對吐蕃作戰(zhàn)以來的最大戰(zhàn)果。受此重創(chuàng),吐蕃不得不低頭講和,但要求以對等的禮節(jié),唐玄宗當然不干。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吐蕃攻擊松州,唐軍反擊獲勝,吐蕃試圖和緩局勢,因而《全唐文》中便有這樣一封以金城公主名義給唐玄宗上的《謝恩賜錦帛器物表》:
金城公主奴奴言,仲夏盛熱,伏惟皇帝兄起居萬福,御膳勝常。奴奴奉見舅甥平章書,云還依舊日,重為和好,既奉如此進止,奴奴還同再生,下情不勝喜躍。伏蒙皇帝兄所賜信物,并依數奉領。謹獻金盞、羚羊衫、緞青長毛氈各一,奉表以聞。
但這個橄欖枝,最終還是被戰(zhàn)馬的鐵蹄踐踏于沙場。開元五年(公元717年),郭知運在九曲擊敗吐蕃,《全唐文》中則再度出現金城公主的上表:
奴奴甚平安,愿皇帝兄勿憂。此間宰相向奴奴道,贊普甚欲得和好,亦宜親署誓文。往者皇帝兄不許親署誓文。奴奴降番,事緣和好。今乃騷動,實將不安和。矜憐奴奴遠在他國,皇帝兄親署誓文,亦非常事,即得兩國久長安穩(wěn),伏惟念之。
橄欖枝不好使,那就不打啞謎,直接說出來。金城公主的口吻,多少有些親屬間的哀告。李隆基終于給了妹妹面子,答應罷兵。
大約有四五年的短暫和平,從開元十年(公元722年)起,烽煙再燃。那時的大唐國勢厚積薄發(fā),軍力空前提高,因而連戰(zhàn)連捷。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吐蕃派出正式的使節(jié)求和。贊普上表的語氣恭順,唐玄宗很是不解,說這小子先前不是很囂張嘛。皇甫惟明說開元初年吐蕃年幼,哪能說出那樣的話來?肯定是邊將貪功,從中作梗,故意激怒陛下。假如您能派個使者,以看望金城公主的名義前去宣慰,定可永息邊患。
唐玄宗隨即派皇甫惟明出使吐蕃。隨后吐蕃使者又跟隨他入朝,贊普表章中的語氣益發(fā)恭順: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中間為張玄表、李知古等東西兩處先動兵馬,侵抄吐蕃,邊將所以互相征討,迄至今日,遂成釁隙。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識尊卑,豈敢失禮!又緣年小,枉被邊將讒抅斗亂,令舅致怪。伏乞垂察追留,死將萬足。前數度使人入朝,皆被邊將不許,所以不敢自奏。去冬公主遣婁眾失若將狀專往,蒙降使看公主來,外甥不勝喜荷。謹遣諭名悉獵及副使押衙將軍浪些紇夜悉獵入朝,奏取進止。兩國事意,悉獵所知。外甥蕃中已處分邊將,不許抄掠,若有漢人來投,便令卻送。伏望皇帝舅遠察赤心,許依舊好,長令百姓快樂。如蒙圣恩,千年萬歲,外甥終不敢先違盟誓。謹奉金胡瓶一、金盤一、金碗一、瑪瑙杯一、羚羊衫緞一,謹充微國之禮。
先打親情牌,然后再以年幼無知被人利用為辭,雙方終于締結和約。兩年之后,金城公主再度上表,表示舅甥兩國和好,永不更改,天下百姓永享安樂。第三年即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雙方在赤嶺(今青海日月山)劃定邊界,立碑刻石,約定互不侵犯。這是唐蕃歷史上八次會盟中的第三次,金城公主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怎么說呢,就像菜里的味精。量極少,但味道極妙。雖然這次和平僅僅維持了不到八年,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青海再響戰(zhàn)鼓,赤嶺三十里外的石堡城成為血肉磨坊,但我們無法苛責這位名叫李奴奴的公主。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張九齡與孟浩然先后辭世,金城公主也離開了人間。吐蕃借告哀的機會到長安請和,但被拒絕。金城公主此時辭世當然令人凄惻,但她至少不必活著看見、聽說吐蕃軍隊攻陷長安,盤踞十五日并且扶持自己的弟弟為傀儡,不也免去了天大的尷尬與悲哀嗎?
九
國家是這樣一架無情的機器,可以綁架所有國民的命運。唐蕃兩百年的和戰(zhàn)史上,被迫以肉身充當歷史緩沖墊的不僅僅是這兩位來自大唐的柔弱而又偉大的女性,還有兩個勇武的吐蕃將軍。他們都是噶東贊的后人。
噶東贊是瓊結噶氏家族的佼佼者?!懊饕銍乐亍辈⒎鞘窌系奶摽?。唐太宗對他也的確沒有看走眼。他像諸葛亮一樣輔政,對吐蕃也可謂盡心竭力。從吐蕃王朝的角度出發(fā),開疆拓土再自然不過。但他有一點還是不如諸葛亮:諸葛亮沒有讓自己的子嗣接班,接力棒交給了魏國降將姜維,而噶東贊死后實際權力則由其長子噶欽陵贊卓自然繼承。當然,這是吐蕃的體制決定的,貴族權力世襲。論欽陵以大論的身份在前線掌握軍權。論或者倫,藏語的意思是官。大論則相當于宰相。噶東贊世代為官,因而漢文史書干脆將“論”作為其姓氏,稱噶欽陵贊卓為論欽陵。
應該承認,論欽陵是難得的將帥之才。薛仁貴是大唐赫赫有名的宿將,李靖、李勣之外,名氣大約以他為最。大敗鐵勒九姓、降伏高句麗,幾十年來南征北戰(zhàn),留下了一箭定天山等諸多神奇的典故,是民間傳說以及戲曲上的重要形象。但在大非川,卻只能跟論欽陵簽訂城下之盟。雖說這個敗仗的根本原因是郭孝恪的兒子郭待封不聽將令,擅自帶著輜重進軍,結果遭遇伏擊,導致唐軍補給中斷,但論欽陵的軍事才干依然可見一斑。攻破龜茲,讓安西四鎮(zhèn)停擺;俘虜劉審禮、王孝杰,也都是他干的好事兒。
功高震主也好,王權旁落也罷。三十五位贊普赤都松芒波杰(漢文史書稱為器弩悉弄)由其舅父以及論欽陵扶持上位以后,對論欽陵的感覺,類似唐代宗對于李輔國和程元振。貴族把持,贊普不爽。圣歷二年(公元699年),赤都松芒波杰贊普即位二十三年之后,擇機滅掉都城內噶氏家族的親黨兩千多人,同時召在外統兵的論欽陵兄弟回朝。論欽陵心知有變,干脆舉兵反叛,最終戰(zhàn)敗自殺。論欽陵弟兄五人,其弟論贊婆率余部千余人投奔大唐,隨后他的兒子論弓仁(噶芒波杰弓仁)也帶領所部吐谷渾七千帳向東投效。
從此以后,吐蕃王朝也像大唐那樣,由獨相制改為群相制。大論之下,設小論即副相;另有主管軍政的兵馬都元帥同平章事、副元帥同平章事,以及四個掌管民政的宰相同平章事。他們與大論共掌國政,重大國事都由宰相會議決定,報請贊普批準。
那時武則天已經正式稱帝,國號為周。這個千古女皇非常高興,立即封賞:論贊婆為輔國大將軍、行右衛(wèi)大將軍、歸德郡王;論弓仁為左羽林大將軍、安國公、食邑兩千戶。他們的部隊全部安置在涼州興源谷。不久論贊婆病死,而年輕的論弓仁則要長期在前線跟昔日的同胞作戰(zhàn)。
將論贊婆和論弓仁安置于河西隴右等地,可謂順理成章。那里的氣候物產更接近吐蕃,且他們都是軍人。但大唐或者武周的意思,肯定不止于此。因地位的原因,此二人在吐蕃軍隊中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論贊婆。婁師德以唾面自干這個典故而聞名,他后來之所以能兩度入相,與早年出征河湟的戰(zhàn)功不無關聯,這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對論贊婆八戰(zhàn)八勝。如果論贊婆是豆腐渣,婁師德又何以成名?出于這個考慮,朝廷將他們放在邊疆前線,顯然有瓦解吐蕃軍心、使其不戰(zhàn)自潰的深遠寄托。這一點,論弓仁沒有讓朝廷失望。他曾經利用家族影響,說服吐蕃軍隊數千人放下武器。開元初年,鐵勒九姓亂,論弓仁率軍出征,予以敉平;突厥有部落反唐,論弓仁出師討伐。前后大戰(zhàn)數十,小戰(zhàn)數百,最終升為朔方軍節(jié)度副大使,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病卒,追贈拔川郡王。唐玄宗命令一代文宗、宰相張説為其作《拔川郡王碑》表彰其功德,說他“聲暴露于天下,業(yè)光輝于代載”。
二人投唐在金城公主入藏十年前。當需要改弦易轍,跟昔日的同胞為敵時,論贊婆與論弓仁的心態(tài)恐怕比兩位公主更加復雜更加尷尬吧?他們怎么會不尷尬呢,在契苾何力與阿史那社爾那樣血染戰(zhàn)袍功勞赫赫的異族名將,主動要求為唐太宗殉葬的背景下?
唐代的繁盛,與文化上的包容開放息息相關。官方文件中,從來都用“番漢將領”這樣的字眼,番在前而漢在后。唐代的少數民族將領很多,前文提到的契苾何力來自于九姓鐵勒,阿史那社爾和阿史那忠來自于突厥,黑齒常之來自于百濟。安史之亂以前,番漢將領同等重要,并沒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提防。契苾何力與阿史那社爾滿心感激唐太宗的知遇之恩,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問題在于人殉并非少數民族的傳統,而即便在中原,漢唐以后人殉也逐漸式微,改為陪葬,即死后安葬于皇帝陵區(qū)。這兩位少數民族的高級將領要求殉葬當然是真誠的感激主導,但要說其中毫無演戲表忠心的成分,叫我如何能信。要知道唐代是這樣一個偉大繁盛的時代:婚姻自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重視文化,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天子呼來不上船;提倡孝道,但未到變態(tài)的程度;君主專制,但總體開明,人臣并非奴才,帝王對他們有基本的尊重。在這種背景下,他們竟然要求人殉,我怎能不詫異?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他們自身的部族還在,還在跟唐軍作戰(zhàn)。鐵勒,即漢代的丁零、南北朝的敕勒、高車,回紇與薛延陀都是其中的代表,契苾何力與他們算是同族;阿史那社爾來自于突厥,而突厥那時遠未消停。
武周或者大唐對論贊婆與論弓仁的確不薄,但這一切是有條件的,雙方心知肚明。這一點他們跟兩位公主的處境,又有不同。藏王陵都沒有找到人殉痕跡,而那兩位戰(zhàn)功赫赫的鐵勒突厥高級將領竟然要求殉葬;這被忽略的細節(jié),總會不經意地觸碰讀史者的神經?;蛟S有人會問,你是在隱晦地批評或者諷刺他們的投降不丈夫嗎?不,我當然不會那么淺薄。所謂的勇敢堅強云云,站在歷史的山頂俯視腳下,或者在歷史中點回望起點,往往顯得徒勞乃至可嘆可笑。尤其在并非為了尋求統一與安定的對外擴張上面。除了真正的生存空間之戰(zhàn),戰(zhàn)事越宏偉,就會顯得越無謂。
就是這句話: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十
上帝建造巴別塔,用語言阻止人類的交流,效果的確明顯。千百年來西藏雖然是我們的固有領土,但因為語言障礙,理解并不容易。這也是我十年來四次入藏,但此前沒有留下只字片文的原因。我不能在沒有深入理解的情況下便浮光掠影地信筆涂鴉。到了西藏心靈凈化云云,不免淺薄,甚至是鬼話。我寧愿做個單純的觀光客,面對雪山圣湖和藍天白云,只求賞心悅目。我來了,我看了,我走了,有何不可。高聳巍峨色彩鮮亮的寺廟,面目黢黑匍匐長頭的信徒,我尊重,但只能欣賞而不愿打擾。我想,這是兩種文化和諧共存的最佳方式。
可是寫作者總是要留下一點東西。這是職業(yè)道德。經過讀史者的手指觸摸與目光膜拜,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論贊婆與論弓仁,這四個名字表面早已帶有豐厚的歷史包漿,那就是文化交流的貢獻與影響。作為后來者,以筆行世的凡人,也當為增加漢藏之間的理解做一點努力。盡管語言有別,但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畢竟已經滋養(yǎng)了中華文明數千年,并且還將繼續(xù)滋養(yǎng)下去。有人說過,想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可以以此為題寫本書;想了解哪種文化,至少也得認真地寫篇文章。是故。
讓我們記住這四位處于兩個強大王朝夾縫中的人。他們的情感與肉身,都是金戈鐵馬虎帳談兵之間的緩沖。但正是因為他們以及無數后來者在曾經大動干戈的兩種文化之間的持續(xù)緩沖,才有了今天持久的和睦與安寧。這是真正的慈悲,也是最大的慈悲。度一切苦厄,理當先從生命的基本保障開始。
瓊結。山南。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