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偉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中,“知行合一”被確立為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這要求我們對“知行合一”的認識和實踐,必須放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背景下,進入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宏大視野中,融入當代教育的豐富內(nèi)涵里。
在人與環(huán)境的諸多復雜關系中,存在著一種最為重要的關系,即知與行。前者是認識世界,解決怎么看的問題;后者是改造世界,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兩者相互纏繞,構成知行關系。
知行關系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古老而常青的命題。從《尚書》的“非知之艱,行之惟艱”開始,知行關系便貫穿了中國思想史的始終。孔子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奠定了中國知行觀的基本走向。王陽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可以說,他第一次系統(tǒng)地論證了“知行合一”的命題。毛澤東同志提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nèi)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習近平同志強調(diào),“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迸c歷史上對知行關系的靜態(tài)考察不同,他們從動態(tài)的角度,揭示了知行合一的深刻內(nèi)容。
“知行合一”不僅是傳統(tǒng)的,也是現(xiàn)代的,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應有之義。陶行知先生早年接受了王陽明的思想,之后又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這使他能用中西兩種視角來重新審視“知行合一”的命題。陶行知分析了王陽明格物失敗的過程,指出:“故歐美之所以進步敏捷者,以有試驗方法故;中國之所以瞠乎人后者,以無試驗方法故?!蹦敲矗茖W實驗方法的本質是什么?杜威分析了實驗探究的三個特征:第一,有外表的行動,它改變了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第二,行動是有觀念指導的活動;第三,實驗(行動)的結果構成了新的經(jīng)驗情境(認知)。從哲學的意義上看,實驗方法的本質就是“知行合一”?!爸泻弦弧斌w現(xiàn)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文化和科學精神(內(nèi)含人文精神),而成為現(xiàn)代化的標志。
“知行合一”作為教育的基本理念,其教育價值在于:第一,確立新型的知識觀?!爸R是要自己像開礦樣去取來的。取便是行。中國學子被先知后行的學說所麻醉,習慣成了自然,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終于不能行,也就一無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過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謂知……先知后行學說的土壤里,長不出科學的樹,開不出科學的花,結不出科學的果?!钡诙?,確立新型的學習觀?!叭绻覀冎勒J知不是一種外在旁觀者的動作,而是參與在自然和社會情景之內(nèi)的一分子的動作,那么真正的知識對象便是在指導之下的行動所產(chǎn)生的后果了?!睂W習不是旁觀者式的學習,而是參與者式的學習;真正的學習者,不是學習的旁觀者,而是學習的參與者。第三,確立新型的課程觀。課程不僅是固定的“跑道”,更重要的是沿著跑道奔跑的過程。從課程結構上講,應當實現(xiàn)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合理配比和統(tǒng)一。其中,要特別重視實驗教學、綜合實踐活動,包含勞動教育的落實。第四,確立新型的教學觀?!啊虒W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p>
“知行合一”,是中國文化的自信,也必將是中國教育的自信。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中華中學上新河初級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