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星們,時間進入十二月,咪蕊身邊的很多小同學都變得唉聲嘆氣的,問他們?yōu)槭裁催@樣,得到的答案都是:十二月到了,考試就不遠了。為了準備考試,作業(yè)翻倍,副課取消,更氣人的是考題永遠比學過、練過的題目難??荚囇娇荚?,你到底要考我們什么呢?唉,小星星們,其實考試的恐怖,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它的祖先——科舉也曾經讓古人想大呼一聲:科舉,你到底要考什么呀?
考“百科”
科舉考試的內容是什么?是寫文章嗎?No,No,No,這樣說就太低估它了??婆e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首先它被分為文舉和武舉。在唐代,除了寫文章,文舉的科目還包括明法(就是法律)、明算(可以理解為數(shù)學)。武舉的內容包括舉重、騎馬、射箭等等。而且為了保證參加武舉考試的人不是僅僅四肢發(fā)達,宋代規(guī)定武舉考試還要考《孫子兵法》等兵書上的知識。而日本、韓國等國借鑒了我國的科舉制度創(chuàng)設了自己的科舉制度后,又給科舉添加了新科目,韓國的科舉有雜科,雜科主要是為了選拔醫(yī)生等專門人才而設立。
科舉考試包含這么多內容,真是個“百科”考試??!看來考題“變態(tài)難”真是個老傳統(tǒng)啦。
考體質
除了武舉,科舉考試的大部分內容看起來還是“文質彬彬”的。但科舉考試對身體素質也是一次大考驗呢!科舉中的鄉(xiāng)試和會試都是要連考幾天的,而這幾天中考生是不能離開考場——貢院的。這幾天的食物只能在入考場時帶來,一般只能帶一些簡單的干糧。清代一名叫李蟠的考生就帶了一麻袋饅頭作為口糧,后來他被點為狀元,當時饅頭又被稱為餑餑,因此李蟠也被稱作“餑餑狀元”。
科舉考試時,在吃不好的同時也睡不好。當時為了方便監(jiān)督考生,就只給他們提供一間僅能放下兩塊木板的小隔間,高的木板當桌子,低的作凳子,而且這漏風的小隔間還只有三面墻??忌鷤儾粌H要在這漏風的小隔間中答題,還要在這里過夜,睡覺也只能是趴在桌子上睡。這樣的考試條件如果沒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別說完成考試了,估計考一半就會直接生病吧!
考用文具
小星星,今天你考試時拿起筆就可以直接答題了,但古人參加科舉可沒有這么方便,使用文具也是他們考試中要過的一關。古人用毛筆蘸墨汁來寫字,而這墨汁的初級形態(tài)是一塊長方體的墨錠,使用它時要先在硯臺中倒上適量的水,在用墨錠在水中慢慢地磨,讓墨錠中的黑色物質溶解在水中,這才有了墨汁。在考試的緊迫時間里,學子們還要動手磨墨。
清朝一位名叫謝松岱的考生在科舉考試中落榜了,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會落榜就是因為磨墨占用了答題的時間。所以,他通過種種嘗試,發(fā)明出了可以直接使用的液體墨汁。這也算是從科舉考試中走出了一條新路呀!小星星,你有沒有參加考試時得到的特殊體驗呢?歡迎寫下來發(fā)給我們哦。
考運氣
如今網上流行著一句話:“祝你考的全會,蒙的全對!”可見參加考試確實是需要一些運氣的。而古人參加科舉光有答題的運氣還不行,還需要一些起名的運氣、長相的運氣。明成祖時期的一次科舉考試中,考官們定了一位叫孫曰恭的考生為狀元。但明成祖看到這個人的名字后卻否定了他的狀元資格,這是因為按照古人豎排寫字的習慣,“曰恭”兩個字看起來就像“暴”,明成祖認為這個“孫暴”的名字寓意不好,所以免除了他的狀元資格。而明太祖時期的一位學子選郭沖則因為長得不夠氣宇軒昂而失去了做狀元的資格。這些因為答題之外的原因失去狀元資格的人,也只能感嘆自己的運氣不夠好啦!
怎么樣?科舉考試要考的東西是不是讓你很驚訝呢?這真是十項全“考”啊。這些“考試內容”不僅會選拔出進士,估計也把無數(shù)學子折磨得不輕,把他們都“考糊”啦!小星星,咪蕊希望你在馬上就要進行的考試中不會被“考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