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麗(河南省胸科醫(yī)院,河南 鄭州45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較為常見,有氣流阻塞特征[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病情發(fā)展中,肺部感染情況加重,常并發(fā)呼吸衰竭[2,3]。 該疾病具有病程久、病情易反復的特點,若無法及時控制病情,可能引發(fā)死亡。有研究表明,針對AECOPD 并發(fā)呼吸衰竭采用無創(chuàng)正壓機械通氣(NIPPV)可取得理想療效[4]。 鑒于此,本研究將針對兩組患者實施BiPAP 和PAV 治療,旨在探討兩種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模式在AECOPD 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療效。 該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備案。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 年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75 例AECOPD 伴呼吸衰竭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38 例和對照組37 例。 對照組中男24 例、女13 例;年齡為59~88(69.12±5.47)歲;COPD病程7~28(19.36±3.87)年。 觀察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60~89(69.36±5.22)歲;病程7~29(19.41±3.77)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5]中診斷標準;(2)合并Ⅱ型呼吸衰竭;(3)均同意參加本研究者。 排除標準:(1)長期全身使用激素者;(2)面部畸形者。
1.3 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如平衡酸堿度、水電解質;抗感染、祛痰等。 對照組患者接受BiPAP 模式治療,具體如下:選取自主呼吸/定時模式,設置氧流量:2~5L/min,呼吸頻率:13~16 次/min,初始吸氣末壓力:8cmH2O,逐漸增加至20cmH2O,初始呼氣末壓力:2cmH2O,逐漸增加至6cmH2O。 每日2 次,每次3h。 觀察組患者采用PAV 模式進行通氣治療,選擇PAV 模式后, 依據(jù)患者時間-壓力曲線與舒適度情況調(diào)節(jié)吸氧濃度與通氣比例。每日2 次,每次6h。兩組均持續(xù)治療1 周。
1.4 評價指標 (1)療效:顯效為血氣改善顯著,癥狀體征消失;有效為血氣有所改善,癥狀體征減輕;無效為血氣與癥狀體征均無改變或反而加重。 總有效率=(顯效人數(shù)+有效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2)動脈血氣: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 周后借助血氣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的動脈血氣相關指標,包含動脈氧分壓(PaO2)、血氧飽和度(SaO2)及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水平。 (3)計算兩組患者通氣最后5 次的呼吸力學相關指標平均值,包括平均分鐘通氣量(VE)、平均潮氣量(VT)、平均漏氣量(Lleak)。 (4)采用Kolcaba 研制的舒適狀況量表(GCQ)對兩組治療前后舒適度進行評估,該表包含4 個維度采用4 級評分制,各維度40 分,分值越高表明舒適度越好。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 表示,組間(動脈血氣指標、呼吸力學與舒適度)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74%高于對照組的86.49%,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動脈血氣比較 治療前,兩組動脈血氣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aO2、SaO2水平均較治療前提升,PaCO2水平較治療前下降,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兩組組間PaO2、SaO2與PaCO2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動脈血氣指標比較(±s)
表2 動脈血氣指標比較(±s)
注:同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
n PaO2(mmHg) PaCO2(mmHg) SaO2(%)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t P 37 38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7 38 t P 53.10±6.09 52.74±6.24 0.253 0.801 72.96±7.38*75.13±7.42*1.270 0.208 67.24±9.82 67.65±9.34 0.185 0.854 46.26±10.37*44.38±10.42*0.783 0.436 79.41±6.38 79.52±6.57 0.074 0.941 89.14±5.17*91.24±5.77*1.659 0.101
2.3 兩組治療后呼吸力學比較 兩組VE、VT、Lleak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呼吸力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呼吸力學指標比較(±s)
n VE(L/min) VT(ml) Lleak(L/min)對照組觀察組37 38 t P 8.90±1.57 8.59±1.42 0.897 0.373 495.83±46.25 502.71±48.39 0.629 0.531 28.17±6.93 29.78±7.14 0.991 0.325
2.4 兩組患者舒適度對比 治療后,兩組舒適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舒適度比較(±s,分)
表4 兩組舒適度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P>0.05;同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n 37 38 79.63±8.62 78.54±9.12▽91.75±8.24#109.36±7.18#▲
COPD 主要波及患者的肺臟,臨床尚未明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抗氧化與氧化、抗蛋白酶與蛋白酶或氣道炎癥反應相關[6]。COPD 急性加重期,氣短、咳喘等癥狀加重,且多伴隨發(fā)熱,極易引發(fā)呼吸衰竭。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可防止患者呼吸衰竭的發(fā)生。
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是通過面罩、鼻罩的方式連接至呼吸機,通過加壓上呼吸道可有效改善肺泡通氣。相比有創(chuàng)的治療手段,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不需要切開氣管和氣管插管,避免出現(xiàn)并發(fā)癥及其他副損傷的發(fā)生;同時可通過對肺的氧合功能與通氣量的改善,以降低呼吸機負擔[7,8]。 因此,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方式已廣泛用于AECOPD 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中。 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包含多種模式, 其中PAV 與BiPAP 為其常用模式,BiPAP 為呼氣末正壓與壓力支持通氣的結合,患者吸氣時觸發(fā),產(chǎn)生機械輔助。PAV 模式下患者瞬間吸氣與PAV 所提供的容量成比例增加,最終使通氣與吸氣努力一致。相關研究顯示,在血流動力學方面的改善,PAV 模式相比BiPAP 更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每搏輸出量與心臟指數(shù)[9]。 本研究中,針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PAV 模式與BiPAP 模式治療,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aO2、SaO2水平均提升,PaCO2水平均下降,可見兩種模式治療均可改善患者的動脈血氣指標。 同時研究顯示,兩組的療效、呼吸力學指標對比均無明顯差異, 可見PAV 模式與Bi-PAP 模式治療AECOPD 并發(fā)呼吸衰竭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分析其原因:患者的胸內(nèi)壓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中升高,胸內(nèi)壓提高有利于阻礙肺靜脈及肺毛細血管回流,進而降低回心血量,減輕心臟前負荷;且治療過程中可使肺部充分擴張, 肺功能殘氣量提升,進而提升患者氧合水平[10]。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觀察組舒患者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提示PAV 模式可提升患者舒適度。 PAV 模式與BiPAP 模式的治療效果相當,但PAV 模式下可同步呼吸機與患者自主呼吸, 因此需根據(jù)患者呼吸情況調(diào)整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綜上所述,兩種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模式對AECOPD伴呼吸衰竭均可取得良好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動脈血氣、呼吸力學指標,相比BiPAP 模式,PVA 模式舒適度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