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童,李筍南,趙夢楠
(北京師范大學 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兒童青少年健康形勢不容樂觀, 體質健康主要指標連續(xù)20 多年下降,33%的兒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隱患, 小眼鏡、小胖墩、小糖人和心理衛(wèi)生等問題較為突出。 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增強青少年體質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2016 年發(fā)布的《健康中國2030 規(guī)劃綱要》,其中就有針對青少年進行干預的“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明確指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1]。
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Integrative Neuromuscular Training,INT)是指一般功能性訓練結合特定的力量、平衡、靈敏、速度以及快速伸縮復合訓練的綜合性身體練習, 旨在增強身體健康,預防神經肌肉缺陷,同時提高運動能力,尤其是在運動技能水平較低的青少年中[2]。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對提升運動員在專項競技運動中的本體感覺、 空間定位與認知能力都具有良好的綜合性效果[3]。Fort-Vanmeerhaeghe 將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分為6 個部分,分別為動態(tài)穩(wěn)定訓練、力量訓練、快速伸縮復合訓練、速度/靈敏訓練、協調訓練以及抗疲勞訓練[4]。 此外,最近的文獻表明,在青春期之前或期間缺乏這種訓練可能會導致不平衡和不正確的運動模式, 從而加大了運動損傷的風險[5-7],特別是在年輕女性運動員[8]和那些涉及大量著陸或改變方向的運動中,如足球或籃球[9]。 INT 首先應該通過發(fā)展基本動作技能(FMS)來奠定必要的基礎。 通常被分類為運動(奔跑、跳躍)、操縱或物體控制(接球和投擲)以及穩(wěn)定技能(平衡和旋轉)[10]。 這些技能為更復雜的運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包括專項運動的動作(網球發(fā)球、高爾夫揮桿、籃球運球)。強調運動技能的正確發(fā)展以提高青少年的參與是很重要的,因為運動中不正確的運動模式的發(fā)展可能增加運動損傷的潛在風險[11]。 此外,FMS 應在兒童時期得到最佳發(fā)展,然后在專項運動技能(SSS)發(fā)展過程中得到完善。 貫穿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將可能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改善運動生物力學,減少運動相關損傷的風險,并在成年期促進積極的健康生活方式[12]。
目前關于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對青少年運動能力及損傷預防綜述較少,大多以外文文獻為主,其中部分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的時間較短,干預效果也存在差異,原因尚不明確。 且對神經肌肉訓練中不同部分的效益貢獻、訓練量、訓練強度沒有明確定論, 鑒于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對兒童青少年運動能力及損傷預防的系統評價尚存局限性, 且干預效果呈現不一致性, 本文對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對青少年運動能力及損傷預防進行系統評價, 并對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的干預現狀進行補充分析,探討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的相關因素(不同訓練部分貢獻效益、訓練量、訓練強度等),從而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①包含確定檢索詞及自數據庫建立到2020-05-01 的中英文文獻;
②包含原始數據(全文發(fā)表);
③兒童青少年概念界定與年齡劃分: 兒童青少年包括兒童期與青少年期,WHO 將兒童期確定為 5~9 歲,青少年期確定為 10~19 歲[13](即包括 5~19 歲的運動參與者);
④INT 與對照組(其他類型訓練或無訓練)對比;
⑤包括兩項或兩項以上的INT 部分(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力量、快速伸縮復合訓練、速度/靈敏、協調、動態(tài)穩(wěn)定、抗疲勞能力)與控制組對比;
⑥具有詳細運動方案、運動參數,包括運動強度、運動量;
⑦試驗為隨機對照試驗或前瞻性試驗。
①未實施神經肌肉訓練干預;
②研究人群不完全是19 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體育參與者或未評估19 歲以下人群;
③綜述類、未發(fā)表的論文,信息不全的論文等。
本文檢索以 Web of Science(WOS)、PubMed、MEDLINE、SPORTDiscus、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和維普期刊等7個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 不同的文獻數據庫在檢索式存在差異,本文采用以下條件檢索:
英文檢索詞 :intergrative neuromuscular training、children OR adolescent、sport performance、injury prevention 等。 中文檢索詞: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兒童、青少年、運動表現、損傷預防等。
兩位評估人通過標題對檢索結果進行第 1 輪篩選。 根據標題無法確定是否納入,則對摘要進行篩選。 接下來對全文進行篩查。并根據納入標準獨立評估納入本綜述。分歧以協商一致的方式解決。流程圖如圖1 所示。最后對最終納入的文獻進行數據提取,利用Microsoft Word 2016 制作數據列表。提取數據包括:作者、干預與對照組對象的年齡、性別、樣本量、運動項目、主要和次要指標、結論、INT 內容、訓練時長、每周頻率以及訓練安排。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參考前人的研究[14-15]對納入本文的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和風險評估。 為了確保文獻質量評估的有效性,由2 位評估員對每篇文獻獨立給出評價意見,當 2 人之間意見不一致時,由兩人共同商議解決。 評價內容總共有7 項,每項內容的評價結果為“1”(明確含有)或“0”(沒有或不確定)。 最終,將 7 項中評分為“1”的累加總評分作為研究設計的質量評分值。
英文文獻 911 篇 (其中:WOS 為 386 篇;PubMed 為 124篇;SPORTDiscus 為 318 篇;MEDLINE 為 83 篇), 中文文獻350 篇(其中:CNKI 為 167 篇;萬方數據為 156 篇;維普網為27 篇)。 將以上所有文獻導入Endnote 軟件,并刪除各數據庫間重復的文獻,得到英文文獻744 篇和中文文獻 308 篇。再對文獻進行 2 輪篩選:①通過題目和摘要進行篩選,得到英文文獻 89 篇和中文文獻 43 篇; ②通過下載閱讀全文進行篩選。最終, 英文文獻78 項研究被排除,9 項是由于平均年齡高于19 歲,34 項在他們的訓練方案中只包括INT 的一個組成部分,16 項為綜述類文章,9 項研究沒有包括對照組,10 項無具體訓練方案和運動參數。 中文文獻41 項研究被排除,其中39項訓練方案中只有INT 一個組成部分,2 項平均年齡高于19歲,這導致最終有11 篇英文文獻和2 篇中文文獻符合要求。
大多數研究的對象是針對女性人群[16-24],僅有1 項研究的對象為男性人群[25],同時有3 項研究分析了男性運動員和女性運動員[26-28]。 關于運動項目,7 項研究項目為足球,此外我們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中(籃球[18],排球[22])各 1 項研究,網球項目[23,25]有 2 項研究,此外 2 項研究是以普通學生[27-28]。 有研究表明,Pre-PHV 是青少年迎來身高增長峰值之前的階段,PHV的平均年齡預測顯示Pre-PHV 在6~11 歲, 而女性的PHV 通常發(fā)生在 12 歲左右,男性在 14 歲左右[29]。 關于年齡特征,11項研究[16-21,23-26,28]的年齡在 12 歲之后,只有 2 項研究[22,27]參與者的平均年齡在12 歲之前。
表1 干預研究的質量分析
在評估肌肉力量的 5 項研究[19-20,22,25,27]中,有 3 項研究 結果分析肌肉力量有明顯改善[22,25,27]。 Fernández[27]發(fā)現在 NMT組中的反向運動跳躍(CMJ)有顯著提高。 Faigenbaum[20]在體能測試中發(fā)現, 體育課上干預組的女孩單腳跳和跳遠要優(yōu)于對照組。 盡管如此,仍有2 項研究[19-20]在干預方案后并未發(fā)現力量有明顯改善。
在動態(tài)穩(wěn)定性的結果分析中,6 項研究[16,18-19,23-24,27]對動態(tài)穩(wěn)定性指標進行分析,其中,4 項研究[16,18,23-24]的穩(wěn)定性指標有明顯改善,在1 項研究中[16]進一步發(fā)現左肢和右肢后外側方向和左肢后內側方向的SEBT 均有顯著改善。 然而,1 項研究[27]并未說明該項指標在干預后的變化,1 項研究[19]的對照組出現顯著提高的現象。
對于基本運動技能(跳躍和落地技術)與干預前有明顯改善[23]。 趙響[23]在干預后 NMT 組發(fā)現膝關節(jié)屈伸角度以及膝關節(jié)內翻和外翻的力矩有明顯改善。 相比之下,Klugman[17]觀察組間沒有顯著差異。 在專項運動技能中,2 項研究[20,24]中有 1項[24]專項運動技能有顯著提升(p<0.05),1 項[20]經過神經肌肉訓練干預后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
在敏捷性指標分析中,2 項研究[23-24]表明靈敏指標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提高(p<0.05),但是,在另外的2 項研究中[19,27],靈敏性測試未見明顯改善。 在速度結果的分析中,研究發(fā)現 10m 沖刺跑[25]、以及 30m 沖刺跑[24]有顯著差異。
在抗疲勞指標分析中,2 項研究[25,27]對其進行分析,1 項研究[27]表明,女孩 800m 跑干預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另外 1項研究[25]發(fā)現,重復沖刺能力(RSA)發(fā)生顯著變化。 關于損傷監(jiān)測,2 項研究[26,28]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有顯著改善。Emery[26]等人發(fā)現 NMT(2.08/1 000h)與 CG(3.05/1 000h)存在顯著差異。 Richmond[28]等,干預組中每 100 人損傷率為 7.1,而對照組每 100 人損傷率為 14.5,然而,Steffen[21]等人研究 NMT(3.6 個損傷/1 000h)和CG(3.7/1 000h)的總體損傷率無差異。
在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干預方案中,2 項研究[21,25]未將力量訓練作為干預內容,12 項研究中使用動態(tài)穩(wěn)定訓練,8 項研究將快速伸縮復合訓練納入其訓練干預計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4 項研究[19,23-25]采用了 速度訓練、6 項[18-19,23-24,25-26]納入靈敏訓練以及的協調訓練[24]。 在所有的研究中,干預的時間從5周到8 個月時間不等, 其中以6 周和8 周干預方案分別為2項[18,14]和 5 項 研 究[16,22-23,25,27],2 項 研 究[17,20]的 持 續(xù) 時 間 為 10周,其 余研究的持續(xù)時間分別為 11 周[19]、12 周[28]、20 周[16]以及 8 個月[21]。
關于每周訓練頻率的研究中, 干預頻次以2 次和3 次為主,其中,4 項研究的訓練頻率為每周3 次,每周2 次的干預頻率也達到6 項。 與此同時,1 項研究連續(xù)干預15 節(jié),之后每周1 次,直到賽季結束。 1 項研究[28]的干預頻率為每周 2~3 次。 1項研究[26]沒有標明干預頻率。 每次訓練的干預時間主要集中在兩個時間段,5 項研究[19-21,27-28]的每次干預時間在 15~20min,其次,5 項研究的干預時間在 60min 及以上。 此外,1 項研究[26]的時間干預在 30min,其余 2 項研究[17,25]未標明每次干預的時長。 訓練時間在60min 及以上的研究大都包括10 到15min 的熱身活動和放松練習[23-24]。然而,15 到20min 的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則是作為熱身練習進行干預。
表2 干預研究的基本特征分析
3.1.1 性別和項目特征分析
我們不難發(fā)現在上述研究中,研究對象多為女性運動員,缺乏對于男性人群的研究,此外,一種明顯的趨勢是對足球運動項目的研究較多。 因此,有必要將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推廣到其他項目中。 對于年齡特征的分析, 發(fā)現多數研究是針對PHV(女性,12)之后的運動員,5 項研究為PHV 之前的運動員。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具體訓練內容不能一概而論,有研究[30]認為,在早期階段注重協調性、敏捷性、動態(tài)穩(wěn)定性和力量的訓練更為重要,其目的是在可控的速度下提高動作技術。 在進階的階段,應該更頻繁地接受快速伸縮復合、核心和力量練習的訓練。
表3 干預措施的基本特征分析
3.1.2 年齡特征分析
我們觀察到,在特定的研究中,對PHV 前干預的運動員只采用了力量和動態(tài)穩(wěn)定性訓練[22,27],而對 PHV 后的運動員進行干預的內容包括快速伸縮復合訓練。 這與上述研究一致,然而,在青春期之前的研究相對較少,男女運動員之間的差異可能出現在青春期。 雖然青春期后期的女運動員受傷的風險最大, 但 ACL 損傷的發(fā)生率在 10 到 12 歲之間開始增加[31]。10 歲的兒童在著陸任務中表現出“危險”的運動模式,其中包括膝關節(jié)屈曲減少和膝關節(jié)外翻增加[32]。 青春期前實施的訓練可能會降低受傷的風險[33],但只有少數研究調查了13 歲以下兒童在傷害預防計劃后生物力學的變化。 Brent 和他的同事們證明了臀部外展力量相對于男性在隨后的每個年齡組(11到17 歲)都有所改善。 相反,臀部外展力量在相同年齡段的女性中沒有變化。 這些發(fā)現可能表明,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方案應該包括臀部外展強化練習,并且應該在11 歲之前的年輕女性中實施,當相對臀部力量的性別特異性下降出現差異時[34]。因此,在青春期前開始,整合各種旨在增強健康和與技能相關的基本動作的神經肌肉訓練計劃可能是最有益的。
3.1.3 力量特征分析
正如上述分析所述,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干預后,關于肌肉力量的 5 項研究中[19-20,22,25,27],有 3 項[22,25,27]發(fā)現力量有積極變化,而其余2 項[19-20]未報告有顯著差異,原因可能是由于訓練刺激輕度較低以及對訓練計劃的依從性較低有關。
3.1.4 動態(tài)穩(wěn)定特征分析
動態(tài)穩(wěn)定性主要集中在下肢和核心動態(tài)穩(wěn)定性訓練上。下肢動態(tài)穩(wěn)定性, 目前的文獻描述了訓練以提高動態(tài)關節(jié)穩(wěn)定性時的 3 個階段:靜態(tài)平衡、動態(tài)平衡和動態(tài)穩(wěn)定[35]。 核心動態(tài)穩(wěn)定對于在運動過程中保持脊柱完整性和下肢控制至關重要[36]。 Panjabi[37]描述了 3 個可以協同工作以保持核心完整性的子系統:(a)中樞神經子系統(控制子系統)、(b)骨骼子系統(被動子系統)和(c)肌肉子系統(主動子系統)。 通過平衡訓練干預會導致傷害風險因素減少,運動成績提高。 因此,在發(fā)育過程中培養(yǎng)本體感覺對于促進運動和健康至關重要。 對于動態(tài)穩(wěn)定的分析存在爭議, 大多數研究的動態(tài)穩(wěn)定性都發(fā)生顯著改善,但是,仍有 2 項研究[19,27]沒有發(fā)生顯著變化,可能是由于訓練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未達到訓練所需的強度和刺激,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球員的出勤率較低造成的。
3.1.5 基本運動技能特征分析
針對基本運動技能的評估,仍然存在矛盾的地方,雖然1項研究[23]在 INT 后表現出顯著變化,但 1 項研究[24]顯示干預后組間無顯著變化, 我們發(fā)現訓練中沒有包括基本運動技能在內的訓練方案。 觀察專項運動技能,發(fā)現1 項研究[20]表明組間無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INT 訓練時間為15min,訓練內容主要集中于力量、動態(tài)穩(wěn)定及增強式的練習,文中給出建議訓練的量和強度太低以至于無法提高運動成績,至少需要20min的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干預計劃。
3.1.6 靈敏和速度特征分析
在敏捷性和速度測試方面,再次發(fā)現了相互矛盾的結果。速 度[19-20]與靈 敏[19,27]分 別 有 2 項 研 究 沒 有 表 明 干 預 后 的 顯 著變化。 有人建議,每周進行兩次15min 的INT 計劃,只進行力量和動態(tài)穩(wěn)定性內容的訓練[19,27],是不足以提高靈活性和速度的。
3.1.7 抗疲勞特征分析
抗疲勞訓練同樣是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項研究[25,27]對其進行分析,兩項研究中抗疲勞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對抗疲勞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這些訓練一般持續(xù)時間為10 到12 周,每周2 到3 次,訓練內容為力量訓練和動態(tài)穩(wěn)定訓練[27]或快速伸縮復合訓練、速度訓練以及靈敏訓練[25]。
3.1.8 損傷監(jiān)測特征分析
在損傷監(jiān)測部分,有研究[26]表明訓練干預后損傷率有明顯改善。 然而,1 項研究[21]顯示 INT 組與對照組無差異,這可能是在58 個干預小組中,只有14 個完成了20 個以上的干預訓練,因此,結果可能是依從性較低造成的。
肌肉力量的發(fā)展已經被認為是男性和女性所有生長階段的優(yōu)先事項[38]。 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肌肉力量與跑步速度、方向速度變化、爆發(fā)力和耐力密切相關[39]。 在這項系統回顧中,在INT 計劃中包括力量訓練的研究降低了損傷率[26]。 然而,這些變化也伴隨著動態(tài)穩(wěn)定性[16,18,23-24]、力量[27]、敏捷性[23-24]、速度[24-25]或抗疲勞性[25,27]的改善。 在使用力量訓練的 21 項研究中,有 4 項[17,19-21]在測量的任何結果中都沒有發(fā)現積極的變化。 進一步分析訓練干預方案,這些干預措施的特性與那些干預后顯著改善的干預措施非常相近,這也有較大爭議,原因目前尚不明確。
動態(tài)穩(wěn)定性訓練是干預訓練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18,24],研究表明,動態(tài)穩(wěn)定性訓練可以改善神經肌肉控制,提高關節(jié)的動態(tài)穩(wěn)定性,因此,減少了損傷風險[40]。 事實上,運動損傷風險因素的增加, 主要是由于青少年運動員在靜態(tài)和動態(tài)動作中無法保持姿勢平衡。 在綜述的文章中,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中包括動態(tài)穩(wěn)定性訓練案也包括力量訓練[16-21,24,26-28]。 因此,我們認為, 動態(tài)穩(wěn)定性和力量訓練可能是提高成績和防止年輕運動員受傷的一個很好的方案。 與此同時,有研究表明,通過整合兩個或多個訓練部分的綜合訓練, 可以成功地改變高風險下肢著陸機制并最終降低ACL 損傷率[41]。 這與先前的研究結論一致。 文獻表明,應以下肢和核心[22]為重點進行動態(tài)穩(wěn)定性訓練,同時前饋控制是提高動態(tài)穩(wěn)定性的重要因素[42],因此,以改進運動中的前饋控制機制為目標, 訓練計劃中應該引進各種漸進式的訓練任務, 這些任務也要結合非預期的動作和條件。 盡管如此,這些類型的練習在納入文章[16-28]的訓練方案描述中較為缺乏。
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已經被證明可以提高年輕運動員的肌肉力量,提高運動表現,減少受傷的風險[43]。 在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中包含快速伸縮復合訓練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提高力量[23-24,28]、動態(tài)穩(wěn)定性[18,23-24]、速度[21,23-25]、靈敏[22]、基本運動技能[23]并且降低了損傷的風險[26]。 值得注意的是運動員應該從低強度和低速度的訓練開始, 逐步發(fā)展到高強度和快速度的練習[43]。
協調訓練同樣是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的組成部分, 但在綜述文獻中僅有1 篇包括協調訓練[24],從這些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在基本運動技能和動態(tài)穩(wěn)定性測試方面有改善。1 項研究[22]沒有發(fā)現明顯的變化,可能是因為訓練計劃的遵從性較低。 協調能力應該在早期階段進行訓練,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具有更大的神經可塑性[44]。 此外,鼓勵兒童在這個年齡段參與各種運動,以便在運動專業(yè)化之前發(fā)展對不同技能的神經適應[45]。
敏捷性訓練是青少年神經肌肉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被認為是在高速度運動時協調能力的一種表現[46]。 它被定義為允許全身快速運動,同時改變方向以響應刺激的能力[47]。在敏捷性訓練的方案中,發(fā)現力量[25]、動態(tài)穩(wěn)定性[18,23-24]、抗疲勞[25]、以及損傷預防[26]有明顯改善。 然而,快速減速也被定義為一項與敏捷性和多向運動訓練密切相關的基本技能[48]。 在INT 項目中,在訓練高速變向能力時,應特別注意下肢生物力學的訓練。 具體地說,在切割動作過程中,對額狀面膝關節(jié)生物力學控制的改變被認為是膝關節(jié)損傷(如前交叉韌帶斷裂)的主要危險因素[49]。 Lloyd 等[50]認為青春期前的兒童,主要的重點應該是基本運動技能(FMS)的發(fā)展,其次是變速變向能力(CODS)和反應性靈敏訓練(RAT);而對于技術熟練的青少年,可以更多地強調RAT 的發(fā)展,同時保持FMS 和CODS 的能力。 然而,強調敏捷訓練(速度隨方向改變)勝過直線短跑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多數運動需要快速、多方向的運動[51]。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項研究方案中包括抗疲勞訓練,然而,神經肌肉疲勞被認為是運動損傷的高危因素之一,這種能力不僅在運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損傷預防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52-53]。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已成為改善青少年和成年運動員心肺、 代謝和神經肌肉的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54]。 HIIT:典型的短間歇 HIIT(例如,15s 高強度-30s 積極恢復)、重復短跑訓練(RST)(例如,10 組 30s-恢復 30s),或小型比賽(SSG)(例如,5 組 3min 3v3 籃球半場)[55]。因此,在未來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中應注重抗疲勞訓練。
核心穩(wěn)定和平衡訓練以及增強式訓練與抗阻訓練相結合時,都產生了良好的生物力學適應性[23]。 在雙邊跳躍著陸期間,重心的快速下降和在上半身沿運動鏈(即,從較大的近端到較小的遠端)向下傳遞時的控制慣性可以在兩個肢體[25]之間共享。但是,由于單邊著陸的要求完全放在單一的肢體上,與雙邊練習相比,可能需要更大的核心力量和激活度,即更強的支撐基礎。 由于核心穩(wěn)定性/平衡訓練提高了腰椎骨盆力量[20],因此,這些練習可能最終會增強支撐基礎,并有可能在單側著陸時提供更大的屈曲姿勢。 在未來研究中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來評估核心穩(wěn)定性和平衡訓練方案是否確實可以改善單側著陸期間的屈曲姿勢。 研究表明,髖關節(jié)內收和內旋,膝外翻,脛骨外旋和踝關節(jié)外翻綜合存在;同時,這些會造成“動態(tài)膝外翻”并增加 ACL 受傷的風險[56]。 綜述文獻表明,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可以有效的使髖關節(jié)內收減少、 踝關節(jié)外翻力矩和膝關節(jié)外翻有所改善以及膝關節(jié)屈曲的角度增加。 增強式訓練促進了雙側跳躍過程中膝關節(jié)屈曲角度的增加, 而核心穩(wěn)定性和平衡練習減少了髖關節(jié)的內收。
對干預總時長的分析,有研究表明[57]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至少需要4 周的時間才能產生適應性。 各方案干預時長基本處于 6 周到 8 個月之間不等,多數研究[16,22-23,25,27]持續(xù) 8 周,盡管如此,INT 的目標將是實現運動員的長期發(fā)展,通過多年的訓練方法,遵循青少年運動員[25]發(fā)展階段的生長規(guī)律。 此外,訓練的頻率在每周1~3 次,次數最多的頻率是每周2 次訓練[16,18-19,22,25,27],其次是每周 3 次[17,20,23-24]。 研究發(fā)現,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應每周2 / 3 天,非連續(xù)天的訓練可以產生良好的適應[58]。此外,關于每次干預的時間5 項研究在60min 及以上,5 項在 15~20min。 關于這一結果,有研究建議 60min[59]或青少年運動員干預時長應在30~90min[60]。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體育課來說有所不同, 科學也證明15min 的訓練課能有效降低受傷風險[60]。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本文的優(yōu)勢在于分析了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的不同訓練內容、 對不同性別年齡兒童青少年的運動能力及損傷預防的干預研究,并分析了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不同部分貢獻效益、訓練量及強度對干預效果的影響。 但依然存在局限性:文獻收錄不全,缺少對納入研究訓練方案的詳細描述。
大多數研究顯示, 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對兒童青少年運動能力及損傷預防干預有效, 但是仍然少量研究的干預效果呈現不一致現象。 原因可能為訓練量及強度較低、訓練的依從性和出勤率較低造成的。
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中運用最多的是力量訓練、 動態(tài)穩(wěn)定訓練和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其次是靈敏訓練、速度訓練與協調訓練,在所有研究中僅有1 項包括以上6 項訓練內容,同時較少的研究分析抗疲勞與專項技能的訓練。 在未來研究中應更深入的分析不同年齡階段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對兒童青少年的效果,本文表明PHV 之前的干預研究較少同時多數研究為青少年運動員,應更關注PHV 之前的訓練,同時注重非精英運動人群的訓練干預。 未來的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研究應更注重大眾青少年的運動能力及損傷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