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飛,肖宗志
(南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奮斗精神是時代前進的動力,它們是實現(xiàn)國家繁榮富強、社會和諧穩(wěn)定、人民幸福安康現(xiàn)實目標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撐。新時代大學生是希望、是未來、是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一代,培育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是時代所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愛國奮斗精神是愛國精神與奮斗精神的有機融合,愛國精神是出發(fā)點,奮斗精神是助力點,是中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力量。在新時代背景下,愛國奮斗精神不再只是表達個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贊美之語,更多的是基于濃厚的愛國情懷,為實現(xiàn)國家繁榮、民族興盛、社會和諧勇于拼搏、團結奮進的精神。愛國離不開奮斗,愛國若不付諸實踐,不為之努力奮斗,就只是一句空口號;奮斗也離不開愛國,奮斗若沒有愛國這一方向的引領,就失去了靈魂[1]。新時代大學生要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要實現(xiàn)個人的人生價值,愛國與奮斗缺一不可。“新時代”成為愛國奮斗精神的新坐標,為愛國奮斗精神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與特征,準確把握愛國奮斗精神內(nèi)涵體系是發(fā)揮其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2]。具體來講,愛國奮斗精神主要包括心系天下的家國情懷、不懈努力的奮進精神以及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
家國情懷一直以來都是中華兒女內(nèi)心最質樸的情感因子,從北宋詩人范仲淹在岳陽樓寫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近代硝煙英雄林則徐,再到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航天專家錢學森,“油田英雄”鐵人王進喜,“科技瘋子”黃大年,“抗疫勇士”鐘南山等,他們熱愛祖國,心系人民,始終將國家的發(fā)展和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付諸于實踐,這種心系天下的家國情懷是對新時代愛國奮斗精神的生動詮釋和真實寫照。新時代大學生唯有秉持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懷,自覺地將個人理想同祖國命運緊密相連,才能更好地為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奮進精神是一種敢拼精神,是時代所需和現(xiàn)實必要。從長征時期的翻山越嶺、喝雪水、吃樹皮,到改革開放時期的啃硬骨頭、涉險灘,都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兒女在不同階段為國家發(fā)展和民族進步而努力拼搏、不斷奮進的重要品質。一個人沒有奮進意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一個民族缺乏拼搏精神,則會陷入停滯不前,落后挨打的窘境[3]。新時代大學生承載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唯有以崇高的理想追求,拼搏進取的精神面貌和昂揚向上的奮斗姿態(tài)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才是對祖國的最好報效。
愛國奮斗精神不能停留在響亮的口號上,要踐行于服務社會和人民的具體行動上,這才是對其科學的解釋。進入新時代,時代楷模為培育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也高度彰顯了其樂于付出、默默奉獻的高貴品質。90后“排雷英雄”杜富國,出入雷場千余次,面對不明爆炸物臨危不懼,奮勇向前,以實際行動彰顯新時代軍人的擔當。廣西駐村扶貧第一書記黃文秀,放棄一線城市的工作機遇,致力于家鄉(xiāng)的脫貧工作,為家鄉(xiāng)的建設與發(fā)展奉獻自己的生命。他們都以實際行動投身于祖國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中,哪里需要他們,他們就到哪里去,讓愛國奮斗精神在服務社會、無私奉獻中得到深刻的闡釋。新時代大學生是青年的一代,是奮斗的一代,要學會在危難面前不計較個人得失,沖鋒在前,為祖國強盛奉獻自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指出新時代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為實現(xiàn)偉大夢想奮發(fā)圖強?!盵4]幸福是在實踐中奮斗出來的,偉大的夢想不會自動實現(xiàn),必須依靠全體人民頑強拼搏,團結奮進。新時代是在奮斗中成就偉業(yè)、造就人才的時代,新時代的廣大青年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體力量。為此,要求廣大青年必須進一步傳承愛國奮斗精神,肩負時代新人的責任與使命,樹立遠大的理想,練就過硬的本領,為華夏民族的振興強盛而不懈拼搏,努力奮斗,使偉大夢想在廣大青年的團結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整個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和全體人民共同愿望的集中反映,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為新時代大學生投身于實踐提供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倡導愛國、敬業(yè)的價值準則是對個人愛國和奮斗品德養(yǎng)成的基本要求,愛國奮斗精神同樣也是鼓勵大學生將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付諸實踐。為此,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新時代大學生熱愛祖國、不懈奮斗的高尚品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新時代大學生砥礪前行、團結奮進,其奮力前行的動力都蘊含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與進步離不開強大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這種精神力量的生成要素,是引領中國人民奮力前行的力量源泉[5]。堅持熱愛祖國、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新時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需要,對于國家和個人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發(fā)展需要時代新人。時代新人是指具有熱愛祖國、奉獻人民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的奮斗精神,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6],能夠肩負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歷史重任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新時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與民族的希望,也是時代新人的中堅力量,這就要求新時代大學生要具備團結奮進、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tài),具備傾心付出、為民服務的奉獻意識,才能擔民族復興之重任。從2020年初春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舍身忘死、勇挑重擔的快遞小哥汪勇,有以實際行動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的90后小學音樂教師華雨辰,還有默默奉獻在護理工作崗位上的應屆畢業(yè)生董詩熠等,他們以實際行動為愛國奮斗精神作出了科學解讀,呈現(xiàn)出了時代新人朝氣蓬勃、積極奮進的精神風貌。然而,新時代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的后備力量,只有通過不懈奮斗才能體會到滿滿的幸福感。因此,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個人主觀能動性在新時代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培育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要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鍛造扎實的理論學識功底,為國家的偉大事業(yè)貢獻自身力量。
第一,大學生要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覺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定信任,主動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進步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始終與國家相向而行。同時,也要堅決抵制錯誤思想。自覺抑制來自西方國家的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堅決遏制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新時代大學生一定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珍惜時代機遇,并結合自身優(yōu)勢和專業(yè)特長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è),在奉獻社會、拼搏奮斗的過程中書寫華麗的篇章。
第二,大學生要鍛造扎實的理論學識功底。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是正確認知形成的基礎。一是結合新時代特征,大學生需系統(tǒng)掌握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論體系,深刻理解愛國主義精神的內(nèi)涵、實質、價值等。二是結合自身對愛國奮斗精神的認知,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學習,升華對愛國奮斗精神的認知,從而形成正確的愛國奮斗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對個人的影響是最為持續(xù)和深刻的[7]。在培育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的過程中要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
第一,樹立德育先行的家庭教育理念。長期以來,大多數(shù)父母在子女教育上過于注重智力發(fā)展,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這不利于子女的全面發(fā)展。因此,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將愛國、敬業(yè)、奮斗、奉獻等積極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風家訓,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
第二,要注重言傳身教,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一是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其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的思想與行為。家長要當好子女的模范,就要將愛國奮斗精神踐行于實踐中,培養(yǎng)子女熱愛祖國、拼搏奮斗、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二是要加強日常交流,積極正面引導。家長要結合子女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方式同子女進行溝通,及時掌握子女的思想動態(tài)和生活狀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第三,家長要注重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家長可以利用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愛國奉獻教育實踐活動。如勞動節(jié)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清明節(jié)開展瞻仰烈士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活動,國慶節(jié)觀看升國旗儀式等。在平日里,也可以和子女一起觀看愛國主義教育片,唱愛國紅歌等,引導子女在實踐活動中厚植愛國情懷,踐行奉獻精神。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是新時代大學生汲取知識、鍛造品德、增長才干的主要場所,因此要發(fā)揮高校教育在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培育中的主導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高校進行愛國奮斗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高校要科學合理設計思政教材,打造思政精品課程,有目的、有計劃地在思政課堂教學中融入愛國奮斗教育內(nèi)容,幫助學生厘清愛國奮斗精神在新時代的內(nèi)涵、價值和意義,從而增強大學生對愛國奮斗精神的理解和認同。二是要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方式。采取緊跟時代、豐富多樣、接地氣的方式,讓思政課程“活”起來,思政課堂“躍”起來。如運用“抗疫精神”等正面教育與“香港暴亂事件”等反面教育相結合,在線慕課教學與“面對面”線下教學相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顯性教育與靈活多樣的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8],真正做到將愛國奮斗精神入腦入心,滲浸骨髓。此外,還需進一步深化“課程思政”理念,確保非思政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xié)同作戰(zhàn),拓寬愛國奮斗精神教育的渠道,加大愛國奮斗精神教育的比重。
第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凸顯教育者在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培育中的引導作用。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高校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一是強化個人師德師風。高校教師在傳道過程中首先要做到明道信道,自覺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發(fā)展相融合,作愛國奮斗精神的踐行者。二是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升知識儲備量。可以組織高校教師參加理論學習、實地考察等培訓活動,從而增長有關愛國奮斗精神相關知識,為學生進行授業(yè)解惑奠定良好的基礎。三是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重視。高校通過提升思政課教師地位,才能讓他們認識到在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培育中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自覺踐行于愛國奮斗教育中,實現(xiàn)愛國奮斗精神育人的價值。
第三,充分利用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大學生對愛國奮斗精神的情感認同。高校校園文化是先進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道德品質養(yǎng)成的關鍵因素。只有將愛國奮斗精神融入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才能持續(xù)綻放,永葆活力。一是充分利用校園硬件設施,厚植大學生愛國奮斗情懷??梢栽趯W校宣傳欄上張貼先進模范優(yōu)秀事跡,長廊上增設英雄模范掛圖,或定期組織大學生觀看愛國奮斗相關主題的視頻等,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二是充分利用網(wǎng)絡媒體平臺傳播正能量??梢岳眯@官網(wǎng)設置愛國奮斗精神學習專欄,并提供高質量的愛國奮斗題材文藝作品和影像資料給學生學習,讓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洗禮。也可以利用高校微信、微博、抖音等公眾號,宣傳可歌可泣的愛國奮斗事跡,讓愛國奮斗精神更形象、更具體,引導學生感受模范的力量,讓愛國奮斗蔚然成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和國家歷來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始終堅持把青年作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盵9]這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青年發(fā)展的高度重視,也明確了社會擔負著青年成長成才的重任。為此,社會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為培育大學生愛國奮斗精神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一,做好輿論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一是新媒體要充分挖掘圖書、報刊、影音等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愛國奮斗精神。對于社會上出現(xiàn)的奮斗缺失現(xiàn)象,要及時遏制并做好正確引導。二是做好先進模范宣傳工作。宣傳媒介應積極傳播民族英雄和時代楷模的愛國奮斗事跡,觸動大學生的思想靈魂,引導大學生樹立濃厚的家國情懷,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艱苦奮斗的決心。
第二,進一步健全完善體制機制。一是發(fā)揮政策制度的規(guī)范作用。政策是行為的指南和準則,往往能夠規(guī)范和約束個人的言行。如制定愛國奮斗實施綱要,制定愛國奮斗先進人物的獎勵政策,制定愛國教材的編寫制度,保證愛國奮斗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5]。二是完善輿論監(jiān)督機制。通過嚴格的信息審核制度,阻斷與愛國奮斗精神本質要求不符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內(nèi)容,給大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