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娟
(山東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在中國文化中,早在“五經(jīng)”類的經(jīng)典文獻中就開始強調(diào)男女之別,特別是在漢代經(jīng)過劉向《列女傳》和班昭《女誡》之后,男尊女卑、男外女內(nèi)、男主女從、男剛女柔、男動女靜的角色定位和德性定位就已形成。從現(xiàn)代社會學的角度看,男女之別,除天然的生理差別之外,一般所認為的位置角色、品德性情等方面的差異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由此,社會學領域有了明確的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區(qū)分。“大量研究結果證明,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對于個人的影響比自然和生物現(xiàn)象的影響大,正如愛波斯坦所解釋的‘除了性和生育功能外,男女生物上的差異對他/她們的行為和能力幾乎沒有影響……社會權力的分配對男女所處不同社會狀況的影響,要比他/她們與生俱來的生物性差異的影響要大的多?!盵1]波伏瓦在其著作《第二性》中也明確指出:“女人是逐漸形成的。從生理、心理或經(jīng)濟因素,沒有任何的既定的命運能決定人類中的女性在社會中所表現(xiàn)的形象。決定這種處于男人和閹人中間的、有著所謂女性德性的人種的是整個文明體系?!盵2]
受西方社會學和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近代以來,我國有關兩性關系和女性地位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在考古、歷史、民俗、文學等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其中社會結構與兩性關系的研究視角值得關注,但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個歷史階段兩性關系事實的梳理,對兩性角色定位和德性定位的形成過程和原因還缺乏深入探討。本文以父權制社會秩序性的構建為視角,指出這種男女角色和德性定位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制社會在構建其社會秩序的過程中有意識建立起來的,是當時維持社會結構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舉措,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思想背景。這一過程從邏輯上看,大體經(jīng)過了強化男女之別、將男女與陰陽相比附、固化男女角色定位和氣質定位三個階段。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類為了抵御自然災害,過著群居生活,并根據(jù)生育功能和生理上的差別,形成了男女有別的概念和初步的社會角色分工。從考古發(fā)掘來看,在代表母系氏族公社的仰韶文化時期,男女之別的這種差異并不是很明顯:從葬式來看,這一時期以男女老幼的合葬和不分男女的混合葬為主;從隨葬品來看,在整體不豐富的基礎上表現(xiàn)出一些男女差異,男性墓中多骨鏃、石制工具,女性墓中多骨針、陶紡輪,說明這一階段有著按性別進行勞動的初步分工。在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時期,男女隨葬品在先前區(qū)分的基礎上有了更為固定的種類區(qū)分。據(jù)考古學者對柳灣馬廠類型墓葬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53個男性墓主,有45個隨葬斧、錛、鑿,只有8個隨葬紡輪;31個女性墓主,有28個隨葬紡輪”[3]。在裴李崗、水泉、賈湖等發(fā)現(xiàn)的氏族墓葬中,“一般女性多隨葬石磨盤,男性多隨葬石斧、鐮、鏟”[4],說明這一階段男性已成為農(nóng)耕業(yè)的主要勞動者,女性則更加被固定于家庭內(nèi)部勞動的范圍。在代表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成年男女合葬墓開始出現(xiàn),生產(chǎn)工具主要出現(xiàn)在男性墓中,生活用具和紡輪則主要出現(xiàn)在女性墓中,說明這一階段男女的社會分工進一步明晰化[5]。
從現(xiàn)存甲骨文的記載來看,商代社會在新石器時代男女社會分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并確立了男性在社會群體中的主導地位:繼承權按男性世系傳遞,祭祀的祖先也多為男性,并且出現(xiàn)了重男輕女的傾向。根據(jù)胡厚宣的研究,商代在女子生育時,多卜問是否是男孩:“乙卯卜, 貞,帚(婦)妌冥,不其 ?!保ㄍ?78);“乙巳卜, 貞,帚(婦)妌冥 ?帚(婦)妌冥,允 。”(后下37.1)。甲骨文中的 ,從造型上看,是“力”甚小而“女”甚大,對此文字學家也有很多相關討論,胡厚宣在總結相關卜辭之后認為“言‘不 隹女’知殷人蓋以生女為不 ,生男為……重男輕女之觀念,實自殷代即已有之”[6]。這些卜辭說明,由于現(xiàn)實生產(chǎn)中勞動力的需求及繼承權的考慮,在商代人們更傾向于生育男嬰,這進一步說明了在整個社會氛圍中,男女差別進一步凸顯,且男性更占主導和優(yōu)勢地位,致使人們在生育之初就傾向于選擇男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男女的社會角色分工和德性要求并不像戰(zhàn)國后那樣單一和固化。以女性為例,商代的“諸婦”在甲骨文中頻繁出現(xiàn),她們往往既參與軍事,又參與祭祀、經(jīng)濟等活動①。1976年,安陽婦好墓的出土,表明婦好生前確實是一位政治上有地位、軍事上有作為的女性②,尤其是兩件鑄有“婦好”字樣的大型鉞,顯示了其強大的軍事權力。這些都表明在商代,雖然男女社會分工已形成一定傳統(tǒng),但這基本上是基于男女的天然的社會分工,在實際生活中,對女性在某方面表現(xiàn)出的特長予以尊重,在一些重要的社會性活動,如占卜、軍事、經(jīng)濟事務中并不排斥女性的參與。
進入周代以后,隨著父權制的鞏固,統(tǒng)治階層以禮儀制度的形式,開始從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有意識地強調(diào)男女之別,并將女性從一些社會性事務中排除出去。從相關記載來看,從男女生育之初,就已經(jīng)開始強調(diào)這種區(qū)別,《詩經(jīng)·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無父母詒罹?!盵7]之后,又在各種生活細節(jié)和禮節(jié)上加以規(guī)定,《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載:“秋,哀姜至,公使宗婦覿用幣,非禮也。御孫曰:‘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修,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贄,是無別也。男女之別,國之大節(jié)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不可乎。’”[8]229-230對于男女所執(zhí)的禮物,也做了嚴格的區(qū)分。
關于這方面記載最多的是《禮記》,盡管該書可能成書于漢代,帶有漢代經(jīng)學家理想化的成分,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以后男女之別的嚴格限定?!抖Y記·曲禮上》曰:“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捆,內(nèi)言不出于捆。……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信怯行忻?,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信愰L。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盵9]43-49《禮記·內(nèi)則》曰:“子生,男子設弧于門左,女子設帨于門右。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三月之末,擇日剪發(fā)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吣昴信煌还彩??!盵9]761-768此外,在成年禮、婚禮、喪禮、教育等方面,男女也有嚴格區(qū)分?!抖Y記》中沒有留下關于笄禮的專門記載,只在某些篇章中留下零星記載,《禮記·曲禮上》曰:“女子許嫁,笄而字?!盵9]49《禮記·內(nèi)則》曰:“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盵9]773《禮記·雜記下》曰:“女雖未許嫁,年二十而笄,禮之,婦人執(zhí)其禮。燕則鬈首。”[9]1126關于冠禮,《儀禮》有專門的篇章記載其儀式隆重、程序復雜的整個過程,由此可見對男性成年禮的重視。在婚禮和喪禮中,男女也有不同的禮節(jié)要求,整體上都更偏重于男性,以喪禮中的喪服制為例,夫死,妻為夫服斬衰三年,而妻死,夫只需為妻服齊衰中的杖期一年;婦為舅姑服齊衰不杖期一年,而夫只需為妻之父母服緦麻三月。對男女之別產(chǎn)生更為深遠影響的是教育上的區(qū)別對待,《禮記·內(nèi)則》曰:“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shù)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記,衣不帛襦褲,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肆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學不教,內(nèi)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學無方,孫友視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fā)慮,道合則服從,不可則去。五十命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邮瓴怀觯方掏衩渎爮?,執(zhí)麻枲,治絲繭,織纴組纟川,學女事,以共衣服。觀于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盵9]769-773對于男子的教育,主要圍繞社會技能和道德品行展開,而對女子的教育則只限于家務能力的提升,通過這樣一代代的教育灌輸,使男女之別成為一種社會無意識深深根植在人們心中。
除了在具體生活的各個方面強調(diào)男女之別外,父權制社會還將男女與陰陽相比附,由此使男女之別獲得一種形而上的天理支持,以至于后來在論述男女關系時,將其視為一種不證自明的公理式論據(jù)。
從現(xiàn)有的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男女與陰陽相結合的論述有兩處。第一處是《墨子·辭過》:“圣人有傳:天地也,則曰上下;四時也,則曰陰陽;人情也,則曰男女;禽獸也,則曰牡牝雄雌也。真天壤之情,雖有先王不能更也。”[10]23此處的陰陽應該還是指兩種天氣現(xiàn)象。關于四時、陰陽的概念,在《墨子》中還出現(xiàn)過,《墨子·天志中》曰:“故古者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是以天之為寒熱也,節(jié)四時、調(diào)陰陽雨露也;時五谷孰,六畜遂,疾災戾疫、兇饑則不至?!盵10]111此處將陰陽與雨露并列,并指其為四時所擁有的現(xiàn)象,“四時調(diào)、陰陽雨露也”是指如果四季運轉規(guī)律,則天氣該暖時則暖,該寒時則寒,該有雨水時則雨水充沛?!掇o過》中的“四時也,則曰陰陽;人情也,則曰男女”應該是指四時中以冬夏為核心,有陽光充沛、偏暖的半年,有陽光微弱、偏寒的半年;正如人一半為男、一半為女一樣。此處并不符合本文所指的將男女與抽象概念的陰陽③相比附的要求。
第二處為《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晉侯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天有六氣,將生五味,發(fā)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jié),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nèi)熱惑蠱之疾?!盵8]1221-1222這則材料值得特別重視,因為不同于后世將女性定位為陰性的慣例,此處反將女性視為陽物。對此,徐復觀解釋道:“當時水火、陰陽、男女、牝牡等剛剛開始相配合,尚缺少明確的理路,可能即以女為陽物,而不必用后來的觀念去附會。同時,若了解此時陽的觀念是由暖的感覺推想出來的,《禮記》中的《王制》《內(nèi)則》皆謂‘八十非人不暖’,則以女為陽物,倒是很自然的?!盵11]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在陰陽剛開始與一些二元對立的概念相互比附時,沒有形成一些固定的搭配是可能的,如《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天產(chǎn)作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chǎn)作陽德,以和樂防之?!盵12]282這與后世通常所說的以天為陽、地為陰的觀念并不相同。
當然,此則材料也說明,盡管還不成熟,但至少在春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二元對立概念的相互比附,這在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易傳》中有明確反映,如《周易·坤·文言》載:“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坤道其順乎……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盵13]24-25《周易·否·彖傳》云:“內(nèi)陽而外陰,內(nèi)健而外順,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13]68《周易·系辭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斯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盵13]296-297《周易·系辭下》云:“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盵13]340《周易·系辭下》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盵13]350《周易·說卦》云:“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13]36將陰陽、乾坤、天地、尊卑、貴賤、動靜、剛柔、健順、男女、夫妻、父母、君子小人等等概念進行對應和比附,基本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
此后,隨著陰陽作為生成宇宙萬物基本元素的概念的形成,及各種與之相比附的品質、角色的逐漸穩(wěn)定,以陰陽及其與之相配的概念來定義男女之道,就成為一種公理式的論據(jù)。如北大秦簡《教女》云:“夫與妻,如表與里,如陰與陽?!雹艿搅藵h代以后,隨著專制統(tǒng)治的加強,對于以男女為基礎的整個社會秩序的構建也加強了,這在董仲舒那里表現(xiàn)最為明顯,其《春秋繁露》大談陰陽之道,專列“陽尊陰卑”一章,并將男女與之相比附,借此作為男尊女卑的“理論依據(jù)”?!洞呵锓甭丁せx》云:“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陰道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陰兼功于陽,地兼功于天?!盵14]342《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循天之道,以養(yǎng)其身,謂之道也……男女之法,法陰與陽?!斓刂庩柈斈信?,人之男女當陰陽。陰陽亦可以謂男女,男女亦可以謂陰陽?!盵14]438-440此后,在《禮記》⑤《白虎通》⑥及班昭的《女誡》⑦中,這種論述模式被沿用,影響重大,成為男尊女卑、男剛女柔、男健女順的理論依據(jù)。
隨著陰陽概念的發(fā)展,在人類二元對立思維的作用下,任何事物都兩兩相對地被套入這個模式中,《周易》很明顯也是這種思維模式的產(chǎn)物。馮友蘭曾經(jīng)指出:“《周易》本身并不講具體的天地萬物,而只講一些空套子,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進去。”[15]7待男女這個概念被套入陰陽的抽象概念之后,與之相應的其他概念也就與之相配,成為男女兩性“理所當然”應有的角色定位和德性特征。
這一過程從《易傳》開始,經(jīng)《春秋繁露》《禮記》《白虎通》,逐漸成為一種共識,并隨著專制王權的加強,這種比附更加全面具體,成為統(tǒng)治階層意志的反映和整個社會的指導思想?!吨芤住は獭吩疲骸跋?,亨,利貞,取女吉?!薄跺鑲鳌吩疲骸跋?,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盵13]146將男女與剛柔相比附?!吨芤住ぜ胰恕吩疲骸凹胰?,利女貞?!薄跺鑲鳌吩疲骸凹胰耍缓鮾?nèi),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13]174將男女與內(nèi)外相比附?!吨芤住は缔o上》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將男女與乾坤相比附。《周易·說卦》云:“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睂⑶?、天地、父母相比附。于是,男女開始有了固定的角色定位,即男主外、女主內(nèi),男居上、女居下;男女也有了固定的德性定位,即男剛女柔、男健女順、男動女靜、男主女從。
如果說《易傳》時期,這還是一種比較概念式的理論的話,那么自秦漢以后,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男女兩性在具體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明確的不同要求,在整個父權制的背景下,尤其對女性作出嚴格的定位和約束。《禮記·郊特牲》云:“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蕥D人無爵,從夫之爵,坐以夫之齒。”[9]709-710要求女性在出門時要跟從、后于男性,順從男性,以男性為主、為帥?!抖Y記·內(nèi)則》云:“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9]735要求女性不要對家庭以外的事務發(fā)表意見,限制其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力。《禮記·昏義》云:“成婦禮,明婦順,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責婦順焉也。婦順者,順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當于夫,以成絲麻布帛之事,以審守委積蓋藏。是故婦順備而后內(nèi)和理,內(nèi)和理而后家可長久也?!盵9]1420要求婦女順從舅姑、丈夫,從事紡織等家庭事務,并在性情上審慎、持守、內(nèi)斂。到了劉向《列女傳》那里,則以為女性榜樣立傳的方式,分“ 母 儀 ”“ 賢 明 ”“ 仁 智 ”“ 貞 順 ”“ 節(jié) 義 ”“ 辯 通 ”“ 孽嬖”七類,從具體事例出發(fā)對符合上述特質的女性進行褒揚,女性的角色定位和德性定位得到進一步強化。
此外,代表國家意志的官方學術還從經(jīng)學角度對這些要求作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釋?!栋谆⑼āぜ奕ⅰ吩疲骸凹拚?,家也,婦人外成,以出適人為家。娶者,取也。男女謂男者,任也,任功業(yè)也;女者,如也,從如人也。在家從父母,既嫁從夫,夫歿從子也?!秱鳌吩唬骸畫D人有三從之義也。’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婦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配疋者何?謂相與為偶也?;橐稣撸沃^也?昏時行禮,故謂之婚也,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盵16]491-492用各種牽強的方式,論證女性形成順從品行的合理性?!栋谆⑼ā史吩疲骸皨D人不出境吊者,婦人無外事,防淫佚也。”[16]523與此同時,經(jīng)學家們還從反面入手,對不踐行這些女子特質的人進行鞭撻,列出“七出”“七去”等罪名⑧,從正反兩方面規(guī)范女性的行為?!豆騻鳌でf公二十七年》何休注提出婦女“三去、五不娶、七棄”之論,將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嫉妒、惡疾等列為棄妻的七條罪名[17]?!洞蟠鞫Y記·本命篇》也提出“女有五不娶”“婦有七去”的說法,其中“七去”包括不順父母、無子、淫、妬、惡疾、多言、盜竊等[18]。
到了東漢末,班昭的《女誡》也倡導這種女性特質,并將之內(nèi)化為女性自覺的道德和行為追求。該書由“卑弱”“夫婦”“敬順”“婦行”“專心”“曲從”和“和叔妹”七篇組成,主要論述了女子出嫁后在夫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從七個篇名就可以看出,作者所主張的女性應該具有卑弱、順從、敬慎的品質特征,以求得家庭和諧,避免取辱宗族。作者對《禮記·昏義》中提出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做了比較具體的解釋:“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閑貞靜,守節(jié)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盵19]此后這就基本成為封建專制社會中女性必須遵從的規(guī)范。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秦簡《教女》的發(fā)現(xiàn),說明在秦代統(tǒng)治階級就開始有意識地對女性的行為和德性進行規(guī)范。據(jù)整理者介紹,此篇首簡與暫定名為《從政之經(jīng)》的末簡相連⑨,而秦墓中的《為吏之道》《從政之經(jīng)》等是秦代官箴一類的書籍,這說明《教女》可能是秦代官吏階層對女性進行教誡類的文獻?!督膛啡?5枚簡,每枚完整簡書有51~61字不等,現(xiàn)存共851字,全文分上下兩部分,分別列舉了“善女子之方”和“不善女子之方”的一些具體行為,從其所倡導的女性品質來看,不外乎柔弱和順(“凡善女子之方,固不敢剛。因安從事,唯審與良?!魑銊倸?,和弱心腸?!m與夫治,勿敢疾當?!タ仙飘敗蛑x,不敢以定。屈身受令,旁言百姓。威公所詔,頃耳以聽”)、內(nèi)斂端莊(“西東螽若,色不敢倡?!埔婪蚣?,以自為光。……中心自謹,唯端與正。外貌且美,中實沉靜”)、勤勞持家(“暮臥早起,人婦恒常”)、孝順姑舅(“晨為之鬻,晝?yōu)橹?。老人唯怒,戒勿敢謗”)、體貼丈夫(“女子不作,愛為死亡。唯愛大至,如日朝光。男子之慮,藏之心腸。茀然更志,如發(fā)饑粱”)、友愛兄妹(“慈愛婦妹,友與弟兄”),班昭的《女誡》基本與其一脈相承。
以上,雖分別論述了男女之別的強化、男女與陰陽的比附及兩性角色和德性定位的形成,但這只是為了從邏輯上理清思路,認為其大致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在現(xiàn)實的發(fā)展中,三者的界限可能不會如此的清晰分明,男女特質是在各種力量聯(lián)合作用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男女雖然天然地在生理上有一定差別,并且整個群體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分工,但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這種差別無論是角色定位還是德性要求都并不明顯;且男女與陰陽也沒有天然聯(lián)系在一起,在其比附之初,甚至曾有過女陽男陰的說法。之所以會形成后世關于男陽女陰、男尊女卑、男外女內(nèi)、男主女從、男剛女柔、男動女靜的刻板定位,是父權制社會為了維護和鞏固其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和秩序有意識地構建出來的。社會要想獲得長治久安,就必須構建出相對穩(wěn)定的秩序,而在父權制社會背景下,這種秩序必然是以男性為核心的。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父權制社會最終找到了這個途徑,即禮的制定:給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安排一個與他人相互對應的角色,使之成為一個系統(tǒng),并賦予每個角色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以期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而對于社會角色的安排,最初就是從男女之別開始的。王國維指出:“周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親親、賢賢、男女有別四者之結體也?!盵20]從深層次看,男女之別無疑是構建整個社會關系更基礎的原則。《禮記·郊特牲》云:“男女有別,然后父子親,父子親然后義生,義生然后禮作,禮作然后萬物安?!盵9]708《禮記·哀公問》:“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盵9]1260《禮記·昏義》云:“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9]1418這些都在強調(diào)“禮”對于社會治理和構建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而禮的開端,即在強調(diào)男女之別。
進入父權制的初始階段,母系本身還擁有一定的力量,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關于女性擁有軍事、祭祀、政治、經(jīng)濟等權力的記載,周初武王“亂臣十人”中仍有一位女性就是明證。父系為了約束女性權利,鞏固男性核心主導地位,就會在強化男女之別的過程中,將女性逐漸排除在社會事務之外,并在教育中一代代弱化她們的相關能力,最終讓她們自己也認可并維護其構建出來的女性角色和德性。
總之,包括角色和德性在內(nèi)的男女特質并不是其天然稟賦,而是在進入父權制社會后,統(tǒng)治階層為了維護男性的主導地位、構建穩(wěn)定的父權制社會秩序而有意識地構建出來的。在社會性質和勞動分工都有巨大變化的現(xiàn)代社會,理性、歷史地看待以往的兩性關系和性別氣質要求,構建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新型的兩性關系和性別氣質是需要我們努力探索的。
注 釋:
①據(jù)趙玉寶《先秦性別角色研究》,記載領兵作戰(zhàn)的卜辭如:帚(婦)好先共人于龐(合集7283);貞登帚(婦)好三千,等旅萬,乎(呼)伐……(英藏 150正);貞,勿乎(呼)帚(婦)姘伐龍方(續(xù)4.26.3);九日辛卯,允有來艱自北,出又妻 告曰:土方侵我田(合集6057反)。記載“諸婦”主持或參與祭祀的卜辭如:乙丑卜,帚(婦)石燎爵于南庚(屯南2118);帚(婦)好侑報于妣癸(合集94正);帚(婦)鼠侑妣庚羊豕(英藏1763)。記載商王為諸婦貞問“受年”與否的,如:貞,帚(婦)妌田萑(合集9607正);貞,帚(婦)妌黍,其萑。婦妌黍,不其萑(合集 9599);甲寅卜,古貞,帚妌黍受年(合集9970)。記載諸婦有封地食邑,接受商王命令,“來”或“來歸”的,如:及五月呼帚(婦)來歸(合集 21653);帚(婦)女羊(一字,左右結構)來(合集 6826反);帚(婦)鼠不來(英藏174);帚(婦)丙來(合集18911反)。參見趙玉寶著《先秦性別角色研究》第97-98頁,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
②據(jù)考古報告說,在這座確認為婦好墓的墓葬中,共發(fā)現(xiàn)了“隨葬器物共1 928件,其中銅器468件(未計小件銅泡),玉器750件(未計少量殘片和有空小圓片),石器63件;寶石制品47件;骨器564件(未計殘碎過頭的笄頭);象牙器皿3件及殘片2件;陶器11件;蚌器15件,此外,還有紅螺兩件;阿拉伯綬貝1件及貨貝6 820個”。其中,禮器約占44.8%;武器約占28.6%;工具約占8.8%;雜器約占10%。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③關于陰陽觀念的發(fā)展及演變,參見徐復觀先生在《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xù)編》第10-11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版)一文中的詳細考證。
④在簡報《北京大學藏秦簡牘概述》(載《文物》2012年第6期)中整理者朱鳳瀚等先生曾將其暫時命名為“善女子之方”,之后,經(jīng)過一些會議上的討論,朱鳳瀚先生將其改為《教女》。
⑤《禮記·昏義》:“故曰:天子聽男教,后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是故男教不修,陽事不得,適見于天,日為之食;婦順不修,陰事不得,適見于天,月為之食?!薄抖Y記·禮器》:“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鼓在東。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東,月生于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p>
⑥《白虎通·三綱六紀》:“君臣,父子,夫婦,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綱。”《白虎通·姓名》:“男女異長,各自有伯仲,法陰陽各自有終始也。”《白虎通·嫁娶》:“禮男娶女嫁何?陰卑不得自專,就陽而成之,故《傳》曰:‘陽倡陰和,男行女隨?!?/p>
⑦《女誡》:“夫婦之道,參配陰陽,通達神明,信天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jié)也。……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
⑧除以下兩處外,《孔子家語·本命解》亦提出女有“五不取”,婦有“七出”“三不去”的標準,“七出”者:不順父母者、無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惡疾者、多口舌者、盜竊者。參見王國軒、王秀梅譯注《孔子家語》第214頁,中華書局2014年版。
⑨詳見朱鳳瀚著《北大藏秦簡〈教女〉初識》,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本文所引用《教女》原文也來自該篇,不再一一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