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新 徐維
關(guān)鍵詞:戰(zhàn)國策 ; 說服策略 ;語言;
《戰(zhàn)國策》記載了戰(zhàn)國時代謀臣策士游說各國君主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政治主張、斗爭策略和處世方略,展示了策士們的學(xué)士智慧、非凡的說服策略以及說服語言的戰(zhàn)斗力。因此,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贊曰:“一言之辯,強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勝過百萬雄兵”。策士們的主要說服策略如下:
一、迂回曲折,循循善誘
說服信息能否改變一個人的觀點,主要取決于心理需要、自我形象、心理平衡三個因素[1]。《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抓住趙太后的作為母親的心理需要,運用迂回包抄的方法,成功勸說讓長安君入齊做人質(zhì)。
秦國進攻趙國時,一舉攻占了趙國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主政的趙太后只好向齊國求援。齊王答應(yīng)出兵,但是提出了一個條件:趙國必須派太后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zhì)。趙太后反對將長安君作為齊國人質(zhì),并對朝堂百官說,若再有人提及此事,“老婦必唾其面”[1]。
左師觸詟前來勸說。他先從生活瑣事入手,訴說最近身體不適,久未探訪太后,接著詢問太后的日常生活,從而使太后“色少解”,慢慢放下防備心理,為下一步進諫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接著,觸龍又投石問路,打開話題。他提出要為兒子謀一個黑衣衛(wèi)士的職位,特別是以“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詞,表達自己“甚于婦人”的愛子之心,與太后產(chǎn)生共鳴,這種方法就是說服過程中的“移情”,指雙方情感相通,能設(shè)想和理解對方用意[2]。這一策略拉近觸詟和趙太后的心理距離,由此獲取趙太后的信任。這種移情巧妙的引出太后的愛子之情,從而把話題轉(zhuǎn)移到長安君的問題上來。他又旁敲側(cè)擊、避實就虛,把太后的愛女燕后與愛子長安君作比較,故意強調(diào)太后愛燕后勝于長安君,接著指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標準,以太后對燕后的“計久長”反襯出對長安君的“計短”。于是,徹底消除了太后的抗拒情緒。觸龍又步步逼進,指出趙國及其他諸侯國的候位沒有繼承下去的原因,在于其子孫“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指出長安君若沒有為國立功,則將難以“自托于趙”,而太后的為長安君的“計短”,必將重蹈前代“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的覆轍。這一番剖析切中肯綮,使太后心悅誠服,同意讓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zhì)。
觸龍沒有從常規(guī)思維入手,直接分析戰(zhàn)事的嚴峻,沒有高談國家大義,而是從愛子的角度,運用移情策略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尊重對方的思想情感和想法,選擇適當(dāng)?shù)恼Z言表達方式說服太后。
二、層層設(shè)問,引人入彀
層層設(shè)問,引人入彀就是策士有目的地連續(xù)向?qū)Ψ教釂?,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回答,逐步將對方引入自己事先預(yù)設(shè)的陷阱。如《魏策四?魏王問張麾》中魏王詢問張旌是否可以聯(lián)合秦國攻打韓國,張旄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說:“韓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從天下乎?”魏王說:“韓且割而從天下?!睆堨赣謫枺骸绊n怨魏乎?怨秦乎?”魏王說會怨恨魏國。張旄再問:“韓強秦乎?強魏乎?”王曰:“強秦?!弊詈笄腥胫黝}說:“韓且割而從其所強與所不怨乎?且割而從其所不強與其所怨乎?”王曰:“韓將割而從其所強與其所不怨?!睆堨竿ㄟ^一系列的設(shè)問,誘導(dǎo)魏王自己得出結(jié)論,比他直接提出意見,更有說服力。可見,策士的設(shè)問表面上漫不經(jīng)心,實則目的性很強,層層誘導(dǎo)之下,就會逐步進入預(yù)先設(shè)計的圈套之中,最終自然而然的亮出自己的觀點,達到論辯的目的。
三、縱橫鋪排,字字珠璣
《戰(zhàn)國策》中策士謀臣的說服語言,動輒東西南北、山川形勝、天下古今、精兵利甲、人情風(fēng)物,大筆揮灑。如《蘇秦始將連橫》中,蘇秦說秦王連橫,首先對秦國的地利、國力、政治作了綜合性的分析?!按笸踔畤?,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極盡鋪排之能事。接下來蘇秦又以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等說明應(yīng)該以征戰(zhàn)來兼并諸侯、一統(tǒng)天下。當(dāng)遭到秦王推托時,他借古喻今列舉了歷代王侯成就霸業(yè)沒有不用武力的史實。指出:“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接,天下為一,約縱連橫,”其結(jié)果卻是“兵革不藏”的歷史教訓(xùn)。并且進一步闡明在動亂時代文治不力的弊病,規(guī)章制度如同虛設(shè),人們陽捧陰違,政策法令雖多卻混亂不清,老百姓生存艱難,無所適從。面對天下大亂的形式,必須武力征服。如果面對亂世,頭腦不清,糊涂于禮教,沉迷在言語中,聽任文士的強辯之辭,作為一國君主絕對是行不通的。蘇秦在說這段話時,雄辯講究,辭藻華麗工整,入耳動聽。對偶排比,氣勢磅礴。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很強的煽動性,產(chǎn)生了極強的說服力。這段說辭,讓人感到在當(dāng)時的形式下,霸道絕對勝于王道,武功絕對優(yōu)于文治。真是字字珠璣,句句真理。
四、運用典故,增加趣味
用典又稱“用事”、“援引”,它是指引用古代的歷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論或俗語、成語等,來印證自己的論點或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3]。例如《周相呂倉見客于周君》中人們對昭文君罷免了藉的相國職位,任呂倉為相的行為,很不滿。于是有人運用“宋君奪民時以為臺,子罕釋相為司空”“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管仲故為三歸之家”讓民眾非議自己,來替君主承擔(dān)過錯的例子以及《春秋》中大臣殺害君王的事。告訴昭文君大臣獲得贊揚對國君來說并非好事,從而堅定了昭文君繼續(xù)保持呂倉為相國的決心。這類通過歷史史實來說服的技巧,使人能夠以史為鑒,加深憂患意識,讓人深思,更能讓人信服,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還運用寓言、譬喻,生動形象,以理服人。
參考文獻:
[1]繆文遠校注.戰(zhàn)國策,中華書局2012年6月
[2]龔文庠.《說服學(xué)——攻心的學(xué)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9
[3]鄭應(yīng)子.論《戰(zhàn)國策》中的說服藝術(shù).安徽文學(xué),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