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媚
說到留守兒童,相信大多數(shù)人腦海里會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貧窮、孤獨,而事實上遠不止這些。由于缺乏陪伴和監(jiān)管,一些留守兒童性格或多或少存在缺陷,輕者悲觀厭世、內(nèi)向冷漠,嚴重者叛逆桀驁、蠻橫自私,有的曠課、輟學,甚至有的走向違法犯罪。也許有人會說,留守兒童問題不僅僅是教育問題或心理問題,它是社會學或政治學的問題,文藝作品能做什么?能。正如編劇歐陽逸冰先生在創(chuàng)作談中說的:“文學表達了人類對理應美好的世界的終極信任和本能期望?!?/p>
由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shù)劇院創(chuàng)排的兒童劇《那山有片粉色的云》,以貴州彝族少年阿魯?shù)墓适聻橹骶€,多維度呈現(xiàn)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tài),探索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劇中的阿魯還沒出生爸爸就死了,三歲那年媽媽走了,姐姐丟了,年幼的他和爺爺相依為伴。爺爺過世后,陪伴他的只有爺爺留下的犀牛角和對姐姐索瑪?shù)乃寄睢?h3>2
阿魯是在苦難中“泡”大的孩子,內(nèi)心卻并不荒蕪。他獨立而堅強,上山下山替人背草藥,一天十趟,用稚嫩的肩膀為自己換來一天三頓吃食;他果敢有擔當,背簍不小心把老趙的汽車劃了一道痕,在無人看見的情況下,主動尋找車主,承擔責任,拿出野天麻作為賠償,哪怕明知道這樣做要承擔被責罰的后果;他自尊也自重,無懼馬叔叔的叱責,承諾小伙伴吃掉的點心將來賺到錢,會一分不少地還回去。雖然爸爸死了,媽媽走了,姐姐丟了,但他不愿意做被人同情的小可憐,他像一棵頑強的小草,倔強地活著,努力地證明自己。
如果說生活給了阿魯一碗用苦難和殘酷浸泡過的米,他卻用愛的柴火燒出一鍋香中帶甜的米飯,分享給了天圓村的孩子們。招弟四姐妹都是天圓村的留守孩子,爸爸媽媽常年在城里打工,一年甚至幾年才相聚一次。爸爸和媽媽,仿佛是書本里的詞兒,無論在家還是學校,無論白天還是晚上,無論醒著還是睡著,喊出口都沒有回應。他們恐懼,怕時間一久忘記了爸爸媽媽的模樣,怕遙遠的距離疏遠了彼此的親密。阿魯深知小伙伴們的思念和憂慮,帶著他們在九連洞開辟了一個秘密樂園,教他們在洞里大聲呼喚心中思念的人,因為九連洞有回音,這樣無論什么時候他們的呼喚都有回應,永不落空。
在阿魯?shù)膸ьI(lǐng)下,孩子們在九連洞成立了“貴州天圓村兒童劇團”,他們把思念變成歌,譜成曲,唱出了快樂。阿魯喜歡在戲中扮演輸友搭透,因為記憶里給他唱歌、給他溫暖、給他照顧和陪伴的姐姐索瑪如同彝族神話傳說里的輸友搭透,是擁有神奇力量的大英雄。
阿魯知道,九連洞也好兒童劇團也罷,終究是望梅止渴,不能解決小伙伴們的根本問題,只有錢才能改變貧窮的現(xiàn)狀,才能讓爸爸媽媽回到伙伴們身邊。他打算跟著馬叔叔去城里打工,用三年的時間實現(xiàn)這個偉大的愿望。年少的阿魯心里也許還沒有城市的具象,沒有賺錢的概念,他不知道自己稚嫩的肩膀能在城里干什么,也不清楚三年能賺多少錢,更不明白改變一個村的命運是何其艱難而偉大的事業(yè),可是他勇敢地規(guī)劃未來,努力地要去改變命運。
《那山有片粉色的云》不是單一直觀地呈現(xiàn)留守兒童的生活現(xiàn)狀,還從不同的視覺,多維度探索留守兒童自我的成長以及他們與社會的關(guān)系,呈現(xiàn)留守兒童豐富的心靈世界。
上海的高中生趙綰兒在和爸爸去平塘縣參觀直徑500米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的途中意外來到天圓村,誤打誤撞認識了少年阿魯,并闖進了他們的秘密基地九連洞。大城市的高中生,貧困村的留守兒童,前者沒有傲慢,后者不會自卑,他們在觀察中熟悉彼此,在考驗中接納對方。在九連洞,趙綰兒被阿魯他們的聯(lián)歡會吸引。她佩服孩子王阿魯?shù)挠赂液蛽敚瑸樗z學進城打工的草率和沖動擔心,勇敢地揭穿馬叔叔的陰謀。在孩子的世界里并沒有城市和農(nóng)村的區(qū)別,也沒有傲慢和偏見;九連洞會回應“爸爸媽媽”,也會回應“上?!?天圓村兒童劇團能演繹輸友搭透,也能演唱上海方言的《搖啊搖》。趙綰兒這個角色的設(shè)計,是劇情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戲劇外延的需要。
劇中,阿岳的父母,賈瓦的父母,還有阿龍的父母都回來了,我相信這種巧合的設(shè)計背后是編劇的良苦用心,他給爸爸媽媽創(chuàng)造了一個了解自己孩子的機會,讓他們知道自己孩子的留守狀態(tài)。在留守兒童的世界里,父母不能只是符號化的存在,孩子的成長需要關(guān)愛和陪伴,而父母的成長是在了解孩子的需要后開始。孩子們?yōu)槭裁赐崎_遠方回來的爸爸媽媽?拒絕的背后是恐懼,恐懼下一個漫長的等待和期盼。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失也不是一頓飯、一份禮物能彌補的,有一些東西一旦錯過,也許就是一輩子。
在孩子們的世界里還有一個反面人物——馬叔叔。他是誰?做什么的?跟阿魯是怎么認識的?在劇中并沒有明確的交代,我想也沒有必要明確,因為即便不是馬叔叔,也還會有李叔叔張叔叔,他們是潛藏在留守兒童身邊的危險和誘惑。
編劇歐陽逸冰先生是有情懷、有大愛的,他塑造的阿魯不是一個個體,而是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的縮影,他設(shè)計了阿魯悲苦的身世,又賦予了他善良、勇敢、擔當?shù)拿篮闷焚|(zhì),而這背后是深厚的彝族文化。“富人有壯牛、窮人有壯志”“重復的話不中聽,重煮的湯不新鮮”等富有哲理的諺語,大英雄輸友搭透的傳說故事,爺爺留給他的刻有天象記錄的犀牛角,都深深影響著阿魯,是他人格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趙綰兒是不是阿魯?shù)慕憬闼鳜?,劇中多次提示,比如綰兒的身世,她第一次看到花白點的本能動作,她對阿魯莫名的親切,似乎都印證了她就是索瑪,是深藏的記憶重現(xiàn),是血脈相連的本能。但是編劇最后卻沒有點明,而是留給觀眾去思考。開始,我希望綰兒就是索瑪,這樣阿魯就不是孤零零一個人,以后姐弟倆相互依靠、相互扶持。可是后來,我又希望綰兒不是索瑪,她就是城里來的高中生,阿魯?shù)耐g人,他們用愛和善良吸引彼此,這份少年情懷或許更為珍貴。我期待,將來還有來自不同地方的趙綰兒,他們都真誠地喜歡阿魯,像關(guān)注阿魯?shù)某砷L一樣關(guān)注其他留守孩子。
編輯?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