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靚宇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zhí)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1],是對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公平正義價值觀的高度概括和精辟闡釋,值得認真研究,深入思考。
一般認為,社會公平正義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權利公平和規(guī)則公平,這是底線的公正。公民不論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如何,都具有和他人同等的權利和自由,同時也和他人一樣受到憲法和法律的制約,必須同等遵守、同等受罰。
二是競爭公平和機會公平,這是事先的公正。公民在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創(chuàng)造各類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在資源、財富還沒有產生之前,平等參與、平等競爭。
三是分配公平和調劑公平,這是事后的公正。在公共資源、社會財富已經創(chuàng)造出來以后,在公民間對這些資源與財富的分配和調劑要公平。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公平正義價值觀充分彰顯了無產階級立場,堅持“要把體現(xiàn)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2]。這一理念與馬克思主義可謂一脈相承。
一是在追求權利公平和規(guī)則公平方面一脈相承。馬克思曾指出,“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文化發(fā)展”,因而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不可能真正擁有平等的權利[3]。習近平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人民立場,不僅要“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4],而且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5]。
二是在追求競爭公平和機會公平方面一脈相承。人的自由是機會公平和競爭公平的前提。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實質上是“把專橫提升為法的制度”,在此制度下無法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3]。故此,習近平指出要運用法治手段,“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6]。
三是在追求分配公平和調劑公平方面一脈相承。馬克思通過“兩個積累”論斷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表現(xiàn)就是收入分配的極大差異[3]。習近平強調,社會主義社會就是要厲行法治,“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7]。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有效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其中“固根本”是要彰顯關于公平正義的國家立場,“穩(wěn)預期”是要避免關于公平正義的標準誤判,“利長遠”是要推進公平正義制度的構建。
一國法治所承載的公平正義必定是為特定的現(xiàn)實主體服務的,服務主體不同、利益取向不同,法治所彰顯的國家立場也就不同。比如資本主義國家法治的基本立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就有顯著區(qū)別。
第一,從執(zhí)政主體和利益主體來看,資本主義國家法治實質上是為少數(shù)的資產階級及其政黨服務的。資本主義國家法治的立法目標是要防止占人口相對多數(shù)的窮人損害少數(shù)富人的利益,是要確保實現(xiàn)資本專制。第二,從制度構建和運行模式來看,資本主義國家的公民選舉、政策制定常常被資本影響和操縱。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政黨、媒體、智庫及教育機構,都有鮮明的私人資本屬性,政治選舉也經常淪為資本游戲。第三,從憲法解釋和審查程序來看,資本主義國家憲法的制定、修改和解釋是由大資產階級挑選代理人來完成的。一些國家的憲法解釋權被該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控制,而大法官是由總統(tǒng)提名而非選舉產生。因此,一些國家的司法審查程序實際上存在“反民主悖論”。
習近平強調:“我們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要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fā),多從社會發(fā)展水平、從社會大局、從全體人民的角度看待和處理這個問題。”[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追求的并不是純粹以個人權利或者義務為本位的公正,而是全體人民的公正,以人民為中心的公正。
所謂公平,是一種同位對等性的用語,可以理解為“對待任何人或者任何事一視同仁”。所謂正義,是指符合一定道德規(guī)范或者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即指“給予任何人其應得的賞罰”。由此可見,是否公平正義,取決于以上詞義中的“一視同仁”和“應得的賞罰”究竟參照什么樣的標準。
以道德作為評價公正與否的標準,可能會存在誤判的風險。第一,道德評價的公平正義具有主觀性。甲方認為是公正的,乙方可能不以為然。第二,道德評價的公平正義具有相對性。多數(shù)人認為是公正的,少數(shù)人可能不以為然。第三,道德評價的公平正義具有時代性。此時人們認為是公正的,彼時卻可能不以為然。第四,道德評價的公平正義具有階級性。一個階級認為是公正的,另一個階級卻可能不以為然。
當前我國已經步入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新時代,在此背景下,人們在追求公平正義這一崇高價值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意無意地陷入道德評判錯亂或者道德認知狹隘的誤區(qū),而社會主義法治可以有效避免這些誤判的發(fā)生。
英國著名法學家哈耶克曾指出:“一個護士與一個屠夫,一個煤礦工人與一個高級法官,一個深海潛水員與下水道清潔工……他們的相對報酬應當是多少呢?如果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那么顯而易見,訴諸道德上的‘公平正義’根本不可能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提供幫助?!痹诘赖轮膺€需要通過法治來明確社會公平正義的標準[9]。
法治意義上的社會公平正義相比于道德標準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yōu)勢:一是更具明確性。在法治視角下,社會公平正義有著清晰明確的主體、客體和內容。二是更具規(guī)范性。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通過國家強制的方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合法者受保護、違法者受處罰。三是更具統(tǒng)一性。在同一法治國家的主權范圍內,法律對所有主體一視同仁,絕不允許其他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存在。四是更具可訴性。法律關系主體在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對待時,可以通過訴訟程序依法尋求法律救濟。
在以上四個特點中,明確性解決的是依據(jù)問題,規(guī)范性解決的是效力問題,統(tǒng)一性解決的是管轄問題,可訴性解決的是救濟問題。因此,社會主義法治不僅規(guī)定了公平正義的具體內容、權責標準,而且也為公平正義配套了救濟方式與補償措施。
堅持與發(fā)展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公平正義價值觀,最根本的是要落實到中國共產黨的行動上,要從以下三個維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一是要堅決夯實黨的領導的法治基礎。在推進黨的領導入法入規(guī)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最突出的就是在2018年《憲法》的修正中,將“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增寫進了《憲法》第一條第二款,這一修正使國家根本大法中關于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內容進一步豐富。
二是要持續(xù)推進黨紀國法的有效銜接。黨紀與國法是分屬不同體系的制度規(guī)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制定國家監(jiān)察法,依法賦予監(jiān)察委員會職責權限和調查手段,用留置取代‘兩規(guī)’措施”[7],這是確保黨紀國法相互銜接的重要舉措。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監(jiān)察法》的出臺,黨的領導的法治化、規(guī)范化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是要不斷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工作機制。比如2020年11月,中央依法治國辦成立八個督查組,分別赴內蒙古、江蘇、山東等八個省區(qū)市開展實地督察,重點聚焦地方黨委政府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決策部署,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法治建設責任以及各地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等情況。
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10]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
一是要立良善之法,回應人民期盼。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了更高的期待,立法工作應該將法律是否符合基本國情、是否回應人民訴求作為評價“良法”的根本標準。比如被稱為“好人法案”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在立法過程中相關條文表述幾經調整,現(xiàn)在的文本給見義勇為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社會公義的期盼。
二是要立管用之法,提升治理效能。當前,在一些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和涉外領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健全。比如隨著生物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需要對器官移植、基因編輯等科技成果及運用進行倫理評價,并通過立法予以規(guī)范;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信息權屬爭議屢屢發(fā)生,但目前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仍存在空白;在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進程中,既要不斷通過立法推進改革開放,又要通過立法有效應對來自國外的干預和打壓等。
三是要立和諧之法,確保法制統(tǒng)一。在國家層面,不僅新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而且對既有的法律法規(guī)與上位法的一致性也須進一步梳理。在地方層面,一方面,隨著地方立法權的進一步下放,對地方立法的質量要求不斷提升,尤其是對地方立法的合憲性、合法性要求都更加嚴格;另一方面,部分上位法的立、改、廢、釋工作不斷推進必然引發(fā)大量下位法的相應調整,也需要地方立法及時跟進。
一是要推進嚴格公正文明執(zhí)法。為了讓人民群眾從法治建設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除了有科學完備的良法體系,還要有嚴格規(guī)范的執(zhí)法行為。在我國,行政機關承擔了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幾乎所有的行政法規(guī)執(zhí)法工作[11]。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總體上在不斷增強,但在執(zhí)法實踐中,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的現(xiàn)象仍時有發(fā)生。
二是要實現(xiàn)權威公正高效司法。司法公正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司法不公必將破壞社會公平正義。在2018年“昆山持刀砍人案”中,公安機關依法認定當事人于某奪刀還擊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指導意見》又進一步“激活”了正當防衛(wèi)制度[12]。這一系列的司法活動不僅及時回應了人民群眾訴求,還充分彰顯了社會公平正義。
三是要確保全民遵法護法守法。一方面,全體黨員干部應帶頭依法用權、依法行政,絕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和徇私枉法;另一方面,必須致力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繼續(xù)堅持和完善憲法宣誓、法治進校園等有利于弘揚法治精神的行動和制度,結合法治實例大力宣傳法治文化以提高全民的法治信仰。